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也知道,他讀書很是愚鈍。科舉估計是沒什麼希望還坐吃山空。

聽說海蕃司這邊正缺人手,您現在也是六品員外郎,能否給我夫君安排個差事也算有個門路。”

鄭高遠沒開口,他的妻子倒是直接開口了。而且一點不見外,有啥說啥。

俞泰就喜歡這樣直來直去的。他看了一眼鄭高遠。

“你怎麼想的?”他總要問問正主的想法。

“姑父,我聽嬋娟的,我這人沒什麼本事,自然也沒什麼主見。能謀個養家的差事自然是好的。這些年袖手讀書心中也是過意不去。”

鄭高遠低眉順目的說道。不過眼神在俞泰看不到的地方,飄忽不定。

“你來的正好,我現在負責整個瀏家港的船隻管理,正好缺個隨從管事,別人月銀一兩,我可以給你定一兩半。

但是醜話說在前面,如果你幹不好,或者幹出什麼紕漏,我隨時讓你走人。”

俞泰說道。

一聽月銀有一兩半,鄭高遠趕緊點頭。這年頭大明朝縣令的俸祿一年四十五兩。而且還不是給銀子,大部分折成米鈔,鈔就是寶鈔這種坑人的玩意。

當然縣令收入也不是光靠朝廷發。

他一個書生上來一年就給十八兩,這已經很高了。

“舅舅,不會是寶鈔吧?”俞泰的侄女俞嬋娟問道。

“這點你放心,連銅錢都沒發過,全都是真金白銀。”俞泰心說這位小國公別的不多,就銀子多。

三月末四月初,徐欽一次性向朝廷戶部繳納第一季度關稅就高達三十萬兩白銀。

而且真正的真金白銀,一點抵扣和實物都沒有。這還不算各國真真假假的使者給朱棣送的禮物。

除了珍奇動物和植物,各種寶物玩物之外,摺合白銀十五萬兩。朱棣特意建造了一個獨立倉庫,存這些東西。

自稱番庫。

俞泰不知道的是,徐欽從倭國運回來的銀礦石和粗銅,經過冶煉提純,獲得白銀七十萬兩,銅錠三萬斤。

因為是玻璃產品獲得的利潤,他跟朱棣兩個人十六開。徐欽要銅沒用直接摺合成白銀了。

魏國公府一下子收入白銀將近四十萬兩。

隨著第一次出海貿易的回潮,參與榷場的商人都賺了盆滿缽滿,雖然榷場來回抽稅很高,但是他們賺的更高。

所以現在南京城外面的恩設榷場忙的熱火朝天,大量的貨物在這裡裝船,準備第二次出海。

出海的貨物越多,榷場抽的稅就越多。

銀子一船船的運到戶部,給官員發俸祿都不用實物了,現在全用銀子。夏元吉感覺自己現在說話嗓門都大了。

尤其是一船船的海貨運和銀子運入宮中,他總是自責,覺得自己這個戶部尚書生財有道。

隨著整個恩設榷場和海蕃司運轉的流暢,夏元吉漸漸看到,這其中的巨大財富。

現在很多人想要把自家的子弟和親戚,塞進恩設榷場或者海蕃司。

可是尷尬的是恩設榷場是陛下的地盤,徐欽代管而已,海蕃司是徐欽的地盤,當初罵徐欽的人現在想要不計前嫌。

可徐欽就不是那種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人,他是相逢一笑掏刀子的德行。

當初這個恩設榷場的設定,就是怕有人反對,朱棣和內閣是頂著壓力開設的。

所以叫恩設榷場,外國使節朝貢的東西是給皇帝的,稅收現在給了戶部。滿朝廷都是受益者,現在都當肥肉盯著,也沒人提什麼海禁了。

朱棣收到的禮物,只留下一小部分看著順眼的,大部分沒離開海蕃司,就被徐欽給賣了。

換來的就是真金白銀,這部分不比戶部收的少。何況還有徐欽玻璃的分成,他的腰包逐漸飽滿起來。

朱棣和內閣坐在一起,在研究恩設榷場對大明的影響。事實證明楊士奇的高瞻遠矚。

現在整個大明朝因為開啟了海外市場,蠶桑的種植面積在極大的增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種桑養蠶。

江南地區地區已經成立大量的紡織工坊,一個女子所賺的錢,甚至不比一個成年男子少。

瓷器大量的出口,瓷器的窯開始大規模出現,甚至瓷器燒製師父一個難求。

商人比任何人都敏感,當他們發現出口的口子被開啟之後,立即開始提前囤積桑田、窯礦,甚至是工匠。

“這些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如此下去幾十年之後,必然會讓種植糧食的地和人變少,商人越來越賺錢,很多人不務農了。長此以往天下秩序必然崩壞。”

禮部尚書徐至剛擔心的說道。

朝廷從來就是以農為本的,李至剛這話是有預見性的。

“至剛只看到其一,沒看到其二。你看到了蠶桑奪地,看到商多農少了。卻沒看到大明百姓除了種地還多了一些其他生計。

沒看到這些海外風物都為我大明所用。而且遠遠沒有到那個程度。就算到了也不怕,只需要榷場控制出口就可以。”

楊士奇淡淡的說道,他一點也不擔心。一旦出現那種狀況,只需要榷場限定出口貨物的種類就可以了。

“人口和土地啊。”朱棣感嘆了一句。

徐欽曾經給他提過的,現在大明不是人口過多,經過元末的戰爭,雖然恢復了幾十年,但是依然是地多人少。

“海外對大明貨物的需求是無盡的,而我們可以透過出口的方式,來調節大明內部的生產結構。徐欽是這麼說的。

現在初步看到絲綢和瓷器的出口,對大明內部的影響。如果我們出口的精良鐵器增多,會不會增加國內鐵礦的開採和鐵匠的增多?”

楊士奇說道。

“嗯,提到鐵朕想起來了,兵仗局和工部當初跟徐欽鑄造火銃,改造了鍊鋼爐,現在每個月的鍊鋼量是以前的四倍。鐵礦朕的跟不上了。”

朱棣想起來在工部看到的那堆積如山的鋼錠,和那些大匠愁眉苦臉的說缺鐵的表情。

有了好鋼,才會有好的兵器。徐欽成立的那個五萬兩試錯基金,讓那些工匠製造出來許多稀奇古怪的玩意。

有些有用,有些沒用。可是朱棣還是定期給批錢了。弄出十個東西,一個有用就行。

“那就增加鐵器出口,讓民間的商人覺得有錢可賺錢,他們自然就想辦法去鍊鐵了。朝廷只需要徵收賦稅,然後從他們手中買鐵就是。”

楊士奇說道。

幾個老頭在敲定為來的一年的出口國策,朱瞻基在旁邊靜靜的學習。他覺得好像到處都有表叔的影子,也不知道他現在怎麼樣了。

前幾天遇到張軏了,這個傢伙竟然要去找徐欽了。聽說他哥哥給他要了個千戶,要去徐欽手下跟倭寇打仗了。

可惜表叔滅掉三千倭寇的時候我不在啊,我也會放火銃的。朱瞻基想到。

他正瞎想著,通政司把徐欽的奏摺送到了。朱棣開啟看了一會兒。

“內閣留下,其他人先走吧。”朱棣說道。

六部尚書趕緊走了,內閣楊士奇為首的人留下。朱棣把奏摺遞給了楊士奇看。

楊士奇一看就知道徐欽又要搞事情了。

這一封奏摺是徐欽請求把大明朝淘汰下來的甲冑和武器,賣給日本倭國的使者,這些使者是倭國南方大名的代表。

這又是個敏感的事情,不過內閣和朱棣已經習慣了。徐欽要是不搞點,別人不敢搞的事情,他就不是徐欽了。

那些淘汰的舊鎧甲和兵器,到了倭國都是好東西。

別看倭國的刀具非常犀利,但是大規模裝備的鎧甲和兵器並不多。畢竟國力匱乏,何況現在還沒到倭國所謂的戰國時代。

南北朝內戰能動用的人,也就是兩三萬人。還都是十多個大名湊出來的。

地盤本來就小,還分成好幾十個地盤,國力可想而知。

在倭國打仗,武士拿著精良的倭刀,基有甲冑的也都算是有錢人。主帥可以穿著精良的甲冑,可是普通士兵拿的是什麼不好說了。

一般足輕小兵,基本上是竹槍。

如果連一般小兵都披上甲冑,拿上鐵製的武器,戰鬥力不止是翻倍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