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誰給你賣命
章節報錯
郭子儀的爹郭敬之,與妻子王氏的爹王守一,都是寧王府的老人,兩個一起共事的人有著深厚的友誼,於是給自家的兒女們撮合,親上加親。
換句話說,寧王李憲,就是郭子儀最大的靠山,所以逢年過節,他的妻子王氏都會帶著兒女們前往寧王府走動,好維持這一層關係。
歷史上,郭子儀的正妻王氏為他育有六子八女,如今嘛,肯定還沒有生那麼多,只有三子四女,那位醉打金枝的四子郭曖還沒有出生呢。
李琩心裡清楚,但凡穿越到這個時期,最應該交好的人裡面,絕對少不了郭子儀。
而他運氣也很不錯,正好郭子儀算是大伯寧王的家臣,而且在朔方混的也不錯。
李琩的前身跟郭子儀見過幾次,也見過郭子儀的四個女兒,三個已經出嫁,第四個今年只有十六歲。
在大唐,來了月事就能出嫁,十六歲剛剛好,但是現在的李琩呢,有點不太能接受,覺得年齡太小了。
要不是窩在十王宅快把他逼瘋了,他絕對不會對一個十六歲的小女孩下手。
.......
“你什麼時候中意的,我怎麼都不知道?”寧王長子汝陽郡王李璡一臉詫異的瞥了一眼李琩,又挑眉看向自己的父親:
“你們倆到底在聖人面前幹了什麼?什麼事不能對我說的?”
老六隴西郡公李瑀也是一臉的不滿:
“阿清與我一起長大,勝似一母所出,你們倆背地裡謀劃什麼,連我們都不能告知?”
“兩位兄長見諒,阿爺與我是有苦衷的,”李琩一臉無奈道:
“實在是怕牽連你們。”
他這兩個堂哥,都是瀟灑人。
老大李璡原本是九寺五監的太僕寺卿,正bu級領導,但人家不幹了,嫌累的慌,平生只有三個愛好,詩酒、狩獵與羯鼓,也是歷史上的“飲中八仙”之一。
老六李瑀也是一個妙人,唯獨喜好音樂,擅橫笛、羌笛與琵琶。
聽到李琩這麼說,一向謹慎的李璡也不多問了,搖頭苦笑道:
“娶親是好事,何況子儀也不是外人,既然聖人屬意阿爺張羅,那麼我來包辦。”
“你先彆著急,”
一直坐在主位上沒有吭聲的李憲睜開眼睛,道:“先等一等,我來唸,你執筆,寫一道奏疏送進宮裡,等聖人準了,再準備不遲。”
李璡點了了點,喚來女婢磨墨,他則捲起袖子立於書案旁,準備親自操刀。
他的字是非常好的,絕對的書法大家。
李憲緩緩開口,李璡抬筆就寫,但是寫到一半,他懵逼了,握著的筆再也放不下去,
“嗣隋王?阿爺,伱不要命了?”
老六李瑀猛地起身,震驚道:
“阿清可是聖人嫡子,你奏請他來承繼六叔,奪聖人父子人倫,這.......你怎麼敢啊?”
汝陽王李璡也是一臉震驚,不過他做為長子,還是比較穩重的。
眼神在父親和李琩身上審視半天后,李璡基本已經猜到了真相,只看他們倆波瀾不驚,可見聖人早已知曉,於是他繼續落筆,在父親的口述下,將這封奏疏一氣呵成。
“這是好事情,六郎還不明白?”
李璡落筆之後,微笑道:“此招甚為巧妙,一可離開十王宅,二可避太子鋒銳,三,可以了結楊太真之事,虧你們倆能想出這等絕妙之法。”
他自己對權利,沒有絲毫追求,所以容易代入他人,以為李琩也一樣,寧要自由,也不要皇子這樣的尊貴身份。
老六李瑀就有點想不開了,他覺得給皇帝當兒子,比當一個嗣王強太多了,不就是沒自由嘛,又不是一輩子都沒有,總有熬出頭的時候,於是他不停的抱怨李琩太著急了,憑白降了一層身份。
嗣王,也叫嗣親王,爵位在親王之下,郡王之上,按照唐律,食邑與郡王相當,應為五千戶,但實際上,規定是規定,現實是現實。
按照規定,李憲還應該是一萬戶呢,但他只有五千五百戶,卻已經是有唐一代,食邑數量排名第二的大地主了,排名第一的是他的親爹李旦,七千戶,第三和第四是他的弟弟岐王李隆範和薛王李隆業,五千戶。
李琩就更難搞了,因為隋王爵位已經不傳,也就是說,壓根沒有食邑,而按照當下普遍水平,嗣王的食邑基本保持在一千戶左右,所以李憲的奏疏裡,會奏請將李琩現有的兩千戶壽王食邑,轉為嗣隋王食邑。
但基本不可能成為現實。
親王爵位取消,封地進入宗正寺,就看皇帝願不願意給,而李隆基明知道是李琩不想認他這個爹了,所以給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按照李瑀的話來說,這道奏疏一旦批准,李琩就是一個窮逼了。
........
延壽坊,王忠嗣府邸。
現任駕部員外郎的郭虛己來了,他的恩師蕭嵩今早已經覲見聖人,推薦他輔佐王忠嗣,為朔方行軍司馬。
李隆基非常痛快的就答應了。
原因很簡單,郭虛己雖然是蕭嵩的門生,但他這輩子起家是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官不大,但上司很牛逼,因為這個太子,指的是李隆基,也就是說,人家年輕時候就是李隆基的人。
將這樣的一個人放在王忠嗣身邊,李隆基當然樂意。
“兩位相識否?”
王忠嗣為郭虛己介紹起了同族的郭英乂,他知道這倆人肯定不認識。
已經五十歲的郭虛己本已經在堂內坐下,知曉郭英乂出身後,旋又起身,與對方排起了家譜,算來算去,眼前這個年輕人竟然比他大三輩。
“這可真是小宗出大輩,你們倆就要不要以輩分而論了,”王忠嗣在一旁聽著,爽朗一笑。
像他們這樣的大家族出身,小時候學會認字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家譜,祖上從哪來,分支有多少,都在腦子裡。
家族內這樣的規矩,也是為了今後的兒孫出門在外,遇到同族之後,互相有個幫襯。
郭虛己是當下的太原郭氏大宗出身,而郭英乂他們這邊,從西漢時期便從太原遷徙到了隴西金城郡,後移居目前的瓜州,也就是後世的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是為太原郭氏的晉昌郭氏支族。
這麼遠的關係,兩人背族譜,竟然都能牽扯到一起,看起來挺不可思議,但是在大唐,這很正常。
郭虛己很清楚王忠嗣為什麼需要自己,因為朝廷所有的提拔任命,都是人脈運作和權利較量後的結果,基本上跟你的能力沒有關係。
只見他笑道:
“郭子儀其祖,由魏末(北魏末期)裔居華陰,是為華陰郭氏支族,與英乂他們這一支一樣,每年都會派人往太原祭祀先祖,我們不是外人,等到了朔方,下官自會聯絡子儀,必使振武軍如臂使指,大將軍勿憂。”
王忠嗣微笑點頭,像他這樣軍方出身的大將,最看重的就是麾下的兵馬聽不聽話,能不能被他擰成一股繩,孫子兵法有云:故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
王忠嗣既然是朔方老大,那麼在他的麾下,不允許出現任何一個違揹他意願的人。
正常情況下,不聽話的,直接更換就好,但是明年很可能就要開打,緊急換人容易動搖軍心,不利於出征,所以王忠嗣只能另尋它法。
而眼下的朔方,就是姓郭的和姓王的說了算,同是出自太原,比較容易溝通,王忠嗣也就不打算換人了。
歷史上有史可考的唐朝太原郡公,一共十六人,其中八個姓王,六個姓郭,也就是太原王和太原郭,這個爵位可沒有世襲一說,非於國有大功者,不能敕封。
上一任就是郭英乂的親爹郭知運,再上一任,是郭虔瓘,這兩人都是開元初期的頂級猛將。
“今早朝會,我與李林甫牛仙客有過一番爭吵,”王忠嗣臉色凝重,沉聲道:
“朔方那邊的情況,我很早便打聽清楚了,欠餉嚴重,軍心渙散,如果這十萬貫不能與我同行,明年一戰,勝算堪憂。”
“明年一戰,到底能不能打起來,現在來說仍是未知之數,”郭虛己正色道:
“當然了,朝廷未雨綢繆,是有預見的,大將軍可尋求東宮幫助,方便這筆錢能夠儘快調撥。”
王忠嗣憂心忡忡的點了點頭。
這十萬貫,他是非要不可,他不像朝堂上那幫大臣一樣報喜不報憂,他很清楚大唐軍制早就出了問題,有沒有錢,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打仗。
隋末唐初,天下盛行府兵制,講究兵農合一,戰時為兵,閒時為農,與土地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可是府兵制度到如今,已經不能順利施行了,原因在於自高宗以來,戰事頻繁,大唐邊境線過長,兵役繁重,而兵員的主要來源,是關中、河東、河北、河南等地。
但是戍衛區域,卻遠在河西隴右以及朔方范陽,那麼人們勢必需要遠離土地,加上土地兼併盛行,失去土地的人越來越多,已經沒有人願意遠赴邊疆戍衛,導致避役成風,甚至以充當府兵為恥。
當下邊軍的主要來源,是李隆基三年前的那道詔書。
令諸鎮節度使按照防務需要,制定兵員定額,在諸色徵行人(指原有各種鎮兵)和客戶中召募自願長住鎮戍的健兒,每歲加於常例,給田地屋宅,務加優恤,使得存濟。
這就是募兵了。
募兵的招募原則是戶殷丁多,人材驍勇,裝備由州縣負責,不足則自備和親鄰資助,口糧由朝廷供給,服役期間免除本身租庸調和雜徭。
條件聽起來很不錯,但是王忠嗣很清楚,上面說一套,下面辦一套,“不足則自備和親鄰資助”,有這一條,你還指望州縣官員真會給你提供裝備嗎?
說穿了,該給邊卒健兒的錢,沒有落到實處。
沒有錢,誰給你賣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