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偏殿。

這裡原本是荒廢的地方,現在卻被朱棣下令改成了一個練武的地方。裡面擺放著各種兵器,刀槍劍盾長矛弓箭無一缺漏。

朱棣正在手挽強弓,屏氣凝神地盯著遠處的箭靶,手指無聲一鬆。

“咻”一隻箭矢如幻影一般射向箭靶,正中紅心。

“啪啪啪!”馬和一邊拍著手,一邊走過來,笑道:“皇上真是好箭法。”

朱棣回頭看到馬和,臉上卻沒有絲毫高興的樣子,反而發出十分惆悵的一聲嘆息,隨手把弓扔給馬和。

“再好有什麼用?毫無用武之地啊!”

比起當皇帝,其實朱棣更加喜歡征戰沙場,那種命懸一線熱血沸騰的感覺,讓他極度迷戀。

馬和跟在朱棣身邊多年,當然知道皇上最惆悵的是什麼事情。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實現皇上的願望,只能苦笑著低下頭。

朱棣也知道這件事指望不上馬和,隨口問道:“有什麼事嗎?”

“皇上,魏明求見。”馬和總算等到合適的機會,連忙說道。

“魏明?”朱棣先是一愣,他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隨後回想起來,微微點頭:“他有什麼事?難道有了什麼成果?”

“皇上英明,應該是有些成果。”馬和連忙附和。

朱棣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哈哈哈,看來這小子辦事還很得力嘛,算一算這才十來天吧?”

“是的。”馬和也笑著點頭。

“嗯,不錯,是個能辦事的。”朱棣再次稱讚,隨後吩咐道:“傳他進來。”

“是。”馬和一邊躬身答應,一邊心裡卻念頭翻湧。

皇上對魏明的態度,有些特別啊!一般來說,能夠得到皇上稱讚一次,就算得上是前途無量了。可是皇上剛才卻接連兩次讚賞魏明,顯然對魏明非常喜歡。

簡在帝心!

這魏明未來,不可限量!

很快,馬和便帶著魏明走進來。

魏明跟著太監走進來,看到朱棣站在一堆兵器當中沒有覺得絲毫不妥,連忙跪拜下去:“臣魏明,拜見皇上。”

朱棣從魏明走進來就一直盯著他,當他看到魏明臉上沒有絲毫異色的時候,眼睛裡閃過一道莫名的光芒。

沒有讓魏明起身,朱棣反而饒有興趣地走到他面前,問道:“你難道就沒有覺得,朕站在這裡有什麼奇怪的嗎?”

“有什麼奇怪?”魏明抬眼看向朱棣,滿臉的不解。

呀?

朱棣的興趣更濃了,他不禁驚訝地說道:“朕是皇帝......這裡存放的都是兵器,難道你就沒有絲毫奇怪?”

“皇上乃是天下之主,只要皇上願意,想去哪裡都可以。”魏明實在是不明白朱棣的意思,只能苦笑著道:“臣的確沒有覺得哪裡奇怪。”

朱棣瞪大眼睛,看了魏明片刻,繼續問道:“難道你不認為朕不理朝政,反而來這裡舞刀弄槍射箭是本末倒置嗎?”

朱棣雖然才登基沒多久,但是卻已經有文臣若有若無地開始旁敲側擊。提醒他要重視文治,要效仿高祖皇帝以仁治國,要勤政愛民。

反正話裡話外就一句話,他朱棣現在是皇帝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整日在軍營裡面廝混了。要承擔起皇帝的責任,要有帝王的威儀......

這樣的勸諫,朱棣也不好責罰那些文官,更加不可能一怒之下把他們關進詔獄。

為了避免那些文臣在他耳邊聒噪,朱棣只好減少了去軍營的次數。命人在宮裡清理出這個偏殿,當他手癢得不行的時候,可以來這裡過過乾癮。

朱棣突然發現,眼前的魏明似乎和其他文臣完全不一樣。

“皇上尚武,乃是大明之福,怎麼會是本末倒置呢?”魏明十分不解朱棣為什麼會問出這樣腦殘的問題。

“來人,賜坐。”朱棣大手一揮,眼睛冒光地看在魏明。

魏明一臉懵圈,自己只是來稟報鍊鋼的訊息罷了,怎麼會變成這樣?

馬和更是心裡劇烈震動,他看到皇上擺出一副虛心問對的樣子待魏明,對魏明更加高看一眼。

連忙示意宦官將錦墩搬過來。

直到坐到錦墩上,魏明都還沒有回過神來。看到對面滿臉期望的朱棣,魏明一下子陷入沉默當中

朱棣才不管那麼多,他饒有興趣地問道:“大家不是都說尚武不好嗎?你怎麼會認為尚武是大明之福?”

這問題簡單啊!魏明的思緒一下子回到網上和別人爭論這一點的時候了。

“皇上,中華自古以來就是耕戰立國。種地和備戰這是漢人的立命之本,當然是大明之福!”

“耕戰立國?”朱棣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頓感新奇。

他以前聽到的都是以孝立國、以仁治國,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耕戰立國!

“什麼是耕戰立國?”

這下輪到魏明驚訝了,不會吧,朱棣連這個都不知道?

面對朱棣期盼的眼神,魏明沉默了幾秒,才笑著說道:“皇上應該明白,凡是打仗就是打錢。甚至在臣看來,打仗比拼的就是資源。而資源從哪裡來?”

“打仗就是打資源......”朱棣越是琢磨,眼睛裡面的光芒就越是明亮。

他迫不及待地道:“繼續說,資源從何而來?”

一旁的馬和聽到兩人的對話,臉色一變,無聲地揮手讓所有人全部退到殿門之外。

“資源,當然只能依靠種地和手工製造而來。”魏明淡淡地笑道:“糧食、布匹、木材、鋼鐵哪一樣不是這樣來的?若是沒有這些東西,這仗還能夠打下去嗎?”

“當然不能。”朱棣對征戰太清楚了,甚至比魏明都要了解得多。

只是以前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被魏明提醒自然一點就通透。

既然都說到這裡了,魏明也不介意多說一點:“種地可以積累打仗所需要的資源基礎,同時農人勞作又能夠鍛鍊體力培養優質的軍士。耕種勞作和訓練戰備之間的相互交替是十分必要的,耕作生產資源和征戰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相互促進......這才是耕戰立國!”

“好!好一個耕戰立國!”朱棣忍不住拍手稱讚,甚至他腦海裡都已經浮現出堆積如山的物資和一眼望不到頭的精銳之師了。

看向魏明的目光,朱棣竟然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朱棣忽然之間想到了什麼,他收斂住情緒,試探著問道:“可是有不少人大臣都告訴朕,應該以文治國,這樣天下才能長治久安。怎麼到了你這裡,偏偏是耕戰立國呢?”

“皇上最好是不要信了他們的鬼話!”魏明絲毫沒有客氣。

如此粗俗的言語,聽得一旁的馬和眼皮直跳。他沒有想到魏明一介文官,說出的話竟然和軍營裡的兵痞一樣。

朱棣卻反而聞言哈哈大笑起來,他對魏明的話十分受用。一股熟悉的感覺傳遍他全身,讓朱棣渾身上下一陣輕鬆。

“那你說說,以文治國怎麼就是鬼話了?”

魏明撇撇嘴,毫不猶豫地道:“文官之所以說這話,那是因為他們想要皇上重視文教。而一旦皇上重視,那麼他們這些依託文治而生的人,自然而然能夠獲得極大的好處。相反,若是皇上重視軍武,自然得到好處的就會是軍中大將。”

“既然鼓吹以文治國能夠得到好處,而另外一個他們卻什麼都得不到。如此一來,他們為何會不斷地吹噓以文治國如何如何地好、怎麼怎麼樣重要,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朱棣聽得完全呆住了,他原本以為魏明會像講經一樣辭藻華麗的論辯呢,沒有想到魏明竟然直接撕下文官的遮羞布!

說什麼以文治國,不過是為了得到好處!

“這......這......”朱棣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此刻的心情。

五味雜陳地看著魏明,朱棣有些哭笑不得:“你這小子,還真是什麼都敢說啊!”

馬和也是滿臉震驚地望向魏明,心裡慶幸剛才把所有人都趕出去了。要不然,魏明這話若是傳了出去,那些文官還不把他給撕了?

多少文官奉為圭臬的東西,多少文臣一輩子的堅持......結果在魏明口中,只是“私利”兩個字而已。

“臣就是這樣,心直口快而已。”魏明一臉無所謂地道。

“好一個心直口快!”朱棣高興地哈哈大笑,“不過朕喜歡!”

頓了頓,朱棣好奇問道:“這麼說,以文治國在你看來就是一無是處?”

魏明停頓了幾秒,認真問道:“敢問皇上,大明的文治比得上前宋嗎?”

朱棣神情一怔,隨後搖頭:“前宋文風鼎盛,大明......還要差上一籌。”

魏明淡淡地看了朱棣一眼,什麼叫差上一籌?簡直是差一大截,甚至都有難以望其項背的感覺。

不過這不是重點,魏明很滿意朱棣的回答,繼續說道:“可是前宋直到滅亡都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燕雲十六州一丟就是三百一十九年。而大明的文風不如前宋,但是卻在短短的十五年內一統天下,不僅重新將失去幾百年的故土收復,還橫掃整個大漠。”

“敢問皇上,這些依靠文治,能夠實現嗎?”

當然不能實現!

若是能夠實現的話,前宋早就應該實現了。

“朕明白了。”如此直觀的對比讓朱棣大受震動,而且前宋距離現在並不遠,當時什麼情況史書上有不少記載。

“當然,臣也並不是說以文治國就一無是處。”魏明語氣緩和道。

有一次出乎意料的話讓朱棣再次驚訝地看著魏明,問道:“你還有什麼高見?”

馬和支稜著耳朵,滿是佩服地望著魏明。能夠讓皇上以徵詢意見的態度來對待魏明,這是極為少有的。他這輩子,只在皇上面對道衍大師的時候見過。

“不是什麼高見。”魏明笑著道:“文治的確是對管理百姓、安定一方有著不小的作用,也不能完全捨棄。在臣看來,這兩者是一個主從的關係。耕戰立國乃是根本,是國家強大的保證,就如同一塊皮一樣。以文治國則是毛,是對耕戰立國的補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主從,主從......”朱棣嘴裡忍不住唸叨起來,越是琢磨他的眼睛就越是明亮。就如同原本籠罩在他眼前的迷霧逐漸被風吹開,眼睛看到了明亮的陽光。

“哈哈哈......”朱棣這些日子的煩悶瞬間一掃而空,笑得極為暢快。

看著長笑不止的朱棣,魏明不由得看向旁邊的馬和,輕聲問道:“皇上這是怎麼了?”

馬和意味深長地看了魏明一眼,低聲道:“魏大人,你立大功了。”

作為跟在皇上身邊的貼身太監,馬和當然明白皇上為何笑得這樣暢快。自從皇上登基之後,就有不少文官在皇上面前說不能妄動刀兵,要與民休養生息......就差說出那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話來了。

可是在皇上心裡,四夷未服,北方蒙元還做著南征的美夢,隨時都可能南下。這種時候,怎麼能夠放下刀兵?皇上之所以來這裡射箭解悶,也是因為這個的緣故。

魏明沒有明白,馬和也不再多說。

朱棣卻不再繼續說這件事,轉而問道:“聽說你煉出鋼鐵來了?”

“是的。”魏明連忙回答。

本來就是來稟報這件事的,結果被朱棣一句話給帶偏了。

朱棣毫不在意,他心情大悅地說道:“正好今日朕有空閒,便親自去看看你煉出來的鋼,怎麼樣。”

這是啥意思?難道朱棣要去看鍊鋼嗎?魏明沒有想到,朱棣還有這樣的興致。

“擺駕,去工部。”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