一百四十二章 宣慰司
章節報錯
一百四十二章宣慰司
被副將牛有田親自任命為把總的寧阿龍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弟弟阿虎。單靠阿龍自己,在偌大的保寧府幾十萬亂哄哄的人海里找個十幾歲的小娃娃無異大海撈針,然而,張虎方戈牛有田這些人,你可以說他們野蠻,可以說他們殘忍,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有一個共性:恩怨分明。牛有田打發親兵把救了自己的寧阿虎找來,當場拎給了他一個鼓囊囊的大袋子:裡面是白花花的五百兩官銀!聽寧阿龍講明瞭事情原委,牛將軍揮揮手,親兵隊把命令傳遍了全城。不到一個時辰,兩百多十幾歲驚恐萬狀哭哭啼啼的娃娃們便被送到府衙的院子裡讓阿龍認——甚至有從父母懷裡強拽出來的……阿虎便在其中。
得知寧阿龍是個鐵匠,這可是難得的技術型人才,於是阿龍便成為把總匠人,領著弟弟千恩萬謝地去了輔兵營。看著院子裡其他可憐兮兮的娃兒們,牛有田心裡有根弦抽動了一下:他自己本就是個流浪兒,與幾個小夥伴相依為命。一起稀裡糊塗被抓到營裡做小廝,又稀裡糊塗成了戰兵,等到成為張虎手下吃香喝辣高人一等的馬兵時,所有的小夥伴們裡也只剩下他一個了。於是萌生了一個想法,便去找張虎商量……不久,這隻大軍多了一個營的編制:童子營。
吳大壯把和溪關燒成了廢墟,又領著他的步隊進山抓潰兵,歸隊時竟帶了二三百人回來,於是做了記名遊擊,配合升了實授遊擊的王彪、記名千總李松等守南津關。方戈原來的兩個營已擴編到四個,北面被段元濟放棄的梁山關和鐵山關各放了一個,劍門關和廣元利州衛那裡各放一個。張虎自己擴出來的幾個營作為中軍,扼守保寧府——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這幫人誰也沒想明白。
就在這時,傳來孫杰領軍來襲的訊息。
孫杰本來並不是為張虎來的。
明朝的西南地區,各行省行政區劃跟今天有不小的區別。比如藏區,不僅包括了今天的西藏青海,雲南、四川也各有一部分。再比如四川,不久以前,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也是轄區。
播州的正式名稱叫播州宣慰司。聽名字就知道,這裡是土司當家。說是不久以前,意思便是現在不叫這名字了。起因是播州的土司楊應龍叛亂。
有一種說法,楊應龍其實就是當地少數民族同胞。但為了顯示自己出身高貴的華夏,硬認了唐朝領軍擊敗南詔入侵者的武略將軍楊端為祖。反正這一帶他最大,他又是給自己認的祖宗,沒強迫別人認,也沒人敢說啥。七八百年近三十代人,播州楊家一直是當地的實際控制者。
客觀地說,楊應龍真沒啥真正的反意,要說他立志推翻老朱家自己坐龍庭,那純粹是扯淡,充其量,做個逍遙自在的土皇帝是他的終極夢想,僅此而已。萬曆年間,他還從深山裡弄了幾十棵千年老樹,千辛萬苦送到京師,被萬曆賜了大紅飛魚服,還獲得了都指揮使的榮譽加銜。
明朝對待西南少數民族同胞的辦法跟以前幾個朝代差不多:行省一級設立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三司,地方上則倚靠土官,比如宣慰使、宣撫使、土知府、土知縣、土判官等等。土官們都是世襲,可以不接受朝廷的遷調,但其合法性則要由中央政府背書:賜給你印信和任命書,這才算數。土官也要承認自己接受中央政府管理,負責保衛邊疆、繳納賦稅(地貧人少,象徵性交一點)、進貢土特產(這個更重要,顯示自己的態度嘛)、維持地方治安等等。在保證中央集權的前提下,土司們有很大的自治權。
各個大小土司都有自己的武裝,彼此之間為了爭地盤、爭水源、爭媳婦,或者乾脆就是看你不順眼,總是打來打去。對此,朝廷則是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裝聾作啞:反正死的都是你們這幫蠻夷,死絕了我還省心了呢。而地方官們,更時不時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煽風點火,沒有矛盾也要製造矛盾——大小相制才是管理的精髓。
這楊應龍也是倒黴催的,聽說京師的大皇帝身邊都是太監伺候,簡直太高大上了!您想,為了自命華夏的高貴身份連祖宗都敢硬認,還有啥不敢做的?於是效仿“文明”世界,自己也要弄一幫太監出來!這下可捅了大簍子:太監只能聖天子和王爺們用,你一個黑不溜秋猴子樣的土鱉也配?這叫僭越,大不敬!嗯,罪名還是有點輕,不夠震撼——那就再往前推演一步:你這廝分明是要謀反啊!
這下事兒大了。
事兒大歸大,也不是無法收拾:無外乎剿撫兩策。
撫最簡單,臭罵一通:“放著好日子不過你特麼作死啊?自己撒泡尿照照你長那德行,你也配玩這個?信不信來十萬大軍把你家祖墳都刨了!滾,回去湊罰款,寫個一萬字的檢討書!”
剿呢,也不難。因為沒費什麼力氣,地方官一聲招呼,這貨屁顛屁顛就自投羅網被抓了!這時候也別管他是不是真冤了,反正將錯就錯一刀把他砍死,再扶一個八輩子輪不到當家的遠房親戚做傀儡,新土官感恩戴德之下必然對朝廷言聽計從,這地方又能太平幾十年,是這個理吧?
可惜,如果這麼順利,就不叫大明瞭。
囚在牢裡的楊應龍四處打點,重金之下,有高人給他指了條明路:倭國的豐臣秀吉寇犯朝險(錯別字),咱那大皇帝的習慣你別說不知道哈,你可以申請戴罪立功啊……萬曆大皇帝頭銜前面有個著名的定語,在歷史上能這樣稱呼的僅此一份,曰:要錢不要臉的萬曆!一聽這蠻夷要領軍替自己打仗,不僅不要發餉還自帶乾糧?二話沒說,放人,去吧。朕看好你呦!
逃出生天的楊應龍才不會去呢:我覺得躲山裡挺好,那疙瘩太冷!
等萬曆處理完東北,越想越氣:你忽悠朕也就罷了,還一毛錢都沒掏?這還了得,往後誰都想佔朕的便宜了!給朕剿!於是,長話短說,把楊應龍給滅了。
滅了他以後,屍體運到京師挫骨揚灰,播州宣慰司改土歸流:分成兩個府,遵義和平越。看看這名字起得多有學問:給朕掏錢這就叫“義”,你要遵、不遵的話,哼哼,就給你平了——“越”地就是前車之鑑!
客觀地說,改土歸流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個贏了面子丟了裡子的敗筆。當時的道路環境、生產力都極度低下,設了流官便要派出各級行政管理班子,還要駐軍維持秩序。地瘠人稀,完全靠農業稅為主要收入的中央政府實際上是要賠不少錢的。而且,千里做官只為財,哪個大老爺是省油的燈?故而層層盤剝之下,一直到清朝,西南叛亂不斷……
但這事說起來好聽啊:前朝未達之壯舉,遠邁漢唐!太厲害了,我的明!
其實此舉帶來的後果還遠不是朝廷要多花點錢那麼簡單:旁邊永寧宣府司的奢家、水西宣慰司的安家……可都在冷眼看著這裡呢!別看平常這幫人相互打來打去沒完沒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不是隻有漢族人才懂。今天你這樣處理楊家,明天會不會這樣對待我們?
別琢磨了,給幾位劇透一下吧:肯定會!
為啥?因為朝廷裡的御史言官老爺們要立功啊!
總體來說,地方督撫們都不怎麼想惹麻煩:本來好好的,吃飽了撐的捅馬蜂窩幹嘛?就算千辛萬苦打下來,每天盯著窮山惡水發呆有意思嗎?兵事兇危,一個不留神,再把自己性命搭進去(事實上後來的奢安之亂確實死了很多高官),你們就不能消停點、不折騰難道會死麼?!
呵呵,真的會。因為誘惑太大了——打下來,實現了改土歸流,誰的主意?
咱的啊!
這叫啥?
“定策之功”!青史留名!
怎麼打?
我呸!
你問我幹嘛?找地方督撫啊!他們是地方官,負責處理一切,這等小事都管不好,朝廷白養他們了?找軍頭武夫啊!打不下來一定是這幫傢伙貪生怕死!老爺我只負責振臂高呼:不打就是不愛大明!
督撫們聲淚俱下地上奏分訴、言官們慷慨激昂地振臂高呼。您猜誰贏?
還用猜?當然是這幫傢伙啊——他們“大義”滿嘴,離聖天子和內閣又近,督撫們的一封摺子還沒到,他們已經連篇累牘幾十份遞上去了!
內閣也不會給你擔這個責任。大帽子直接扣死人的道理都懂。這幫傢伙能混到這位置,一個個精得比毛白透了的老狐狸還狡猾,誰也不會站出來做箭靶子和痰盂。
不過地方大員們也有自己的門道,並不是一味哭。他們都在各顯神通地疏通:既然看著非打不可,那就請個最厲害的神仙助陣吧——給內閣的朋友帶去銀子的時候夾了小紙條:哥們,你明哲保身我理解,換我也這樣。但……跟聖上說說,把忠勇無敵孫副帥調過來,這個忙你總得幫吧?
於是,時為副總兵的孫杰便奉令率部溯長江而上,剛剛走到重慶府,便接到了新的軍令:暫緩南下,貴州宣慰司那裡暫時還沒啥異動,先把突然冒出來的巨寇張虎剿了,保護蜀王千歲!
【歡迎轉發,多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