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金陵初雪(二合一章節)
章節報錯
給陸海軍的額外經費之中,這些都還算是小頭,更重要的還是用於擴編主力部隊的經費。
即正式確定由暫編第五混成營擴編為第十師。
從第二近衛師裡抽調部分兵力,用於組建第十一師。
而這兩個師,將會和第二近衛師一樣,將會是裝備遂發步槍,採用全新戰術的新式軍隊。
自從年初時期研發出來了遂發手槍後,大楚帝國編練裝備遂發步槍的新式部隊的計劃也就進入了日程之中。
上半年,羅志學下令成立了暫編第五混成營,該營是屬於非常典型的試驗部隊,他們陸續拿到了數百支採用純手工生產的遂發步槍,用於進行各種前期的測試。
主要是測試遂發步槍,以求在實際始終中找出遂發步槍的一些問題,然後加以解決。
制定遂發步槍的操作手冊,規範戰術動作。
然後還有更加重要的就是實驗採用遂發步槍後的各種新戰術。
一種新武器投入使用,並不是說讓士兵們拿上新式武器就可以的。
因為武器的效能特徵不一樣,其所帶來的戰術優勢以及缺陷都會不一樣,要想真正的發揮出來新武器的的效能,還需要搭配相應的新書戰術。
比如之前大楚帝國在鳥銃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輕型短管大口徑火繩槍後,最開始的使用戰術其實和原來的鳥銃也沒有什麼區別,並且和敵軍作戰的時候,很容易被敵軍衝破陣型,火槍手時常需要面臨近距離混戰。
因此早期的楚軍的火槍手是需要額外配屬一柄腰刀的,並進行嚴格的訓練,以便在陷入近距離混戰後繼續戰鬥。
但是當大楚帝國給元年式火繩槍加裝了套筒槍刺後,那麼就完全不一樣了。
除了射擊之外,還可以透過套筒槍刺,讓火槍手臨時變身輕裝短矛手。
從那以後,大楚帝國的火槍手們雖然繼續配屬腰刀,但是卻從以往的比較重、長的傳統刀盾手是用的腰刀,變成了更輕,更短的短腰刀。
腰刀也不再作為混戰之中的主要武器,而是演變為輔助武器。
戰術上,楚軍的火繩槍手們也會更加傾向於近距離密集開火,即兩排士兵一起開火,六排火槍手在三輪內全部開火完畢。
並且在開火之後滅掉火繩,六排士兵變陣為三排,士兵間隔從一米以上變成肩並肩。
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密集隊形,並採用上了槍刺的火繩槍進行作戰。
武器的變化,是需要相應的新戰術進行搭配的。
如今的遂發槍更是如此。
裝備遂發手槍的幾個騎兵部隊,目前正在進行緊張的適應性訓練,他們訓練什麼?
主要訓練的是使用遂發手槍在近距離混戰中戰術。
此外還會訓練類似騎射的半迴旋戰術,以取代這些半吊子騎兵們缺乏騎射能力的缺陷。
而楚軍騎兵搞出來的這個手槍半迴旋戰術,其實和傳統騎射戰術差不多。
傳統的騎射作戰是怎麼搞的?
可不是說騎馬上去然後停下射箭就可以了,而是分波次,騎兵衝上去後進行大半徑轉向,並且在轉向的過程裡直接在高速賓士的戰馬上彎弓射箭,向敵軍步兵陣列拋射大量弓箭。
同時如果敵軍步兵陣列崩潰的話,就會直接拔刀進行騎兵衝鋒擴大戰果。
嗯,騎射衝陣的前提是敵軍陣列已經崩潰。
並且騎射也有限制,比如說對面的步兵陣列如果有大量步弓手的話,那麼就會被敵軍的步弓手射成刺蝟……
因此絕大部分時候,哪怕是擅長騎射的精銳騎兵們,他們也不會搞什麼衝上去射箭,更多的還是依靠戰馬本身帶來的短途機動力,透過頻繁而快速的機動牽制敵軍,迫使敵軍進行陣型上的變化,為主力步兵創造機會。
又或者等敵軍的陣型出現漏洞後,再衝上去廝殺一番。
而這一套東西,玩的最溜的可不是什麼遊牧民族裡的騎兵,而是中原王朝的騎兵。
準確的說是明初的明軍騎兵,那可是真的溜,什麼蒙古騎兵在明初騎兵面前那就是被吊打的命……
朱元璋是靠什麼奪取天下的:騎射加火器!
再到後來的戚家軍時期的明邊軍,基本還是這麼一套,依舊非常好用。
他們一邊用精銳騎兵掠陣,一邊用搭載大量輕型火炮的車陣為核心不斷的迫近敵軍,打的依舊還停留在幾百年前戰術思想的蒙古騎兵不要不要……
等到了現在的東擄,他們雖然細節上有所不一樣,但是也差不多。
打仗的時候,騎兵在邊上待著,或者進行機動迫使明軍變陣。
中軍的重甲步兵們,在盾車的掩護下進行衝陣廝殺,這樣一來,明軍的車陣基本就瞎火了。
等明軍的車陣,步兵陣列崩潰後,東擄的騎兵就會殺出去擴大戰果。
從這也就可以看的出來,傳統東方式騎兵,其實很少進行直接衝陣的,更多的還是為己方主力步兵部隊爭取優勢。
哪怕是蒙元時期也是如此……
人家蒙元鐵器一路打到多瑙河去,可不僅僅依靠騎射輕步兵,人家還有大量重甲騎兵,還有大批披甲步兵和炮兵呢。
戰爭,從古至今都是多兵種相互配合的,不可能有單一兵種就能橫掃整個戰場的。
單一兵種再強悍,也會被進行針對剋制。
而到了大楚帝國這邊,因為戰馬的匱乏,訓練有素的騎兵也缺乏,所以騎兵數量本來就不多,而精銳騎兵就更少了。
這種情況下,大楚帝國想盡辦法,最終找到了遂發手槍這玩意,試圖搞手槍騎兵以加強己方騎兵的力量。
只是想要把手槍騎兵給搞出來也不容易,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進行嘗試以及訓練的。
短時間內,基本不可能看見楚軍的手槍騎兵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了。、
人家楚軍的手槍騎兵,現在連這麼在混戰中更好的發揮遂發手槍的戰術都還沒搞利索呢。
遂發手槍裝備騎兵後,有這麼多的問題。
而到了遂發步槍裝備步兵後,同樣會有眾多的問題。
如此,才有了暫編第五混成營的設立。
而經過了將近半年各種不同的試驗後,透過暫編第五混成營大楚帝國陸軍總算是勉強摸索出來了一套使用遂發步槍的新戰術了。
甚至都不能用戰術來簡單形容了,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戰術理念,所涉及的也不僅僅是步兵自身,還包括了步兵以及騎兵乃至輜重等兵種的戰術。
甚至連後勤方面都有所改變。
畢竟新式步槍的步兵們,將會是清一色的裝備燧發槍,這意味著火槍所使用的彈藥的消耗量將會成倍增加。
同時大量燧發槍的裝備也會導致火槍破損的數量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增加隨軍的修槍工匠的數量。
燧發槍的裝備,導致的是一系列的改變。
這也是暫編第五混成營裡頭,除了步兵外,還有其他亂七八糟什麼兵種都有的緣故,有野戰炮兵,有臼炮兵,有騎兵,有輜重兵,有工程兵等等。
甚至為了更好的指揮部佇列陣進退,都還設立了軍樂隊。
因為第五混成營那邊發現部隊使用燧發槍後,步兵多次開火後如果戰場上沒什麼風的話,很容易硝煙瀰漫導致士兵們難以看見直屬指揮官,而戰場上聲音也比較大,直接靠人大喊指揮也不太靠譜。
最後參考了原始的擊鼓敲鑼指揮大軍的方式,直接設立了專門的鼓手,用聲音穿透力良好的鼓聲作為引導步兵們前進後退的的方式。
以上這些小細節,只是暫編第五混成營在摸索新戰術的過程裡,所出現的一小部分而已。
根據暫編第五混成營的諸多測試,參謀部編制戰術司制定的新部隊各種手冊,足足有二十多本,覆蓋新戰術體系下的每一個兵種的訓練以及戰術,以及更為重要的各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等等。
其中最為核心的乃是步兵操典,涵蓋了新式遂發步槍手的訓練以及作戰,包括基本的一些戰術應用等等。
透過暫編第五混成營的努力,如今大楚帝國這邊也算是初步摸索出來了一整套全新的戰術體系。
而這一套東西,最先應用的就是在第二近衛師。
第二近衛師,乃是完全按照新式部隊的需求建立起來的,連編制都和原來的主力師不一樣,至於那些守備師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近衛師,主要設下部隊為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輜重團,一工兵營以及其他憲兵,軍樂,軍醫等各類輔助部隊。
相對比以往的主力部隊,取消了旅級編制,這主要是因為如果再加個旅級編制,那麼就會變成四團編制,這樣一個採取新式編制的步兵師的兵力就太多了,將會達到兩萬人以上。
取消步兵旅編制後,步兵團將會取代以往的旅,成為基本戰役單位,戰時搭配火炮,騎兵,輜重,組成混成團模式單獨作戰。
因此一個步兵團,將會轄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四門制兩斤半野戰炮、一個四門制十八斤臼炮。)
每個步兵營裡,編有六個哨,其中五個線列步兵哨,轄一百二十個線列步兵,還有一個則是擲彈兵哨,兵力也是一百二十人。
這也是擲彈兵作為一個新兵種,第一次正式的出現在楚軍編制當中,以前楚軍的擲彈兵,都是平日編入各營裡的刀盾隊,戰時編入突擊隊的。
再加上營部裡的其他人,那麼整個步兵營的兵力將會達到九百人左右。
營級兵力的大幅度增加,也是導致新式部隊的步兵團人數大幅度增加,又導致旅級編制被取消的緣故。
因為這樣的一個新式步兵團,將會擁有三千多人的兵力,如果師部再支援一部分五斤野戰炮,騎兵的話,那麼分分鐘就能變成一個規模四千多人的混成團。
光看人數,其實也不比以往的混成旅少太多人了。
如果這樣的兩個步兵團編為一個旅,那麼一個旅就會達到七千多人,再搭配相應的炮兵和騎兵,組成混成旅模式,那麼就會達到龐大的八九千人。
如此情況下,自然是不太適合的,所以楚軍制定新編制的時候,乾脆撤銷了旅級編制,採用師直轄三個大編制步兵團的編制。
三個大編制的步兵團,再加上一個六百騎規模的師屬騎兵團;滿員人數兩千人規模的輜重團;轄十二門九斤野戰炮,二十四門五斤野戰炮的,十二門四十八斤臼炮,總人數達到將近兩千人的師屬炮兵團。
然後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師部直屬兵力,那麼整個第二近衛師的兵力,在滿員戰備狀態下,將會達到一萬五千人左右。
對比以往的主力師一萬四千多人,雖然依舊有所增加,但是也能接受。
其實羅志學之前也多次琢磨著縮減新編制的步兵團兵力,想要繼續搞師旅團編制。
但是和陸軍方面負責新部隊組建的部分將領們商討過後也就放棄了這個打算。
因為新式編制的核心,其實不是團,也不是旅,更不是師。
而是步兵營。
新式戰術的核心,就以打造一個能完美髮揮燧發槍效能的步兵營,多個步兵哨相互配合組建線列,彙集密集火力打擊敵軍。
至於你把這樣一個九百人規模的部隊,稱之為步兵營還是步兵團,那其實都不重要,無非就是一個稱呼和軍銜搭配的問題而已。
同樣的,一個步兵團轄三個還是兩個營,其實也沒太大區別,你轄兩個營,那戰鬥力就差一點,三個營,那麼戰鬥力就強一些,本質影響不會太大。
因為新式部隊的基本戰術單位,是營。
只要有一個營,有著相應的炮兵和騎兵進行配合,那麼就能單獨作戰。
最終,就搞出來了這種一萬六千人規模的新編制師。
不過新編制裡,旅級編制卻是沒有消失,因為新戰術體系下,不僅僅有步兵師呢,還有獨立騎兵和炮兵部隊,獨立炮兵部隊裡,直接就有了炮兵旅、騎兵旅這種編制,同樣也保留了混成旅這種編制。
在東進戰役之前,羅志學就已經敲定了第二近衛師的編練,最近半年來第二近衛師陸續編入了將近萬人的新兵進行訓練。
當然了,他們的訓練自然不可能有什麼遂發步槍,而是拿著模型槍進行模擬訓練。
畢竟遂發步槍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投入量產呢,哪怕小規模嘗試生產都沒有,人家暫編第五混成營使用的遂發步槍,可是軍方花費了昂貴的代價,讓工業部那邊調集大量資深工匠們,純手工打造的。
昂貴不說,而且因為只是早期的試驗型號,所以很多都不完善……
不過好說好歹,第二近衛師也算是開始編練了。
同時根據工業部報告,遂發步槍的生產線已經初步建設完畢,預計下個月就能夠開始試生產,十二月份左右就能正式量產後。
按照漢天兵工廠遂發步槍的生產線的預計產能,年產量在五萬支左右,月產量大概也就是四千支左右。
按照這個產能,首批裝備量產遂發步槍的部隊,也就是第二近衛師將會在下個月陸續獲得遂發火槍,預計到明年三月份前就能獲得全部遂發步槍的配額,再經過一個月的最後適應性訓練後,也就是明年三月末,四月初這個時間段初步成軍。
第二近衛師的籌備工作差不多了,羅志學自然也就把目光放在了新一批的部隊編練上。
畢竟不可能當第二近衛師編練完了,然後再匆匆忙忙編練新部隊的,需要提前準備好人員,並進行訓練,等裝備一到,經過適應性訓練後就形成初步戰鬥力。
所以,羅志學下令直接把試驗部隊暫編第五混成營,直接擴充為第十師,並嚴格按照新式戰術進行編練,也就是和第二近衛師一樣。
因為第十師的前身就是暫編第五混成營,各種框架都有了,所以準備起來也方便,擴充編制後就能在明年陸續獲得燧發槍,預計七月份前能夠初步成軍。
所以,羅志學也打算提前一步準備第三支主力部隊的編練工作,也就是第十一師。
該師暫時不大規模編入新兵,而是會先搭起框架,培養一批骨幹出來,等明年上半年再大規模補充新兵並訓練,如此下半年就能順利成軍。
羅志學為了明年的主力部隊擴編,而設立了第十師以及第十一師後,也就引起了軍中一批中高階將領們的重視。
楚軍的主力師的高階將領位置,本來就非常重要,遠非守備軍裡的的職務所能相提並論的。
而第十師和第十一師,這兩個師又會是採取燧發槍的新式部隊。
如今不少高階將領們或多或少都知道,甚至親眼看過使用燧發槍的新式部隊,採用新書戰術後的龐大的威力。
採用燧發槍的新式部隊,就是陸軍的未來。
誰都想在這個戰術變革的時代裡提前一步上車,免的落後於時代,繼而被擠出未來陸軍的權力核心。
不過他們的競爭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羅志學為了避免新部隊的職務空缺,引來的爭奪而導致陸軍內部動盪,直接快刀斬亂麻。
直接調在東征戰役裡表現相當突出的第六師師長張馬林擔任新的第十師師長。
這看似是平調,但是被調取掌控第十師這種新部隊,足以證明羅志學對他的信任。
原暫編第五混成營營長季寶林中校,則是連升兩級,被授予准將軍銜,擔任新組建的第十師副師長。
實際上,這個人才是第十師後續編練成軍過程裡的核心骨幹人物。
張馬林,那只是過來坐鎮的。
第十一師那邊,雖然短時間內只有一個新框架,不過也是早早就敲定了主要負責人。
第十一師師長,由第一近衛師第二近衛旅旅長蔡思源准將調任,並晉升為少將,副師長由編制司副司長林飛白准將擔任。
一番調動下來,很快就打消了不少人的念頭,而是把重心繼續放在東進戰役上。
楚軍如今雖然已經拿下了金陵城,但是卻不意味著拿下了整個江南。
江南這麼大,其他地方大多可還在明軍控制下呢,楚軍如今要做的就是,在大雪紛飛之前儘可能的攻城略地。
只是就當羅志學想要讓麾下大軍趕在下雪之前,繼續發動攻勢攻城略地的時候,十月二十三日,金陵城雨花臺就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雪。
而且一來就是暴雪!
看著天空中還在飄落的鵝毛雪花,羅志學嘆了口氣:
得,這下想要迅速拿下江南其他各地是不太可能了。
這種天氣別說繼續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了,恐怕對民間生產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