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糧票發行銀行總部大樓,是第一家糧票銀行,最後分離出去能源開發糧票銀行,農業發展糧票銀行,工業促進糧票銀行,交通建設糧票銀行。”

各行省的官員們,參觀北平的建築。

“譁。”

工作人員熟練的拉上鐵柵門。

幾名官員好奇的望著狹小的空間。

操作蒸汽機上下梯的工作人員開始操作,頂層的鼓輪轉動了起來,把轎箱拉上升。

劉達腳一軟,差點就摔倒了。

上下梯倒不算稀罕物,可不用人力的上下梯,讓人們嘖嘖稱奇。

“糧票發行銀行總部大樓,是第一家使用蒸汽機上下梯的單位,整個北平,目前只有不到十家單位使用這項新工程技術。”

“這個系統有三十四個大小部件,拽引輪、導向輪、機座、導軌支架、導軌、補償鏈、繩纜等,操作工配有四人。”

這架最原始的上下梯,除了在動力使用機器外,主要作用還是要靠人力。

“使用成本太高了。”

劉達忍不住說道。

上下梯直達頂樓,在頂樓已經有先一批的官員抵達,他們站在樓頂上,眺望北平城。

“不可思議。”

“北平的變化令人震驚啊。”

“這就是北平模式麼,大開眼界,大開眼界。”

官員們在護欄邊上。

因為是最高的建築,他們可以看到大半個北平城,甚至看到天際線處,朦朦朧朧的新城區。

越是靠近新城區,那裡的街道規劃的越筆直和寬廣,一棟棟的房子拔地而起,還有不少的大廈。

地面車水馬龍,從樓頂望下去,各個看得新奇無比。

“這就是北平城的公車系統嗎,原來是這麼規劃的。”有名河南布政司的官員,看著城市裡的鐵軌。

“在公車臺等候的時候,還覺得鐵道馬車少,從高處看才能發現,竟然有這麼多鐵道馬車。”

“只有北平才能如此,換做其餘的地區,哪裡有這麼多百姓會乘坐公車呢。”

“北平模式讓人口流動性大幅度增加,人們有了對公車系統的需求,而北平模式又讓人們的口袋裡有錢,所以才有眼下看到的車水馬龍。”

北平布政司的官員,向同僚們自豪的介紹。

千言萬語不如眼見為實。

如果在北平城中,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麼到了這座最高大廈的樓頂,整個北平的面貌映入眼簾,誰也說不出話來了。

劉達內心一片空白。

北平的報紙他看了不少,各種的吹噓,什麼煤炭產量多少多少萬噸,什麼鋼鐵產量多少多少萬噸云云。

劉達雖然知道厲害,但也不過是心裡的印象,到底有多厲害呢。

眺望著北平城,劉達震驚的不知如何形容。

公車系統需要的鐵,建造高樓大廈需要的鐵,到處使用的蒸汽機需要的煤。

“難過說北平去年一年,從江淮地區採購了數百萬匹的布料,多少人認為是謠言,如今看來卻不是虛言啊。”

洪武二十五年,朱棣帶領大軍得勝歸來,第二年,朱元璋向軍戶們賞賜了二十餘萬匹布料。

這年是北平從江淮地區得到布料最多的一年,沒想到短短的五年時間增長了好幾倍。

“我看北平的街道上,穿著補丁衣裳的人難以見到,穿新衣服的人倒是不少。”

“北平四五百萬人口,加上其餘的用項,又不實行徵收制,在本地生產布料以外,從江淮地區採購了數百萬匹的布料,倒也符合常情。”

“不止。”

“在各行省還有無數的工人,這些工人雖然不在北平,但也是和北平一樣的待遇。”

樓頂上一批一批來到的官員,已經有了五六十號人,三三兩兩的圍在一起。

“大工廠,小衙門,哼,這是燕世子說的,諸位,你們能接受嗎?”有官員小聲說道。

“不接受又能如何,你看看這北平。”官員在空中指了指。

他們神色暗淡。

差距太大了。

現實就是現實,肉眼看見的東西還能作假。

“光富裕有什麼用,還要看民心。”

“只論富裕,當年宋朝的國都有百萬人口,不也是被輕易的攻破了,所以教化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山東布政司右布政使楊鏞不以為然。

他的話引起了不少官員的認可。

北平要搞大工廠,小衙門,勢必削弱了他們的權利,特別聽說北平的一些改制。

從各工廠建立的組織,有的竟然比官府權利都大,這還得了,許多官員無法認同。

“諸公,參觀時間到了,下一步歇息,用過午飯後,下午的北平綜合大場的中秋盛典就開始了。”

北平布政司的官員說道。

神色各異的官員們,由組織者安排乘坐上下梯。

中午。

北平綜合大場外的廣場,已經成為了“汪洋”。

為了保障安全和秩序,三營新軍和從各地衛所中調動,合計一萬餘人出動。

一隊隊計程車兵巡邏,並且把守各街道,保障人流不發生擁擠。

每隔五百米就有士兵們組成的“門檻”。

透過每段的“門檻”來放行,以避免擁堵。

還有排成各條計程車兵,用身體阻隔出寬廣的應急通道。

反倒是北平綜合大場的內部,裡面的秩序反而要好一些,因為修建建築的時候,就有充足的計劃。

人們根據門票上的進場門號,去各處的通道排隊進場,這些通道通往每段的地區,成功的分導人流。

每段的觀眾區,都會有寬鬆的通道隔開。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提前入場。

不少的工作人員也在場外大聲喊話,讓觀眾們提前入場,避免同一時間進場。

“二十萬人的活動,還是有些經驗不足。”管事們觀察後說道。

“應該在大場外修建柵欄,人們從柵欄排隊,這樣就能避免擁擠了。”

“此次活動意義不同,所以抽掉了如此多的軍士幫忙組織秩序,以後辦活動可沒有這麼多充足的人手,如何形成有效的秩序,在規劃上還需要調整。”

幾名管事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

“廣場外就應該施行分割槽,每大區用柵欄隔開,從源頭上來杜絕,可以減少許多工作。”

“走,去場內看看。”

幾名管事掏出工作牌,證明了他們的身份,可以從為工作人員單獨準備的通道進入。

這套通道靠近後臺。

後臺一間間的大廳,更是忙成了一片。

二十萬人的觀眾,各地的文武官員,演出人員們誰能不感到振奮,誰又不擔心自己出錯呢。

有各個劇院的節目,也有來自學校的節目。

主持的工作人員也很緊張,趁著開場前的時間,抓緊和同事進行演練。

誰也沒工夫搭理管事,好多人並不認得他。

管事負責的是大場的內外秩序,快步經過各大廳,來到通道的盡頭,進入了大場內部。

四面八方的觀眾席上,已經有了幾萬人的樣子。

在觀眾席的甬道下,鋪設了數萬口大缸,當做傳聲的裝置,周邊寬厚的高牆,則形成迴音壁。

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反射是十分規則的。

哪怕兩個人分別站在兩端,其中一個人靠著牆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反射前進,傳到另一端。

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

工作人員有人笑稱是“天人感應”。

所以大場的寬厚牆壁,裡面雖然有包間,但也被稱之為“迴音壁”

這項技術的優勢是場中央的聲音,在牆壁形成反射,保證了聲音的傳播,劣勢是觀眾席上的講話,也會被放大。

地面的石磚鋪設也是有講究的,與廣場中央舞臺上的三音石相互映照。

解決了觀眾席說話回聲大問題,保障了舞臺上的聲音,大過觀眾席上的回聲。

還有舞臺上的層疊建築技術,被技術人員取名為蛙鳴疊聲技術,這是唐朝的技術。

回聲壁和三音石則是明代的技術,空缸傳聲則是很早就有的技術。

比起後世西方學者宣傳的古羅馬遺蹟的擴音技術,古中國的擴音技術,不但有古人文字記載,還有出土的實物,和現存完好可以證明的古蹟。

這就導致,剛入場的工作人員,耳朵裡滿是觀眾席傳來的喧譁聲,像噪音一樣的吵得他頭昏眼花。

幾萬人的交談,在各項傳聲技術中,猶如巨大的嗡嗡聲。

隨著進場的人越來越大,這個聲音越來越大,反倒是外面聽不太清楚。

“小王爺!”

“是小王爺的旗幟。”

在不經意間。

朱高熾進入了自己的包間,牆壁上二十米處的位置,懸掛了燕子旗和世子旗。

各家的家眷們也悄無聲息的,被工作人員們引入了各個的包間。

文武官員們的包間,圍繞著朱高熾的包間。

這些並沒有引起人們的主意,人們紛紛望向朱高熾所在的位置,懸掛的顯眼的旗幟。

“威!”

各個角落裡休假的軍士們,第一時間紛紛起立,嚴整的伸出手,向旗幟的方向行軍禮。

“嘩啦啦。”

不約而同的掌聲,激烈的響起。

整個大場激動了起來。

“萬歲!”

“小王爺萬歲。”

“大明萬歲。”

好幾萬人熱切的大喊。

那些外地官員們,面色蒼白的聽著一聲高過一聲的浪潮,猶如巨浪般的震撼人心。

朱高熾笑著在包間玻璃窗前露出了身影。

點燃了大場的激情。

劉達忍不住看了眼楊鏞,楊鏞目瞪口呆,被民眾自發的歡呼嚇得措手不及。

連小王爺萬歲的口號都有人敢喊出來,大逆不道啊。

楊鏞露出茫然的眼神。

如此萬眾齊心的場面,誰能說北平沒有民心。

這就是民心。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大道可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