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郭康宣佈的訊息,神父們相互對視了一番。有人點頭贊同,但有人顯出猶豫的神情。

“大家有什麼話,儘管對我說就好。”郭康於是告訴眾人:“我們這次碰頭,不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麼。”

“我有個疑問。”一名神父舉了下手:“教會一直告訴信徒們,要保持謙遜和冷靜,不要讓仇恨擾亂了內心。如果這次,對信徒如此宣稱,會不會造成誤解?如果與之前的解經出現矛盾,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們一開始就考慮過。請放心,不會發生衝突的。”郭康解釋道:“因為仇恨與復仇,是兩種不同的層次。”

“其實,這個問題,在提出復仇之前就應該思考了。”他攤開手,問眾人:“諸位都是讀過書、在各個教區遊歷過的人。在大都的這段時間,也應該接觸過希臘人的文化。不管是哪個文明,都有大量和復仇相關的神話、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會有這種共同的傾向?”

“既然如此,這應該是凡人共有的一種本能吧。”有人推測道。

“我也是這麼想。”郭康點點頭:“所以我覺得,這種最簡單的情感背後,一定會有邏輯。因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做什麼,所有的行為,哪怕是沒有認真思考,只是下意識做出的舉動,也一定會有更深層的緣由。”

“康斯坦丁兄弟就別賣關子了。”米哈伊爾神父笑著說:“還是直接告訴大家吧。”

“沒問題。”郭康也笑了笑:“其實很簡單就能說完了——雖然說是深層,但這種深層的動機,本身也不復雜。”

“在很多情況下,復仇是滯後的,也沒法挽回損失。受到的財產損害不見得就能追回,如果是人本身被殺傷,就更不可能了。畢竟,無論怎麼復仇,死者也不可能復活,損失也不可能直接變回來。”

“所以,復仇的終極目標,並不是針對過去,不是為了那些已經損失的人和財產。”他告訴眾人:“復仇的目的,在於未來。”

“我想,諸位既然都常年在民間生活,應該知道,很多地方並沒有嚴格的秩序。這種情況下,如果某人被欺凌了,卻不敢報復回去,大家不妨想想,今後會發生什麼?”

“這個人估計會被盯上的。”一名神父篤定地說:“沒有得到庇護的人,本身又很懦弱,那麼賊人都會覺得他好欺負,打劫他的風險更低。今後,也會不斷來滋擾他的。”

“如果他比較有錢,那就更麻煩了。”他搖頭說:“我們之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人。他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家業,卻無力維持,於是,別說當地那些盜賊,就連其他城市的惡棍,就專門跑過來,試圖從他這裡撈一筆。”

“不久之後,甚至有大股的匪幫趕來,洗劫了他家。這個人走投無路,只能來到我們修道院請求避難。我也是因此才知道這個故事的。”

聽了他的話,其他神父也唏噓起來。

顯然,這種事情雖然是他教區裡的案例,但類似的事情,大家都不難想到。

“很多地方的復仇文化裡,都提到要至少對等報復。”郭康繼續說道:“這個原因也不難理解:如果敵人為了罪行付出的代價,還不到他的收穫,那這種復仇毫無疑問,是沒有意義的。雖然遭受了些損失,但整體上依然是賺的,那他們下次肯定還敢來。”

“所以,這種文化背後的真實原因,不是說對等報復了,才會在情緒上得到滿足;而是對等報復了,才能夠維護自己一方的長遠利益,所以時間長了,社會中就形成了必須追求對等報復的習慣。”

“習慣形成之後,如果有人沒能做到,他就會感到焦躁、苦悶乃至憤怒了。和其他眾多情緒一樣,這種憤怒的心情,說到底也是源於長期形成的習慣。而習慣背後,又是理智在推動。”

“所以,人的情緒其實並不神秘。就像小孩子做加減算術,有時都需要想半天,而熟練的賬房可能看一眼就知道結果了。這些‘感性’,其實是理性的一種簡化。”他總結道:

“日常生活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太多,沒法讓大家都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每次都有條件這麼認真分析,所以才會用簡單的情緒反應來代替,提供一種應對緊急情況的工具。”

“因此,這些情緒,就不見得和理性是衝突的了。”

“既然這些行為和情緒,都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那麼不管他們處於何種精神狀態,其實都可以進行分析,然後進行規勸和引導。我們要做的,也不是禁止信徒的合理行為,而是要仔細調查,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教育。”

“雖然最後都是為了理性的需求,但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因為能力和環境問題,可能考慮的不夠周全。這種時候,我們就得站出來,幫他們理順思路。”

“這不是說,要一味地勸他們不要報仇,相反,有時候,我們還得主動勸他們去報仇,甚至帶著他們去報仇。”郭康提醒眾人:“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公正,震懾宵小。”

不少神父開始點頭,表示他說得有道理。

“天父既然賜予了我們憤怒的能力,就一定是希望我們能用好它。”郭康繼續說道:“這種力量就像大水,靠堵是堵不住的,也不合乎世間的規律。天父明顯是希望我們,能能夠因勢利導,引導這股力量洩向正確的方向。”

說到這,之前一直參與討論的安德烈神父也站了出來。

“兄弟們。”在眾人的討論聲中,他大聲說道:“之前,關於羅馬教會帶來的東方神話和經典,我們討論了很多,也有不少爭執。不過我想,這次不就是一個檢驗的機會麼?”

“無論我們怎麼看待那些故事,教會也必須承認這一點:我們要能夠辨別是非,引導信眾,才能完成牧者的使命,得到天父的認可。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嘗試一下,自己到底還能不能完成這些職責了。”

這次,眾人紛紛表示認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