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巡洋艦”
章節報錯
大明泰平三十四年元月九日,大明京師時間下午四點,反明同盟與大明帝國正式停火。
這場持續了十餘年的世界大戰,終於以基本持平的狀態,或者說是雙方都勞而無功的狀態,正式宣告停止了。
正式和談之前的潛在準備工作開始,鴻臚寺立刻變成了大明最忙碌的機構。
鴻臚寺與英國為首的反明同盟,討論和談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各自挑選和報備參與的人員構成。
按照朱簡炎的經驗,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半個月之久,但耗時更久的是雙方的部隊撤退。
雙方的信任度很低,肯定會保持你退出一個師,然後我退出一個師,你再退出一個師,這樣交錯緩慢執行。
這些事情都有鴻臚寺的專人去管,有已經撤職的前鴻臚寺卿朱簡炎主持。
實際署理鴻臚寺卿的朱靖垣,則完全撂了鴻臚寺的挑子,在工部專心主持戰艦設計工作。
第二天,元月十日上午九點,大明京師舊城,工部宣講廳。
宣講廳格局,類似朱靖垣前世的階梯教室,前面正中間是配有書桌和書寫投影儀的講臺,下面都是聯排的固定座椅。
工部的幾個年輕工匠在宣講廳內外忙碌,再次檢查收拾場地和除錯需要用到的裝置。
沒有去上早朝的朱靖垣,在講臺下面的位置上坐著,最後一次整理自己準備的資料,梳理自己的海軍艦艇發展計劃。
傳統的海軍作戰艦艇,可以大略分成主力艦、屏衛艦、輔助艦三個型別。
主力艦主要是戰列艦,追求防禦完善和火力強大,類似傳統陸軍裡的中軍主力部隊,可能是重甲步兵或者重灌騎兵。
屏衛艦主要是巡洋艦,追求機動靈活和感知能力,像是傳統陸軍主力外圍的屏護部隊,例如輕甲散兵和輕騎兵以及斥候。
輔助艦主要是驅逐艦,追求經濟實惠和門類齊全,是傳統陸軍中的輔助部隊,跑腿、救人、勘探、掃雷、佈防啥都得幹。
海軍最基礎的作戰框架,是屏衛艦隊首先在外圍巡邏警戒,遭遇敵人的屏衛艦隊後,進行“前衛戰”。
打贏前衛戰之後,屏衛艦隊找到敵人的主力艦隊,通知己方主力艦隊儘快趕來,進行“艦隊決戰”。
理論上講,艦隊決戰才能決定海戰的勝負,前衛戰是資訊偵察和早期試探。
但是前衛戰的結果,決定了參戰方對戰場資訊的掌控程度。
掌控資訊優勢,可以讓主力艦隊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角度切入戰場,取得先手和航向優勢。
決戰想要贏的話,那麼前衛戰最好是不要輸,於是作為屏衛艦的巡洋艦,也就出現了不斷增強的趨勢。
在無畏式戰列艦出現之前,裝甲巡洋艦的體量就不斷膨脹,與主力戰列艦越來越接近。
到了無畏艦時代,更是直接發展出了擁有巡洋艦的速度,戰列艦火力的複合型戰艦——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巡洋艦尺寸和外觀,都與傳統主力戰列艦非常類似,特別是武器系統可能完全一致。
只是傳統戰列艦追求高防禦力,航行速度比較有限,艦體敦實短粗。
戰列巡洋艦則追求更高的航速,防禦相對傳統戰列艦而言薄弱許多,艦體修長苗條。
戰列艦巡洋艦有點像是特戰部隊,他們扛著主力艦的火力去打前衛戰。
遇到敵人的屏衛巡洋艦隊,可以憑藉主力艦級別的火力直接幹掉。
遇到敵人的主力艦隊,在火力上也不吃虧,仍然有一戰之力。
打完前衛戰受傷不嚴重的話,還能跟著主力艦隊繼續再打艦隊決戰,所謂一艦二用。
所以,哪怕戰列巡洋艦是同時代造價最昂貴的戰艦,比常規主力戰列艦都要貴一截,但卻又是價效比極高的戰艦型別。
越是有錢的海軍,戰列巡洋艦的價效比就越高。
如果屏衛艦隊大幅度戰巡化,並且保證足夠的規模,那敵人在前衛戰時就基本不可能取勝。
到了艦隊決戰的時候,己方主力艦隊又能擁有非常明顯的火力密度優勢。
在這樣的基礎上,戰列巡洋艦還是非常保值的戰艦。
一戰之前設計的早期低速無畏式戰列艦,到了二十年代海軍條約時期就基本淘汰了。
二十年代新設計的低速戰列艦,比如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到了三十年代後期二戰開始的時候,又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二戰爆發前才剛剛設計完成的新銳戰列艦,到了二戰結束後就隨著制導武器的成熟,就迅速的淘汰退役了。
總結起來看,歷史上的正統無畏式戰列艦,其有效使用壽命通常不超過二十年。
至於一戰時期的優秀戰列巡洋艦,比如英國的聲望號戰列艦巡洋艦。
她在1915建成,在1947年拆解,前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主力艦的作用。
這種戰巡的有效使用壽命超過三十年,甚至可能達到傳統戰列艦的兩倍。
主要原因是持續的航速競賽,讓戰巡設計在客觀上有了先見之明。
遠洋船舶的航速,通常用“節”表示,1節的意思是“每小時1海里”。
1海里等於1.852公里,是地球子午線上的1分弧長,60分為1度,360度為1圓周。
如果物體移動速度是60節,每個小時正好能在地球表面移動1度弧長,360個小時正好環繞地球一週。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艦船動力系統迅速升級,讓艦隊航速不斷提高。
二戰時期形成的航母戰術,更是要求艦隊有至少27節,甚至30節以上的航速,大概每小時55公里。
與此同時,戰艦水線以下部分的外殼形態,又要適應戰艦的目標航速來設計。
早期的傳統無畏式戰列艦,都是適應20到23節的短粗艦體。
就算後期更換新型大功率的動力系統,也很難達到27節以上的航速,強行推上去的結果是油耗非常難看。
而且,傳統戰列艦的動力艙容量,往往裝不下新型號的大型動力系統。
反倒是早期的戰列巡洋艦,本來就是為25節以上航速設計的修長艦體,天生能夠適應高航速。
為了容納早期的低密度的動力系統,戰巡的動力艙通常都頗為巨大,升級空間足夠寬敞,甚至過於富裕。
所以一戰時代建造的戰巡,到了二戰時代改改還能繼續用。
也許無法作為真正的艦隊核心主力了,但是二戰的艦隊主力也已經變成航母了。
戰巡能以航母大型護衛艦的身份,在二戰的大艦隊中擁有一席之地。
至於一戰的傳統戰列艦,到了二戰時代都會因為跟不上航母編隊的速度,被徹底淘汰出主力艦隊。
除非給戰列艦前後接上一截船殼,拉長艦體的水線長度,同時把船殼裡面全部拆了重建。
這種改造費用實在是太高了,歷史上這麼幹的只有義大利人。
他們改造四艘一戰老式戰列艦的費用,都能建造兩艘半二戰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了。
如果不是因為海軍條約的限制,他們也肯定會選擇去造新船的。
二戰時代的“新銳戰列艦”,或者叫“高速戰列艦”,是無畏式戰列艦的最終完全體。
同時擁有傳統戰列艦的防禦能力和戰列巡洋艦的高航速。
但是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在戰術上的繼承人,卻不是二戰時代才出現的完全體無畏艦。
而是從巡洋艦根基上發出來的另一枝花——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戰鬥模式,已經拋棄了傳統前衛戰、艦隊決戰的思路。
硬要套的話,航母會在前衛戰的時候,直接把敵人的主力送去海底養珊瑚。
戰列巡洋艦可以兼顧前衛戰與決戰。
航空母艦則把前衛戰與決戰本身合二為一。
而這條路的極限是——
發現,即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