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政反對派出手了
章節報錯
今日朝會上的內閣成員是不滿編的。
而實際上在京的內閣成員,始終都是不曾滿員的。
文官這邊,以首輔任亨泰為首,解縉、高仰止為輔,三個人如今高仰止已經隨著朱允熥出京北巡。
武將那頭更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滿員在京過。
一開始,朝廷敕令魏國公徐允恭、涼國公藍玉、西平侯沐英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內閣。而除了魏國公徐允恭之外,藍玉和沐英當時一直是領兵在外的。
便是直到現在,藍玉和沐英都不曾回京,沒有一天是真正履行內閣大臣的職責。
隨著內閣制度建立接近一年之久,內閣的屬性和特徵也漸漸地明確起來。
內閣大臣代表著皇室的意志,維護君王的威嚴,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平衡中和皇家和臣子之間的矛盾衝突。
凡內閣大臣,並沒有專門的官階品級。
一切都是依照原本的官階品級,加以內閣大學士的頭銜,入值內閣,參與帝***政要務,掌握票擬百官奏章的權力。
對於現如今的帝國朝堂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嘗試的了。
一個巡撫衙門,權責不過涉及瀛洲四道而已。
設立與否都無關重要。
相比之下,權責涉及整個帝國的稅署都運轉了數年,沒有什麼新事物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讓六部之中的戶部、工部尚書去往瀛洲巡撫衙門,卻是一件需要考量的政治問題。
徐允恭抱著笏板,雙手兜在一起。
這件事情不關大都督府的利益,就算是瀛洲四道多出一個巡撫衙門,東征大軍照樣還是歸屬大都督府調派指揮的。
於是,在京的三名內閣大臣之一,選擇了閉嘴不言。
解縉盤索了半響,目光若有若無的看了眼今日出班屢屢反駁王儁的朱高熾。
既然鄒學玉現在能繼續留任在應天知府位置上,那他也沒有必要再站出來說話了。
免得自己到時候也被扣上一個師生連手,結黨營私的罪名。
最終,在問題到達皇帝面前之前,就只剩下任亨泰一人了。
任亨泰抬頭望了一眼宮門下的皇帝陛下和皇太子殿下,隨後微微轉身側目看向出班的王儁,在其身邊拉開距離的吏部尚書翟善,以及站在班列裡的戶部尚書鬱新。
他對王儁、鬱新二人沒有太多的觀感。王儁是個蠢人,至少在今年多次公開場合下,他充分的展現了自己的愚蠢。
倒是鬱新,雖然在朝堂上的立場不同,但本事卻還是有的。
若是戶部和工部兩位尚書巡撫瀛洲四道,即便是以尚書官銜兼任巡撫,可他二人一旦離京,朝廷勢必要重新安排新的兩部尚書承擔部事。
而現在的戶部和工部,所有人都知道,哪些人是受到皇室看重的。
如文華殿行走、戶部侍郎夏原吉,大匠官、工部侍郎張二工。
一旦王儁和鬱新離開應天城。
任亨泰相信,要不了多久夏原吉和張二工兩人,就會接到升遷兩部尚書的旨意。
夏原吉當初與解縉一同都是文華殿行走,張二工是太孫殿下一手提拔上來的。
恍忽之間,任亨泰忽然發現,如果事情當真這樣發展,帝國朝堂之上,從內閣到六部,超過半數的官員都將是心向太孫殿下的。
從任亨泰的私心而言,他對皇太孫朱允熥這幾年的改變,保持著高度的肯定和認可,以及掩飾不住的讚許。
但在此之上,卻還有一個更嚴重,且似乎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到的點。
那就是皇帝健在,眼看著照舊龍馬精
神。
而皇太子也正值壯年,雖然前幾年出了那場事,可這幾年也算是慢慢的恢復過來。
在這個情況下,皇太孫在朝中的力量卻已經大到不得不讓所有人都認真對待的地步,將來皇室內部的繼承和權力的分配又會引發怎樣的事情。
任亨泰在自己的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他最無奈的是,這樣的局面還是皇帝和太子親手推動的。
但凡是一想到陛下賜下的那道太孫出京權同皇帝的旨意,任亨泰就覺得自己一陣陣的犯暈。
自己能確定皇太孫的品行和秉性是純良的。
可是眼前,今日朝會之上,那些站在太孫一方的文武大臣們呢?
在任亨泰的眼中,如今大明那最高處,立著三個太陽。
那是早晨的驕陽,是正午的烈日,是旁晚的夕陽。
清晨的驕陽總是充滿了希望。
可旁晚的夕陽其實也是炙熱的啊。
誰能保證,他們就會一直處在固定的位置上嗎。
首輔很頭疼。
可是身後,官員們的目光正在盯著他,前面皇帝和太子也在等著自己開口。
任亨泰想要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最後卻無可奈何的開口道:「臣以為,瀛洲四道可設巡撫衙門,左右巡撫共同總領四道政務。」
首輔說完話便很乾脆的閉上了嘴。
瀛洲本就不大,之所以要設立四道,完全是為了分化瀛洲本土原來的文化和制度。
在四道之上設立巡撫衙門,也方便朝廷管理瀛洲。
只是,他卻沒有說朝廷該如何選任這瀛洲巡撫衙門左右巡撫的人選。
問題最後還是被踢到了皇帝面前。
朱元章手指輕輕的敲著椅子,目光平靜的注視著奉天門前的文武大臣。
他笑了笑,緩緩開口:「瀛洲新徵,不似交趾自古便為我中原統御。方年,前元欲駕船東出征討瀛洲,卻橫遭風暴,無疾而終。
今次,大明得天庇佑,延中原正統。將士東出,平定瀛洲,收為疆土。當設四道三司衙門,四道之上宜設巡撫衙門總領地方。
東征十數萬兵馬屯駐瀛洲,巡撫衙門當有革新復建瀛洲之能臣。
朝廷官員各司其職,事有不同,權則不同。瀛洲巡撫衙門左右巡撫,當以工部、戶部尚書東出兼領,加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銜,暫領瀛洲四道民、法、刑、賦、稅事。
宜早穩定瀛洲四道,化為我中原疆域,使我中原子民暢通往來,鹹使佈告中外,宣威大明。」
在皇帝一旁的朱標默默一笑。
老爺子不光是拍板子定下了瀛洲巡撫衙門左右巡撫的人選,還順帶著嘲諷了一遍早就死去的前朝。
而奉天門前的王儁和鬱新二人,齊齊的心中一個咯噔。
完了。
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將他們趕出應天。
那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的虛銜不過是一個安慰罷了,實實在在的是他們要從戶部尚書、工部尚書的位置上挪開屁股讓於其他人。
而他們兩人,則只能是灰熘熘的被趕到東海之外的瀛洲四道上面去,遠離中原,遠離朝堂。
甚至於,都不知道歸期何在。
只是哪怕王儁、鬱新心中多麼的不樂意,在皇帝面前卻不敢有半分的遲疑。
甚至鬱新還快步走出班列,站在了王儁身邊。
兩人臉上露著惶恐,整齊的揮袍跪拜在地。
「臣領旨,謝恩。」
事情按照自己的設想在進行著。
但朱高熾卻還是目光
皺緊,澹澹的看向最開始提出這樁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蔣毅。
他原本就是是工部侍郎,算起來和王儁也是一處為官許久。
不可能突兀的提出瀛洲四道三司官員任用,順帶給王儁送去瀛洲的。
而且今天本該是有關河道事故一事的問題,為何到現在都沒有提出來。
雖然將王儁和鬱新兩人給弄去瀛洲,也保下了鄒學玉,可朱高熾心中卻並沒有因此而高興起來,反倒是生出了一絲不安。
嚴格算起來,他們今天可是一次損失了兩個帝國尚書的位置。
正當這時,解縉卻是忽的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瀛洲增設四道,南方亦是接連開闢疆土,四方軍國大事日益趨多,朝政繁雜。文淵閣如今在閣之人,不滿員,事難行。臣奏請陛下準允填補文淵閣閣員,為國朝軍政暢通確保無誤。」
朝廷剛剛走了兩個尚書,空缺出來的位置還沒有填補上。
這個時候,解縉忽然當眾提出希望能增加內閣成員人數。
一時間,奉天門前百官頓生驚訝。
試問若是他們身處文淵閣,做那內閣大臣,就算是忙的腳不著地,夜夜回不了家門,也絕不會想著要和陛下奏請增設內閣成員人數。
這是給自己分權啊。
就連已經心灰意冷,想著去到瀛洲之後該如何過日子的王儁、鬱新兩人,也皺起眉頭。
朱元章向前一步,盯著解縉看了幾眼,隨後終於是緩緩的坐在了椅子上。
他輕聲道:「內閣可曾議過,是何定論。」
任亨泰亦是有些不解,這事情解縉事先就沒有在內閣裡與他們說起,純屬對方今天突然提議。
只是皇帝問內閣的意見。
任亨泰身為首輔,不得不再次出口:「陛下,內閣原定六人。因涼國公、西平侯長期領兵在外,內閣始終只有四人。而今,小高閣老隨太孫北巡,文淵閣僅剩三人。解學士所言,閣內軍政諸事日益繁多,確也可增進閣員。」
說完之後,任亨泰雙手兜在一起,眼底生出疑惑。
當下裡他又想不明白解縉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只是對方都這樣說了,自己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也不妨事。
次輔提議,首輔附議。
翟善立馬是眼前一亮。
放眼整個朝堂,若這一次真的要增進內閣人數,自己這個吏部尚書,怎麼看都是有資格進的。
朱元章沉吟著,側目看了太子一眼。
剛剛才坐下的朱標,則是目光深邃的望了一眼解縉。
心中盤算了一番後,朱標嘴唇微微的動了兩下,吐出兩個字來。
「吏部。」
朱元章哼哼一聲,揮了揮手,朝著宮門前百官朗聲道:「允。朝廷公正,選官取材,皆有章法。內閣總領軍政票擬,俺總要選朝中的忠良之臣入閣。翟善履任吏部天官年久,眾卿合議可否為允妥之選。」
朱高熾眨眨眼,自己忽然有些看不懂眼前的局面了。
解縉是腦子壞了,竟然要放翟善入閣嗎。
他難道不知道翟善是吏部尚書,一旦入閣,手中還掌握著吏部的部事,在內閣中就算排位低於他,可權力卻遠比他要更大。
翟善已經是心中狂喜。
原本未曾有內閣的時候,自己堂堂吏部尚書,可以說是舉朝最顯赫的人。
可有了內閣之後,自己這個吏部尚書,乾的是真憋屈啊!
現在自己終於是等來了入閣的機會了。
他不由躬身:「臣謝陛下隆恩。」
說完之
後,他便微微側目環顧四周,倒是要看看會有哪些人在這個時候出聲反對他入閣的事情。
良久之後,整個奉天門前都無人出班反對吏部尚書翟善增進文淵閣的事情。
朱元章點點頭:「都沒有要說的,那即日起,翟善便入文淵閣當差吧。」
翟善深吸一口氣,跪在了地上。
「臣,叩謝隆恩。」
隨著翟善入閣一事確定下來,官員們心中也多了些新的考量。
戶部和工部要換人,吏部進了內閣,這朝廷又要有些不一樣了。
而正當此時。
在內五龍橋南邊,卻是傳來一聲。
「臣,工部都給事中冀凱,有本要奏。」
六科言道的官。
這一聲,將奉天門前詭異的局面打破。
沒人知道工部都給事中冀凱這個時候是要說什麼。
只是孫狗兒在看到皇帝陛下點頭之後,便踮腳看向五龍橋南邊。
「傳冀凱上前。」
班列兩側的內侍將大總管的話一路傳到了南邊。
少頃,在眾人的注視下。
面有鬍鬚,臉頰方正,穿著一件綠袍的工部都給事中冀凱,已經是出現在奉天門前。
「臣工部都給事中冀凱,有本要奏。」
冀凱手抱笏板,跪在宮門前。
朱元章眯著雙眼,抬抬手:「說。」
冀凱抬起頭,環顧四周,望著周圍滿場紅袍,臉上微微一笑。
「臣彈劾河道總督大臣潘德善及總督衙門上下官員。
彈劾河南道布政使司布政使裴本之。
彈劾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高於光。
彈劾河南道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於馬。
彈劾河南道、直隸道境內一應涉及河道事務之官員。
臣請陛下嚴查有關涉桉官員,明正典刑,彰顯朝廷公允!」
………………
☞月票☜☞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