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房,御岸之旁,朱元璋和朱標兩眼放光看著地圖上的天竺地區。

而劉伯溫心中卻是掀起了驚濤駭浪。

天竺?那不是在唐朝就已經存在的古老國度嗎?

為什麼朱元璋和朱標,會對那個遠在十萬裡之外的地方感興趣?

而且聽朱標的語氣,好似還要將天竺給納入大明的版圖?

“太子殿下,你說要把天竺給拿下?”

劉伯溫有些不確定的詢問道:

“可是天竺與我大明無冤無仇,怎麼能無端挑起戰火?”

“難道只是覬覦別國的土地,就要發動戰爭嗎?”

劉伯溫的眼睛瞪得老大,還是不相信這是從朱標口中說出來的話。

要知道,朱標可是自小就受多位名士大儒的薰陶。

而朱標也不負所望,成為了一名仁慈孝順和藹的儲君。

無論是宋濂還是劉伯溫,都對這個性情溫和的太子,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是現在朱標,竟然不知不覺間,好似變了一個人。

朱標還沒回答,朱元璋就粗暴的打斷了劉伯溫的問話,反而詢問起劉伯溫,說道:

“伯溫,咱問你,你可聽說過天竺這個地方?”

劉伯溫一愣,條件反射的說道:

“自然是聽說過。”

“當年唐朝時期,就有玄奘法師,西遊萬里,抵達天竺,以求取真經。”

“到了宋朝,由於海貿的發達,關於天竺的記載,也已經越來越多。”

“好,既然如此,你給咱講講,天竺國的實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眼神一亮,劉伯溫知道天竺之地,那自然是最好不過,省的自己再跑一趟,去問李進。

劉伯溫若有所思的看著朱元璋,為了讓朱元璋打消攻打天竺的念頭,劉伯溫說道:

“天竺國傳承悠久,國內承平已久,披甲之士,與我大明相差無幾,有百萬之眾。”

“那裡的百姓,也是極為繁多,乃是西南方的一大強國。”

劉伯溫想要誇大天竺的實力,從而讓朱元璋能放棄不切實際的念想。

但是朱元璋聽完之後,卻是眼中光芒大盛,神采奕奕,大喝道:

“好,太好了。”

“這天竺能養得起這麼多軍隊,再加上本土有這麼多的百姓,國內必然有著極為適合耕種的土地。”

“咱大明缺少的就是這種,能夠讓咱們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地方。”

“此地,咱勢在必得!”

劉伯溫懵了,張大著嘴巴看向朱元璋,沒想到事情竟然變成了這樣。

“皇上,到底是為何,讓您變得如此貪戀別國的土地?”

“咱們大明遼闊,疆土何止萬里?”

“如今更是遍地荒地,無人耕作,就算咱們佔據了那天竺的土地,咱們也沒有百姓過去耕作?”

“又何必為此勞師遠征,徒耗國力呢?”

朱元璋瞥了一眼劉伯溫,緩緩坐到了龍椅之上,向他問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

“伯溫,咱問你,為什麼咱們華夏王朝,自周天子以後,再也逃不過三百年國運的宿命?”

劉伯溫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這種送命題,劉伯溫實在是不想回答。

涉及到大明國運的問題,劉伯溫在朱元璋建國之後,就已經很少再提。

因為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心中自有溝壑,自己說太多,只會招朱元璋不喜,最後很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不過此事朱元璋和朱標都是目光直直的盯著自己,眼看是逃不過這一次,劉伯溫只能如履薄冰的說道:

“皇上乃是天子,國運自然是由上天決定。”

“只要皇上能夠執行仁政,廣佈恩德,必然能夠感化上天,延續國祚。”

“呵!”

朱元璋竟然被劉伯溫這神神叨叨的話語,給逗笑了。

“胡扯,咱看你就是想說,王朝的覆滅,是因為後世之君,殘暴不仁,驕奢淫逸,這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

“從而開始了造反,推翻了一個個王朝的昏君,就像咱一樣,把蒙古的昏君直接攆到了漠北吃沙子。”

“是與不是?”

“皇上明鑑。”

劉伯溫嚇得又趕忙躬身,不敢狡辯。

不過朱元璋臉色卻是一變,怒聲道:

“但是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一個王朝的覆滅,乃是因為王朝中的貴族,豪紳,士家以及大小地主!”

“他們這些人貪婪無度,想方設法的兼併土地,將別人的土地弄得小小的,把自家的土地搞得大大的。”

“結果,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只能被活活的餓死。”

“這些人如同蛀蟲一樣,尸位素餐,將天下搞得民不聊生。”

“當流民積攢到一定程度,量變產生質變,最終一個王朝就會轟然倒塌。”

“前朝如是,唐朝亦如是!”

“日後,咱的大明甚至也可能也如此。”

“既然如此,咱何不另闢蹊徑,去搶佔海外的土地?”

“只要咱大明的土地足夠多,哪怕是百姓再多,咱也可以將這些百姓傳輸到海外的土地之上。”

“到了那時,就不會有流民,咱大明自然江山穩固。”

劉伯溫被朱元璋的話,嚇出了一身冷汗。

不為別的,因為朱元璋分析的鞭辟入裡,直指問題的關鍵所在。

劉伯溫難道不知道,土地階級的矛盾?

這當然不可能,劉伯溫博覽群書,學習的更是屠龍之術,對這些東西瞭如指掌。

那劉伯溫為什麼不說?

因為很簡單,劉伯溫就屬於這個階級,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利益。

他是利益的既得者,沒有必要去打破這麼一種階級模式。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種原因,那就是即便是劉伯溫即便說了出來,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想要統治天下,皇帝就必須藉助士族的力量,而在這個時代,士族大都是地主階級。

寒門學子實在是太難了,家裡本來就貧困潦倒,還要去花費金錢和精力,去讀書學習。

在寒窗苦讀這十幾年裡,相當於家庭少了一個勞動力,而且還會增加讀書的負擔。

所以,在封建社會中,寒門學子極其的稀少。

還有一點是,這種寒門學子一旦入仕,對於金錢反而看的更重,這也導致了這樣的寒門學子,往往最後還會成為地主階級的一員。

屠龍者終成惡龍。

無論是寒門學子,還是世家出身的官員,都是最終會融入在地主階級。

當整個大明都被地主階級所掌控,他們就不可能不去兼併土地。

這是人的共性,貪婪是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天性。

所以說,王朝三百年的宿命,是註定的。

不過劉伯溫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另闢蹊徑,想要透過佔據國外的土地,緩解這一個矛盾。

就好似分大餅一樣,大明這個巨大的大餅既然遲早要被分完,那為什麼不去做一個更大的餅,然後繼續分下去?

只要海外還有土地,那麼大明這艘大船,就不會沉沒。

即便是海外的那些流民造反,那也影響不到大明的本體。

當大明的土地開始不堪重負,那麼大明賑濟流民的方式,也將發生改變。

接下來,大明只需要將這些流民運輸到海外各地,不僅能加強大明對海外土地的掌控,還能解決中原本土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

不得不說,這一招的確是絕,讓劉伯溫都忍不住拍掌稱讚。

可是有一個問題卻出現在劉伯溫的心中,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其他再美好的展望,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