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辦法。

就和這個世界上沒有千秋萬載的王朝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人心的考驗。

大楚帝國也同樣如此!

羅志學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搞出來一勞永逸的各種制度,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是現在他弄出來的參務制度,看似能讓他更加自如的掌控整個帝國,但是較真了說,其實也和明王朝的內閣制度或者清朝的軍機處沒啥太大的區別。

都是依靠閣臣之間的相互制約,來達到一種平衡,從而讓皇帝高高在上。

但是這是需要皇帝持續的掌控閣臣之間的平衡,如果沒有持續的調整和平衡,很容易就會出現權臣了。

只不過參務制度,相對比明王朝的內閣制度,閣臣的制約要更多一些,顧忌要更多一些而已。

而掌控軍權上也同樣如此。

單純依靠各種制度進行平衡,其實也很難說徹底的維持平衡,所以羅志學制約軍方將領的辦法從來都不是一種,而是很多種!

比如近衛軍制度。

羅志學老早就以近衛部隊為前身,建立起來了獨立於陸軍、海軍之外的近衛軍,並且對近衛軍還特別的重視。

近衛軍自成體系,擁有自身的參謀、軍械、軍政、後勤機構,甚至連軍官學院都在去年建立起來了,而且去年開始,羅志學為了進一步切割近衛軍和陸軍,直接禁制了近衛軍和陸軍以及海軍之間的軍官流轉。

同時近衛軍的軍費,也不是走傳統意義上軍費,財政預算裡的軍費,是特指給陸軍以及海軍的軍費。

而近衛軍的軍費,則是直接從皇室經費裡支出。

從經費再到人員上,近衛軍都不受陸軍或海軍的管轄。

同時隨著陸軍的規模持續增加,羅志學也沒忘記持續擴大近衛軍的規模。

在北伐戰役裡,隨著第一近衛師和第二近衛師北上參戰,第三近衛軍和第四近衛師也悄然的在金陵城城郊軍營開始編練了。

到如今,第三近衛師和第四近衛師已經成軍,並駐防在應天府。

此外,近衛軍還成立了近衛軍騎兵師,這也是大楚帝國裡的第一個師級的騎兵部隊,轄有兩個驃騎兵團、一個龍騎兵團、一個槍騎兵團,一個騎炮團,一個騎輜重團,總兵力達到三千多騎兵以及三千多名炮兵輜重兵力,這是一支擁有獨立作戰能力的騎兵部隊。

嗯,其實羅志學更願意把這個騎兵師,稱之為快速機動師,要不然也不會給他們配上擁有大批騾馬的騎輜重團和騎炮兵團了。

一共五個近衛師,總比兵力達到七萬多,這是一個足以在平常了制衡陸軍和海軍,在關鍵時刻維護皇權的關鍵力量。

由此,陸軍、海軍、近衛軍也就形成了大楚帝國裡軍事力量的三角構架。

眾所周知,三角構架最穩定!

因為近衛師的數量不少,同時近期,甚至未來好幾年內京畿所在的泛江南地區也不可能遭到什麼大規模的軍事威脅,所以自然不會讓這些近衛師待在應天府裡無所事事。

之前羅志學派遣了第一近衛師和第二近衛師外出征戰。

現在嘛,羅志學則是透過輪換的方式,讓第三近衛師和近衛騎兵師北上,接替第二近衛師進行輪換。

第二近衛師將會結束長達兩年的在外征戰,撤往天津一帶休整駐防,充當也算是充當戰略預備隊。

此外之前前往山西、陝西作戰的第一近衛師,也已經被調回了應天府駐防,同時接受整編換裝。

因為這個第一近衛師,還是舊式甲等師呢,正好趁著這個時間進行整編換裝為新式甲等師。

如此,京畿一點,依舊還有第一近衛師和第四近衛師駐防,確保京畿安全,威懾可能存在的異動。

嗯,順帶著也幫著陸軍彈壓鎮守江南地區。

如今的泛江南一帶,其實沒多少陸軍主力。

浙江那邊有個第二十一師,分別駐防在寧波、杭州、湖州這三個地方。

江南省有個第二十二師,分別駐防在松江、蘇州、常州三府。

然後……然後就沒甲等師了,只剩下一些乙等師,比如駐防吳淞要塞的第一百三十八師,駐防揚州的第一百三十九師,駐防當塗的第一百四十師。

然後還有零散部署在各府縣城池內,彈壓內亂為主的各守備司令部所轄的乙等師,比如江南省的第一百零一師,安廬的第一百師,江北的第一百零二師等等。

但是這些地方守備的乙等師,都是零散的,想要集結起來難度太大。

如此情況下,近衛軍的兩個是鎮守應天府,也算是加強了泛江南地區的軍事部署了。

嗯,其實也正是因為有近衛軍的存在,陸軍才能夠把大批主力部隊調離江南、江北地區,前往各地作戰。

比如之前剛編練成功的第六軍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這兩個師就從江北調往北方,準備參與東北作戰。

東北戰役,這是大楚帝國下一階段最為重要的戰略計劃。

不僅僅是為了奪取遼東,收復漢地這麼簡單,而是想要徹底的解決東北乃至草原上的重大威脅,使得大楚帝國能夠騰出手來進行內部的經濟建設,或者是在其他方向進行擴充套件。

為了防備東擄以及東擄控制下的東蒙古,大楚帝國可是在北方漫長的長城防線裡囤兵數十萬啊!

從東邊的山海關再到薊鎮,再到宣府、大同。

不僅僅是薊遼和宣大,陝甘防線裡的大部分兵力,其實也是為了抵抗東擄人控制下的蒙古人。

承順六年的東擄,人家的地盤可不僅僅是遼東一地……他們還控制著高麗半島、遼東北邊的大片東北區域,大片東蒙古草原,就連西蒙古的不少部落都是受東擄控制的。

東擄,就是大楚帝國在北方的最大威脅,一天不把他們給幹掉,大楚帝國就要在北方陳兵數十萬,耗費龐大的錢糧以維持北方的長城防線。

《第一氏族》

儘管以大楚帝國的國力而言,也不是不能維持,一年幾千萬軍費而已,能支撐的住。

然而把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投入到軍費之中,那麼也就擠不出錢來發展內部經濟民生了。

而內部不發展,那麼國力就無法提升,甚至會因為長期的沉重軍費壓力而壓迫民生經濟,到時候甚至都有可能形成惡性迴圈。

如今大楚帝國能夠撐住,那是因為統一關內漢地諸省的時候,透過大規模的抄沒獲得了海量的錢財收入,但是如果持續維持龐大的開支,這些錢不用幾年也會花完,到時候國庫恐怕就要入不敷出了。

羅志學自然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

所以在雲貴戰役結束之後,羅志學就已經實際上開始調兵遣將,為後續的東北戰役進行準備了。

調兵遣將的方向,也不僅僅是侷限在山海關一線,那裡雖然是重點區域,但是薊鎮以及宣大還有陝甘地區同樣重要。

大楚帝國的敵人,可不僅僅是本族的數十萬東擄人,還包括遼闊草原上大批投靠了東擄人的蒙古人呢。

這些蒙古人也是一大威脅,所以在大軍殺入東北的時候,也需要確保長城防線,尤其是薊鎮和宣大方向的安全。

不說主動殺出去,但是至少要能守住。

至於陝甘那邊倒是要輕鬆一些,因為西蒙古也不是全面倒向了東擄人,其中不少還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不會聽從東擄人的吩咐和大楚帝國作戰。

其中的幾個大部落實力也挺強悍的,東擄人都拿他們沒辦法。

這些西蒙古,其實很多就是之前的瓦刺,瓦刺人逐漸分裂,形成了幾個大的部落,其中的準格爾部,就是未來的準格爾汗國。

嗯,就是原時空裡和清王朝幹架的那個汗國,最後被清王朝覆滅,由此大片西北以及草原區域重新歸屬華夏實際控制。

簡單來說,現在的東擄人還沒有完全控制西部地區的蒙古部落,對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雖然也有威脅,但是整體威脅遠不如東擄。

奔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大楚帝國還派遣去聯絡了那幾個西蒙古的部落,想要讓他們和東擄人幹架,可惜人家也不傻……沒搭理大楚帝國的請求,甚至連大楚帝國試圖透過官方渠道,大批次求購戰馬甚至大量種馬的請求都被拒絕了。

只答應了出售限定數量的戰馬,至於大量種馬則是被直接拒絕了,只給了少量幾匹意思意思。

不過好說好呆,也算是達成了一定的商貿互換協議。

畢竟雙方都存在著剛需……他們這些蒙古草原的人想要大楚帝國的鐵器,茶葉,布匹以及其他貨物甚至槍炮,而大楚帝國也想要他們的馬匹。

但是就和大楚帝國死活不願意賣給他們大批燧發槍和火炮,只願意出售限定數量的火繩槍一樣,他們也不願意出售大量的戰馬以及種馬,只願意出現限定數量的去勢後的戰馬以及極少數種馬。

大楚帝國要的是優良的母馬和未趨勢的公馬,並且數量還不少,人家再傻也知道大楚帝國想要自行培育優良的戰馬。

畢竟不優良的馬種,沒有培育的價值,而數量少也培育不了。

但是華夏王朝一向來遊牧民族的敵人,幾千年來都是如此。

如今大楚帝國是打東擄,但是打完東擄呢?

他們也不得不防!

同樣道理,這些西蒙古的幾個大部落在相互征戰,一旦完成了統一後,那麼對中原王朝又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歷史上的平叛準格爾之戰就是這麼來的。

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準格爾統一了漠西蒙古諸部,對中原王朝形成了重大威脅,進而導致戰爭的直接爆發。

對於這種潛在的重大可能性,大楚帝國自然不會視而不見,所以也是堅決不肯把先進槍炮賣給他們,只肯出售部分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