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沒有直接評價汪來和工匠們的擔憂,而是先去問了另外的情況:

“對於未來的設想咱們先不說,最初我要求的指標下的幾個設計方案,現在都已經基本定稿了吧?”

汪來鄭重的點頭說:

“戰列艦、航空母艦,兩種戰艦共出了六個詳細設計稿,都已經定稿了。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本來是從這些基本完成的方案之中,選出最合適的兩個設計方案。

“繪製出正式的設計圖紙,然後分解成工程圖紙,回去交給船廠開工建造

“但是,大家看著新艦炮和炮彈的各種資料,對現有的設計指標都有些不滿意了,想修改指標重畫圖紙。

“不過臣以為,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於純決戰型的戰艦,以及持續參與低劣度戰鬥的戰艦,兩種設計傾向之間的選擇。

“現在即便是更換設計指標,同樣要繼續面對這個選擇,不過是提到了更高的級別。”

朱靖垣聽完輕輕的點了點頭。

自己參與了絕大部分的設計會議,所以知道現在的大致問題在哪裡。

所謂決戰型戰艦,顧名思義,就是奔著跟敵國艦隊一決勝負來設計的,基本沒有考慮其他用途。

工匠們認為決戰型戰列艦用途單一,可以採用朱靖垣提出的“絕對核心防護”設計。

也就是被工匠們稱為“極端或者空白”式的防護設計。

艦體上最重要的核心區域,也就是輪機、鍋爐、彈藥庫、炮塔等艙室,裝甲防禦設計級別直接提升到艦體尺寸和噸位限制下的最高標準。

艦體上的其他不重要地區,則可以完全放棄裝甲防護,和民用船一樣只有結構框架和船殼。

這差不多就是梭哈了……

這種戰艦的核心區域的防護效果當然是非常好的。

就算是艏艉和上層都被徹底打爛了,只要核心區域的裝甲盒不破碎,船隻本身大機率是不會沉的。

缺點也同樣明顯,艏艉和上層結構都很容易受損,甚至可能直接掉頭、斷尾。

船隻的航行和機動能力,與艦體的線形是直接相關的。

只要艦體結構受傷,航行效能就會直線下降。

趕場能力直接沒了,不可能跟隨艦隊繼續作戰,只能慢吞吞的挪回去修船。

這種船大機率怎麼打都不會死,但是隻要參與戰鬥就很容易受傷,受傷了就得回去修船。

可能會出現:修船一次、出門一趟、參與一次戰鬥、馬上回去再修船,這樣迴圈往復的情況。

所以工匠們認為她們適合加入一戰決勝負的決戰艦隊。

如果決戰艦隊打贏了,己方艦隊掌控了制海權,回家的路上跑的再慢都沒有問題,在戰場上臨時修理一下再走,或者讓隊友拖回家也行。

要是沒打贏,那就自沉吧,免得被敵人俘虜回去。

另一種戰艦,則是考慮了各種型別戰鬥的“通用型戰列艦”。

她們要兼顧前衛戰與決戰,破交與反破交戰,需要應對特殊海況和氣候下的遭遇戰等等。

她們不能打一場就回去泡船塢,她們需要連續戰鬥,需要長期保持戰鬥力。

需要在大洋上長時間巡航,持續驅趕和獵殺敵人的巡洋艦,也需要與敵人屏衛艦和主力艦糾纏。

工匠們認為,如果要考慮這種全面的作戰需求,那就只能採用“分級防護”設計了。

根據戰艦不同部分的重要程度,佈置不同厚度和型別的裝甲,裝甲盒也分成三到四個級別。

艦體絕大部分割槽域都有不同厚度的裝甲,所以不會輕易破損和扭曲變形。

受輕傷的情況下,通常不會影響航行和作戰能力,甚至不怕被洗甲板。

在真實的海戰中,戰艦的體量碾壓是絕對的,巡洋艦要去單挑戰列艦,那基本都是必死無疑。

巡洋艦面對決戰型戰列艦,有一定機會拼死送主力艦回船廠修船。

面對通用型戰列艦,可能只是讓戰列艦的塗裝花掉,不影響她去打決戰,或者是繼續屠殺下一群巡洋艦。

很顯然,分級防護的是通用的理想化設計,所以被稱為通用型戰列艦。

這種設計的缺點同樣非常的明顯。

在同樣噸位下,通用型戰列艦的核心艙防護效果,肯定是低於採用“絕對核心防護”設計的戰列艦的。

因為非核心區域的防護佔用了裝甲份額啊。

要達到同樣級別的核心防護等級,通用型戰列艦噸位就要繼續提升。

這樣悖論就來了。

絕對核心防護式戰列艦的噸位增加之後,也能繼續加強自己的核心防禦水平啊!

在原有的地球海軍歷史上,純粹的“絕對核心防護”設計,與傳統的保守的分級防護設計,存在的時間都非常的短暫。

基本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總共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存在過。

當時又正好是海軍條約導致的“海軍假日”時期,各海軍強國都沒有造新船,大部分設計被槍斃在了設計圖上。

到了二戰爆發前夕,那些新時代的新銳戰列艦,除了“最終決戰兵器大和”以外,基本都是兩種思路的混合體了。

都是“受到核心防禦觀念影響的激進版分級防護設計”。

或者“借鑑分級防護設計思路的最佳化版核心防禦設計。”

這種設計方向其實最困難掌握的。

防護裝甲要分級設計,要分幾級?具體怎麼分?

戰艦上的不同區域和裝置,應該分別分到具體哪一級?

不同等級的裝甲厚度比例差值要取到多大最好?

主裝甲和水平裝甲要佔多少比例?

在沒有計算機模擬的時代,很難直接找到真正的最佳區間,只能依賴海軍和設計師的經驗。

所以,雖然歷史上絕大部分二戰新銳戰列艦,都是這種風格的設計,但是設計效果卻參差不齊。

設計優秀的黎塞留級和維內託級被後世津津樂道。

設計經驗不足的俾斯麥級,被嘲諷為最優秀的一戰戰列艦。

最終決戰兵器大和本來就不準備通用,回去採用最極端絕對核心防禦設計了。

現在,在這個世界,在朱靖垣的指導下,大明工匠也是直奔混合設計的最終目標去的。

但是朱靖垣本人其實只知道理念和方向,根本沒有能力把握“激進和保守之間的度”。

工匠們同樣沒有足夠的經驗,在朱靖垣提供指導思想之前,他們甚至還沒有成熟的核心防護思路。

這樣來來回回反覆研討計算力小半年,工匠對最終的取捨仍然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在新銳戰列艦的設計上,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方案,同時還希望繼續修改。

這在朱靖垣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設計經驗是需要積累的。

戰艦設計本來就不是一勞永逸的,是要不斷的迭代升級更新的。

具體到一艘戰艦上,建成之後也仍然是可以大幅度升級改造,修正原有問題和更換新裝置。

完全不留餘量的一次性設計反而是不成熟的設計,朱姆沃爾特那種設計問題跟有沒有餘量沒有關係。

朱靖垣起身來到討論的桌子前,那上面現在擺著一堆階段性的設計圖紙。

有幾張接近定稿狀態的整體概況圖紙被擺在了最上面。

戰列艦有三套,航空母艦也是三套。

戰列艦一號方案,採用絕對核心防護設計,其他引數也為決戰需求做了極端化的調整。

使用四座三聯裝三百六十毫米艦炮,主裝甲厚度三百六十毫米,傾斜二十度佈置,最大航速二十三節。

這就是一艘典型的“鐵王八”,這防禦水平在這個時代是明顯超標的。

如果放在原有地球歷史上,會成為僅次於大和的世界第二,遠超衣阿華、黎塞留等新銳戰列艦。

朱靖垣掃了一眼就直接放棄掉了,自己從一開始就不想要這種很快就會淘汰的戰列艦。

雖然設計方案有預留升級鍋爐,把航速提升到二十七節的計劃。

朱靖垣雖然也考慮著升級鍋爐,但也必須做好不升級鍋爐,直接用到淘汰的可能性。

二十三節是真的沒辦法加入航母編隊活動的,二十七節都相對保守了。

戰列艦二號方案,採用兩種思路的混合並且折中,同時更傾向於更加傳統的設計。

主炮降低到三座,主裝甲厚度降低到二百八十毫米,仍然傾斜二十度佈置,最大航速三十節。

在擁有完善的主次裝甲盒的基礎上,對主裝甲以上的艦體上層建築防護,也做了明顯的整體強化。

戰列艦三號方案,也是兩種思路的混合方案,但是方向與二號方案相反,更加傾向於強化核心防護。

主裝甲厚度提升到了三百毫米,放棄了主裝甲向上延伸的上部裝甲,上層建築防護也有明顯的取捨。

艦首完全沒有裝甲,只要被別的船撞一下就會“掉頭”,參考歷史上的威斯康星號戰列艦。

在原世界的歷史上,二戰新銳戰列艦基本都是最後這種方案。

因為二戰已經是矛略大於盾的時代了,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必須儘可能的強化盾。

朱靖垣考慮了很長時間後,轉臉看向汪來和其他的工匠們:

“今天必須選出一個最終方案來,年底之前必須正式開工建造。

“一號艦方案直接放棄,支援二號方案的舉手我看看有幾個?”

朱靖垣說罷,現場的工匠們猶豫了一會兒,差不多有一半的人舉起了手,包括汪來。

朱靖垣輕輕點頭,然後問支援三號方案的工匠,結果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工匠舉手。

很顯然,剩下的六分之一就是支援一號方案的真正激進派了。

越是激進的方案,支援的人數量越少。

最保守的方案最受歡迎。

朱靖垣看向汪來:

“汪主事,你來說說,你和大部分工匠為什麼支援二號方案。”

汪來是個比較溫和的性格,在做主事的時候會綜合報告工匠們的情況,儘可能不偏不倚。

但是在作為工匠的時候,就會堅持自己個人的觀點了:

“臣以為,現在泰西各國的海軍作戰方案,仍然停留在五公里近距離拼刺刀洗甲板的水平上。

“我們的遠距離作戰思路也尚不完全成熟,仍然需要防備可能遭遇的巡洋艦近距離突襲。

“所以臣的建議是,這艘無懼號戰列艦作為實驗艦,上層建築仍然要提供對小口徑火炮的防護。

“與此同時,根據殿下提供的新裝甲配方研發的新裝甲已經完成了試生產,防禦效果又有了明顯提升。

“還有殿下提出的,傾斜式的裝甲安裝方式,讓同樣厚度的裝甲防禦效果再次提升。

“現在我們的二百八十毫米裝甲,已經足夠在十公里距離防禦泰西各國的最新艦炮了。

“而且,我們可以預料的是,我們的三百六十毫米五十倍徑新艦炮服役後,我們的新銳戰艦的作戰距離會繼續提升到十五公里甚至更遠。

“在這樣的情況下,二號方案這種相對保守的設計,能夠在確保我們艦隊的絕對優勢的同事,儘可能提升持續作戰能力。

“這種設計能夠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不需要追求更加極端的一號和三號方案。”

朱靖垣聽了非常滿意的輕輕點頭:

“好,那就確定二號方案,返回京師的路上完成正式圖紙繪製,回到京師之後直接開工。”

歷史上二戰時代選擇最多的是三號方案的方向。

但是這個世界的大明新銳戰列艦出現的太早了。

在核心區域防禦已經足夠的情況下,加強其他區域的防護,增加持續作戰能力,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但是有些工匠似乎不太願意接受這種選擇。

工匠和工匠出身的官員,跟普通大學必要考功名出身的官員,性格上一直有著明顯的差異。

工匠們的性格明顯更加的直,汪來這種反而是比較少見的,李銳那種才是典型的狀態。

再加上朱靖垣對工匠們的態度一直非常親切,整天跟他們打成一片,所以工匠們也不會太過畏懼。

於是,朱靖垣剛剛宣佈了決定,馬上就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工匠開口了:

“殿下,二號方案還是太保守了,我們不能保證,敵人的艦炮製作工藝以及炮術水平,在未來十幾年內不會出現跨越式的提升啊。

“世祖皇帝當初說過,大多數人都贊成的事情的未必是正確的,真理經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所以我不贊成投票決定,我還是希望殿下能夠重新考慮三號方案,如果一定要採用二號方案,那就請殿下繼續將噸位限制提升到五萬噸。”

朱靖垣聽了直接笑了:

“我們這艘無懼號,在未來十幾年都能夠當主力艦,後續會逐漸退居二線。

“主力的位子會讓給更大噸位的新一代主力艦。

“十幾年後敵人升級了,咱們也該有更大噸位的戰列艦了。

“也別整五萬噸了,直接上到六萬噸,用四百二十毫米艦炮,那是後續大家的新任務。”

那個工匠明顯愣了一下,然後勐地用力點了點頭,滿臉嚮往的說:

“六萬噸!四十二厘米!這真的太好了!”

朱靖垣頓時有些無語了。

這傢伙顯然更喜歡更大的船而已,至於二號方案和三號方案的選擇,對他而言似乎不是特別重要。

現場的很多工匠也明白了剛剛發生的事情,頓時爆發出了一陣壓抑的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