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店都有自己的規矩。

博古齋自然也有,例如這鑑定。最高階的鑑定師自然是店長楊朝明。其次是唐師傅,和一個主攻書畫還有雜項的李何晏李師傅,最後是林軒。

李師傅性格比較高冷,沒事的時候都是關在自己辦公室,所以齊鳴接觸的不多。

當有東西送到店裡,基本是林軒看第一眼,現在又多了個齊鳴。

只不過林軒能夠支配的金額不高,只有20萬。也就是說,20萬以下的東西,林軒自己就能決定是收還是不收。

超過20萬,就要送到唐師傅或者李師傅這兒。他們能支配金額的上限是150萬,一旦超過這個數,就必須通知楊朝明,交給店長決定。

這個日本人帶來的東西,能夠直接送到楊朝明那,不管真假,至少說明看上去價值不菲。而且全員出動,說明鑑定的難度也不小。

齊鳴上了二樓,隔著會議室的玻璃,能看到長長的會議桌兩側各坐了三個人。

由於有外人在場,他這次沒有推門而入,輕輕叩了叩門,裡面說了進之後,他才開門走了進去。

“師傅,唐師傅。”

進門後,他第一時間先跟兩位長輩問好,隨後才看向了那三個日本人。

三個都是男人,中間那位個子稍矮,身材微胖,油膩的中分頭被打理的一絲不苟,在白熾燈下反著光。

另外一個,看著得有40多歲,梳著背頭,身材清瘦,戴著黑框眼鏡,似乎臉上還畫了妝,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

剩下的一個,應該是保鏢一類的角色,剃了個小平頭,身形高大魁梧,坐姿筆直,厚實的胸大肌把西裝撐的筆挺,齊鳴進來時,他側頭眯眼打量了一下,壓迫力十足。

“來了啊。跟你介紹下,這位是日本的有村先生,這位是名藏先生。這是我的小徒弟,叫齊鳴,以後要是有機會去了日本,希望有村先生幫忙照看一下。”

“楊先生,您開口,我一定放在心上。”

正中的中分頭有村,用熟練的中文恭維了一句,而後站起身,掏出名片,雙手遞向了齊鳴。

他起身的同時,另外兩人也站了起來,那個文質彬彬的也拿出了名片。這位正是楊朝明口中的名藏,全名名藏一郎,名片上的頭銜是納高拍賣公司,日本分公司的首席鑑定師。

納高是德國最大,世界第三的拍賣公司。能成為這家公司的首席鑑定師,這位的能力毋庸置疑。

最後那人,並沒說什麼,會站起來,估計也只是出於禮貌。

齊鳴上前,接過名片,也自我介紹了下,說了兩句客套話。

“嗚嗚~”

打過了招呼,齊鳴正想去師傅那邊,他的口袋一陣的蠕動。

在三個日本人詫異的目光下,小紫鑽了出來,三兩下就爬到了齊鳴的肩頭,一隻爪子朝著桌子上探著,擺出一副想要的樣子。

“咳!咳!”

楊朝明蹙著眉頭,咳嗽兩聲,瞪了齊鳴一眼。

齊鳴會意,朝著幾人歉意一笑,朝著小傢伙嚴肅的搖搖頭,小紫的表情有點委屈,但還是聽話的趴在了他的肩頭,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著會議桌上的東西。

“齊先生真是好興致,出門都會隨身攜帶寵物。”

有村饒有興致的打量著小紫。

“玩物喪志罷了。”楊朝明回了一句,隨後看向齊鳴道“既然來了,你也看看,也算漲漲見識吧。”

“是,師傅。”

齊鳴走到林軒身側,探出身子仔細檢視起面前的東西。

這是一尊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象足燻爐。

東西不算大,也就二十多公分高,不過造型別致且規整,器身修長,分器和蓋兩部分。

蓋面隆起,蓋上俯臥一隻鎏金大象。大象體型健碩,筋骨飽滿,身上披著華麗的瓔珞,背上駝著寶瓶為鈕,身下是鎏金鏤空雕的纏枝卷草,極盡華麗。

而讓小紫有所反應的應該就是這隻大象,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白象,和麒麟一樣也算是神獸之一。

器身為敞口深腹圓底,兩側是銅鎏金的象首立耳,端莊大氣。

底足更是獨具匠心,設計成了象首造型,耳足象首均精工細琢,尤其足部象首,頭上裝飾著華美的珠簾,與鎏金的斑斕相映襯,光亮耀眼,精緻美觀。

“師傅,這是掐絲琺琅的?”齊鳴將東西放回後,向楊朝明詢問道。

楊朝明點點頭又搖搖頭,而後開口解釋道

“銅胎掐絲打的底,還結合了平填,內填和透底的工藝,可以說是琺琅技藝的大成作品了。”

琺琅真要說的話,其實是種混合釉料。它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用於製作宗教器物,後來慢慢的才擴充套件到工藝品類裡。

元明時期,華夏開始出現琺琅,最早的就是掐絲琺琅。實際上就是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金屬胎體的表面,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

這種工藝就是咱們常說的景泰藍。只不過景泰藍並不被康熙雍正喜歡。倒是康熙,在他晚年主導了琺琅釉瓷器的出現。

不過景泰藍這種華麗,繁複的工藝,深受乾隆的喜愛。所以乾隆一朝,景泰藍再次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啪啪啪

幾人對面的有村一邊鼓掌,一邊道“楊師傅,好眼力。在諸位說出結果前,我先說說這件東西的來歷吧,也算是給大家一點參考。”

“我身邊的名藏君考證過,底足象首中間的這抹紅色,被稱為靛紅,乾隆18年負責監管造辦處的慎靖郡王允禧曾經上書了一批最新的琺琅彩顏色清單,裡面就有這種紅色。”

“所以,由此可以斷定,這件東西燒造的時間不會早於乾隆18年。這件東西最早出現在1974年,日本的一次拍賣會,當時我父親就在現場,還拍下了照片。”

有村從資料夾裡掏出一張黑白照片,推了過來。楊朝明伸手接過,看過後又把照片遞給了唐師傅,一個個傳閱。

照片一角已經泛黃,而且是黑白色,畫面模糊,聚焦的物件也不是這燻爐本身,所以看的並不清晰,只能說器型極其相似。

但這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反倒增加了說服力。

有村看幾人對照片本身並沒提出質疑,便繼續道“當時我父親囊中羞澀,並沒有拍下。直到15年前,他再次在一個小型拍賣會上有幸再次見到這燻爐,這才出手拍下。”

“後來,我父親也做了些許調查,這件香爐一共經歷3次拍賣才到了我父親的手上,為此他還去對應的拍賣公司查詢了交易記錄。”

這次他遞來了幾張A4紙,紙上是幾次拍賣時詳細的交易的日期和紀錄,以及當時買賣雙方的簽名,和拍賣公司的存檔圖片。

光從這照片和文字材料看,這東西也算是傳承有序。而且技藝風格也符合乾隆時期的特點。

楊朝明看過了資料,沉吟少許才問道“有村先生,請問這件東西,您打算要價多少?”

“呵呵,楊先生,3千萬,貴國貨幣。這幾年琺琅器價格漲勢很迅猛,我把它帶到你們國家也是費了大力氣的,所以這個價格應該很公道了。”

楊朝明蹙著眉看向了唐師傅,想聽聽他的意見。

唐師傅也是滿臉的肅穆,過了片刻才道“如果東西無誤,這價格算是合理。”

他這麼說,顯然是對東西的真假還存有疑惑。

就在楊朝明猶疑不定的時候,一側的齊鳴卻是出聲道“師傅,我有點問題想問您,不知道能不能去您辦公室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