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準格爾動亂
章節報錯
看到機會,並且想要跑到南洋去發財的人,可不止徐東來一個人,還有很多。
大楚帝國之前在東南亞地區的一系列擴張以及後續設立南洋巡撫衙門,在多個海外領地設立行政機構,並且又搞出來一堆的扶持鼓勵移民的政策,讓很多人都看到了發財的機會,然後如同餓狗一樣撲了上去。
賺錢嘛,不寒磣!
而對於大楚帝國官方而言,也是樂於看見大量的商人或者什麼冒險者之類的前往其中,他們會帶來更多的資金用以開發海外領地。
海外領地的開發,光靠官方資本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尤其是北甲地區這麼大一片的地方。
而且這些地方里各種亂七八糟的土著也不少,大楚帝國想要在這裡搞移民開發也會遭到當地土著反抗的。
所以也需要大量來自民間的力量來逐步擠佔當地土著的生存空間,以騰出足夠的土地來移民開發。
當大量人為了生存,為了發財或各種原因湧入南洋地區的時候,大楚帝國的國內則是依舊保持著平靜安穩。
自從東擄戰爭結束之後,大楚帝國整體上都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哪怕外部衝突也不多,有也只侷限於邊境地區,影響不到腹地,更沒有對帝國的財政或軍事力量形成什麼挑戰。
比如之前的收復青康地區,再比如和緬甸的邊境衝突,其實和普通人關係都不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帝國和緬甸打了一仗!
人們關心的事情,更多的還是和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偶爾關係,往往也是關係一些政策大事,至於邊境衝突,頂多也就是在大楚邸報上看幾篇新聞,然後看了也就完事了。
很多人,甚至都不會去關注緬甸在那裡。
哪怕是帝國高層對此關注的也不多,畢竟對於帝國而言,那只是一場撐死了也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邊境衝突,連戰爭都算不上……
帝國軍方甚至連區域性動員都沒有進行動員,參戰的也是隻當時佈防在雲南邊境的幾支部隊。
但是,當西域那邊傳來訊息,說是準格爾的大軍擊潰了葉爾羌汗國的軍隊,開始橫掃葉爾羌汗國的時候,卻是瞬間引起了帝國高層的注意。
葉爾羌汗國位於嘉峪關以西地區,在帝國剛接管嘉峪關的時候,他們就和帝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後續更是主動稱臣納貢,算是名義上屬於大楚帝國的藩屬國。
他們這些年,從帝國進口了大量的槍炮刀劍等武器,用以抵抗準格爾軍隊的持續侵略。
但是另外一方面,帝國方面的勢力持續滲透進入葉爾羌汗國,並掌控了青康地區後,也是讓準格爾方面感到了巨大的威脅,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準格爾更加下定決心聯合俄羅斯對抗大楚帝國。
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喜好問題,而是雙方利益出現了巨大的衝突……傻子都知道後續大楚帝國肯定要殺入西域的,甚至人家準格爾部都得到了訊息,大楚帝國都已經把準格爾部控制的七河地區許諾給了歸順的和碩特部……
人家準格爾也不願意等到楚軍以及和碩特部真正殺過來後再反抗啊,他們也在積極的尋找對抗大楚帝國的辦法,比如和俄羅斯進行聯合,四處攻略周邊的其他一些部落,還持續打擊大楚帝國的狗腿子葉爾羌汗國。
早兩年準格爾那邊忙著打哈薩克王國,並獲得了極大的戰爭紅利,趁著剛打了一場打勝仗,兵強馬壯的時候,準格爾方面終於是忍不住,在承順十四年春的時候對葉爾羌汗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不再是之前的那種滲透式的小大小鬧,而是一上來就是好幾萬大軍,直接把實力弱小的葉爾羌汗國一巴掌給拍死了。
駐防嘉峪關方向的楚軍得到訊息的時候,葉爾羌汗國都已經成為歷史了……這讓負責陝甘方向防務的楚軍第一集團軍大為震驚,一方面調兵遣將增加嘉峪關一線進行戰爭準備,另外一方面也是緊急通報金陵方面。
畢竟面對準格爾,打或不打還是要金陵方面拿主意的。
主要是一旦要在西北方向開戰,那麼消耗將會極為恐怖。
想要把各種後勤物資一路運輸到嘉峪關前線去,耗費可是極大的,而且一旦開戰的話,那麼還要深入西域,戰線繼續向前延伸數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都是有可能的。
這種後勤供應的難度太大,不是前線部隊能夠自行解決的,得需要整個帝國在後頭支援才能夠搞得定。
除了這些困難外,更重要的是前線部隊也沒有宣戰權……
如果是準格爾主動打過來,那麼不用說,前線部隊肯定是開幹了。
但是準格爾方面也沒有主動進攻嘉峪關的楚軍,而葉爾羌汗國雖然名義上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但是誰都知道,這只是名義上,雙方的關係更多的還是一種合作關係,大楚帝國給葉爾羌汗國各種物資支援,葉爾羌汗國在前面擋住準格爾。
如今這種情況下,是不是要打,前線還真的拿不定注意,需要金陵方面做出決定。
也不用擔心時間太久來不及之類的……反正葉爾羌汗國已經完蛋了,現在過去也救不回來。
此外準格爾就在前頭又不會飛了……早幾個月遲幾個月打都沒啥區別。
羅志學接到了準格爾突襲葉爾羌汗國,一舉滅掉葉爾羌汗國的訊息後,沒有猶豫,直接就召開了擴大參務會議,在京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們盡數參與。
《最初進化》
主要就是通報西域情況,並聽取初步的意見。
大楚帝國自然不可能只在一次的擴大會議裡就做出抉擇,軍國大事,沒有這麼輕易的。
更何況,擴大會議裡很多人也就是來聽一聽,瞭解一些基本的情況,以便後續更好的配合工作。
而真正做出決策的還是少數的參務大臣們。
更準確的說是羅志學!
次日的御前參務會議裡,帝國的這些少數核心高層才是真正討論了西域方向的事務,從打或不打兩方面都進行了分析。
打,要打自然是簡單的,一道命令下去就行了,問題在於後續的後勤以及維持後勤所帶來的財政壓力,而這些財政壓力是否會影響到國內的建設。
不打,自然是省錢了,但是是否會導致準格爾方面野心再一次膨脹,進而生出不該有的野心,同時讓準格爾長期佔據葉爾羌汗國的地盤後,他們肯定會利用這些地盤上的資源和人口進一步擴大優勢,到時候這種擴大後的優勢是否會給帝國帶來更大的壓力,進而威脅到帝國邊疆的安全。
這些都是涉及到了帝國大方向的關鍵問題,可不是說簡單說兩句打不打就能解決了。
對這些,都是需要詳細的分析並論證的。
倒是陸軍那邊態度明確,堅決打……理由巴拉巴拉一大堆……但是你都不用仔細聽陸軍的任何理由,只抓住一點就行了:人家陸軍要打,那是因為西進是陸軍的利益所在。
說的不好聽,如果不西進,帝國陸軍存在的價值就能直接少一大半,過去幾年裡,帝國陸軍一直都鼓吹著西域威脅論,準格爾是威脅,俄羅斯是威脅,尼瑪連更西邊,隔著準格爾的哈薩克還是威脅……感情西域的全都是敵人,對帝國都虎視眈眈。
說完威脅,又說什麼西域萬里疆域,物產豐富云云,拿下來肯定對帝國有極大好處等等。
總之就是各種鼓動帝國打西域。
不過羅志學也是三番兩次的找陸軍的將領談心,讓陸軍多多忍耐,先別搞事,好歹讓國人種一波田吃飽肚子先啊!
總之意思就是,現在民生為重,至於打西域,未來肯定是要打的,但不是現在……
而海軍嘛,態度更明確……他們堅決反對現在西進,也拿出來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理由,說什麼西域除了沙子還有啥?浪費大批錢糧,讓國內餓著肚子去打仗,最後搶一堆沙子回來?
反過來又說什麼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南下,東南亞還有印度半島多好啊,搶過來就是大批的財富和糧食,得解決多少人的口糧啊。
總之海軍他們一心想要搞南下計劃,這會帝國要是跑去西北開戰,肯定會降低對南下計劃的支援力度。
資源就這麼多,陸軍拿了他們海軍就少了,這不僅僅是擴張方向之爭,而是雙方軍種的根本利益之爭。
因此參務會議上,陸海軍雙方是態度明確的對立……
至於羅志學,其實他也不想現在就打……不是不想要擴張,其實他也想,但他不願意耗費大量的錢糧去擴張,更希望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進行擴張。
比如說,等高壓蒸汽機弄出來後,修一條鐵路直通西北,有了火車充當後勤物資運輸工具……到時候別說什麼準格爾了,他都準備派遣大軍一路殺到東歐去!
現在去打的話,戰爭成本太高,和他的預期不符合。
但是不打也不好,準格爾也不是善茬,最近這些年在周邊連戰連勝,而且還獲得了俄羅斯方面的支援,實力膨脹的非常迅速,並且武器裝備以及戰術都相當不錯。
準格爾部他們的核心地盤是七河地區,地處要衝,能夠廣泛接觸到哈薩克、俄羅斯以及中原華夏地區,因此也導致了準格爾的軍隊在武器裝備以及戰術使用上,融合了多方面的優點,和傳統的遊牧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傳統遊牧民族是怎麼打仗的?依靠的是傳統的騎射為主。
而準格爾呢,他們大量使用槍炮,但是大量使用槍炮的他們和東擄人也不太一樣。
而東擄人怎麼打仗的?起家的時候他們依靠的是重步兵,和傳統冷兵器軍隊沒啥區別,後來征服了漠南蒙古後,也得到了傳統騎兵的助力,再到後來他們招納了大量的漢軍以及工匠,開始大量使用火炮以及火繩槍。
等到他們和楚軍打仗的時候,東擄人已經演變為冷熱交替,以火繩槍、火炮為主要武器的模式,主要戰鬥其實是依靠步兵和火炮,而騎兵更多的還是徵召的傳統蒙古騎兵,玩騎射為主。
同時騎弓依舊是東擄人的重要武器,他們很擅長騎馬快速機動到敵人步兵陣列,然後下馬用步弓射箭……看起來似乎很傻,但實際上效果非常好,至少以前就把明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而準格爾人打仗又有些不一樣,他們廣泛使用槍炮,就連騎兵也廣泛使用槍炮。
尤其是最近幾年獲得了俄羅斯的支援後,從俄羅斯人手中獲得了大量的槍炮以及相關的技術,此外他們這些年持續攻打哈薩克,從哈薩克裡獲得了大量的工匠以及財富,得以自行生產槍炮。
對了,他們還從葉爾羌汗國手中繳獲了大批來自大楚帝國的槍炮……這些年大楚帝國為了扶持葉爾羌汗國,可是半賣半送給他們大量的火繩槍以及火炮以及各種板甲等冷兵器。
這些槍炮板甲,現在基本都落入了準格爾人的手中。
準格爾部,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槍炮時代,並且他們也吸收了不少大楚帝國的戰術思想,其戰術應用和傳統的遊牧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有點像是早期還處於火繩槍時代的楚軍機動加強版。
因為他們不僅僅使用槍炮,而且他們都是遊牧民族,並且地處中亞,擁有大量的騾馬。
這不單單能夠讓他們擁有大量的優秀騎兵,還能擁有大量的騾馬加強步兵和炮兵的機動能力。
當槍炮和大量的騾馬結合起來後,就使得了他們的戰略以及戰術機動能力非常高,同時又具備了強大的火力。
而這些,都是準格爾最近幾年來南征北戰,持續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當然了,這些在大楚帝國陸軍看來依舊不算什麼,頂多就是重視一二,但是你讓楚軍害怕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個時期的大楚帝國已經全面控制漠南蒙古,並且漠北蒙古也向帝國稱臣納貢,漠西蒙古之中的和所部特也歸順了帝國。
換句話說,大楚帝國也不缺馬!
騎兵的數量以及軍隊的機動能力都不差,甚至比準格爾更強悍的。
此外,楚軍的武器裝備也不是準格爾所能相提並論的。
楚軍目前,包括乙等師在內已經全面換裝燧發槍。
並且部分一線戰備師已經開始換裝最新型,由軍械部牽頭,金陵兵工廠、漢天兵工廠多方參與的十三年式燧發槍。
這款十三年式步槍完全能夠吊打準格爾人的火繩槍以及其部分裝備的部分早期燧發槍。
十三年式燧發槍,這款燧發槍和楚軍以往的二年式燧發槍相比,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槍機上的彈黃變短了,此外防風蓋等細節都進行了改進,而這些變動帶來的是擊發率更高。
尤其是惡劣天氣的時候,優勢更加明顯,比如大風、雨雪、潮溼等天氣裡。
陸軍進行全天候測試的時候,十三年式燧發槍的擊發率基本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
而之前的二年式燧發槍,最新型號,也是生產量最大的甲三系列,其擊發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五,至於更早期,裝備數量不是很多,目前已經退居乙等師二線部隊的二年式甲一、甲二系列,更是隻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1834年,英軍進行全天候擊發率測試,火繩槍70%,燧發槍85%,擊發槍99.4%)
十三年式燧發槍的高擊發率,是初始陸軍停產二年式燧發槍,轉為大規模裝備十三年式裝備的決定性原因。
而且也別覺得這個資料低……這個擊發率,指的不僅僅是在普通天氣下的測試結果,而是全天候測試,包括良好天氣以及各種大風下雨惡劣天氣的綜合結果,旨在儘可能的模擬戰爭期間的實際擊發率,即戰時擊發率。
畢竟打仗不可能天天都是好天氣,也不可能都是惡劣天氣,因此全天候下的擊發率測試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如果是良好天下下的測試結果,那麼這個資料會高得多,怎麼說呢,天氣稍微好一些都能給你弄百分之九十的擊發率,甚至連火繩槍都能給你弄百分之百的擊發率。
但是這些沒有實際意義。
難不成你還要指望打仗的時候戰場上陽光明媚,無風,空氣溼度適中啊……又不是去度假。
因此楚軍的擊發率測試,採用的就是全天候測試。
至於歐洲那邊的早期燧發槍……楚軍也透過渠道獲得了一些並進行了測試,全天候擊發率連百分之六十都不到,有一些更是因為沒有防風蓋,連百分之五十都夠嗆,下雨天甚至都沒辦法作戰。
總之資料感人的很,要是換成楚軍這邊那都是殘次品,根本不可能裝備軍隊。
而準格爾人使用的火槍,依舊是火繩槍為主,再加上部分的騎兵使用的遂發手槍以及早期一些歐洲傳過去,不算成熟的遂發步槍。
在武器裝備乃至戰術應用上,準格爾距離楚軍還差老大一截呢。
因此對上準格爾,陸軍方面是有絕對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