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鄉主晉升郡主
章節報錯
司農處顧名思義是和農業打交道的機構。
管著天下的農耕制度、種植技術。
白大壯對這個機構不陌生。
他在淮城被劉鴻請去做紅薯育苗的技術指導見過司農處的人。
說實話,白大壯對那幾位從司農處來的官員沒有多少好感。
作為和農耕相關的官員,他們對農耕不僅沒有相關經驗,而且很少願意走進田間地頭和農民打交道。
白大壯和他們一起共事時,他們頗為看不上白大壯這個農夫。
哪怕他培育出紅薯苗,依然得不到尊重。
若不是有劉鴻這個知府支援他,估計當初那司農處的官員還不肯採納他的培育方法呢。
怪不得當年孟知序從邊境弄來的燕黍他們培育了多年都培育不出來
這機構在白大壯這裡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四弟,我對當官沒有興趣。”白大壯說道。
“再說,我和他們吃不到一個鍋裡。”
白大壯意思是不想受到他們的鉗制,種個地育個苗還要聽從他們的指揮,實在沒有多大意思,他想自由自在的培育農作物。
培育好了,推廣出去讓大家夥兒受益不就完了。
白大壯對名對利也沒有多大的追求。
但白盼妹不那樣想,他認為尸位素餐的人在司農處純屬佔著茅坑不拉屎,需要更合適的人去。
加上白盼妹本身就出自農家,深知農人的不易。
就想做點有利於農業收成的事兒出來。
大哥比司農處的任何人都勝任,大哥雖然識字不多,但他有豐富的經驗,對農耕農業熟悉,更是親自躬耕於農畝。
如果大哥去了司農處,利用司農處的工作職責培育良種,利用司農處的影響力推廣優質農作物,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盼妹這樣想著將道理講給大哥聽。
白大壯一臉猶豫。
小福圓在一旁拍手道:“大哥,我贊同四哥的說法。”
她可不希望自家大哥這樣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被埋沒,大哥這是生活在古代,若是在現代高低得是個袁爺爺的接班人。
白大壯見妹妹都支援自己去司農處,心下意動,又眉頭一皺說:“可是那都得透過科舉選拔,我只會識幾個大字,哪能進去?”
白大壯一想到當官就膽怯就不自信。
白盼妹說道:“大哥你不知道,司農處和別處不一樣,最講究經驗。如果有育苗育種方面的經驗,是可以擇優錄取的。大哥培育出燕黍和紅薯,你的功勞可頂整個司農處了。”
三郎在一旁補充道:“我師傅劉一手現在統領御廚,他也沒有考試。御廚是做菜的,司農是種地的,做菜和種地要是靠讀書,那四叔豈不是最合適。既然四叔去不成這兩處,說明這兩處飯做的好吃和地中的好比會讀書重要。”
白盼妹:“……”
小福圓覺得三郎說的比較再理。
於是在一旁附和:“大哥你的功勞那麼大,進去沒問題。”
再說了上次大哥培育出燕黍種子,皇上只賞了大哥百兩黃金,遠遠不夠。
還有淮城地裡的紅薯還在生長呢,等到秋天又是豐收,提前預支賞賜不過分。
什麼賞賜都沒有比掌握司農處重要。
大哥若是到了司農處,對天下百姓只有好處。
兄妹仨還有倆侄兒誰也沒有把白大壯要去司農處的事兒告訴家裡人。
畢竟一切都在設想階段,具體的還沒有實現。
白盼妹說幹就幹,當天晚上就寫了摺子,遞了上去。
皇上對白大壯培育出燕黍的事兒還有印象。
而且皇上已經知道白大壯培育出來紅薯,此時就長在淮城的地裡,只要秋天大豐收就準備加封白大壯和尋來紅薯的小福圓。
接到白盼妹的摺子,皇上覺得對白大壯什麼樣的封賞,都不如讓他去司農處發光發熱。
皇上早都對司農處有意見了,也派了船隊去南洋派了商隊去波斯處,但都沒有尋來更好的種子,哪怕尋來了也沒有培育出來。
不知道是水平不夠還是隻顧著窩裡鬥,反正工作極其讓皇上不滿意。
像白大壯這樣的育種育苗專家,就該去司農處正一正風氣。
於是一道旨意下發到了白家。
對於再次接旨,白老太太等人很是發懵,待聽到是給白大壯的旨意,更加懵圈。
白大壯被封為了司農處的農官,雖然只是是從九品,但卻是白大壯從農夫到吏的飛躍。
白大壯拿著聖旨的手都在顫抖。
儘管四弟和妹妹給自己談過司農處後,他就帶著迫不及待的心情,待旨意一下,他還是激動的無以名狀。
他白大壯,不再是神樹村地頭的白大壯了,而是司農處的白大壯。
他要做更有意義的事,不僅僅侷限於讓自家多打幾擔穀子這樣的事兒。
他要讓天下人都吃飽飯。
最吃驚的莫過於謝春桃,都說唸書能光宗耀祖,這自家男人種地咋還被封官了?
不等白老太太等人起來謝恩,宣旨的公公再次拿出一道旨意,這旨意是封白三壯為市舶司郎中,雖然也是從九名,但算是官方認證了白三壯對海運的貢獻,以及肯定了從南洋帶回紅薯的功勞。
這下子,白三壯終於不再因為身為商人而被人看低,甚至他的孩子也不會因為商人出身而受到種種限制。
白家一下子被任命了倆官員。
激動的白老太太眼淚直流,要不是詔書燒了是蔑視皇家,她真想把那明晃晃的絹紙燒給祖宗瞧一瞧。
白老太太剛想帶著家裡人再次站起來謝恩,宣旨的公公笑容滿面的說道:“老太太,您別慌著謝恩,還有一道壓軸的旨意呢。”
啥壓軸的旨意?
白家人支楞著耳朵聽著。
壓軸的旨意是一道冊封的詔書,冊封小福圓為郡主。
從今天起,小福圓從福榮鄉主光榮的晉升為福榮郡主了。
皇上在封白大壯和白三壯的時候,被身旁的阿臻提醒,是小福圓看書發現了南洋的紅薯,才託白三壯帶回。
如果沒有小福圓的細心,白三壯不可能帶回紅薯,白大壯也不可能培育出紅薯苗順利的栽種到地裡。
皇上認為這個邏輯沒毛病,功勞最大的人確實是小福圓,倆哥哥都封了,沒理由不封她。
於是一道郡主的冊封詔書隨之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