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知道翰林周世策突然告賈希昆的狀,是暗藏私心,但作為皇帝,他是需要鼓勵士族之間互相攻訐的,反而,如果士族之間互相隱瞞對他才不是好事。

所以,朱翊鈞在周世策這麼說後,點了點頭,選擇了相信周世策的話,且對張敬修吩咐說:

“立即派錦衣衛帶著這兩人去查一查,且派人先去賈府,把賈府所有人逮拿進縣獄候審!”

張敬修拱手稱是。

朱翊鈞接著又看向周世策:“到底是翰林儒臣,敢揭發劣紳罪行,真正令朕欣慰!朕便賞你四品冠帶,且賜‘護政有功’金匾。”

驚喜不已的周世策當即大拜:“臣謝陛下!”

賈希昆此時則目光陰狠地看向周世策,然後也看向朱翊鈞道:“陛下,臣向您揭發,他周翰林其實心向叛軍,還希望陛下親征能有土木堡之敗,是他親口對臣說的。”

賈希昆說著就闡述起周世策的原話來。

“陛下!臣沒有,賈希昆這是在胡亂攀咬!”

“否則,臣請他拿出證據來!”

周世策這時自然不會承認自己說過這話,只強辯起來。

朱翊鈞也看向賈希昆:“你有證據嗎?”

賈希昆自然拿不出證據,畢竟空口無憑,一時他也因此越發憤怒,而直接朝周世策撲了過來:

“姓周的,你這被卑鄙無恥之徒,算什麼翰林儒臣!”

被御前錦衣衛給及時逮拿住的賈希昆沒有撲過來,但整個人卻已特別猙獰。

“帶下去!”

朱翊鈞只吩咐了這麼一聲。

於是,賈希昆就被錦衣衛帶了下去,而周世策也跟著走了下去。

接下來,其他的鄉賢倒也沒有要告的,畢竟像賈希昆一樣不謹慎計程車紳到底是少數,竟然讓周世策知道了他家的秘密。

不過,朱翊鈞在來到鄜州後,倒也還是遇到了鄉紳互告的事。

朱翊鈞對此依舊是秉公辦理,適當的還開了一下恩,讓同情被告的官僚士紳對朱翊鈞都增加了不少好感,而也讓士紳內部之間則更加的彼此猜疑。

“當今陛下,真是無幽不燭,英明睿智,還仁風篤烈,藉著親征把地方豪右收拾得服服帖帖,而又讓新政得到更加切實的執行,真正令海內鹹服,以後,推行新的國政無疑更加有可為。”

延綏巡撫吳自新這一天就在隨扈來黃帝陵途中,對巡按李本固提起了這段時間的隨扈見聞,而稱讚起朱翊鈞來。

李本固也道:“是啊,陛下巡邊是真的在巡邊,不費國帑,不擄民女,不凌軍士,不為遊玩,謹慎處事,從延安一路隨扈而來,的確能看到天子愛民圖治之心,非只求高樂而不顧軍民者,我等也幸好未學黨馨之輩,而低估天子,不然,現在讓陛下看見的,恐怕就不是我等推行新政之努力,而只是陽奉陰違之狡黠。”

“更重要的是,陛下能夠親眼看見,不是所有地方官僚都在胡作非為,也不是所有地方官僚都在故意報喜不報憂!”

“所以,相信陛下經過這次西巡,應該會更加願意相信,新禮能夠推行成功,而也會相信,他這位大明天子是能夠靠我們這些官僚做出一番惠民強國的事業來!”

“要知道,據朝中執政言,當今陛下不似先帝,從來沒有真的相信我們這些官僚的品性有多高。”

“不只是不相信我們這些文臣士大夫,包括陛下自己的內臣,他都認為大部分即便不害民也並不真的百姓放在心上;”

“但實際上,在如今這樣的盛世,俸祿不短、獎掖不斷,無論內外大臣,年長而經過三朝兩朝帝業的,都能發現,其實現在的內外大臣都比以前很忠心而更在乎社稷蒼生的;”

“只是陛下之前不相信,想來是受了之前張太師之事的影響;”

“但現在陛下應該已經發現,天下官僚,尤其是我文臣士大夫,並非就真的白讀了聖賢書,白受了國恩。”

吳自新跟著說後就看向了前面的黃羅傘蓋。

此時,黃羅傘蓋下的朱翊鈞正向鄜州的黃帝陵走來。

因朱翊鈞要來祭黃帝陵,所以黃帝陵已重新被大修過。

增加的御道皆用漢白玉條石鋪就,丹壁雕有蟠龍,宏偉壯觀,可昭日月。

而整個御道上面的黃帝陵區,即便是遠望,也是樓閣影影,殿閣沉沉。

萬曆下旨新立的黃帝大雕像,則高高立在樓臺亭閣和錦翠白雲間,俯瞰著眾生。

在朱翊鈞來時,劉綎已率親征大軍的前軍到達這裡,而鐵甲森森的列滿了山崗。

隨著朱翊鈞的到來,整個黃帝陵更是甲冑密整合林,從上往下俯瞰,真如玄色大鵬遮蔽著大地。

而在紅日照耀下,整個大鵬之全身浮光躍金,燦爛奪目的很,頗顯得輝煌與壯麗。

關鍵是,這大鵬還在變大,到在後軍全部到達時,即隨扈親征的十萬大軍和官員列在黃帝陵前,還有許多當地士民來到外面後,更是讓這大鵬彷彿大得無邊際。

朱翊鈞從御道登上御臺,站在黃帝像前,看著這些將士,一時心中也覺豪氣頓生,尤其是陣陣鼓聲擂響後,更是振臂一喊:“華夏萬歲!”

“華夏萬歲!”

“華夏萬歲!”

“華夏萬歲!”

……

十萬多人跟著呼應起來,此起彼伏的,一時大地與蒼穹彷彿都在跟著高呼一般。

如今的華夏大明時代。

河套已復,漢家的旌旗終於又立在陰山之北!

大寧也復,廟街與庫頁島也再次有了漢家碑和漢家城!

而東到北海道、南至呂宋、緬甸木邦,也有了漢家音!

所以,不可謂不是一個輝煌的華夏時代。

故當朱翊鈞驕傲地振臂高呼“華夏萬歲”時,在場的人也都跟著高呼起來,而同樣懷著自豪之心。

而這時的朱翊鈞剛剛親征大勝,再次顯露武德,也正是君威更達巔峰的時候,跟來的將校,現在也都用很崇敬的眼光看著他,如同看向他身後的黃帝像一樣,彷彿在他們眼前的陛下也在開啟大明的一個新時代。

而他們這輩子的偉大使命,彷彿也就是要忠於這位聖天子,繼續開創一個更加輝煌的華夏盛世。

這一刻。

朱翊鈞于軍中的威望的確達到了即位以來最高的層次。

且不說,他一路巡邊途中對九邊邊軍的各種慰問與犒賞,也早讓許多中下層官校知道當今天子將他們放在心上,即便是,朱翊鈞現在祭黃帝陵的行為,對中下層官校而言,也是一個足以讓他們願意認可當今天子至高無上地位的有德之舉。

因為,華夏文明在信仰方面,其實相比於推崇神明,華夏之人更推崇祖宗,更講究追本溯源!

祖先在華夏民族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炎黃二帝,這種華夏文明的開創者,更是圖騰一般。

特別是對於許多出身普通的中下層將校而言,他們大多還年輕,對國家和民族更加有一種報效之心,如果只是祭朱明皇帝之陵,他們恐還沒有那麼大的觸動,畢竟王朝常在更換,他們也知道朱明不過現在的王朝而已,但祭祀黃帝陵則讓他們有種皇帝在祭祀整個華夏共同的祖宗的感覺,而皇帝的確是不只為自己之私,也不是為皇室朱家一家之私,而是真的在為整個華夏上下所有人的盛世而努力。

何況。

新式教育,尤其是對衛霍等民族英雄的宣傳,也讓許多中下層官校的民族意識更加強烈,對於天子祭祀黃帝陵也就更受觸動。

“蓋聞功至極莫大於啟世立族,德至高莫崇於厚民澤國,赫赫元祖,肇制吾華……”

一時。

到正式祭黃帝陵時,便由大學士王錫爵持盤,薊國公戚繼光托杯,已下馬的朱翊鈞就親自接了金樽,走到了黃帝陵前,而舉於陵前金鼎之上,念起了早已命狀元焦竑擬好的祭文。

而朱翊鈞在唸的同時,許多大臣將士已飽含熱淚,目光灼灼地看向了戴著冠冕、身著玄色禮服的朱翊鈞。

多年的民族理念宣傳和五千年文明本就自帶的驕傲,很讓人在這種情況不產生觸動。

要知道,當年漢武帝親率十八萬大軍北征朔方歸來,親祭黃帝陵,就大增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向心力,而從此定立了華夏之族乃漢民族。

而如今,朱翊鈞覆河套歸來,再祭黃帝陵,自然也會振奮天下明人。

朱翊鈞唸完後,就將金樽之酒倒入熊熊燃燒著烈火的鼎內,且在將金樽遞給田義後,就從戚繼光手裡接過了香,然後向黃帝上香且親自帶著臣民作揖行禮。

待禮畢,鼓樂奏響,朱翊鈞在十萬臣民囑目中,從黃帝陵前緩緩而回。

“萬歲!”

“萬歲!”

“萬歲!”

不知何時,山呼海嘯一般傳來十萬大軍與鄜州士民的吶喊聲。

而朱翊鈞就在這樣的吶喊聲中,回到了輦中,且開始向東而去,過黃河,曉行夜宿,明察暗訪,走走停停,一路上一邊看著民安市繁之貌,一邊看著山河靜好之貌,倒也在春去秋來時,才到達了京師。

黃花遍地的京師城,正值花香馥郁,而月圓人肥之時。

而朱翊鈞一回京,更是讓這滿京城鬧若元宵、燦若明晝。

蓋因朱翊鈞一進京就下旨要暫時開放太液池,舉行皇明博覽會,展覽華夏各類利民富國之良品。

一時,許多巨紳富賈聞訊後紛紛進京,竟使得滿城客棧爆滿,據順天府報,以至於路旁牆邊有席地而寐者,且多得使多處街道無可插腳之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