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太子問對,控制疆域
章節報錯
目光盯著輿圖,從破碎的西方,轉移至中亞,最終落在了西疆。
朱允炆凝眸。
十月的風開始吹冷天下,可依舊沒有吹來瓦剌的確切訊息。
馬哈木如同一匹蟄伏的餓狼,在窺視過嘉峪關而不得之後,便轉向哈密等地,然後消失在了天山以北。
西疆都司派遣了一批批斥候,可依舊沒有找到瓦剌主力的方位。
朱允炆並不責怪平陽伯瞿能,西疆那一片地方實在是太大,隱藏個幾萬人並不是不可能的事,何況這批人還全都是騎兵,說跑就能跑。
距離太過遙遠,導致情報傳遞的速度很慢,這對於大明的統治不利。
朱文奎坐在桌案後翻閱文書,看過一本文書之後,提筆在另一紙上寫下處理意見,然後將紙張夾在文書之中,擱在一旁,繼續翻看下一本,當看清楚具體的內容時,朱文奎不由抬頭看向審視輿圖的朱允炆,起身道:「父皇,這裡有一份鄭和水師的奏報。」
朱允炆看著輿圖,平和地說:「唸吧。」
朱文奎至朱允炆一旁,展開文書念道:「臣鄭和於定遠行省頓首,哀告陛下。九月二十三日,水師所部朱能、徐安與阿伊努人安藤川、安藤弓合兵一萬,朱能部自西面入武藏,阿伊努人自北面入武藏,夾擊隱於關東山地的倭軍餘孽。」
「因情報失誤,山路不熟,朱能部未能與阿伊努人按期會合,阿伊努人受倭軍伏擊,其首領安藤川、安藤弓合軍士四千餘人戰死。阿伊努人損失慘重,八千主力至今已剩下不到兩千。安藤執與毛野暫領阿伊努人,因部落損失慘重,將不參與後續作戰。」
「安藤川,阿伊努人威望最高的領袖,他之隕落,是阿伊努人的損失,也是大明與阿伊努人聯合作戰的巨大損失。臣鄭和懇請,賜安藤川、安藤弓等封號……」
朱允炆微微皺了皺眉頭,側身看向朱文奎:「這件事你如何看?」
朱文奎見朱允炆目光深邃,低頭看了看手中的文書,慎重地說:「父皇,兒臣想,阿伊努人主力全部被伏擊犧牲,我們應該表示遺憾,並將此事做大,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以感謝阿伊努人為解決倭軍付出的努力。」
朱允炆淡然一笑:「沒了?」
朱文奎微微偏了偏頭:「至於阿伊努人如何被伏擊,如何被全滅,父皇,這種事沒必要說吧……」
朱允炆走了過去,伸手彈了下朱文奎的腦門:「就你話多!」
朱文奎委屈不已,這可是你讓我說的,怎麼能打我?
雖然鄭和的文書上說阿伊努人是被倭軍伏擊,但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朱允炆並不打算深入追問。至於為毛倭軍被打到山裡成了游擊隊還能幹掉幾千阿伊努人這種事,也只能說倭軍實在是厲害,一個擋十個的那種。
對於個人來說,過程有時候很重要。但對於國事而言,過程是怎麼進行的往往並不是最重要的,結果達到了目的,才是最關鍵的。
阿伊努人的首領死了,大明必須厚恤,將剩下的阿伊努人當做自己人一樣照顧,那什麼,送大明的衣服過去給他們穿,送大明的鍋碗瓢盆過去給他們吃飯的傢伙,送點大明的書籍過去,讓他們學習大明的文字,要全方位的關懷,這樣才能對得起他們的犧牲。
至於阿伊努人是不是想要地盤,沒關係,可以給,分地種田就是了,反正人少,一個人給你們二十畝地也沒問題。
不需要強硬的融合,以大明文化的吸引力,他們會逐漸認可大明,併成為大明的一份子。
朱文奎看向輿圖,對朱允炆說:「父皇,定遠行省遠在海外,朝廷當真可以控制得住嗎?如此遠的距離,一旦那裡出了點事,或是有人割據地方,對抗朝廷,當如
何是好?」
朱允炆笑了笑:「駱冠英的忠誠無需懷疑,至於駱冠英之後是不是會有野心,那就需要看你的本事了。孩子,想要控制好廣袤的疆域不丟寸土,真正要做到的是國強民富。唯有國強,手中握著強大的力量,方可解決所有武力上的問題。」
朱文奎依舊擔憂:「可純鐵船已經是不可戰勝的存在……」
朱允炆擺了擺手:「這世上哪裡有不可戰勝的存在,孩子,鐵船也會損毀,也會沉沒。二炮局研究出來的狙擊子彈你是見過的,那東西可破穿一定距離的薄鐵甲,當用於毀滅鐵船的神機炮炮彈研製出來之後,你會發現,鐵船一樣不堪一擊。」
「科技是沒有盡頭的,火器的威力也是沒有極限的。雖說目前傳統火藥未必能支撐起如此能量,可你要相信大明的匠人,他們會找到更強大的***。而這些最強大的武器與力量,將始終握在朝廷手中。」
「強幹弱枝,始終都是王朝統治不可繞過去的事。大明要走的是強幹強枝,朝廷手中握著的力量,始終以代差的方式,強於地方上的力量,這是穩固統治的關鍵。哪怕是地方出了亂子,火器的代差會幫朝廷解決所有敵人。」
朱文奎放鬆下來。
父皇說得對,只要自己拳頭夠硬,只要自己不丟了人心,朝廷始終都會穩固如山,哪怕一些地方地動山搖,也無法動搖朝廷的根基。
火器的代差嗎?
這倒是不錯的想法。
地方上用虎蹲炮與神機炮,等再過個幾年,二炮局便可以研製出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神機炮,哪怕地方上作亂也作不起來,你火器只能用三五里,可朝廷火器能打十里,十五里,配合飛天與瞭望技術,配合斥候與民心,躲哪裡都是捱打的份……
朱文奎看向輿圖上的西疆與北面草原方向:「父皇,政令不通達也是個問題吧,若燕王打敗韃靼,瞿能打敗瓦剌,朝廷當真能控制遼闊的草原嗎?若是不能,豈不是每隔十年,就要一次遠征?」
朱允炆轉身走向桌案後,坐了下來:「疆域越是遼闊,政令越需要通達。金陵城外的軌道已鋪設完成,匠學院那裡已經在進行最後的火車攻關,用不了幾個月,你將會看到一條控制疆域的新道路。」
朱文奎驚喜不已:「父皇是說火車即將研製出來?」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
蒸汽機在船隻上的成熟應用,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與技術,將蒸汽機搬到火車上已經不是什麼天方夜譚的事。
雖然火車設計、最佳化與改進還需要進行,但蒸汽機火車一定會出現,併成為一種運載貨物、人力的新方式。
沒錯,修鐵路的成本是巨大的,但大明需要鐵路,需要用鐵鋼的骨架串聯起東南西北。
混凝土道路只是解決了平坦問題,讓政令通達不需要被天氣太過侷限,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速度問題,而鐵路將解決這個問題。
雖說大明現如今的冶鐵量無法支撐起龐大的鐵路計劃,但隨著四方戰事的結束,大批大批俘虜的送達,鋪築鐵路、擴大鐵礦與煤礦開採量已不再是不可行之事。.net
換言之,朝廷需要提前規劃,準備鐵路事宜了。
按照朱允炆的打算,大明並不需要過於強調將鐵路修到最北面,最西面,最南面,就以北平來說,那裡是大明未來的中心,但以北平為核心的鐵路,只需要向南對接金陵,然後對接東北瀋陽、西北大同等地便可,並不一定要將鐵路一口氣修到和林或捕魚兒海去。
大明要的是控制力,只要保證大明軍隊主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輸送到戰場,輸送到戰鬥前線,剩下幾百里路程,乃至上千裡不好修路的地方,明軍一樣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前進。
鐵路的存在,在於更快速的物資轉移與人員轉移,只要保證了這一點,就能保證大明王朝的控制力可以抵達邊疆任何一個角落。
至於未來百年,是不是需要將鐵路鋪築到更遠的地方,那不是朱允炆需要考慮的事,是朱文奎的事,甚至是朱文奎的孩子考慮的事。
朱允炆看向朱文奎,欣慰地說:「經過宮廷之亂後,你變得更是成熟,也懂得考慮長遠之事了。等四方戰事平定之後,就由你來組織遷都事宜吧。」
「我?」
朱文奎有些驚訝。
遷都事宜龐雜繁複,不是簡單可為之事。再說了,遷的是國都,自然應該由皇帝來組織與安排,自己一個太子接手這種事並不合適。
朱允炆看出了朱文奎的猶豫,笑道:「朕最近有些疲倦,這種事交給你最好不過。」
「兒臣領旨。」
朱文奎想了想,還是答應下來。
楊士奇、解縉、夏元吉等人聽聞太子將組織遷都事宜的訊息之後,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這段時間裡,朱文奎基本上是與朱允炆一起辦公的,一些文書的批閱也是朱文奎拿的主意,朱允炆甚至連一個字都沒改動。
解縉等人都明白,朱允炆這是在努力鍛鍊太子。
事實上,太子朱文奎表現出了非凡的政務處理潛質,他雖年少,可經歷的事不少,尤其是經過代王之亂後,他變得更是內斂,更是沉穩。
朱文奎開始更多接觸大臣,但對於五軍都督府的事,一概推給朱允炆決斷,朱文奎是個聰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底線在治國,而非治軍。
事實上,朱允炆也沒有放手過軍權,這是不容觸碰的底線。
「感謝踏雪橫行打賞,驚雪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