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回顧聖唐皇朝波瀾壯闊的衛國戰爭時,往往都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同一時期的幾支主力軍,彼此之間存在著一些非常明顯的差距。

這個差距,主要是體現在裝備條件和戰鬥能力上。

單從兵力數量方面講,無論是帝君的直屬部隊,還是南軍或西軍,至少在聖唐歷828年初的時候,相差的並不太多。

李炳麾下的遼東都護府、陰山都督府以及河北道不斷徵召補充的府兵,總兵力約在三十五萬上下。

以南部州府為主的荊襄大軍,也就是南軍,兵力保持在四十五萬左右。

被稱為“西軍”的鎮疆軍,在第九軍團加入後,數量達到了三十八萬。

然而,兵力上接近,並不代表實力上沒有距離。

簡單言之,西軍最強、北軍次之,南軍人最多,但是實力卻反而最弱。

南軍主要的兵種是步兵,尤其是輕步兵,在軍中佔據了非常大的比例。這也難怪,畢竟聖唐南方多為丘陵山地,水系也縱橫發達,騎兵和重步兵在那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供發揮的空間,屬於一種不太必要的存在。

李炳的直屬軍團,或者稱為北軍,則是步騎混合的狀態。一方面,那些長期戍守邊疆、抗擊草原異族的邊軍,需要以騎戰對騎戰,所以無論是遼東都護府還是陰山都督府,都擁有著數量可觀、質量也不錯的騎兵部隊。而河北道府兵,以及中原、齊魯等地的軍隊,受到農耕文明影響,更多的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

反觀李江遙的鎮疆軍,在步騎混編軍團的基礎上,還特意組建了純粹的重灌騎兵軍團和重甲步兵軍團,其專業程度,遠勝北軍和南軍。

不僅如此,鎮疆軍的盔甲、兵器、戰馬、器械等等,也都比友軍的質量要好很多。

兵種的升級,加上精良的武器裝備,使西軍的綜合戰力水平明顯更高一籌。

而這一點,同樣得到了敵人的印證。

突厥大汗阿史那支斤和聖殿親王羅尼亞都一致認為,在聖唐各路兵馬之中,數鎮疆軍最難對付。

人們不禁要問,李江遙麾下的西軍,為什麼能夠擁有更好的條件?而掌握著北方大片疆域的聖唐帝君,卻沒辦法在短期內提升北軍和南軍的實力?

答案只有一個,經濟。

從嚴格意義上說,西疆其實是遠不如聖唐富庶的。

聖唐皇朝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物產更是極為豐富。無論是農業,還是商業、手工業,其發達程度都大幅領先西疆。可是即便如此,828年前後的聖唐朝廷,經濟條件卻比西疆差了許多。

造成這種反差狀況的原因,大概有三個方面。

其一,聖唐與西疆的經濟結構完全不同。

聖唐重農,西疆重商。作為絲路商道的樞紐,西疆鬼漠數百年來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商業體系,並利用東西大陸的貿易中轉,賺取了大量的利益。

隨著亂局的逐步平息,鎮疆軍府透過波斯鉅商艾麥尼重新恢復西疆與西大陸的商貿聯絡,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裡,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

與之相反,聖唐的經濟基礎主要依託土地和人口。當土地被侵略軍佔領破壞,大量的勞動力因為躲避戰火而逃亡,農業體系便遭到了根本性的摧殘,元氣大傷。

其二,聖唐與西疆的政治基礎也影響了經濟。

聖唐一向都是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正常的情況下,發達的行政體系能確保整個帝國順暢運轉,比西疆更具治理優勢。

然而,某些時候,優勢也會變成劣勢。完整的大一統狀態固然十分高效,可一旦其內部出現了嚴重分裂,原有的政治體系不僅無法發揮作用,反倒會變成皇朝運轉的拖累。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聖唐境內分崩離析,北方有李炳,兩淮有李熗,江南有勞劍華,朝廷官署則偏處西南。

政出多門、天下紛亂,與政權緊密相連的財稅權,根本就沒辦法支撐軍政所需。

反觀西疆鬼漠,數量眾多的藩國雖然各自為政,但他們一向就是如此,完全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靈活發展,更容易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而鎮疆軍府居中協調,在很大程度上又起到了中樞朝廷的作用,可以幫助各個藩國取長補短、快速發展。

其三,聖唐和西疆的首腦,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

帝君李炳雖然有過監國輔政的經歷,但他的思維意識,遠遠比不上李江遙。

當李炳還在琢磨著如何鞏固君權、如何與朝廷和軍閥博弈的時候,李江遙早已經開始思考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問題了。

人們常說,一個領袖在考慮什麼,他的臣屬就會考慮什麼。

李炳麾下的文武官員,和他們的帝君一樣,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權力平衡之上,很少有人去顧忌朝堂和戰爭之外的事情。而鎮疆軍的頭頭兒們,甚至包括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徐友長、杜建等人,開口閉口也都少不了復甦經濟的話題。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聖唐朝廷和鎮疆軍府,在財力、物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以至於到了最後,東都連給北軍和南軍發放糧餉都緊張,鎮疆軍卻在第六軍完成升級之後,立刻開始著手打造第七軍和第八軍的重甲步兵。

當然,說朝廷完全沒人在意經濟與軍事的緊密關聯,也是不準確的。至少,新任兵部侍郎董天星,就很快發現了這個嚴重的問題。

他向帝君提出,必須迅速恢復聖唐北方地區的經濟狀況,以便能夠為大軍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否則的話,不要說再徵召大批新兵參戰、或是組建強悍的重甲軍團,就連現在這八十多萬軍隊也快要養不起了。

李炳起初並沒有特別在意董天星的意見。

原因很簡單。他認為,董天星一個兵部官員,操什麼錢糧方面的心呢?朝廷現在已經來到東都,所有大臣各歸其位、各司其職,財政稅負方面的問題,自會有戶部和太府的人去打理,兵部不應該越界問事,把手伸得太長。

不過很快,李炳的這個念頭就發生了轉變。

因為董天星告訴他,鎮疆軍已經快要完成第三個重甲步兵軍團的組建了。

之前李炳曾聽過兵部的彙報,所以他非常清楚,建立一支數萬人的純重甲軍團,究竟需要花費多少財力物力。

現在李江遙居然一下子就搞出來三個軍,足足十五萬重甲步兵,簡直匪夷所思、恐怖至極!

不行,西軍能整,朝廷也必須整,而且要儘快整好。

“陛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銀子,臣做不到啊。”

董天星兩手一攤,愁眉苦臉。

李炳知道,對方說得一點沒錯。重甲兵厲害,因為那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沒有錢,就沒有優秀兵員和精良裝備,組建軍團便無從談起。

他立刻找來戶部尚書陳洪和太府卿魏梓軒,讓他們出錢。

陳洪是先帝的老臣,執掌戶部多年,向來在朝堂中說話很有分量。面對帝君的“無理”要求,他略一拱手,從嘴裡蹦出倆字。

“沒錢。”

“沒錢?”李炳的眉頭立刻皺了起來:“你們戶部不是從益州帶出來四千萬貫銀錢和兩千斤黃金嗎?加上朕這裡積攢的庫銀,怎麼會沒錢呢?”

陳洪掰著手指頭給李炳數道:“陛下,國庫裡確實有錢,但幾乎都安排滿了。首先一個,河北道很多州府,去年遇到嚴重旱情,河南道則是被毒兵禍害,兩地亟需賑災,佔用了很大一筆資金;其次,工部前陣子提出,說東都皇城和各衙門官署都需要儘快擴建和修繕,所以又是一大筆開銷;再有一個,慕容將軍為了對付南方叛軍,計劃要在半年內打造五百艘新戰船,工匠和物料的開支已經得到陛下批准,我們需要預先給他們留足;除此之外,還有拖欠了馬洪傑他們半年的軍餉。昨天,南軍又派人來催了,甚至還威脅說,如果再不發,士兵有可能要譁變。”

陳洪長嘆一聲:“就這,還沒算官員的俸祿和朝廷日常的各項開銷。老臣擔心,這個月又得欠著他們了。”

李炳大感鬱悶,轉頭望向魏梓軒:“稅呢?你們沒有把稅收上來嗎?”

魏梓軒連忙躬身答道:“陛下恕罪。稅是收了,但收得並不多。”

他頓了頓,認真解釋道:“以往太平年景,稅賦都是依著南財北糧的規矩來的。南方手工業和商業發達,所以上繳錢財為主、糧食為輔;北方農業佔優,離著帝都和東都又近,需求量也大,因此是以繳納糧食為主,錢財為輔。眼下,北方遭遇天災戰亂,糧食歉收,而南方被叛軍佔據,無法徵繳稅金,故而……”

李炳不耐煩的擺擺手:“好了,這些朕都清楚。說說你們有什麼對策。”

陳洪先看了魏梓軒一眼,然後道:“陛下,戶部不管收入進項,只負責朝廷錢糧的排程安排,所以臣能想到的辦法,只有拆東牆補西牆。看看能把哪筆大的支出暫時停掉,先挪給重甲軍團用。”

魏梓軒暗罵陳洪真會甩鍋,朗聲道:“陛下,臣認為,應該儘快調高稅賦比例,增加國庫收入。”

李炳微微一愣:“怎麼調?”

“朝廷十稅一的規矩,顯然已經不合時宜。”魏梓軒道:“眼下大敵當前,軍隊開銷自然比以往要大得多,稅收還維持在先帝時的水平,乃不知變通的迂腐之舉。臣建議,將比例提升至五稅一,同時加征戰捐。以人口為依據,家裡沒有青壯年男子,或青壯男子未參軍的,必須繳納戰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