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在過去的十多年裡,鐵路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日千里,幾乎每一年都會有大量的鐵路線被建成通車。

其發展速度比歷史上英國甚至美國的鐵路發展更為誇張。

在承順二十一年之前,大楚帝國的鐵路發展是很微弱的,基本上都侷限在老舊的鍛鐵鐵路上,用途主要是礦區鐵路,港口鐵路,使用的也不是火車而是馬車。

不過這個微弱也是相對而言……因為大楚帝國本土的國土龐大,人口眾多,當年的鐵路發展即便很微弱,但實際上把眾多礦區以及港口鐵路匯總起來,也能夠達到上千公里的里程。

其中大名鼎鼎的松江鐵路,總里程三十多公里的客貨兩用鐵路,就是這一時期時期裡發展起來的。

這條鐵路設計建造最初,這條鐵路可是用來跑馬車的……而不是用來跑火車的,其鐵軌也不是後來大規模採用的鋼軌,而是採用的軟鋼。

軟鋼,這是大楚帝國當年受限於冶煉工藝,再加上加工工藝不完善的情況下,在熟鐵和低碳鋼之間做出的一種取捨,採用的含碳量稍高於熟鐵,但是低於後世低碳鋼的一種鋼鐵……

硬度、耐磨等效能不如傳統意義上的低碳鋼,但是比熟鐵更好。

而韌性則是高於低碳鋼,弱於熟鐵。

這玩意,其實就是介於熟鐵和低碳鋼之間,被大楚帝國內部稱之為軟鋼,是大楚帝國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儘可能的提升材料效能,加工效能的結果。

在承順十幾年的時候乃至二十年前期被廣泛用於鐵路、輪船、機械加工等各行各業。

早期鐵路以及輪船,基本都是採用這種軟鋼建造的。

松江鐵路也是!

只不過這條鐵路建成的時候,剛好遇上了高壓蒸汽機研發成功,隨後出現了火車,也就是廣州機械公司的二十一年型火車。

所以這條松江鐵路,在建成投入運營的時候,採用的是火車而不是馬車。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條鐵路從一開始的設計是用來跑馬車的!

承順二十一年前的大楚帝國鐵路發展,以礦區,港口鐵路為主,以短途,大量的貨物運輸為主。

此外,實際上還有一種在城區裡的軌道馬車……軌道馬車直到今天,依舊是眾多大城市裡的重要城區交通工具,只是傳統上不太好把這種軌道交通也歸類到鐵路上而已。

而在承順二十一年後,因為廣州機械公司的二十一年型火車研發成功,後續在松江鐵路上的運營更是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同時大楚帝國在這一時期裡,也是陸續了鋼材的大規模量產技術以及鑄造技術、加工工藝,各大鋼鐵公司陸續推出各種鋼軌。

這種新式鋼軌的使用壽命,比早期的熟鐵要高十幾二十倍,也比軟鋼提升了好幾倍,同時成本儘管有所上漲,但是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畢竟鋼材的大規模量產工藝提升起來後,什麼低碳鋼,高碳鋼,也就是多一點少一點含碳量的事,對於鋼鐵廠而言其實沒多大的生產成本差別。

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經過二十年的早期工業發展,大楚帝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對交通的運輸需求也非常迫切。

龐大的人口流動,龐大的物資運輸需求,再加上二十一年型火車的研發成功,鋼軌技術的突破,這些綜合起來直接催動了鐵路的發展。

承順二十一年起,大楚帝國開始以每年數千公里的規模迅速建造鐵路。

早期主要集中在容易建造鐵路的平原地帶以及經濟發達地區,中期則是加入了戰備鐵路,到了現在,隨著施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楚帝國也開始在山區等複雜地形裡建設鐵路。

截止到了承順三十三年的今天,大楚帝國建成了總數四萬公里的鐵路,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主要的已經建成的幹線鐵路有津浦線(河北天津到金陵浦口)、廣湖線(江西湖口到廣東廣州)、江南鐵路(浙江寧波到江西湖口,包括支線杭州途徑湖州抵金陵)。

海蘭線(江北海州到甘肅蘭州)、西北鐵路(甘肅蘭州到吐魯番尹寧)、中亞鐵路(吐魯番尹寧到兩河省土耳城),這三條鐵路線其實也是一整條東西大鐵路,因此又被稱之為東西大鐵路。

幽漢線(河北幽州到漢天府漢口)、南橫線(江西南昌到楚南衡陽,並繼續向西延伸進入貴州,是屬於西南鐵路的一部分)

遼東鐵路(河北天津到遼東沉陽)、東海鐵路(遼東沉陽到東海釜山)、遼北鐵路(遼東沉陽到黑水雙江)

膠太線(山東膠州灣到山西太原)。

這些主要的鐵路幹線,如福建鐵路、廣西鐵路、西寧鐵路等,再加上幾條主要的鐵路支線,基本上把大楚帝國的本土腹地的各省都連線了起來。

嗯,除了雲南、四川以及兩康這四個省份,不過雲南和四川的鐵路也在修,估計用不來多久也能夠建成通車了,到時候也就只剩下兩康地區無法通行火車了。

這些鐵路幹線,意味著一個楚國人,從最南邊的升龍省坐上火車,可以一路抵達最北邊的黑水省,未來還能夠經過草原鐵路抵達貝爾加湖畔的庫爾城呢。

同時還有數量龐大的各種鐵路支線,連線眾多府、縣,尤其是東部、南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如廣東、浙江、江南等省,不說每個縣,但是基本做到了每個府都能通行火車。

而這些鐵路網,構成了大楚帝國本土經濟運轉的血管,源源不斷的運輸著人員以及各種物資,為大楚帝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提供各種養分。

同時也為廣大的帝國百姓們帶去了全新的生活!

透過這些鐵路,哪怕是一些偏僻地方的人們,也能夠方便的前往外地去工作生活,也能夠為當地的諸多特色產品方便外運到經濟發達地區。

鐵路的大規模建設,不僅僅本身這種大規模基建以狂飆的速度拉動著帝國經濟的發展,更是為了了鐵路沿線帶來了強大的經濟活力。

鐵路的大規模發展,甚至都直接催生了多個鐵路樞紐大城市,甚至改變了大楚帝國一些地方的格局。

如徐州,這地方以前也就那樣,但是現在卻是因為地處鐵路交通樞紐,直接成為了大楚帝國新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並順勢成為了江北省的新省府。

同樣的還有鄭州,因為黃河大橋的緣故,鄭州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鐵路樞紐,最終發展速度遠超隔壁的洛陽,如今河南巡撫駐地,都已經從洛陽遷移到了鄭州。

同樣的還有安慶的沒落和瀘州的崛起,安慶之前作為安廬省的省會,但實際上發展一直不怎麼樣,主要是那地方地形有所限制,而且看似在長江邊上,但實際上港口吞吐量不大。

倒是軍事防禦功能不錯,歷史底蘊強……但是這兩點在帝國高速發展的這二三十年裡沒啥卵用。

而隨著安廬省內的鐵路建設拉開序幕後,瀘州的合肥線成為了安廬省內的一個重要十字鐵路樞紐,往東可以抵達京師浦口,往西可以抵達六安,並繼續往西抵達信陽,和湖廣、河南的鐵路網連線。

往北可以抵達蚌埠,往南還可以抵達安慶。

這種獨特的十字鐵路樞紐的地位,直接讓瀘州合肥的經濟發展一衝飛天,也成為了大楚帝國在安廬地區最為重要的工業城市,乃是泛江北地區裡,繼徐州後第二個迅速崛起的工業城市。

由此,安廬省的省會也順勢遷移到了瀘州合肥縣。

徐州、鄭州、瀘州,這三地都是因為鐵路的建設,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大贏家,並順勢成為了所在省的新省會。

而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不僅僅是省城,更多的還有府治以及縣治。

很多府縣原來的府城或縣城是在其他地方的,但是因為鐵路線並沒有經過原來的府城或縣城,繼而把府城或縣城搬遷到鐵路沿線。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大楚帝國的鐵路施工能力還是差了點,所以修建鐵路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是施工難度問題,不會說因為你的府城在山區裡,然後鐵路線就特地繞到你的山溝溝裡的。

而地方府縣裡的地方官員們,也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來影響鐵路線,尤其是幹線鐵路的走向,所以大多時候都是地方遷就鐵路線。

從這也就可以看的出來,圍繞著一條條鐵路線,一個個火車站點,大楚帝國出現了一輪大規模的的城市建設。

很多城市,哪怕是省城其實都是新建設起來的,至於那些小縣城,小府城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

有些縣的新縣城,完全是在一片荒野中圍繞著火車站新建立起來的。

這個過程裡,又出現了非常龐大的地方基建投資,由此帶來了龐大的各種基建需求,帶動經濟發展。

你想啊,新建立一個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磚頭,多少木材以及配套的各種材料啊,同時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能直接提供多少建築類崗位啊!

這些最終都轉化為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從而又拉動了整體就業的發展,就業多了,民眾工作有了,收入多了,這消費自然也就有了。

後世人很不理解,為什麼一些國家那麼喜歡搞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不少建設了還是沒啥用的設施……是不是錢多了沒地方花?

實際上這種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設施有沒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刺激經濟發展。

太多道理不去說,只是簡單的說:用腳趾頭去想想,新建一個城市,這得創造多少的工業產品需求,製造多少的就業崗位,保住多少家庭的飯碗啊!

近代國家甚至會把一條排水溝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為啥?不為啥,就是找個理由給失業人口創造工作崗位發工資而已!

嗯,沒錯,說的就是美國,他們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就這麼幹過……

所以很多時候一些看起來特別荒唐的事,它是有著可以自洽的邏輯的,雖然這個邏輯在很多人看來特別荒唐。

至於你說為什麼不修多幾條新的排水溝,不要把舊排水溝反覆的挖,這個嘛,其實排水溝這東西,大部分情況下有一條就行了,多了也沒用!

再說了,搞新的排水溝太麻煩,牽扯的事情太多,還不如把舊的挖來挖去簡單省事。

至於排水溝有沒有用……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個藉口給失業人口發工資。

當然,以上說的有些極端,更有些荒唐,不過透過現象看本質嘛,道理其實都差不多。

投資基建,方便人們交通往來,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時,人為的創造需求進而拉動經濟發展。

當然,這種事幹過頭了就容易出現諸多經濟問題。

如今的大楚帝國嘛,其實也處於這種狀態……為什麼帝國已經有了好幾千噸的黃金儲備了,但是依舊對於黃金這麼熱衷啊,為此不惜在南非那邊打仗,修鐵路挖金礦啊。

不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黃金,以發行更多的紙幣,增加流通貨幣總量嘛!

然而拋開諸多細節性的一些負面後果,大楚帝國目前的這種大規模建設所帶動的經濟發展,卻是迅速無比的,也是讓民眾的生活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提升。

這也一個工業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經階段,原時空裡英國,美國在十九世紀中後期裡都這麼幹過。

英國在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裡的鐵路投資狂潮,美國在十九世紀後期的鐵路建設狂潮都是處於類似的時代背景。

如今的大楚帝國也不例外!

並且建設規模要比原時空這兩個國家更大,速度更快!

因為大楚帝國疆域更廣大,人口更多,可以從海外獲得的工業原料,工業市場更龐大。

四億多人口的大楚帝國邁入工業時代後,其爆發出來的能量可是驚人。

這一點,本國人興許感受的還不夠深切,然而大楚帝國周邊的一些國家或地區裡的民眾,感觸要更深切一些。

尤其是南邊的暹羅以及緬甸兩國。

作為一個和大楚帝國直接接壤的兩個土著國家,早些年的時候暹羅王國以及緬甸王國天天擔心著楚國人打上門來把他們吞併了。

尤其是安南地區被楚國吞併,後續南掌王國的諸多地區也陸續以各種名義,被楚國所吞併後,暹羅王國以及緬甸王國的高層也好,民眾也好,天天擔心著被楚國吞併。

然而到了現在……這些暹羅人以及緬甸人人已經不擔心被楚國吞併了,相反他們現在一門心思的琢磨著如何加入大楚帝國,成為帝國子民!

這每年嘗試偷渡到帝國去的土著可多了去,搞的大楚帝國在西南邊疆都不得不提高駐軍數量,嚴防死守……

不過每年還是有不少的漏網之魚闖進來,哪怕這個過程裡要經過生死考驗……這每年死在叢林或者海上的非法移民可多了去。

然而依舊擋不住這些非法移民前往楚國的心!

畢竟對這些非法移民而言,當一個土著蠻夷,哪有當大楚帝國人香啊……哪怕是沒有戶籍的黑戶,也比土著香啊!

對此很多楚國人對此非常排斥,對非法移民嚴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