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 掃盲年:識寫退稅
章節報錯
面對把禿孛羅的請求,朱允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點頭答應:「以和為貴,互通貿易,當為大明與瓦剌之未來。內閣可與安樂王等商議,擬定文書。」
與歷史上的城下之盟、歲幣盟約不同,大明與瓦剌的盟約,是瓦剌出於族群存亡擔憂的請求,是大明出於戰略考量作出的重大決策。
瓦剌主要勢力範圍在杭愛山附近,位居西域之北,要想實現西域大局的穩定,瓦剌是繞不過去的。出兵直接打?
眼下徵西大軍環控整個西域,力量早已攤薄,加之阿爾泰山冰雪覆蓋,不利行軍,即使是翻山越嶺找馬哈木去,馬哈木也很可能會謝絕會客。
若是朱棣強行要和馬哈木見個面、吃個飯,馬哈木估計是會打包好鍋碗瓢盆,上馬跑路。為了吃一頓飯,朱棣估計追個一百里,也未必能追得上……
何況徵西大軍不可能一直留在西域,開春之後便會返回,後續絲綢之路、西域治理,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此時與瓦剌達成和平盟約,對於西域的大局是有利的。
從戰略層面上來看,有些時候解決問題的並不只有戰爭一條路,大明需要的是邊陲穩定,並不想要杭愛山,瓦剌想要的是貿易,並不想要大明江山。
一拍即合,盟約誕生。
朱允炆與把禿孛羅用印,一份《大明與瓦剌和平共處盟約》便正式生效,耐人詢問的是,這一份盟約有著明確的時間期限,只有短短五年,即自建文七年一月一日開始至建文十二年一月一日結束。
把禿孛羅很想將時間提升到十年,卻遭到了朱允炆的婉言拒絕,並希望五年之後把禿孛羅可以再一次來京師,續上五年盟約。
五年,是朱允炆留置的視窗。
且不說五年之後大明會不會對瓦剌動手,就說五年之後把禿孛羅、馬哈木、太平這些人還在不在,如果一口氣簽了二十年,結果不到十年馬哈木等人掛了,上臺的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積蓄力量想要南下的,大明直接撕破協議不好看,坐著等他準備充足,多少又有些白痴。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的道理朱允炆還是明白的,給瓦剌一個五年盟約,也是在警告瓦剌,莫要在背後搞小動作,小心盟約到期之後收拾你們。
把禿孛羅無奈,但也相當滿意,至少為瓦剌爭取到了五年的和平時期。只要沒有大明的直接威脅,那瓦剌便可以騰出精力來對付韃靼,鬼力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韃靼的阿魯臺,這個人陰險狡詐又頗有能力,不解決他,瓦剌很難崛起。
這一次捱了一刀,說不得完全是壞事,至少為瓦剌贏得了喘息。
翌日。
琴島水師東征對馬島大捷的訊息便傳入京師,陣斬萬餘倭人的訊息竟然在京師沒有掀起多少浪潮,就連做生意的商人也只是輕輕哦了一嗓子,繼續做自己的買賣。
水師大捷那不是應該的嗎?
打的是倭國,小國,有啥值得慶賀的,你看看人家徵西大軍,打的是最強大的騎兵,直接消滅十五萬大軍……
建文六年終於走到了最後,在除夕傍晚,朱允炆出現在通濟門外,對無數的百姓、行商喊出了建文七年的施政方略,就兩個字:「掃盲」。
建文七年,是掃盲年。
朱允炆已經不耐煩層出不窮的白蓮教問題了,百姓需要識字,需要明事理,需要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絕對不可以做。
掃盲是一個很困難的事,百姓家白天忙碌,到了晚上好不容易休息休息,你現在說要去識字,學拼音,那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沒精力,也沒心思啊。
老百姓嘛,就種地而已,你皇帝要讀書就讀書去,幹嘛非要讓我們所有人也讀書,這玩意又
不是鋤頭,開不了地,鋤不了草。
但朱允炆已經下定了決心,掃盲必須進行,命令解縉為掃盲大隊長,楊士奇為副隊長,在大明領土上掀起了一波規模浩大的掃盲運動。
為激勵百姓識字,朝廷破天荒地開了一項政策:識寫退稅。
在夏稅、秋稅上繳時,只要一戶戶主及其妻子,能唸對隨機抽取出的字句,同時寫出自家姓名、稅目詳情,朝廷便可酌情給予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退稅,你之前繳納了四百文,現在退你四十文。
只有關切百姓自身利益,他們才可能願意去識文寫字。四十文錢不算多,但對尋常百姓家而言,這筆錢可是夠吃好幾天的,晚上沒事少做點床上運動,一起學點阿啵呲嘚不好嘛。再說了,人家都領了退稅的錢,就你幾家沒有,丟不丟人……
國慶日,京師更是熱鬧非凡,無數商人拼了命的吆喝,晝夜忙碌著,繁茂的商業帶給了京師更多的人氣,南京外城已出現了十幾座小鎮。
使臣朝賀結束之後,戀戀不捨地離開京師,同時帶走了豐厚的貿易品,與大明再一次的和平保證。
正月十六日,朝廷開印。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看著一旁屏風上掛著的巨大輿圖,眼神中透著雄心勃勃。
這是自己執政的第七個年頭。
朝廷運作已步入正軌,雖然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已經不再是方向的問題,而是道路本身的坎坷與曲折。
革新一步步走到深水區,潛在的問題也將更多的暴露出來。這世上沒有萬年不變的成法,只有隨時隨地改變的現實,自己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值得讓人注意的還是商人,隨著幾年的瘋狂發展,在京師、蘇州、杭州等地,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僱傭場所,這種人才市場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商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在激增,同時也意味著資本主義已經開始嘗試掀開土壤,準備萌芽。
如何在封建社會發展資本經濟又不衝擊君主統治,是朱允炆必須考慮的問題,雖說現在資本力量不堪一擊,掐死只是一念之間,可它畢竟是資本。
資本它不是一個靜雅的姑娘,而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帶著血腥味的龐然大物,它是可怕的,但它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物質配置,資源流動,還是商品生產、各色交易,都需要資本來推動、完成。
歷史發展證明,純碎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計劃經濟也是不可行的,現在所能採取的舉措,只能是加強朝廷對商人的管理與控制,從制度、規章、行業標準上來加以約束。
朱允炆不知道大明商業會發展到哪一步,眼下所能做的,只能是約束、引導,並加強民間的思想教育,讓忠君愛國、精忠報國成為主流思想。
官場治理六年,出現了不少大案,不少貪官被處理,總體上來說,政治上相對清明,地方上相對穩定……
就在朱允炆回憶六年來的執政之路時,劉長閣匆匆求見。
「朝廷的文書都沒送上來,你倒先跑了過來,說吧,有什麼事。」
朱允炆被人打擾了思緒,有些不樂。
劉長閣並不擔心,反而是帶著幾分欣喜說:「皇上,工程機械院在龍江船廠發來了文書,邀請皇上親至船廠。」
朱允炆眼神一亮,連忙起身接過文書,見上面有公輸巧、陶增光、趙源、萬海平四個人的簽字,激動地說:「他們成功了?」
劉長閣也止不住興奮,答道:「具體如何他們並沒有說,現在送來文書,想必是有了大的進展。」
朱允炆重重點頭,放下文書,傳令擺駕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
公輸巧、陶增光、萬海
平等人迎候朱允炆,見車架來了,紛紛上前行禮。
朱允炆擺了擺手:「這些都免了吧,這個時間請朕過來,可是成了?」
公輸巧呵呵地摸著鬍鬚,陶增光看向萬海平,萬海平作為龍江船廠的負責人,又是此番專案的主負責人。
萬海平凝重地對朱允炆說:「皇上,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在國子監、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的全力支援與配合下,蒸汽機三次簡化與最佳化,燃燒效率得到提升,現如今終於搬至船上,實現了蒸汽機動力行船!請皇上檢閱!」
朱允炆緊握著雙手,止不住激動:「走!」
船塢直接連線長江,一艘大福船安穩地停靠在岸邊,從外面看不出與其他大福船有什麼區別,但從內部看,卻有著天壤之別。
龍江船廠並沒有直接使用鋼鐵船作為蒸汽驅動的物件,原因是鐵船製造困難,除錯起來太過麻煩,索性暫時以木質船為實驗平臺,先行摸索與試驗。
為了解決船隻耐熱問題,只部分改造了鋼鐵結構。
朱允炆想要登船,卻被萬海平等人給攔住了。
公輸巧解釋道:「皇上,蒸汽機驅動船隻已經解決,但在控制船隻的行進速度上還有些問題,還是在岸邊觀看為上……」
朱允炆搖頭拒絕:「蒸汽驅動船隻,這是改變歷史的大事件,朕豈能遠觀?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