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亂世,李淵父子脫穎而出,佔據關中,最終開創大唐帝國。為什麼唐高祖李淵可以最終成為歷史的勝利者,成就一番帝王大業?

除了李家父子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因素,那就是唐高祖李淵具有過人的膽魄,以及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身處亂世,如果沒有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即使建立政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李淵正是具備這樣冷靜理智、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才能開創一個千古獨有的大唐王朝!

相比於李淵的冷靜,當時,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顯然已經有些按捺不住,過早地暴露出了圖謀天下的野心。唐朝建立不久,這些西北地區的割據群雄,便向新興的李唐王朝,發起了狂風驟雨般的挑戰。

那麼,面對來自西北方向的滾滾狼煙,唐高祖李淵究竟該如何應對,唐王朝該如何應對?他(它)們又是如何鞏固李唐王朝的大後方,保衛來之不易的關中地區呢?在隋末唐初的西北大地上,又曾經上演了怎樣的金戈鐵馬?

武德元年(618年),這一年,對於中國歷史,以及李唐王朝而言,都是極不尋常的一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十月,洛陽北邙山之戰,因為李密輕敵冒進,致使十萬瓦崗軍主力,被王世充兩萬兵馬擊潰。走投無路之下,李密被迫率領兩萬殘兵,西入關中,投奔唐王朝。

李密率部投唐,直接宣告了瓦崗軍集團的終結,這個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軍事集團,徹底退出了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伴隨著瓦崗軍的覆滅,李密的投唐,天下大勢重新發生了鉅變。在消滅瓦崗軍後,王世充佔據了整個河南地區。所以,李唐王朝在中原所面臨的對手,從瓦崗軍集團,變成了剛剛崛起的王世充集團。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立國還不到兩年的李唐王朝,就遇到了自開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危機。這次軍事危機,甚至一度讓唐王朝面臨亡國的危險,一度面臨著立國不到一年,就宣告結束的考驗。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唐王朝以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頂住了各種軍事壓力。前線唐軍將士,在大唐“軍神”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終於力克強敵。剛剛立國的李唐王朝,徹底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將隴西、河西兩大地區,納入大唐王朝的版圖,為唐軍東征中原掃清了後顧之憂,化解了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危機。

那麼,這場來自西北的軍事危機,究竟如何發生的呢?唐王朝在此次西北戰事中,又遇到了哪些坎坷與挫折呢?這個新生的帝國,最終又是如何渡過了這次危機,成功實現了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戰略?

唐王朝的此次軍事危機,當然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對李唐王朝發起的挑戰。主要是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勢力:隴西薛舉父子、河西李軌。這兩大割據勢力,堪稱是西北地區不相上下的兩大霸主,是唐王朝在西北最強悍的兩股勁敵。這兩股割據勢力,在唐朝建立之初,都對唐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薛舉的西秦政權。

就威脅性而言,還是薛舉的西秦政權,對於李唐王朝的威脅更大。唐朝與西秦的戰爭發生於武德元年(618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唐王朝消滅了西秦政權,將隴西地區納入大唐版圖。而唐朝與河西李軌政權的戰爭,則是發生在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一舉收復了水草豐茂的河西之地,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關於李唐與西秦的較量,我們放到後面再說,暫且不表。先來說一說,唐王朝與河西李軌政權之間的爭鬥。面對佔據著水草豐茂,盛產軍馬的河西走廊的李軌政權,唐高祖李淵究竟會如何對付這個實力不容小覷的對手?

為什麼唐高祖李淵如此重視河西之地呢?這是因為,河西地區的戰略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是中原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區物產富饒,水草豐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唐代詩人元稹在詩中,就曾經這樣描述河西地區的富饒: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地。

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

從古至今,河西地區的戰略位置,便尤為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西漢的時候,中原王朝就對河西之地,非常重視。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三次出征河西,發起了著名的“河西之戰”。霍去病三徵河西,消滅、收降河西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眾十餘萬人馬,從匈奴手中收復河西之地。

三次“河西之戰”的勝利,為日後漢軍在“漠北之戰”中重創匈奴單于、左賢王部主力,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河西之戰”後,漢武帝以此為基礎,在當地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

對於戰略位置如此重要的河西之地,唐高祖李淵也是望穿秋水。如果可以將河西併入唐朝版圖,不僅可以讓大唐獲得開疆拓土的功績,還能讓唐王朝擁有一個廣袤的大後方。另外,河西盛產軍馬、良馬,唐朝如果收復了河西。那麼,在以後的統一戰爭中,必然可以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的良種戰馬。

因此,唐朝建立不久,李淵便將目標鎖定在了廣袤、富饒的河西之地,開始制定收復河西的作戰計劃。然而,唐王朝想要收復河西,勢必要和河西的李軌政權,發生激烈的角逐。於是,李唐與涼國在河西的較量,拉開了序幕。那麼,李唐王朝是如何與李軌建立的涼國政權,展開精彩、激烈的河西爭奪戰?

首先,就有必要介紹一下,河西涼國政權的建立者——李軌,究竟是何許人也?所謂時勢造英雄,隋末亂世,造就了不少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薛舉、蕭銑,都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亂世英雄。雖然,這其中的有些人,曇花一現,只留下了瞬間的光輝。但是,他們曾經畢竟創下過一番霸業。

而李軌此人,也正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亂世英雄。那麼,作為隋末群雄的一員,李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為什麼李軌可以佔據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地區,能夠在群雄並起的隋末亂世,佔有一席之地?

與西秦霸王薛舉一樣,李軌也是隋末亂世中的一位西北霸主。薛舉崛起於隴西,西秦鐵騎席捲隴西;李軌則起家於河西,篳路藍縷,盡收河西之地。因此,李軌與薛舉,是隋末崛起於西北的兩大梟雄。

同樣,李軌的崛起之路,也與隋末大多數草莽群雄一樣。起於微末,在亂世中抓住機遇,趁勢而起,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最終,李軌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囊括了河西之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河西霸主。

李軌,字處則,河西武威人,史籍記載說他是“涼州姑臧人”。所以,李軌是土生土長的河西人士。李軌自幼便生在一個富戶人家,家裡比較有錢,財大氣粗。但是,在李軌的身上,卻一點兒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絝習氣。根據《新唐書·李軌傳》的記載:

略知書,有智辯。家以財雄邊,好賙人急,鄉黨稱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軌年輕的時候,讀過一些書,頗有智辯之才,口才相當了得。再加上他家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可是,李軌卻不是一個吝嗇的守財奴。他經常是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救濟貧困人家。因此,李軌在鄉里鄉親的口碑,還算不錯。

說起來,李軌最初的身份,與薛舉還頗為類似,都是出身行伍的軍人。大業末年,李軌擔任隋朝的武威鷹揚府司馬,只是一個普通的中低階軍官。然而,李軌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朝現在已經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各地狼煙四起。在這樣一個亂世中,胸懷大志的李軌,自然也有一顆圖謀霸業的雄心。他想趁著天下大亂之際,等待時機,拔地而起,成就一番大業。

終於,李軌所等待的機遇來臨了。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薛舉、薛仁杲父子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地奪取了金城郡的軍政大權。李軌明白,以薛舉的能力,必然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隴西。一旦薛舉佔據隴西之後,這位西秦霸王下一步進攻的目標,肯定是與隴西接壤的河西地區。

面對日益崛起的薛舉父子,一直盤踞在河西的李軌,此時也開始打起了小九九。薛舉坐大,西秦鐵騎橫掃隴西,勢不可擋。李軌在這個時候,也要早做打算。不說圖謀霸業,最起碼,薛舉進攻河西的時候,至少可以有自保的能力。在薛舉起事金城郡,攻略隴西不久後,李軌便想在河西掀起一場風浪。

於是,李軌即與同郡的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五人,一起密謀商議,分析眼下的局勢:

薛舉殘暴,必來侵擾,郡官庸怯,無以御之。今宜同心勠力,保據河右,以觀天下之事,豈可束手於人,妻子分散!(《舊唐書·李軌傳》)

針對李軌的提議,在場的五人一致表示贊同,開始密謀在河西舉兵起義的事宜。只不過,既然要舉兵,就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羊。後來,“江都兵變”的時候,驍果將領司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是因為推舉了蠢材宇文化及為領袖,才致使十萬驍果軍,最終覆滅於李密、竇建德的夾擊之下。

因此,挑選舉義的領袖,至關重要。然而此時,這幾個鄉黨卻突然謙讓了起來,互相推辭。要麼說自己資歷尚淺,要麼說自己才德不足,反正就是推來推去。最終,還是這五人當中的曹珍,舉出了當時社會上流傳的“李氏當王”的讖語,極力推舉李軌來擔任河西舉兵的領袖:

常聞圖讖雲“李氏當王”。今軌在謀中,豈非天命也?

什麼是讖緯?讖緯其實是讖書與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時期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後來,漢族民間則發展成為廟宇或者道觀,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而衍生出來的一類書。可以說,讖緯學說,就是一種預測未來的政治預言,或者說是一種迷信。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許多帝王,都對讖緯學說深信不疑。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劉秀本人非常推廣讖緯學說,從他起兵反莽到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許多石破天驚的大事,都是藉助讖緯來完成的。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劉秀在河北稱帝,改元“建武”,建立東漢。劉秀的河北稱帝,便是與讖緯息息相關。當時,劉秀手下的不少文臣武將,紛紛勸說劉秀脫離更始政權,稱帝河北。但是,劉秀始終沒有答應。

不過,正好此時,劉秀早年在太學時的同窗好友疆華,從關中千里迢迢趕來,進獻了一道神秘的《赤伏符》。正是由於這道《赤伏符》,最終促使劉秀下定決心稱帝。只見,這道《赤伏符》上寫著這樣幾句讖語:

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曹珍在此時提出讖緯學說,無疑是為河西舉兵,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輿論武器。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沒有一個正當的由頭,那麼,舉兵就是徹徹底底的謀逆。並且,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凡是到了政權更迭,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總會有讖緯出現。所以,曹珍的一席話,算是幫了李軌的大忙。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大業十一年(615年),當時社會就流傳著一句讖語,“李氏當為天子”。為此,隋煬帝專門大開殺戒,一連誅殺了以李渾、李敏為首的李氏宗親數十人,炮製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冤案。

因此,曹珍巧妙地利用“李氏為王”的讖緯,認為在密謀起兵的六人當中,只有李軌一人姓李,這不正是天意嗎?所以,曹珍力推李軌為主。大家都覺得曹珍說得有道理,於是立即參拜李軌,奉李軌為主。就這樣,李軌成為了河西舉兵的最高領袖。

接下來,李軌就要具體實施自己的舉兵計劃。當初,薛舉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奪下了金城郡的軍政大權,並以此為據點,席捲隴西。李軌也想效仿薛舉,不戰而屈人之兵,奪取武威郡的大權。

李軌當時的職位是武威鷹揚府司馬,雖說品級不高,但畢竟掌握了一些實權。於是,李軌便讓六人當中的安修仁,糾集當地各個部落中的胡人;李軌本人,則負責聚集民間不少的英雄豪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軌決定連夜起兵,由自己軍隊中的胡人士兵打頭陣。李軌迅速佔領了武威郡的各個官署衙門,拘捕了隋朝武威郡的軍政要員,像虎賁郎將謝統師、武威郡丞韋士政等人。在控制整個武威郡後,李軌對外自稱河西大涼王,設定官屬,一切典章制度,皆如隋文帝開皇年間一樣。這就是隋末河西涼國政權的基本雛形。

如同薛舉起事金城郡一樣,李軌河西舉兵,奪取武威郡的軍政大權,也是採取了一種兵不血刃的非流血手段。佔領武威郡後,如何處置原來城中的隋朝官員,成了一個大問題。跟著李軌一起起事的哥們兄弟,比如關謹等人,建議李軌殺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員,瓜分他們的財產。

然而,李軌不同於一般的草莽軍閥,這個人的心地還是比較厚道的。他覺得,如果剛剛佔領武威郡,就大開殺戒,瓜分財物,會大大喪失民心的。李軌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儘快穩定河西局勢:

諸人既逼以為主,當稟其號令。今興義兵以救生民,乃殺人取貨,此群盜耳,將何以濟!(《資治通鑑》)

故而,李軌奪取武威郡後,並沒有大肆殺戮隋朝官吏,也沒有瓜分、掠奪他們的財物。而且,李軌還對原來的一些隋朝官員,委以重任。比如,李軌任命原隋朝虎賁郎將謝統師為太僕卿,武威郡丞韋士政為太府卿。

李軌舉兵之後,他在河西的勢力逐漸擴大。那麼,他的勢力大到什麼程度呢?當時,西突厥的一個部落首領闕度設,他是西突厥曷娑那可汗的弟弟,佔據河西會寧川。此刻,闕度設麾下有兩千餘名西突厥騎兵,自稱闕可汗,前來歸附李軌。闕度設的歸附,使得李軌擁有了兩千餘名驍勇善戰的西突厥騎兵,軍事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在李軌舉兵河西,擴張勢力不久之後,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率領西秦鐵騎,佔領了整個隴西地區。之後,薛舉在金城郡(今甘肅蘭州)正式稱帝,建立西秦政權。不久,薛仁杲率軍攻克秦州(今甘肅天水),薛舉便從金城郡遷都天水。可以說,薛氏父子的西秦政權,已經獨霸隴西,大有逐鹿天下之勢。

薛舉在佔據隴西,正式稱帝之後,他的目光,開始向外部望去。很快,這位西北梟雄的目光,便鎖定在了盤踞河西的李軌。薛舉發現,自己在隴西與隋軍血戰之際,李軌卻在河西日益坐大,軍力日益強盛。

隴西、河西皆地處中國西北,戰略位置都十分重要。現如今,薛舉佔據隴西,李軌在河西坐大,成為了西北地區新興的兩股割據勢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薛舉和李軌都明白,隴西、河西之間終有一戰。

所以,薛舉在掃平隴西之後,下一步就要對河西的李軌大舉用兵。但是,李軌也不是軟柿子,面對西秦薛舉的蠢蠢欲動,他也早有準備。當初,李軌在河西舉兵,正是為了這一天。更何況,李軌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麾下收編了大量的河西胡人士兵,更有彪悍的西突厥騎兵。論戰力,李軌的河西軍,未必會輸給薛氏父子的西秦鐵騎。兩位西北霸主之間的較量,不可避免了。

最後,還是薛舉主動發起了進攻。遷都天水不久,薛舉派遣少子晉王薛仁越,率領本部西秦軍隊,直趨劍口。可是,當進軍至河池郡的時候,卻遭到了駐守河池郡的太守蕭瑀的阻擊,薛仁越被迫引兵退卻。

薛仁越進軍河西,以失敗告終。於是,薛舉另闢蹊徑,派遣另一位將領常仲興,率領一部兵馬,渡過黃河,進攻河西李軌。李軌也不是吃素的,面對西秦大舉進犯,李軌派出了當初起事之一的重要成員,現在河西涼國的主要將領李贇,率領一部分河西軍,抵抗西秦大軍的進攻。

結果,李贇與常仲興大戰於昌松,河西軍大勝,斬首兩千級,俘虜甚眾。常仲興幾乎全軍覆沒,西秦軍隊遭遇大敗。在打敗西秦軍隊後,李贇俘虜許多西秦兵卒部眾,如何處置這些戰俘呢?李贇建議涼王李軌,為了摧毀西秦軍的戰力,起到震懾作用,應該將這些西秦戰俘全部坑殺:

今竭力戰勝,俘虜賊兵,又縱放之,還使資敵,不如盡坑之。(《舊唐書·李軌傳》)

自古以來,殺降本就是一件受千夫所指的惡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且,白起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同時又名列武廟十哲的行列。

白起一生戰功卓著,百戰百勝。伊闕之戰,白起巧妙大破魏韓聯軍,全殲二十四萬魏韓聯軍;大舉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都;長平之戰,重創四十萬趙軍主力。

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攻拔城池七十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功足以彪炳史冊的一代名將,卻飽受後世史學家的詬病,甚至留下了“人屠”的罵名。

原來是,“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向白起投降。沒想到,在趙軍投降之後,白起卻使詐,將四十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白起俘獲和殺戮的趙軍人數,總計45萬。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因為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一事,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後世不少史學家對他口誅筆伐,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這樣批評白起殺降:

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兇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所以,李軌當然明白,殺降乃是喪盡天良的殘暴之舉。雖然,昌松一戰,河西軍大勝西秦軍隊,斬獲頗多。但是,他也清楚,薛氏父子雄踞隴西多年,西秦鐵騎生來悍勇,一次昌松之戰是不可能使得其元氣大傷。

相反,如果在戰後虐殺西秦戰俘,或許會激起西秦全軍上下的同仇敵愾。下一次薛舉萬一反撲,河西軍或許很難招架。因此,李軌審時度勢,最終決定釋放、遣返這些西秦戰俘,他是這樣對李贇說道:

不然。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輩士卒,終為我有。若事不成,留此何益?(《舊唐書·李軌傳》)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軌身上的兩種性格,第一種性格,為人寬厚;第二種性格,野心勃勃。

先來看看為人寬厚,這是李軌身上的主要特徵。比如,李軌當初在武威郡舉兵之時,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武威郡大權後,有人曾經勸說他,殺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吏,瓜分他們的財產。但是,李軌出於穩定河西局勢的需要,並沒有大肆屠戮、掠奪財產。相反,李軌還對原來的一些隋朝官吏,委以重任。

還有這一次,對待西秦戰俘的問題,李軌還是沒有濫殺無辜。因為李軌明白,自己現在處於關鍵的創業階段,如果因為一時的任性,而為自己招致了一個強敵,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夠智慧。

再來看看野心勃勃。這是隋末群雄的一致特點,不獨李軌一人。李密如此,王世充如此,唐高祖李淵亦是如此。在烽煙四起的隋末亂世中,但凡是胸懷大志的割據群雄,都有著奪取最高權力的野心。當然,李軌也不例外。

從李軌話中的“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輩士卒,終為我有”,不難看出,他將薛舉的西秦政權,早已看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等有朝一日,自己滅了西秦,西秦的軍隊、士卒都將是自己的。

擊敗西秦軍隊,對於李軌而言,是他人生事業的高峰期。西秦軍隊素來彪悍,天下聞名。薛舉、薛仁杲父子,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隴西,建立西秦政權;憑藉的就是手下隴西鐵騎的強悍戰力。然而,李軌居然可以擊敗西秦軍隊,說明他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在昌松之戰,擊敗西秦軍隊之後,李軌的軍事實力,開始變得日益強盛。接下來,李軌想要乘勝出擊,一舉掃平河西。因此,在打敗薛舉不久後,李軌率領河西軍,轉戰河西之地,接連攻下了張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加上他所佔據的武威郡,盡有河西五郡之地。就這樣,整個河西地區,落入了李軌之手。

佔據河西五郡,李軌等於是徹底擁有了河西之地。現在的李軌,完全具備了建立政權的規格與資本。事實上,在攻下河西五郡之後,李軌便有了新的打算,他要稱帝,他要正式建立政權。

時間到了武德元年(618年),這一年,天下局勢風雲突變。自從“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之後,隋末天下大勢發生了驟然鉅變,各地割據勢力紛紛稱王稱帝。四月,蕭銑在江陵稱帝;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元“武德”,大唐王朝正式建立;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為帝,是為“皇泰主”。

面對各地群雄相繼稱王稱帝,雄踞河西的涼王李軌,自然也不甘落於人後。如今,李軌的勢力早已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從前那個名不見經傳的鷹揚府司馬,而是裂土擁兵的河西霸主,擁有河西五郡的廣袤沃土,麾下更有驍勇善戰的河西軍,以及歸附的西突厥騎兵。況且,不久以前,昌松一戰,他又擊敗了西秦軍隊,因此威名大振。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李軌決定正式稱帝。

於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軌自立為帝,定國號為“涼”,改年號為“安樂”,這就是隋末唐初盤踞在河西地區的——涼國政權。李軌在河西稱帝,建立涼國後,冊封其子李伯玉為皇太子,任命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不久,李軌又大舉出兵,攻陷了河州,進一步擴張了河西涼國的版圖。

李軌稱帝的這一年,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地區的軍事態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朝和西秦之間的戰爭,完美收官。這一年的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精銳,陳兵於淺水原,全殲西秦大軍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至此,西秦滅亡,隴西地區併入李唐王朝的版圖。

西秦滅亡,原本在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勢力,西秦、涼國,就只剩下盤踞在河西的涼國李軌政權。由於,秦王李世民成功指揮了淺水原之戰,一舉滅掉了西秦政權,將隴西納入大唐版圖。所以,唐王朝在西北地區的強敵,便只有李軌的涼國。因此,唐朝和涼國之間的較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

其實,唐高祖李淵早就盯上了河西這塊“肥肉”。因為河西地理位置特殊,奪取河西之地,不僅可以為大唐王朝提供一個物產豐盈的大後方,供應關中地區的物資;而且,河西盛產良種軍馬,奪取河西要地,還能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軍馬,同時,也可以極好地發展唐王朝的馬政事業。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既然李淵盯上了河西,那麼,對河西李軌的用兵,勢在必行。問題是,唐王朝和涼國的實力,不相上下。李唐的勢力範圍,囊括河東、關中、隴西三地。並且,經歷了從晉陽起兵、攻克長安,以及平定西秦,收復隴西的種種軍事行動,唐軍已經成為了一支歷經百戰的鐵血之師。同時,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秦王李世民,更是聞名天下的戰神,大唐王朝的“軍魂”。

然而,李軌的實力也不弱。自李軌舉兵以來,一路血戰,擊敗西秦軍隊、佔據河西五郡,最終建立涼國政權。若論軍事實力,李軌的河西軍,絲毫不遜於唐軍。真要打起來,勝負尚未可知。

李唐、涼國,雙方勢均力敵,如果要硬碰硬的話,必定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唐高祖李淵當然清楚李軌的實力,所以,他才不會做那樣賠本的買賣。對於河西問題,李淵最初的策略是,智取。

起初,李淵的設想是,對河西李軌採取懷柔政策,並沒有直接採取軍事行動。所謂的懷柔政策,李淵希望儘可能地透過籠絡、施恩於李軌,促使李軌最終主動歸附唐朝,獻上河西之地。

其實,唐高祖李淵的這種懷柔政策。最初的用意,並不是要奪取河西之地,而是完全服務於李唐王朝的軍事態勢,以應對唐朝與西秦之間的戰爭。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李淵的意圖是這樣的:

上欲與李軌共圖秦、隴,遣使潛詣涼州,招撫之,與之書,謂之從弟。

早在李軌稱帝以前,唐高祖李淵就已經針對河西李軌,開始實施懷柔政策了。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唐王朝與西秦之間的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唐軍剛剛經歷了淺水原之敗,士氣低落,軍心沮喪。反觀西秦方面,薛氏父子在淺水原重創唐軍之後,步步緊逼,準備乘勝,直取長安。

新生的大唐王朝,此時面臨著生死一線的考驗,遭遇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危機。如果西秦大軍一路突進,衝破潼關防線。到了那個時候,立國不到一年的大唐王朝,便會瞬間土崩瓦解。

西秦大軍咄咄逼人,李唐王朝命懸一線。面對嚴峻的西北戰事,唐高祖李淵自然要做出相應的部署。一方面,嚴令唐軍各部,全力阻擊薛仁杲的西秦大軍。同時,又讓秦王李世民二度領兵,進軍高墌,抵擋薛仁杲;另一方面,李淵也不忘尋求外援,兩相共同拖住西秦軍隊。

李淵將這個外援物件,選定為河西的李軌。為什麼要與李軌結盟?唐高祖李淵主要有兩點考慮。

其一,河西地理位置特殊,與隴西接壤。如果李軌可以從河西出兵,從薛仁杲背後襲擊,或許可以減輕秦王李世民,以及唐軍在正面戰場的軍事壓力;其二,李軌與薛氏父子,素有積怨。昌松一戰,雙方算是結下了樑子,撕破了臉皮。唇亡齒寒,一旦西秦打敗李唐,薛仁杲肯定會回過頭來,攻打河西。

無論是考慮到河西的地形優勢,還是李軌出於對自身利益的盤算。唐高祖李淵認為,李軌或許會同意與唐朝結盟。打定主意後,李淵便派遣使者出使涼州,與李軌取得聯絡。並且,李唐使臣還帶上了唐高祖李淵的親筆信。為了拉攏李軌,李淵在寫給李軌的信中,竟然稱呼李軌為自己的堂弟。

李軌接到唐高祖的信後,看見高祖稱呼自己為堂弟,頓時受寵若驚。為什麼呢?要知道,李淵出身於赫赫有名的“關隴貴族集團”,他的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不僅如此,李淵本人亦是隋煬帝的親表哥,是隋王朝在山西地區的最高軍政首腦。可以說,李淵是正兒八經的貴族成員。

反觀李軌,他在河西舉兵以前,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鷹揚府司馬。雖然,李軌年少時,家境比較富有。但是,論政治背景,李軌根本無法與李淵相比。然而,唐高祖李淵在書信中,卻認李軌為堂弟。對於李軌而言,與貴族出身的唐朝皇帝,攀上親戚,絕對算是高攀。因此,接到李淵的信後,李軌大喜過望。

李淵主動向河西示好,為了表示禮尚往來,李軌自然要做出回應。於是,李軌委派其弟李懋前往長安,入朝覲見唐高祖李淵。李淵看到李軌將自己的弟弟派到長安,覺得此事還有希望。

故而,李淵授予李懋大將軍一職;同時,又命鴻臚少卿張俟德手執朝廷冊書,前往河西,冊封李軌為涼州總管、涼王,賜予羽葆鼓吹一部,以此讓他承認唐王朝的合法地位。這樣的做法,可以方便唐朝收降河西。

從以上種種交往,可以看出,唐朝和李軌之間的外交關係,還算比較融洽。照目前的狀態,唐朝和平接收河西,應該不算什麼難題。然而,事情遠遠不像表面的這樣簡單。到最後,李唐與涼國之間的關係,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見。唐高祖李淵最終決定,放棄和平的懷柔政策,採取強硬的軍事措施。

為什麼李淵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轉變呢?原因很簡單,李軌太不知道好歹了。自從打敗西秦,佔據河西五郡之後,李軌開始變得不可一世,驕狂自大,在幾件大事上連犯糊塗。尤其是在處理與李唐的外交關係上,李軌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誤,最終導致了涼國與李唐外交關係的破裂,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

原來,李軌沒能處理好與李唐王朝的外交關係。不僅如此,李軌又因為自己的一個愚蠢的舉動,徹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淵。因為李軌的不明智之舉,最終使得李唐王朝對他失去了耐心,以至於兵戎相見。

李軌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動派弟弟李懋前往長安,朝拜唐高祖李淵。李淵因此對李軌極力籠絡,授予李懋大將軍之職,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李淵此舉的意圖,非常明顯。只要李軌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那麼,河西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唐朝的藩屬。問題是,李淵這樣想,李軌並不這樣想。

在李淵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的同時,李軌已經在河西正式稱帝。所以,當他接到唐朝的冊書後,李軌開始猶豫了,到底該不該接受唐朝的冊封。於是,李軌召叢集臣,專門廷議此事:

今吾從兄膺受圖籙,據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競立,今去帝號受冊可乎?(《舊唐書·李軌傳》)

能夠看出,李軌最先的想法是,去帝號,接受唐朝的冊封,向李唐稱藩。然而,李軌剛剛說完,謀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對。曹珍的意見是,隋朝已經滅亡了,天下大亂,人人都有稱帝建國的資格。如今,唐朝在關中稱帝,我們在河西稱帝,兩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稱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競逐,稱王號帝,鼎峙瓜分。唐國自據關中,大涼自處河右,已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蕭察故事,自稱梁帝而稱臣於周。(《舊唐書·李軌傳》)

聽了曹珍的建議,李軌頗為心動,因此採納了曹珍的意見,沒有接受唐朝的冊封。然而,李軌接下來的做法,卻是大錯特錯了。李軌不接受唐朝冊封,自立為帝,最起碼錶面上還要裝裝樣子,哪怕暫時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可是,李軌卻連掩飾都不想掩飾,裝都不想裝一下,表現得太過露骨,最終徹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冊書,前往涼州,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嗎?不過,此時李軌已經稱帝了,如何回應唐朝呢?李軌派遣尚書左丞鄧曉,出使長安,向唐高祖李淵遞呈國書。

關鍵問題是,出事就出事在這封國書的措辭上,正是由於國書上的措辭,才讓兩國關係的徹底破裂。李軌在給唐高祖的國書上,是這樣稱呼自己,“從弟大涼皇帝”。李淵看到這樣的措辭,勃然大怒,說道:“軌謂朕為兄,此不臣也。”於是,李淵立即下令,將李軌的使臣鄧曉,扣留在長安,不讓他返回河西。

李淵為什麼會對這樣一句措辭,如此生氣呢?其一,李淵氣憤李軌的不知深淺。本來,先前李淵稱呼李軌為堂弟,不過是為了籠絡李軌,客氣一下。沒想到,李軌還真把自己當盤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因此,唐高祖李淵覺得,這個李軌太不知道深淺,太過狂妄自大。

其二,李淵氣憤李軌居然稱帝了。對於河西問題,李淵有自己的策略,對李軌採取懷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稱藩,成為唐王朝的藩屏。到時候,唐朝解決河西問題,會容易得許多,也許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將河西併入大唐版圖。

正因如此,李淵才會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可是,李軌居然公開稱帝,拒絕了唐朝的冊封。這樣一來,李淵促使河西稱藩的計劃,也就隨之化為泡影。李軌種種不明智的舉動,讓唐高祖李淵大為惱火。至此,唐朝、涼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徹底破裂。同時,李淵對待河西的策略,也隨之發生改變。

在李淵看來,現在採用和平手段,解決河西問題,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淵決定改弦更張,放棄和平手段,採取強硬的軍事手段,以武力收復河西之地。然而,李軌在河西經營多年,實力雄厚。因此,李淵打算從他們的內部入手,進而一步步瓦解李軌的統治根基。

事實上,此時的李軌,他的統治集團內部,早已面臨著各種危機。甚至可以說,李軌這個時候,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李軌接連犯下了兩大失誤,使得這位叱吒風雲的河西霸主,逐漸淪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哪兩大失誤呢?第一,殺戮功臣。

李軌從河西舉兵,到後來一步步佔據河西,建立涼國,曾經跟隨李軌舉兵的功臣宿將,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這些功臣的鼎力相助,李軌便不會有如今的一番事業。可是,在成就大業之後,李軌卻像不少開國皇帝一樣,在取得天下之後,對功臣元勳揮起了屠刀。

比如,當初跟隨李軌舉兵的功臣之一的梁碩,便成為了一個無辜冤死的功臣。梁碩此人,是最初追隨李軌舉兵的五人之一。在李軌起兵征戰河西之初,梁碩便是李軌的主要謀士,頗有智謀,為李軌出謀劃策。李軌稱帝之後,梁碩官至吏部尚書,身居高位。可是,勞苦功高的梁碩,最終也難逃兔死狗烹的結局。

在李軌稱帝,建立涼國之後,梁碩在朝中,與同僚之間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致使最後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根據《舊唐書·李軌傳》的記載:

初,軌之起也,碩為謀主,甚有智略,眾鹹憚之。碩見諸胡種落繁盛,乃陰勸軌宜加防察,與其戶部尚書安修仁由是有隙。

眾所周知,李軌崛起於河西。他最初征戰河西的時候,他手下的河西軍,大部分士兵都是河西當地的胡人。並且,李軌更是收降了勇猛善戰的西突厥騎兵。在李軌征戰河西的過程中,這群胡人士兵,為李軌立下了赫赫戰功。李軌稱帝后,這些胡人自然個個加官進爵,在涼國政權中身居要職。

可是,梁碩身為李軌政權中的重要成員,卻有一種深深的憂慮。梁碩的這種憂慮,源於他對胡人官吏的不信任,始終覺得這些胡人不可靠。梁碩認為,這群胡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萬一有一天,他們心生異志,悔之晚矣。

所以,梁碩經常勸說李軌,讓他對於胡人多加提防。不過,時間一長,朝中許多胡人官員,便對梁碩心生不滿。尤其是跟隨李軌舉兵的功臣之一,戶部尚書安修仁,他對梁碩可謂恨之入骨。

偏偏不巧的是,梁碩又在無意中,得罪了李軌的兒子李仲琰。原來,有一次,李仲琰前往拜訪梁碩。沒有想到,梁碩竟然不曾起身向李仲琰回禮。梁碩此舉,讓李仲琰頓覺遭受了奇恥大辱,他認為,梁碩這是倚老賣老,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因此,李仲琰對梁碩也是心懷不滿。

安修仁看出梁碩如今樹敵太多,正是扳倒他的最佳時機。於是,安修仁便與李仲琰勾結在了一起,兩個人沆瀣一氣,經常在李軌面前大肆詆譭梁碩,誣陷梁碩圖謀不軌,意欲謀反。結果,李軌居然信以為真,連調查都沒有調查,直接派人帶著毒酒,前往梁碩府邸,賜死了梁碩。

梁碩之死,成為了李軌政權由盛轉衰的分界點。眾人皆知,梁碩是李軌的重要謀臣,為涼國政權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李軌聽信讒言,冤殺梁碩,說殺就殺,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李軌的做法,讓曾經跟隨他打天下的袍澤兄弟,寒透了心。他們覺得,自從李軌當了皇帝后,這個曾經和他們並肩作戰的老大哥,開始變得薄情寡義,冷血無情。梁碩死後,李軌政權內部人人自危,逐漸離心離德,分崩離析,根據《舊唐書·李軌傳》的記載,“是後,故人多疑懼之,心膂從此稍離”。

第二,不恤民力。

如果說無端殺戮開國功臣,只是讓統治集團內部對李軌產生不滿;那麼,不恤民力,不愛惜百姓,則使得普通百姓對他也產生了不滿情緒。百姓的不滿情緒,最終讓曾經一呼百應的河西霸主李軌,落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當時,河西地區爆發了非常嚴重的饑荒,餓殍遍野,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面對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李軌立即召叢集臣商議。本來,李軌的打算是,準備散盡家財,賑濟饑民。不過,粗略地算了一下,這些還遠遠不夠。於是,李軌又想開啟官倉,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對於李軌的這個建議,尚書左僕射曹珍等人立刻附和:

國以人為本,本既不立,國將傾危,安可惜此倉粟,而坐觀百姓之死乎?(《舊唐書·李軌傳》)

一切本來都是按部就班,可是,偏偏有人從中作梗。誰呢?隋朝舊臣謝統師。當初,李軌在武威郡舉兵之時,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武威郡。在掌控大權之後,對於謝統師、韋士政這些隋朝舊臣,李軌不僅沒有大開殺戒,反而對他們委以重任。比如,任命謝統師為太僕卿、韋士政為太府卿。

可以說,李軌對這些隋朝降臣,算是仁至義盡。然而,這些隋朝降臣卻不知感恩,對李軌一直心懷怨憤。因此,謝統師等人被委以重任後,經常在朝中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排擠功臣勳將,一心要顛覆李軌的涼國政權。所以,當曹珍等人提出開倉放糧的建議後,謝統師馬上跳出來,與曹珍唱反調:

百姓餓者自是弱人,勇壯之士終不肯困,國家倉粟須備不虞,豈可散之以供小弱?僕射苟悅人情,殊非國計。

曹珍和謝統師爭執不休,兩人給槓了起來。不過,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李軌那裡,畢竟李軌是皇帝,是最後拍板說了算的人。出事就出在李軌這裡,聽謝統師這麼一忽悠,李軌耳根子一軟,居然聽從了謝統師的建議,下令關閉了官倉。這樣一來,老百姓怨聲載道,“由是士庶怨憤,多欲叛之”。

不僅如此,李軌統治後期,也犯了與隋煬帝一樣的錯誤,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當時,有一個胡巫蠱惑李軌,說:“上帝當遣玉女從天而降。”沒想到,李軌居然還真的信了他的鬼話,大量徵發兵役,修築高臺以迎天女。這項工程,耗費了大量的國力、民力、財力,河西涼國的統治根基,更加搖搖欲墜。

由於李軌殺戮功臣、不恤民力的種種錯誤決策,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河西涼國,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而李軌更是逐漸淪為了孤家寡人。李軌的錯誤決策,不僅使得河西分崩離析,更讓新生的李唐王朝,看到了奪取河西的希望。唐高祖李淵早就對河西垂涎三尺,現在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

就在唐高祖李淵準備對河西用兵的時候,有人來向李淵主動獻策,他就是安修仁的哥哥安興貴。此時,安興貴已經入仕唐朝,是唐高祖李淵的臣子。看到李淵有奪取河西之意,安興貴主動請纓,出使涼州招撫李軌,為大唐收復河西。然而,李淵也有擔心,便問計於安興貴:

李軌據河西之地,連好吐谷渾,結援於突厥,興兵討擊,尚以為難,豈單獨所能致也?(《舊唐書·李軌傳》)

對於李淵的擔憂,安興貴自然是心知肚明。於是,他向李淵一一分析形勢,並將自己的計策和盤托出:

李軌兇強,誠如聖旨。今若諭之以逆順,曉之以禍福,彼則憑固負遠,必不見從。何則?臣於涼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為軌所信任,職典樞密者數十人,以此候隙圖之,易於反掌,無不濟矣。

安興貴分析得很透徹,李淵便採納了他的計策,委派他作為唐朝特使,出使涼州,策反河西各部。安興貴出使涼州,到了河西之後,李軌以為是李唐主動與自己交好,派遣安興貴出使。於是,李軌拜安興貴為左右衛大將軍,並且,還向他諮詢自安之術。安興貴趁機進言李軌,希望李軌可以舉河西之地,歸附李唐:

涼州僻遠,人物凋殘,勝兵雖十餘萬,開地不過千里,既無險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類,此而可久,實用為疑。今大唐據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戰必勝,是天所啟,非人力焉。今若舉河西之地委質事之,即漢家竇融未足為比。(《舊唐書·李軌傳》)

安興貴這番話的大意是,河西涼州雖然佔有地利上的優勢,但畢竟地處偏遠,所轄之地不過千里。況且,河西周邊有不少少數民族部落、西突厥等強敵虎視眈眈,長期割據,並非長久之計。如今,大唐日漸強盛,大有一統天下之勢。為今之計,倒不如舉河西之地,歸附唐朝,方為萬全之策。

對於安興貴歸附李唐的建議,李軌當然明白他的用意,原來,安興貴此行是來給李唐當說客的。李軌沉默了許久,最終還是斷然拒絕了歸附李唐的建議。不僅如此,李軌甚至還舉出了漢景帝“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的舊例:

昔吳濞以江左之兵,猶稱己為“東帝”;我今以河右之眾,豈得不為“西帝”?彼雖強大,其如帝何?君與唐為計,誘引於我,酬彼恩遇耳。

聽完李軌的一席話,安興貴心裡不由“咯噔”了一聲,嚇得臉色都變了。但是,表面上還得假裝向李軌謝罪道:

竊聞富貴在故鄉,有如衣錦夜行。今閤家子弟並蒙信任,榮慶實在一門,豈敢興心,更懷他志?

透過這件事,安興貴徹底明白了,李軌寧可長期割據河西,也不願歸附李唐。因此,收復河西,只有另想辦法了。這個時候,安興貴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河西內部對李軌的不滿,策反他們,趁機推翻李軌在河西的統治。於是,安興貴找到了弟弟安修仁,兄弟兩人,開始私下密謀起兵。

在安興貴、安修仁兄弟的鼓動攛掇下,河西地區的不少胡人,紛紛組成武裝力量,投靠到安氏兄弟的麾下。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興貴、安修仁兄弟率軍圍攻涼州,李軌親率一千多名步騎兵,出城迎戰。雙方在涼州城下,展開了一場大戰。

就在此時,安氏兄弟又多出了一股援兵,那就是曾經薛舉的一員部將奚道宜,所率領的三百羌軍。奚道宜此人,與李軌其實素有積怨。當初,奚道宜投奔李軌之前,李軌曾經許諾他刺史一職。可是,奚道宜到了之後,李軌立刻翻臉不認賬,將當初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因此,奚道宜對李軌一直懷恨在心。現在,安氏兄弟圍攻涼州,奚道宜自然要來落井下石,與安氏兄弟一起夾擊李軌。

有了奚道宜三百羌軍的助陣,安氏兄弟立刻底氣十足,指揮軍隊,對李軌的一千步騎發起猛攻。結果,李軌戰敗,被迫退回城中。然後,李軌登上城樓,固守涼州,等待河西各城的援軍。

豈知,安興貴早就料到李軌會堅守待援,故而,專門防著他這一手。在李軌困守涼州的同時,安興貴便已經派出人馬,曉諭河西諸城:“大唐使我來殺李軌,不從者誅及三族!”於是,河西各城紛紛按兵不動,甚至有些人還出城,投奔安氏兄弟。安興貴無非是想要告訴李軌,你現在已經是眾叛親離,無路可走了。

李軌到現在才真正明白,大勢已去,無力迴天,自己如今再也不是那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河西霸主了,不過是一個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罷了。在風雨飄搖的絕境下,李軌發出了一聲悲嘆:“人心去矣,天亡我乎!”然後,登上玉女臺,與妻兒家人飲酒訣別。後來,安修仁攻破涼州,李軌被擒,一路押送至長安。

得知李軌城破被擒的訊息後,當初奉李軌之命,出使長安,向唐王朝遞呈國書的尚書左丞鄧曉,居然手舞足蹈,甚至比唐高祖李淵還要高興。唐高祖李淵看到鄧曉這樣一副嘴臉,非常不屑,鄙夷地對鄧曉說:

汝委質於人,為使來此,聞軌淪陷,曾無蹙容,苟悅朕情,妄為慶悅。既不能留心於李軌,何能盡節於朕乎?(《舊唐書·李軌傳》)

李軌兵敗被擒,押送至長安後,唐高祖李淵下令,將其斬首示眾,並且,李軌的子弟家人,也被一併誅殺,“軌尋伏誅,自起至滅三載”。李軌從大業十三年(617年)舉兵河西,到武德二年(619年)兵敗身死,總共才僅僅三年時間。至此,涼國滅亡,河西地區正式併入大唐王朝的版圖,唐王朝正式實現了對河西地區的統一。

在李唐王朝平定河西的過程中,安興貴、安修仁兄弟二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在平定河西之後,唐高祖李淵自然要對安氏兄弟,論功行賞。所以,河西歸唐之後,李淵下詔,授予安興貴為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封涼國公,食邑六百戶,布帛萬段;安修仁為左武候大將軍,封申國公,賜予田宅,食邑六百戶。由安氏兄弟二人,作為唐王朝在河西的軍政長官。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李淵巧妙地採用離間之計,起用安興貴、安修仁兄弟,聯合河西諸胡,一舉消滅了河西李軌政權,大唐王朝平定了河西五郡。應該說,大唐平定河西的過程中,不費什麼力氣,基本採取的是速戰速決的策略。從李淵決定對河西用兵,到最後李軌兵敗身死,用時還不到一年。

平定河西,對於新生的李唐王朝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消滅李軌政權,將河西五郡併入大唐版圖,這是唐王朝繼平定西秦,收復隴西之後,在軍事上,又一次取得的重大勝利。

前文提到過,無論從經濟,還是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河西地區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第一,河西地區物產豐盈,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天然糧倉”,有著先天的糧食、物資優勢。唐朝平定河西,不僅可以為關中地區提供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也能為關中長安一帶,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物資。

第二,河西盛產優質的良種軍馬。眾所周知,在古代冷兵器的戰爭之中,戰馬在戰爭中的作用,極其重要。唐王朝收復河西,無疑是壟斷了軍馬的源地。在未來的統一戰爭中,為唐軍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戰馬。

所以,後來的“虎牢關之戰”,秦王李世民為什麼能以3500玄甲軍,大破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除了李世民用兵如神,玄甲軍戰鬥力強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唐軍擁有著大量的優質戰馬。

另外,李唐王朝平定河西,也標誌著唐王朝正式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淺水原之戰,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精銳,全殲西秦十萬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西秦滅亡;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軍攻滅了河西李軌政權,收復河西五郡,李軌兵敗身死,涼國滅亡。

一年之內,唐王朝接連消滅了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勢力——西秦、涼國。伴隨著西北地區這兩大割據政權的覆滅,隴西、河西兩地,被納入李唐王朝的版圖之中。至此,大唐王朝徹底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唐朝建立之初,群雄並立,大唐王朝幾乎是同時與各路群雄開戰。為了統一天下,唐高祖李淵制定了鞏固關中、東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計劃。因此,從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二年(619年)的一年中,唐王朝先後消滅了西秦、涼國兩大政權,統一了西北地區,徹底消除了大唐王朝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危機。

統一西北地區,對於唐王朝而言,是這個新生帝國邁出統一天下的第一步。平定西北割據勢力,不僅鞏固了關中地區的軍事安全,為關中、長安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同時,也為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大舉東進,東征中原,攻打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掃除了後顧之憂。

在完成了平定西北,鞏固關中的第一步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後,大唐王朝將河東、關中、巴蜀、西北四地,連成一片,大唐雄踞天下之勢,已經初步形成。因此,平定河西五郡,對於唐朝統一天下的形勢而言,意義重大。

客觀地講,唐王朝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對河西李軌的用兵,可以說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好的結果。但是,河西之戰的順利,並不代表,李唐王朝統一西北的過程,都是這樣一帆風順。

在李唐王朝統一西北的過程中,平定河西五郡,不過是幸運的個例罷了。事實上,在整個統一西北的戰爭中,就在收復河西的一年以前,李唐王朝曾經一度面臨著生死一線的考驗。甚至可以說,如果唐朝沒有挺過這次考驗,很有可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亡國傾覆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麼,在一年以前的這場生死決戰中,李唐王朝究竟遇到哪些難以預測的兇險?從晉陽起兵到攻克長安,一路所向披靡的李唐軍隊,為什麼會遭遇自建國以來,第一次慘重的失敗?作為大唐戰無不勝的“軍神戰魂”,秦王李世民,平生未嘗一敗,卻在這場戰爭中,遇到自己軍事生涯中的唯一一次失敗。

在千年以前的那場“淺水原之戰”中,秦王李世民與唐軍將士,到底遇到了怎樣的挫折,怎樣的艱難險阻?在這場兇險異常的“淺水原之戰”中,方興未艾的大唐王朝,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刀光劍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