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戰與非戰
章節報錯
正月二十二日,楊安玄的命令傳至安定城,命郭恭接任安定太守之職,李強升任寧朔將軍,轉任巴郡太守。
李強歡天喜地地與接任的司馬廖輝交接,三天後便帶了十名親衛從安定動身前往江州城。
二月十八日,李強直接到任江州城,並沒有前往南鄭城。梁州刺史索邈不過是個擺設,別駕馮立是個文士,至於司馬朱超石尚在攻打仇池,李強感覺兵貴神速,與其浪費時間在南鄭城應酬,不如早些前往江州城。
南益州刺史檀道濟奉劉裕之命將精兵帶往江陵,北益州刺史陰績率軍正在搶奪南益州疆域,此時南益州空虛,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丈夫沙場取功名,主公麾下的孟龍符、蒯恩、陰績等人都是憑藉軍功上位,自己若能奪取寧益之地,說不定也能官居刺史之位。李強憧憬著益州刺史之位。
江州城中有正兵四千,郡軍六千,戰艦一百六十艘,到達江州之後,李強第一件事便是整軍操練。
看過兵馬操練後李強信心十足,率軍南下前往牂柯郡鱉縣,他要趕在檀道濟回援之前奪取牂柯郡,然後與陰績大軍東西合擊奪取朱提郡。
此時檀道濟已乘船逆沅水到達且蘭城,得知有雍軍自江州城南下,檀道濟率五千精銳兼程奔赴不狼山埋伏。
不狼山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地勢極為險要。李強率領八千兵馬一路暢行無阻,打算趁敵不備迅速佔領鱉縣,然後奪取牂柯郡治所萬壽城,爭取在一個月內控制牂柯郡,憑險而守,截斷沅水,將檀道濟大軍擋在牂柯郡外。
不狼山地勢險要,峭壁絕立,“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李強心感不安,催促兵馬急行過山。
行至盤山小道,兩旁伏兵四起,砵大的石塊從山上滾落,箭只如雨。李強急催將士往前跑,數里之外道路被挖斷,地上還橫七豎八地堆放著雜木,前無通路。
李強只得率軍折返,此時已經屍橫遍野,馬不得行。李強只得在親衛的掩護下步行突圍,等到逃出山外清點人馬,進山四千兵馬只剩下二千餘人。
幸好李強考慮到大狼山地勢險要,準備先行率四千兵馬過山,然後在山那頭建立營寨,再讓留守的兵馬帶著輜重前去匯合。
與守護輜重的四千兵馬匯合後,李強下令就地築寨防禦,可是檀道濟並沒有追趕李強,留下二千兵馬駐過鱉縣,帶著剩餘兵馬趕往朱提郡南廣城。
派信使通知沫水河畔與陰績相峙的寧州刺史範元之,檀道濟沒有直接前往救援,而是從南廣城北上攻打犍為郡的僰道城。
僰道城位於三江口,依江而守,易守難攻。
雖然城中守軍不過千人,縣令王瑾並不慌亂,下令關閉城門,分別派人向犍為郡武陽城、泯江支流沫水北岸向陰績大軍以及江陽城求救。
檀道濟攻城五日,江陽郡派出一千五百援兵到達,探馬稟報陰績也分兵來援,圍魏救趙之計成功,檀道濟退守南廣城。
陰績得知檀道濟從江陵率軍回返南益州,知道戰機已失,但沒有回返成都府,而是率軍進駐江陽郡江陽城,與檀道濟所在的朱提郡朱提城對峙。
留下六百人,李強垂頭喪氣地迴歸了江州城,不敢隱瞞損兵折將的訊息,行文向梁州刺史索邈報告。索邈根本不理事,甚至連大堂都不去,所以的公文直接送到了別駕馮立手中。
馮立看到李強戰敗的訊息,連忙請剛回師的司馬朱超石前來商議,朱超石看罷公文,冷聲道:“這個李強膽大妄為,居然不稟報就先行出兵,說什麼事急從權,分明是不把你我放在眼中。打了勝仗獨得功勞,打了敗仗就讓他獨自承受責罰好了,將李強的公文直接轉給主公便是。”
襄陽城,雍公府多數官吏前往各州郡縣去督促農耕,勸課農桑,巡視地方。
作為穿越人,楊安玄深知守穩糧食生產底線的重要性,除了大力宣傳開荒外,規定各地生產糧食的田地不得少於百分之九十,為防穀賤傷農,官府還對糧食採取最低價收購保護。
在保證繳納糧稅和自身口糧所需外,鼓勵百姓栽種瓜果、菜蔬以及豆類。漢時便從西域引入了胡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等作物,以及馬食用的苜蓿,楊安玄有戰馬三萬匹,所需的草料不是少數。
平滅仇池,有不少精通栽種西域作物的農人,楊安玄把他們分散在各地,讓他們指導當地百姓利用房前屋後的閒散土地栽種這些經濟作物。
今年的重中之重是增加棉花的栽種面積。棉服的保暖效能已得到了檢驗,楊安玄決定由去年試種的千畝變成五萬畝。
按去年畝產二百斤計算,五萬畝可產棉千萬斤,將士們所用的棉衣、棉帽、棉鞋整個一套約需十斤,二十萬將士需二百萬斤左右,加上棉被所需也有節餘。
軍中無需這麼多的消耗,所以楊安玄決定對民間散量銷售外,還準備紡線織布,推出棉布。
棉布的出現應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棉布輕柔保暖、貼身透氣,必然取代麻布和葛布。
上兵伐謀,楊安玄捋著鬍鬚思索,要怎麼樣利用棉布的出現打一場經濟戰爭,主要目的不是對付劉裕,而是北面的魏國。
楊安玄考慮是滅國之戰,新息城城南吳家村的吳陳氏卻在盤算著一家人的生計。
小叔吳壯去年年底成親,家裡出聘禮、建新宅,加上兒子吳元入學庠讀書,家裡的積蓄花得差不多了。去年棉坊做工,自己與小姑得了二百斤粟米,算是補貼了一下家用。
年前有人上門為小姑子提親,吳陳氏想著姑嫂關係好,總要替她準備些嫁妝。家中小姑嫁出門,妯娌娶進門,勞力沒減,只是吳王氏太過精明,將來恐怕少不了爭吵,指不定哪天就要分家。
今年二月,官府派人來問家裡想不想種棉田,丈夫在軍中,照顧他家,最多可種四十畝棉花。公爹種了一輩子地,認為種糧才是正業,不肯種那些不能填肚子的東西。
吳陳氏嫁到吳家八年,第一次與公爹紅了臉,一定要將四十畝棉田的份額全部拿下,氣得公爹要與她分家。
吳陳氏咬牙不鬆口,小姑子在一旁幫腔,公爹才恨恨地道:“今年分開算,到時填不飽肚子不要來找僕。”
棉花種植要充足的水源,淮河兩岸的農田都種起了棉花,吳家的四十畝地就在淮河北岸。棉田有人專門指導該如何栽種,公爹和小叔不願前來,吳陳氏聽得很用心,小姑子吳梅是個有心人,跟在她身邊學著種棉。
四月,丈夫吳雄從滎陽歸家,官府獎給他五十畝地。吳雄在滎陽立了功,升任了什長,回鄉之後可以到郡軍中擔任隊率或者到鄉里做個遊徼。吳雄想著在外兩年,對家裡沒有幫附,便選了在鄉里做遊徼。
丈夫歸家,吳陳氏有了主心骨,把自家的田地交給公爹和小叔耕種,自己帶著小姑專心打理四十畝棉田。棉苗漸漸長大,按照前來指導的官吏所說排水、施肥、滅茬,看到棉苗開始結花,心底滿是期待。
從四月份開始,淮河邊就開始興建作坊,吳陳氏聽說今年棉田增了二十倍,河兩岸除了成片的棉田外就是密密麻麻棉花作坊。
去年那個楊管事又來了,帶了果點來村裡挨家挨戶地招工,去年村裡做工的人不過十幾個,要求是軍中將士的家眷,今年就沒有這個要求了,凡是願意去的都行,工價與去年相同。
吳陳氏和小姑的手巧,去年做的活計又快又好,楊管事還對這個聰敏的婦人有印象,問她願不願前去,今年人手多,讓她做個工頭,每天給粟米二十斤。
妯娌吳王氏有些眼熱,要是她早就答應了,嫂子還在猶豫什麼。
吳陳氏早就打聽過了,像她這種自家栽種棉花的人每畝棉田交二十斤棉為稅賦,剩下的可以賣給官府,每斤棉能換五斤糧。
前來教種棉的人看過棉田後說,自家棉田畝產在二百斤以上,除了二十斤棉至少還有一百八十斤,若折算成糧的話就是每畝九百斤糧。家裡的良田一年收的糧食也不過二百來斤,這種棉比起種食划算多了。
吳王氏聽到棉價後後悔不迭,早知道當初這四十畝份額說什麼也要種上二十畝。雖說兩家還沒有分家,但公爹說了要分開算,這棉田的收益都進了大嫂的口袋。
吳陳氏盤算著去年試種時是一斤棉能換十斤糧,今年棉田翻了二十倍價格迅速降到一半,不過也不虧。自家四十畝地以畝產二百斤計算,可得棉八千斤,賣給官府四千斤,每斤棉五斤糧,就是二萬斤糧,二十畝棉田就抵得上百畝良田所產了。
集市上糧價每斤五錢,便是十萬錢了。吳陳氏有些眩暈,自己這輩子也沒想過有這麼多錢,這還是一半的錢。
吳陳氏聽說官府准許種棉人家留下一半棉花自用,留下一半便是四千斤,按照去年做工的經驗,四千斤棉至少可以六百件棉衣棉褲,這棉衣可暖和了,吳陳氏相信拿到集市上至少能賣五百錢一件。
五百錢一件,六百件就是三十萬錢,加上賣官府棉花的十萬錢,就是四十萬錢了。刨去摘棉、曬棉、去籽、製衣的材料和人工,吳陳氏估計至少能接二十五萬至三十萬錢。
一年能賺這麼多錢,以前做夢也沒想過,吳陳氏傻笑著倒在床上,滿臉幸福的笑容。
家裡最瞭解吳陳氏的莫過於小姑吳梅,她與陳家集小夥的親事已經談妥,那家是戶殷實人家,嫁過去的日子不錯。吳梅琢磨著從嫂子手中摳些棉花做套冬天穿的嫁衣,再替未婚夫置身棉衣。
吳陳氏笑著用指著點了一下小姑的額頭,笑罵道:“還沒過門呢就向著夫家。行,你跟著奴種棉辛苦了,除了嫁衣外到時候奴還給你添幾樣首飾。”
“謝謝嫂子。”吳梅驚喜地笑道,樂成了一朵花。
淮河兩岸,不少人家像吳陳氏這個盤算著、憧憬著,更有無數門閥士族將目光投向淮河兩岸,蠢蠢欲動地想從中分杯羹,只是沒人知曉這一切都在雍公的籌劃中。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