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內閣大學士,也不過是區區五品而已,相當於皇帝的秘書。

他們沒有處置權,只有建議權。

別說跟蹇義的天官比,就算徐欽的少詹事,都比他們強出一截。

史料中所述的三楊輔政,其實是內閣權柄大了之後,才被後世吹噓起來的。

實際沒有那麼玄乎。

在永樂朝,當之無愧的政壇大佬,就只有蹇義和夏原吉。

這二位一個執掌人事,一個執掌財政,歷經二十年而不倒,絕對是朱棣手下的臺柱子。

偏偏這兩位政壇大佬跟徐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對於徐欽而言,人脈關係非常重要。

徐欽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姚廣孝那麼有把握讓自己當少詹事。

他必定知道蹇義跟徐府兩代國公爺之間的關係。

這點,恐怕姑母徐妙雲也是知道的。

如果徐欽只是個普通勳貴子弟,也就罷了。

可一旦發現他有才華,有見識,還有藩王之命格。

作為朱棣首輔的姚廣孝,豈能放過?

除了跟徐妙雲的特殊關係,獲得大多數朝臣認可,眼下不可或缺。

忽然間,徐欽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似乎又要高出那麼一丟丟。

“尚書大人,選賢舉能是人臣之本分,我爺爺和我爹能推薦您,必是您懷有安邦定國之策。”

“可晚輩年紀尚小,當這個四品少詹事,純粹是趕鴨子上架,強人所難。”

“晚輩琢磨著,您執掌吏部考評,找個機會,給我打個差評,讓我回去就是。”

徐欽半真半假。

蹇義聞言,差點將一口茶水噴出來。

別人千方百計求他給好評,都是為了早日升官。

可主動要求給差評的,恐怕打起燈籠滿世界找,都難。

眼前這位魏國公世衛,當真是與眾不同。

莫非,他想來這裡是探個虛實?

“我說徐公子,東宮詹事府可是太子對外參政議政的重要視窗,通達政務,聯絡內外,調理朝政。”

“目前雖說詹事府手上的權柄不重,能管的事情也大都是輔助性的,可將來太子爺扶正之後,你的地位和權力就大不同了呀。”

喔靠,要等到朱大胖繼位,二十二年之後,黃花菜都涼了。

我豈能幹這種毫無意義的事呢?

“你又是皇后娘娘的親侄,太子的表弟,沒有人比你更適合這位置了。”

“原來本座還發愁呢,兼著東宮詹事府詹事,在其位不謀其政似乎不妥,現在有你這麼一個合適人選,我就可以放手了。”

“你儘管大膽去做,有什麼不明白的隨時過來找本座,無需通稟。”

蹇義沒去觀察徐欽嘴臉,自顧自滔滔不絕。

實際就是在向徐欽交底,他在東宮只掛虛名。

“既然尚書大人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那下官就不再贅述,晚輩幹一段時日再看。”

“這就對了。”

蹇義終於鬆了一口氣,“對於詹事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你有什麼計劃?”

他終於亮出了天官的職權,進行業務指導和考核。

由於姚廣孝已經交過底,徐欽自然提前做了籌劃。

他把成立太學堂和大學堂,軍堂等的想法,一股腦兒跟蹇義作了彙報。

蹇義認真聽著,不時地點頭稱是。

“這樣吧少詹事,這事涉及朝廷編制擴充的大事,你必須有一份詳細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呈遞到吏部,待本座稽核之後再正式稟報陛下。”

“此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定的,它涉及經費,土地,行政人事排程等一系列事宜。”

徐欽聞言點頭稱是,“這個當然,下官回去之後立馬著手準備,擬定計劃,然後呈報給尚書大人。”

蹇義道:“那好,此事就這麼定了。”

徐欽起身告辭。

他知道蹇義平時非常忙碌,要不是他是徐氏少主,這位天官恐怕連見上一面都難。

……

紫金城,御書房內。

內侍總管鄭和碎步入殿,作揖道:

“啟奏陛下,那個人來了,就在殿外候著。”

上首正位,登基不久的大明永樂皇帝朱棣,正端坐在御案之後。

他手持硃筆,正在一份奏疏上批註著。

“傳他進來!”

朱棣頭也不抬,直至批註完畢,這才直起身子。

這時,從門外低頭進來一位三旬過半的男子,面朝上首雙膝跪地,雙手前伸,叩拜道:

“微臣恭請聖安!”

“平身抬頭!”

“謝陛下。”

他起身站立在御案前,雙眼平視只是瞬間,便又微微地躬身低眉。

他叫胡濙,常州府人士,兵部五品通判。

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錦衣衛北鎮撫司千戶。

“胡濙,紀綱可都給你交代清楚了?”朱棣詢問道。

“稟奏陛下,紀大人都已交代清楚內容,微臣銘記在心。”

“那好,你即刻出發,記住,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沒有朕的詔令,不得擅自回京!”

朱棣凜冽道。

“微臣謹記聖命,微臣告退。”

胡濙躬身後退,然後離開。

“陛下,此人可靠?”

望著漸漸遠離的背影,冷眼旁觀,一直氣定神閒的姚廣孝,忍不住問上一句。

朱棣抬首,目光注視著姚廣孝道:

“他由紀綱推薦,據說做事謹慎,為人忠誠,在兵部任通判,不顯山不露水,作為朕的密使去尋找‘仙人張三丰’應該比較合適。”

朱棣所說的‘仙人張三丰’,這是掩人耳目的託辭。

姚廣孝心裡明白,實質是那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

登基之後,該平息都已平息,一切都陸續進入正常軌道。

江山大局日趨穩定,人們開始安居樂業。

唯一讓朱棣不踏實的,就是那個出逃在外,‘假死的’朱允炆。

朱棣是以‘清君側’發起的靖難之役,攻破紫金城之際,朱允炆卻‘自焚’,死於皇宮那場大火之中。

所以,朱棣迫不得已,在眾人的三請四喚之下,這才奉出太祖高皇帝的“遺詔”,登基帝位。

他似乎是不得已登基為大明皇帝,改年號為永樂。

這樣,符合大明的祖制常理。

倘若某天,‘自焚而死’的朱允炆,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豈不是打了朱棣的臉。

篡位兩字,就明白無誤地寫在永樂帝的腦門之上,將遺臭萬年。

天家顏面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