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是李唐建國的第二年。同時,這一年對於唐王朝而言,也是危機四伏的一年。當年八月,在劉武周的強大攻勢下,太原失守。唐王朝遭遇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軍事危機,失去了視若根基的龍興之地。

太原失守之後,劉武周的兵鋒,迅速席捲三晉大地;加之,唐朝一系列的軍事失誤,晉州、龍門、澮州等地,相繼被劉武周佔領。河東戰場陷入一片戰火焦土,李唐王朝的大本營——山西,面臨著全面淪陷的危險,情況十分兇險。如果李唐失去了河東之地,那麼,將再也無法一統天下,甚至可能就此曇花一現。

萬幸的是,唐高祖李淵及時亡羊補牢,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決定收復太原。於是,李淵以李世民為主帥,率領關中地區的全部唐軍主力,開赴河東前線,討伐劉武周。就這樣,唐朝對劉武周的一場反擊之戰,自此拉開序幕!這場反擊之戰,唐朝方面的領軍人物,正是威震群雄的秦王李世民。

那麼,作為唐軍的最高統帥,秦王李世民是如何帶領唐軍將士,出奇制勝,走出當下的軍事困境?而且,在這場反擊劉武周的大戰中,李世民又是如何施展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最終徹底消滅劉武周政權,收復太原,取得了河東大捷的巨大勝利,為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再立一功?

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來看,太原對於李唐王朝來說,意義重大。首先,在政治方面,太原是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李唐的根基所在。失去太原,也就代表著唐朝即將失去最初起家的根本。連根基都丟了,唐朝只怕距離土崩瓦解的日子,也不會太遠,無疑是政治上的一個沉痛打擊。

同時,太原失守,還是唐朝經濟方面的重大損失。按照李世民的說法,“河東殷實,京邑所資”。山西地區經濟發達,物產豐盈,在唐朝沒有統一西北,奪取隴右、河西之前。長安、關中的物資供應,主要都是來源於河東。可是如今,太原失陷,山西形勢驟然突變,李唐王朝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戰略大糧倉”。

更危險的是,軍事上帶來的巨大威脅。太原失守,在軍事方面,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突厥的勢力開始向山西滲透。劉武周攻佔太原,河東一帶全線潰敗,蒲津渡口防線被完全撕裂。如果劉武周夥同突厥,從這裡渡過黃河,將會直接威脅關中腹地。到時候,情況只會變得愈發糟糕。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太原都不能輕易放棄,河東也絕不能拱手相送。一旦唐朝丟了太原、丟了河東,此後,唐朝必將元氣大傷,再也無法一統天下。因此,唐軍收復太原,勢在必行,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在太原失守,河東前線告急的極端困境下,唐高祖李淵接受了秦王李世民的建議,決意背水一戰,發起收復太原的反擊之戰。於是,唐高祖啟用李世民,命他率領關中唐軍精銳,出征河東,征討劉武周。這一次,整個大唐王朝,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了李世民身上。

當時,河東前線的戰況,已經是十萬火急了。太原失守後,晉州、龍門、澮州等地,先後被劉武周佔領。唐朝喪失了山西將近一半的城池,黃河渡口洞開。劉武周的軍隊,在山西地區,基本算是橫行千里。

這樣不利的戰況,對於李世民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為什麼說是機遇呢?因為,自從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劉武周大舉進犯太原以來,將近半年的征戰,他幾乎是一路凱歌高奏,沒有遇到頑強抵抗。可以說,從進犯太原到最後拿下太原,劉武周是順風順水,鮮少遭遇軍事挫折。

沒有遭遇挫折,順風順水,對劉武周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攻佔太原的超常順利,使得劉武周犯了一個兵家大忌:輕敵。因此,劉武周產生了一種誤判,在他看來,唐軍的戰鬥力,也不過如此。劉武周自負地認為,太原都被攻下,況且有突厥的支援,佔領整個山西,似乎指日可待。

劉武周的輕敵,可是幫了李世民的大忙。李世民非常善於捕捉敵人的弱點,找到突破口,從而克敵制勝。當初,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薛仁杲急於速戰的心理,巧妙實施疲敵之計,最終一舉滅掉西秦,拿下隴西。同樣,這一次,李世民根據劉武周的輕敵心理,自然也會制定相應的戰術與戰法,一擊置其於死地。

那麼,李世民與劉武周之間的決戰,又是以何種方式,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掀開戰幕?李世民,這位中國軍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究竟採取了怎樣的用兵方略,便將不可一世的劉武周,殺得片甲不留,惶惶如喪家之犬?

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出征時,是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下旬,正值冬季。訊息傳到山西,劉武周慌了。

別看劉武周這幾個月橫掃河東,看似所向無敵。這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事實上,劉武周還沒有碰到真正的對手。李世民率軍出征河東,頓時讓劉武周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

劉武周清楚,之前的李元吉、裴寂之流,根本不足道哉,李世民才是最強勁的對手。只要李世民率領唐軍,到達河東戰場,迎接劉武周的,將會是一場勝負難料的大戰。

所以,劉武周必須要在李世民到達河東之前,有所作為,發起新一輪的軍事進攻,搶佔先機,打亂唐軍的部署。

於是,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十四日,劉武周再次率軍進犯浩州。先前,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的時候,劉武周曾經第一次攻打浩州。但是很快,便引兵退去。此次,劉武週二攻浩州,目的很簡單,無非是想趁李世民到來之前,攻下浩州,以此擋住唐軍的攻勢,使得李世民沒有落腳的地方。

算盤打得倒是不錯,問題是,李世民當然不會讓他的陰謀得逞。行軍途中,李世民接到了劉武周進攻浩州的訊息。此時此刻,時間就是生命,現在和劉武周拼的就是速度。劉武周動作麻利,自己就要比他更麻利。

因為要及時趕到前線,李世民命令部隊,加快行軍速度。正好,當時恰逢隆冬時節,天氣寒冷,黃河河面基本封凍結冰。因此,李世民率領唐軍,自龍門踏冰渡河而來,將軍隊屯駐於龍門東北的柏壁,與宋金剛部互呈對峙之勢。

李世民初到河東前線,還沒有和劉武周、宋金剛正式開打,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什麼難題呢?軍糧問題。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河東各地的情況,異常複雜,如何籌集軍糧,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

時河東州縣,俘掠之餘,未有倉廩,人情恇擾,聚入城堡,征斂無所得,軍中乏食。(《資治通鑑》)

由於河東地區長期戰亂,再加上裴寂推行的堅壁清野政策,使得當地百姓對遠道而來的唐朝軍隊,充滿了高度的警惕性。因此,河東各州縣的百姓,四處東躲西藏,將糧食秘密藏匿起來。一時間,唐軍難以籌集到糧食,陷入了嚴重的缺糧危機。

無法籌集到糧食,唐軍的後勤補給,難以保障;數萬大軍的吃飯,便成了一個天大的難題。而且,李世民又不能縱兵擄掠,強行徵糧,那樣只會激起民變。面對這樣棘手的局面,李世民該如何為軍隊籌集糧食?很快,李世民想到了一個極好的辦法,那就是:安撫百姓,打消他們心中的疑慮。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世民發教諭民,民聞世民為帥而來,莫不歸附,自近及遠,至者日多,然後漸收其糧食,軍食以充。

李世民明白,河東當地的老百姓,是被裴寂的堅壁清野搞怕了。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安撫好百姓,讓他們放下對唐軍的戒備。因此,李世民釋出教令,派遣使者曉諭各地百姓,向他們耐心解釋,表示自己不會搞裴寂的那一套。

河東畢竟是唐王朝的發祥地,李家父子經營多年。而且,這個時候,河東地區的老百姓,得知此次領兵的是秦王李世民,大唐的戰神來了,看來這場仗有的打了。於是,經過李世民的一番安撫,不少百姓紛紛歸附,之後越來越多。同時,他們還向李世民主動獻上糧食。就這樣,李世民成功解決了唐軍的軍糧危機。

軍糧得到了及時補充,後勤補給不再存在問題。接下來,李世民便要開始排兵佈陣,部署對抗劉武周、宋金剛的戰術。這一次,李世民依舊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疲敵之計。

此時,劉武周、宋金剛二人,與當初薛仁杲的心態差不多。從李世民率軍出征河東開始,劉武周就已經有些方寸大亂。要不然,劉武周為什麼那樣急於進攻浩州,就是要在李世民到之前,搶佔先機,掐斷唐軍前進的軍事要道。

可是,劉武周萬萬沒有想到,李世民速度之快,超乎他的意料。李世民趁著隆冬時節,黃河封凍結冰之際,率領唐軍,連夜急速行軍,從龍門踏堅冰渡河,很快駐軍柏壁,與宋金剛部對峙。

李世民屯兵柏壁,使得劉武周企圖遏制唐軍攻勢的企圖,意外落空了。所以,劉武周繼續進攻浩州,便失去了軍事意義。

李世民駐軍柏壁,擺出了一副要和劉武周、宋金剛長期對峙的架勢。這樣一來,劉武周更加心急如焚。他的目標是,儘快佔領整個河東,進而爭霸天下。

然而,李世民的到來,打亂了他的所有計劃。若要佔領河東,就必須首先要擊敗唐軍,解決李世民這個強敵。可是,李世民可不是等閒之輩,哪有這麼容易對付?

正因如此,劉武周愈發急於速戰速決,想要和李世民決戰。但是,劉武周越想決戰,李世民就越不上套,不會讓他如願以償。事實上,李世民也發現了劉武周操切的心理。故而,為了打敗劉武周,李世民決定故技重施,採取一貫的用兵策略:疲敵之計,和敵人打消耗戰,直至拖垮他們。

不過,與指揮平定西秦的戰役,有所不同。上一次,李世民嚴令唐軍將士,堅守營寨,不得擅自出營,與西秦軍交戰。此次,與劉武周、宋金剛的對抗,李世民稍稍調整了一下疲敵之計的戰術安排:

乃休兵秣馬,唯令偏裨乘間抄掠,大軍堅壁不戰,由是賊勢日衰。(《資治通鑑》)

一方面,李世民命令主力大軍,堅守營壘,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另一方面,李世民則派出小股部隊,四面出擊,襲擾劉武周與宋金剛的軍隊,抄掠其糧道。李世民希望透過這種戰術,一步步消耗劉武周的有生力量,直到最後徹底將其消滅。

果然,李世民的這種“游擊戰術”,確實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劉武周的軍隊被搞得疲於奔命。

首先,李世民堅守營壘,劉武周無法從正面突破柏壁,攻克唐軍大營。其次,唐軍的小股部隊,不斷對劉武周的軍隊進行襲擾。如此雙管齊下的戰法,恰恰是拿捏住了劉武周在軍事上的軟肋。

所以,劉武週一邊要從正面進攻柏壁,另一邊則要應付唐軍小股部隊的騷擾。這樣一來,使得劉武周承受著兩線作戰的壓力,令其疲於奔命。

所以,劉武周的整個軍隊,士卒疲憊不堪,十分狼狽。因此,李世民的疲敵之計,在戰役初期,確實起到了消耗劉武周兵力、士氣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還發生了異常刺激驚險的一幕。對於李世民而言,這絕對算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戰場歷險。甚至可以說,李世民差點兒將命丟在了戰場上。幸好最終,李世民憑藉自己超群的武藝,成功地化險為夷,逢凶化吉。關於李世民此次的戰場歷險,《資治通鑑》中有著詳細記載:

世民嘗自帥輕騎覘敵,騎皆四散,世民獨與一甲士登丘而寢。俄而賊兵四合,初不之覺,會有蛇逐鼠,觸甲士之面,甲士驚寤,遂白世民,俱上馬,馳百餘步,為賊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驍將,賊騎乃退。

李世民打仗有一個特點:身先士卒。每次打仗的時候,李世民總是說弟兄們跟我上,而不是說弟兄們給我上。這樣一來,唐軍將士都樂意追隨秦王。同時,李世民軍人體魄,武藝超群。但凡每次出征作戰,身為三軍統帥的李世民,總能表現得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永遠衝在軍隊的最前面。

所以,在戰場上總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身為唐軍最高統帥的秦王李世民,經常是身披鎧甲,揮舞寶劍,手持弓箭,率領著麾下精銳的騎兵,與敵軍奮勇廝殺。可以看出,李世民打仗,從來不喜歡坐在中軍大帳指揮,他更喜歡衝在最前沿的一線陣地,與前線將士同生共死。

這種身先士卒的作戰風格,也讓李世民養成了一種習慣性行為。那就是,每當軍情危急之時,李世民經常帶著十幾名親兵,親自前往一線陣地,瞭望敵營,刺探軍情。然而,李世民時常帶領少數親衛,親臨一線的行為,也曾經讓李世民在戰場上,數度身陷險境。而此次與劉武周的對抗,自然也不例外,是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第一次戰場歷險。

怎麼回事呢?原來,李世民駐軍柏壁,制定疲敵戰術,與劉武周、宋金剛打持久戰的同時。為了確切瞭解劉武周的真實情況,身為唐軍主帥的李世民,決定深入虎穴,探一探敵營,打探一下劉武周的虛實。

有一次,李世民親率一支少量的唐軍輕騎兵,出營偵察。等快到敵軍大營附近的時候,李世民下令輕騎四散,分開行動,避免聚集在一起,目標過於明顯,容易被敵軍發現。而李世民自己,則與一名隨身甲士,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敵營。正是這個舉動,一度讓李世民身陷險境。

可能是連日作戰太過疲勞,過了一會兒,李世民和那名甲士,不知不覺便睡著了。就在此時,山下的宋金剛所部,發現對面山丘存在異樣。於是,宋金剛派出軍隊,準備包圍那座山丘。如果此次讓宋金剛的陰謀得逞,或許也就沒有李世民後來的豐功偉績。然而,幸運之神,總能時時刻刻眷顧李世民。

在山下的敵兵慢慢合圍之時,李世民仍在沉睡,並未察覺。正好,這個時候,一條蛇在追逐著一隻老鼠,從兩人身旁經過。當那條蛇爬過那名甲士面頰時,甲士瞬間驚醒。結果,甲士醒來之後,發現敵軍已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情況危急,秦王身為三軍統帥,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因此,這名甲士,急忙喚醒了李世民。

李世民醒來之後,也發現自己處於敵軍包圍之中。可是,李世民畢竟久經沙場,當機立斷,與那名甲士翻身上馬。然後,李世民與那名甲士,策馬揚鞭,從敵軍包圍圈的一處空隙中,突圍出去。

那夥敵軍,一看李世民突出重圍,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便在後面緊追不捨。眼看追兵離自己越來越近,想甩也甩不掉了。乾脆,李世民把心一橫,打算放手一搏,和這群敵兵正面交鋒。

只見,李世民撥轉馬頭,直面身後烏泱泱的追兵。忽然,李世民從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彎弓搭箭,“嗖”的一箭射了出去,對面敵軍的一員驍將,被一箭射殺於馬下。看到眼前這一幕,原本氣勢洶洶的追兵,被李世民精湛的射術給威懾住,不敢上前,很快便引兵退去。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趁勢脫困,返回唐軍大營。

縱觀李世民戎馬半生的軍事生涯,此次戰場歷險,是他數次沙場遇險經歷的其中一次。最終,李世民憑藉其出眾的射術,以及超群的武藝,成功化險為夷。可以看出,除了勇氣與膽略,李世民的運氣,也是獨一無二的。

繼續回到河東前線的戰事,自從李世民率軍開赴山西戰場以來,唐朝河東潰敗的頹勢,逐漸出現了好轉的趨勢。

首先,李世民兵貴神速,以極快的行軍速度,駐軍柏壁,打亂劉武周進攻浩州的戰略意圖。然後,李世民採取疲敵之計,派遣小股部隊襲擾敵軍,使得劉武周所部士卒疲憊,軍心浮動。因此,李世民所率的唐軍主力,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進展。

然而,另外一路唐軍,卻明顯不如李世民。前文說過,由於裴寂推行錯誤的堅壁清野政策,激起了河東當地的民變。夏縣人士呂崇茂,自稱魏王,聚眾作亂,與劉武周遙相呼應,共同夾擊唐軍。

河東戰局驟然惡化,又因為裴寂屢戰屢敗,令唐軍損兵折將。沒有辦法,唐高祖李淵只得臨陣換將,把裴寂調離前線,召回長安。緊接著,李淵分派數路大軍,馳援河東,命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統領大軍,討伐劉武周。

不久,唐高祖接受李世民的建議,決意收復太原。因此,李淵委派李世民統率關中地區的全部唐軍主力,出征河東,全權負責收復太原,消滅劉武周的戰事。

也就是說,唐朝此次兵分兩路,一路由秦王李世民領兵,直面劉武周、宋金剛主力;另一路則由李孝基、獨孤懷恩等宗室將領率領,作為偏師,策應李世民主力。

前文講過,李世民這一路唐軍,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應該說還是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以及理想的戰略意圖。然而,由李孝基、獨孤懷恩率領的另一路唐軍,進展卻非常不順利,傷亡慘重,遭到了重大的軍事失利。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唐軍陝州總管於筠,認為兵貴神速,應該趁著呂崇茂叛軍立足未穩,速戰速決,一舉滅掉呂崇茂。故而,於筠向永安王李孝基進言,建議迅速出兵,進攻夏縣,拔掉這顆釘子。

起初,永安王李孝基對於筠的方案深以為然,準備發兵進攻夏縣。然而,大將獨孤懷恩卻不贊同,他認為,“請先成攻具,然後進”。應該先打造好攻城器械,再出兵夏縣。

李孝基頭腦一熱,竟然同意了獨孤懷恩的要求,耗費數日,打製攻城器械。如此一來,白白耽誤了進攻夏縣的最佳時機。

趁著這段空隙,呂崇茂趕緊向宋金剛求援。由於呂崇茂揭竿而起之時,便與劉武周結成夾擊唐軍的同盟。

所以,唐軍進攻夏縣,宋金剛於情於理,都應該發兵救援。一旦唐軍攻克夏縣,下一個目標,一定劍指劉武周、宋金剛。權衡利弊之後,宋金剛派遣麾下兩員得力大將尉遲敬德、尋相,率領大軍,挺進夏縣。

關於尉遲敬德此人,值得一提。上一章節說過,李世民在平定劉武周、宋金剛的過程中,收服了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他的加入,使得李世民的秦王集團,如虎添翼。這員猛將,正是尉遲敬德。

在隋末唐初的風雲時代,尉遲敬德算是一個赫赫有名的英雄將領,他是唐王朝大名鼎鼎的開國虎將。在唐初統一戰爭中,尉遲敬德追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曾經單槍匹馬,救了李世民一命。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尉遲敬德更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國公,是當之無愧的大唐開國元勳。不僅如此,在民間藝術中,尉遲敬德與秦瓊秦叔寶二人,還是家家戶戶供奉的兩位“門神”。

這樣一位功勳卓著,戰績彪炳的大唐猛將,在當時,還是李唐的敵人劉武周、宋金剛麾下的一員敵將。並且,在唐朝與劉武周、宋金剛的對戰初期,尉遲敬德還曾經一度讓唐軍吃了不少虧。那麼,尉遲敬德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尉遲敬德,名恭,字敬德,山西朔州善陽人氏。所以,他又叫做“尉遲恭”。但是,通常人們都會以他的字稱呼他。根據《舊唐書·尉遲敬德傳》的記載,尉遲敬德早年的經歷,是這樣的:

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劉武周起,以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

隋煬帝大業末年,尉遲敬德應徵入伍,在高陽從軍。因為當時烽煙四起,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所以,尉遲敬德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的作戰。在作戰之中,由於尉遲敬德勇武絕倫,屢立軍功,很快就被擢升至朝散大夫。

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劉武周在馬邑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正式起兵反隋。劉武周早就聽聞了尉遲敬德的勇猛,便將其招攬至自己麾下,擔任偏將。因此,在最初的時候,尉遲敬德是在劉武周麾下效力。

後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慫恿支援下,劉武周大舉進犯太原,而尉遲敬德也參與了攻打太原的戰爭。劉武周佔領太原後,尉遲敬德又跟隨宋金剛一路南侵,接連攻克晉州、澮州二地。

所以,這位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猛將,最初是站在唐朝的敵對陣營,為李唐的敵人賣命。當時的尉遲敬德,在唐軍眼裡,是一個難纏的敵將;可是,在劉武周、宋金剛眼中,尉遲敬德卻是一個勇冠三軍的悍將。正因如此,此次支援夏縣呂崇茂部,宋金剛自然拿出了尉遲敬德這個“殺手鐧”。

前文介紹過,永安王李孝基決策失誤,採納了大將獨孤懷恩的建議,耗費數日,打製攻城器械。等攻城器械打造好,才出兵進攻夏縣。

然而,此時此刻,唐軍已經錯過了進攻夏縣的最佳時機。與此同時,宋金剛抓住這個絕佳的戰機,派遣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尋相,率軍支援夏縣。

可想而知,唐軍白白浪費了一次絕佳戰機,兵敗似乎是板上釘釘。果然,尉遲敬德、尋相率軍趕到夏縣,前後夾擊,唐軍腹背受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沒。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以及行軍總管劉世讓等唐軍重要將領,全部被俘,唐軍再度遭遇大敗。

夏縣兵敗,是唐朝自度索原之戰、太原失守以來,所遭到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又一支唐軍的增援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數員大將被俘。

而且,這些唐將被俘之後,永安王李孝基曾經謀劃逃出敵營,可惜不幸走漏了風聲,李孝基被劉武周殺害。在唐朝與劉武周的戰爭中,李唐皇族損失了一位宗室親王。

同時,夏縣之戰的失敗,也帶來了一個惡性迴圈。原本,李孝基、獨孤懷恩等人率領的這路唐軍,是作為一支偏師,策應李世民主力。當時,李世民統率唐軍精兵,駐軍柏壁,與宋金剛主力對峙。

可是如今,夏縣兵敗,那一路唐軍偏師全軍覆沒,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什麼後果?李世民所帶領的唐軍主力,無疑變成了一支孤軍。數萬大軍屯駐柏壁,真的可以說是孤軍奮戰,單打獨鬥,沒有任何援軍能夠提供幫助。所以,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劉武周、宋金剛重兵合圍,這對於他而言,絕對是前所未有的危機。

前方戰事不利,唐朝派出去的增援部隊,接二連三地遭遇失敗。身在長安的唐高祖李淵,顯然有些坐不住了。如果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山西全境的淪陷,只怕是遲早的問題。

因此,李淵決定親臨一線,前往黃河沿岸,視察軍情。唐高祖此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瞭解前線的具體情況;第二,藉此機會,鼓舞唐軍將士計程車氣與鬥志。

正好此時,從河東前線傳來了一個好訊息,為唐高祖巡視黃河沿岸防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唐將秦武通率軍進攻蒲阪,駐守蒲阪的敵將王行本,出城迎戰唐軍,被唐軍擊敗。最終,在城內糧食耗盡,城外援軍無望,且又無法突圍的絕境下,王行本被迫開城投降。

原本,王行本所部,就是隋朝的一支殘餘軍事勢力。然而,王行本佔據蒲阪,恰恰牢牢掌控住了蒲津渡口的咽喉要道。並且,王行本在佔據蒲阪之後,主動與劉武周取得聯絡。這樣一來,等於是直接將黃河渡口送給了劉武周。至於劉武周,則能直接從這裡渡過黃河,深入關中腹地,威脅李唐根基。

現在,唐軍收復蒲阪,使得情況發生了驚天反轉。攻克蒲阪,意味著蒲津渡口重新回到唐朝手中。劉武周突破黃河防線,深入關中的企圖,未能實現。所以,蒲津渡口的迴歸,對於唐朝而言,當然是一個重大收穫。

在這種情況下,唐高祖覺得是一個機會,趁此時機,巡視黃河沿岸,鼓舞前線將士的軍心士氣。

於是,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十七日,唐高祖親臨蒲州。到了蒲州之後,高祖二話沒說,將敵將王行本斬首示眾。得知父皇車駕駐蹕蒲州,遠在柏壁的秦王李世民,立即輕騎啟程,前往蒲州,拜見父親李淵。

至此,唐高祖李淵正式開始巡視黃河沿岸,視察前線軍情。可是,令唐高祖怎麼也不會想到,此次親臨前線,可謂險象環生,充滿了火藥味。這次巡視黃河沿岸,差一點讓唐高祖遭受滅頂之災;身為大唐皇帝的李淵,差一點有去無回,丟了性命。

造成李淵差點面臨滅頂之災的這一切,倒還真不是來自劉武周、宋金剛的敵對勢力,反而來自唐軍內部,來自唐王朝的陣營當中。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唐軍的重要將領——獨孤懷恩。

在唐高祖巡視黃河沿岸期間,獨孤懷恩陰謀發動叛亂,意欲將李淵、李世民父子一網打盡,並企圖將整個河東之地,獻給劉武周。好在最後,唐高祖察覺了他的陰謀,及時採取斷然措施,將獨孤懷恩的陰謀撲滅於萌芽之中。

那麼,獨孤懷恩究竟是何許人也?作為手握重兵的唐軍大將,獨孤懷恩又為什麼會心懷不軌,冒著殺頭滅族的危險,勾結外敵,對大唐皇帝下手呢?身處龍潭虎穴的唐高祖李淵,最終又是如何識破獨孤懷恩的陰謀,及時採取行動,撲滅了這場未遂的軍事政變,消除了來自唐軍內部的一大隱患?

說起來,這個獨孤懷恩,和唐高祖李淵還是親戚關係,是唐朝的外戚。獨孤懷恩的父親獨孤整,在隋朝統治時期,擔任涿郡太守之職。而且,獨孤懷恩之父獨孤整,與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獨孤氏,是姐弟關係。也就是說,獨孤懷恩是李淵舅舅的兒子,和唐高祖李淵是姨表兄弟關係。

不僅如此,獨孤懷恩還曾經為唐朝的建立,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在隋朝時,獨孤懷恩出仕為鄠縣令。後來,李淵從太原起兵,一路攻克長安,獨孤懷恩被授予長安令一職。

根據《舊唐書·外戚列傳》的記載,獨孤懷恩擔任長安令期間,頗有政績,風評甚好,“在職嚴明,甚得時譽”。所以,李淵稱帝后,大封群臣,獨孤懷恩被擢升至工部尚書。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獨孤懷恩既是外戚,與唐高祖李淵是表兄弟關係;又是朝廷重臣,位高權重,本該一心報國,為什麼會心生異志,走上謀反這條不歸路呢?原因很簡單,獨孤懷恩與唐高祖積怨已深,他對高祖心懷怨恨。

唐高祖與獨孤懷恩,兩個人雖然是姨表兄弟;但是,獨孤懷恩總是覺得,李淵打骨子裡,看不起自己。這種對於唐高祖李淵的不滿,經過時間的積澱,最終促使獨孤懷恩決定發動兵變。那麼,兩人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矛盾呢?

比如,唐朝建立後,有一次,獨孤懷恩受命督師進攻蒲州。可是,由於獨孤懷恩指揮無方,致使蒲州久攻不下,唐軍損傷慘重。對此,唐高祖李淵非常生氣,數次下達敕書,斥責獨孤懷恩。從此之後,獨孤懷恩對李淵漸生不滿:

時虞州刺史韋義節擊堯君素於蒲州,而義節文吏怯懦,頻戰不利。高祖遣懷恩代總其眾。懷恩督兵城下,為賊所拒,頻戰不利。高祖切讓之,由是怨望。(《舊唐書·外戚列傳》)

除此以外,還有另外一件事,使得獨孤懷恩更加對李淵不滿。這件事,雖然看上去只是唐高祖的一句玩笑話,卻深深刺痛了獨孤懷恩的軟肋,成為了獨孤懷恩謀反的引線。關於這件事情,《舊唐書·外戚列傳》有著明確記載:

高祖嘗戲之曰:“弟姑子悉為天子,次當舅子乎?”懷恩遂自以為符命,每扼腕曰:“我家豈女獨富貴耶?”由是陰圖異計。

眾所周知,在隋唐時代,獨孤家族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家族。這個家族,先後出過三位皇后,而且是橫跨北周、隋、唐三個朝代的皇后。她們分別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明敬皇后、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都是北周大將獨孤信的女兒,一門三後,傳奇備至。

關於獨孤信此人,第一章節曾經提到過。他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名將,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獨孤信戎馬一生,戰功卓著,先後平定三荊、收復弘農、攻克沙苑,鎮守隴右將近十年,政績斐然。北周建立之後,獨孤信晉爵為衛國公。後來,隋文帝楊堅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岳父獨孤信:

風宇高曠,獨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謨長策,道著於弼諧;緯義經仁,事深於拯濟。方當宣風廊廟,亮採臺階,而世屬艱危,功高弗賞。眷言令範,事切於心。

為什麼說獨孤信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傑出的軍事韜略,顯赫的戰功;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獨孤信的身份。例如,獨孤信有三個皇后女兒,兩個皇帝女婿: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兩個皇帝外孫: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從獨孤信的身上,就可以看出,獨孤一族的傳奇經歷。

不過,獨孤家族為人所熟知的,似乎都是獨孤家的女性成員。相比於獨孤家的女性,獨孤家的男性,除了獨孤信以外,則顯得默默無聞。

所以,這件事情,是獨孤家族所有男性心中的一個硬傷,也是獨孤懷恩的一個硬傷。可是,李淵卻在無意之中,撕開了獨孤懷恩的這道傷疤,最終激怒了獨孤懷恩。

有一次,唐高祖故意和獨孤懷恩開玩笑,調侃他道:“姑之子皆已為天子,次應至舅之子乎?”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你們獨孤家女人所生的兒子,都已經當了皇帝,什麼時候也輪到你們獨孤家的男人?

這本來是一句玩笑之話,李淵或許只是隨口說說,過後便忘了。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獨孤懷恩本身就是個多心的人,覺得李淵是故意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加上先前攻打蒲州失利,被高祖訓斥。新仇舊恨湧上心頭,獨孤懷恩對於李淵的不滿,愈發強烈。更何況,獨孤懷恩位高權重,一向自命不凡,也想過一把皇帝癮,時常扼腕嘆息道:“我家豈女獨貴乎?”

在這種慾念的驅使下,獨孤懷恩決定謀反,背叛李唐。但是,獨孤懷恩也有自己的想法。既然要謀反,就要徹底顛覆唐朝的統治。故而,獨孤懷恩一直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終於,這個合適的時機,還是來了!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太原失守以後,劉武周、宋金剛兵鋒所指,接連攻陷晉州、澮州等地。不久,夏縣呂崇茂聚眾作亂,自稱魏王,與劉武周沆瀣一氣。為了挽救唐王朝在河東戰場的危局,唐高祖派遣李孝基、獨孤懷恩等將領,統領大軍,前往河東,討伐劉武周,以及呂崇茂叛軍。

在唐高祖派往前線的將領中,獨孤懷恩便在其中。這樣一來,獨孤懷恩覺得,造反的機會來了,起碼自己手上有兵,有了起事的資本,完全可以將河東的局勢,攪他個天翻地覆。於是,獨孤懷恩便與自己的兩個心腹:解縣令榮靜、前五原縣主簿元君寶,密謀反叛大唐的具體事宜。

有關獨孤懷恩陰謀的詳細計劃,《資治通鑑》並沒有明確記載。不過,《舊唐書·外戚列傳》中,卻詳細記載了獨孤懷恩陰謀的具體計劃,以及具體如何實施。這個陰謀的詳細過程,是這樣的:

懷恩遂與解縣令榮靜、前五原縣主簿元君寶謀引王行本兵及武周連和,與山賊劫永豐倉而斷柏壁糧道,割河東地以啗武周。

李孝基、獨孤懷恩等人來到河東沒多久,秦王李世民受命出征,率領關中唐軍主力,開赴河東,對戰劉武周、宋金剛的大軍。從這時期起,獨孤懷恩開始一步步醞釀自己的陰謀。這個陰謀的針對目標,不是別人,正是秦王李世民。居心叵測的獨孤懷恩,向李世民射出了冷箭。

當時,李世民駐軍於柏壁。而虞鄉南山一帶,盜匪橫行,綠林嘯聚。因此,獨孤懷恩的計劃是這樣的,聯合蒲阪王行本部,以及劉武周的兵馬,夥同當地山賊,攻佔永豐倉,斷柏壁糧道。這樣一來,李世民肯定會不戰自潰,全軍覆沒;擊滅李世民主力後,獨孤懷恩再與劉武周取得聯絡,將河東之地割讓給劉武周。

所以,現在一切都能解釋得通,為什麼於筠建議李孝基,迅速出兵攻打夏縣時,獨孤懷恩百般阻撓,以打製攻城器械為藉口,遲遲不肯出兵?很有可能,是在為自己陰謀的實施,爭取時間。

如果獨孤懷恩的陰謀,真的得以實施,李世民很有可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唐朝也將遭遇滅頂之災。不過,情況卻意外發生了變化。獨孤懷恩的兵變陰謀,幾經波折,最終並未得逞,直至黃粱夢碎。

沒等獨孤懷恩聯合劉武周,共同夾擊李世民,唐軍與劉武周之間,便打響了“夏縣之戰”。宋金剛派遣大將尉遲敬德、尋相,率軍支援夏縣呂崇茂。結果,夏縣一戰,唐軍大敗,數員唐將被俘,獨孤懷恩也被俘虜。獨孤懷恩遭擒,他企圖夾擊李世民的計劃,便無法實施,李世民驚險地躲過一劫。

但是,獨孤懷恩賊心不死,即使身在敵營,依舊不忘顛覆李唐。思來想去,獨孤懷恩在尋找機會,準備逃出敵營。正好,這個時候,李世民指揮唐軍,在美良川擊敗尉遲敬德所部,劉武周、宋金剛遭遇重創,軍心浮動。趁著敵軍防備鬆懈之時,獨孤懷恩抓住這稍縱即逝的生機,隻身逃出敵營,重新迴歸唐軍。

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先前,永安王李孝基曾經謀劃逃出敵營,可惜不幸失敗,慘遭殺害。連李孝基那樣的李唐宗親,都無法逃出敵營;獨孤懷恩究竟有何通天本事,能夠輕鬆逃出敵營?

不妨大膽進行推測,或許在被俘期間,獨孤懷恩已經和劉武周、宋金剛結成同盟,雙方勾結在一起。所以,很有可能,是劉武周故意放跑了獨孤懷恩,將他作為安插在唐軍內部的一顆棋子。

獨孤懷恩逃出敵營,重返唐軍後,唐高祖念及二人是親戚關係,並沒有追究他的戰敗之責。李淵繼續讓他領兵作戰,並且,命令獨孤懷恩率軍進攻蒲州。恰恰此時,蒲阪敵將王行本,出城降唐,唐軍收復蒲津渡口。既然蒲州敵軍投降,獨孤懷恩抓住時機,率領部眾,進駐蒲州城。

進駐蒲州,獨孤懷恩謀逆的心思,又開始活泛起來。他準備繼續實施之前那個沒有實施的計劃,聯合劉武周,夾擊秦王李世民主力。偏偏這個時候,唐高祖親臨前線,巡視黃河沿岸佈防。而且,此時此刻的李淵,並不知道獨孤懷恩的陰謀,還打算渡過黃河,前往獨孤懷恩的蒲州軍營。

原本,獨孤懷恩的計劃,只是要消滅李世民,將河東之地割讓於劉武周就可以了。可是現在,情況有變,唐高祖正欲渡河,前往蒲州大營。這樣一來,獨孤懷恩頓時樂開了花,覺得自己捕捉到了一條大魚。如果能夠生擒皇帝,無疑是一個巨大收穫。於是,獨孤懷恩便在蒲州軍營佈設伏兵,一旦李淵到達,立即強行控制。

可以說,李淵現在命懸一線,對於獨孤懷恩的陰謀,他還渾然不知。只要唐高祖渡過黃河,走進獨孤懷恩的軍營,便猶如羊入虎口,無力迴天。然而,天無絕人之路。每當李唐王朝危難之際,總是可以在絕境之中逆襲,化險為夷。當叛軍叛將的屠刀一步步逼近時,幸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唐高祖李淵。

怎麼回事呢?獨孤懷恩精心佈下天羅地網,自以為天衣無縫。不料,百密一疏,看似周密的兵變計劃,還是走漏了風聲。最終,唐高祖當機立斷,採取果斷措施,粉碎了獨孤懷恩的陰謀。究其原因,是獨孤懷恩謀反的訊息,不慎洩露了出去。其後,身處敵營的唐軍將領,趕緊向李淵通風報信。

洩露訊息之人,正是獨孤懷恩的一個心腹——元君寶,而且還是無意間洩露出去。當初,獨孤懷恩策劃聯合劉武周,攻佔永豐倉,斷柏壁糧道的陰謀時,正是和自己兩個心腹榮靜、元君寶,共同商議敲定的。可是,令獨孤懷恩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把他送上絕路的,也是心腹元君寶。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唐軍夏縣之戰慘敗,元君寶與獨孤懷恩一起,被敵軍俘虜。被俘之後,元君寶與其他唐軍將領,被關在一處。估計此時,元君寶覺得自己不可能逃出生天。因此,他便將獨孤懷恩的謀劃,向一員唐將和盤托出,誰呢?內史侍郎唐儉。有一次,在與唐儉閒談時,元君寶無意脫口而出:

獨孤尚書近謀大事,若能早決,豈有此辱哉!(《資治通鑑》)

雖然元君寶沒有明說,但是,唐儉聽得出來,獨孤懷恩及其黨羽爪牙,肯定在策劃著一些不可告人的陰謀。其實,元君寶已經將獨孤懷恩勾結劉武周,意圖夾擊秦王的計劃,透露給了唐儉。後來,獨孤懷恩重返唐軍,率軍攻打蒲州。得知訊息後,元君寶好像看到了希望,故意向唐儉炫耀說道:

獨孤尚書遂拔難得還,覆在蒲坂,可謂王者不死!(《資治通鑑》)

當然,元君寶的本意,並不是要出賣獨孤懷恩,不過是過過嘴癮,自己痛快一把罷了。可是,元君寶是痛快了,唐儉卻著急了。唐儉與獨孤懷恩不同,此人是唐朝的開國元勳,晉陽起兵之時,唐儉積極參與,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唐儉更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所以,唐儉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高祖一步步走進叛賊的圈套。唐儉非常清楚,獨孤懷恩的陰謀一旦得逞,謀殺或控制皇帝,大唐江山將岌岌可危。因此,值此危難時刻,唐儉必須有所行動,向唐高祖通風報信。

可麻煩的是,唐儉現在身處敵營,如何才能將訊息傳遞出去?關鍵時候,唐儉急中生智,既然自己出不了敵營,那就找人幫忙,替自己將訊息傳出去。於是,唐儉決定在敵人內部下手,他挑中了一個人: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是劉武周、宋金剛麾下的得力大將,是唐軍的敵人,他會幫唐儉這個忙嗎?所有人都覺得這事沒戲,可是,唐儉偏偏給辦成了。按照唐儉的墓誌銘《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特進戶部尚書上柱國莒國公唐君墓誌銘》的說法,唐儉在戰俘營期間,成功說服了尉遲敬德,讓他同意出手相助:

大將永安王全軍盡陷,公奉使適到,遂同其沒。乃察諸賊帥,皆是庸流,惟尉遲敬德識量弘遠,說令擇主,理會其心。於是獨孤懷恩謀以眾叛,陰遣間使連結武周,仍伺太宗入城,執以降賊。公於寇獄上書告變,逆謀垂髮,元兇伏誅。

尉遲敬德雖是一介武將,卻不是一個十足的粗人。對於當下的形勢,他看得很透徹。在尉遲敬德看來,劉武周、宋金剛之輩,絕不是李世民的對手,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了。所以,應該給自己留條後路。

可是,尉遲敬德此時此刻,對於是否降唐,還沒有下定決心。面對如此艱難的抉擇,尉遲敬德決定兩邊押寶,一方面,不露聲色,繼續為劉武周效力;另一方面,則與唐軍搭上線,稍微達成共識。因此,當唐儉遊說時,尉遲敬德經過短暫思考,何不順水推舟,幫唐軍一個忙。因此,尉遲敬德答應幫忙。

說服了尉遲敬德,接下來的事情,便好辦多了。有了尉遲敬德的幫助,唐儉可以方便將訊息傳遞出去。如何傳遞呢?尉遲敬德自然不能公開放了唐儉,畢竟,唐儉是唐軍的主要將領,級別過高。如果貿然放走唐儉,則過於引人注目,反而會使得原本的謀劃,功虧一簣,甚至還會連累到尉遲敬德。

思來想去,只有讓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唐將,回去報信,才能保證萬無一失。遍觀被俘的唐將,唯有一人,符合這一標準,誰呢?行軍總管劉世讓。首先,劉世讓的級別不高,他逃出敵營,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其次,劉世讓對李唐江山忠心耿耿,由他報信,絕對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因此,唐儉便授意尉遲敬德,放劉世讓回去報信。於是,尉遲敬德網開一面,故意放跑了劉世讓。劉世讓接到命令,自然不敢懈怠。逃出敵營之後,劉世讓一路狂奔,不做任何停留。因為,稍慢一步,唐高祖就會多一分危險,大唐也會逐漸靠近危險。所以,劉世讓現在就是和時間賽跑。

果然,緊趕慢趕,還是讓劉世讓趕上了。等劉世讓趕到黃河沿岸的時候,唐朝建國以來,最驚險的一幕,正在上演。當時,李淵正準備登上御舟,渡過黃河,前往蒲州軍營。殊不知,獨孤懷恩已經在黃河對岸,佈下伏兵,只等高祖一到,一舉擒拿。千鈞一髮,劉世讓及時趕到。

劉世讓趕到時,唐高祖登上御舟,正欲渡河。故而,劉世讓急忙攔住皇帝,將獨孤懷恩的陰謀詳細告知。聽完劉世讓的情報,唐高祖頓時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劉世讓及時趕到,自己恐怕早就身首異處,成了獨孤懷恩的階下囚了。驚恐之餘,李淵長舒了一口氣,看來是天不絕唐,不由發出感慨道:“吾得免,豈非天也!”

既然獲悉了獨孤懷恩的陰謀,便要趕緊採取措施。摸清叛軍底細之後,李淵緊急部署平叛事宜,準備迅速撲滅這場兵變。於是,唐高祖不動聲色,召獨孤懷恩渡河見駕,一則是試探,二則是請君入甕。

接到皇帝要召見自己的旨意,獨孤懷恩雖然有些驚愕。但是,他並不知道,李淵已經識破他的詭計。更何況,獨孤懷恩身為領兵大將,天子召見,自己若執意不去,那便是抗旨之罪。到時候,正好給了李淵下手的藉口。所以,為了麻痺李淵,獨孤懷恩乘坐輕舟,大搖大擺地來到對岸。

結果,獨孤懷恩剛一上岸,唐高祖的貼身衛士,一擁而上,將獨孤懷恩當場擒拿。然後,唐高祖派遣軍隊,直入蒲州大營,一舉緝拿了獨孤懷恩的所有黨羽、同謀。最終,獨孤懷恩及其黨羽親信,被一併誅殺,時年三十六歲,同時,籍沒其家。一場驚悚的未遂兵變,在唐高祖李淵的雷霆手段之下,被迅速撲滅於無形之中。

平定獨孤懷恩之亂,唐王朝成功消除了一起來自內部的軍事隱患,黃河沿岸防線的局勢,也逐漸穩定下來。不久之後,武德三年(620年)正月二十九日,唐高祖啟程返回長安,結束了巡視黃河沿岸的行程。至於河東前線的戰事,繼續交給秦王李世民統一指揮。抗擊劉武周、宋金剛的重擔,完全落到了李世民肩上。

儘管平息了獨孤懷恩,使得唐朝有驚無險,免遭一場滅頂之災。但是,唐軍在河東前線的戰爭態勢,依舊不容樂觀。按照之前的部署,唐朝派出兩路大軍,馳援河東。一路由李世民統領主力軍隊,從正面對陣劉武周、宋金剛;另一路則由李孝基等將領率領,作為偏師,牽制敵軍,策應秦王主力。

然而,夏縣之戰,作為偏師的那一支唐軍,遭遇大敗,全軍覆沒,數員大將被擒。之後,更是發生了獨孤懷恩謀逆一案。如此一來,原先的兩路唐軍齊頭並進,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到現在,就變成了李世民孤軍作戰,獨自率領數萬唐軍,面對劉武周、宋金剛、呂崇茂三股強敵。

可以說,身為唐軍最高軍事統帥,李世民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當時,李世民的手上,不過一支孤軍而已,同時要面對三股敵軍。所以,在大多數眼中,這一仗,李世民是凶多吉少。

可是,李世民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越是兇險萬分,越能出奇制勝,化腐朽為神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僅僅五個月的時間,李世民憑藉其出眾的軍事智慧,一舉扭轉了河東戰局,令劉武周、宋金剛土崩瓦解,最終身首異處。

在極端不利的劣勢之下,李世民是如何指揮唐軍將士,巧妙用兵,出其不意,徹底擊潰劉武周、宋金剛主力,拔掉其在山西的勢力根基?消滅劉武周政權,對於李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又有著怎樣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