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也取出一支槍,熟練地塞入火藥和彈丸。朱元璋見狀,也跟著效仿起來。

“燧發槍與普通火銃的最大優勢在於射程、威力以及適應各種氣候的能力。”

朱壽邊裝填邊講解,“此外,它的裝填速度快,射擊頻率自然也就比一般火器高。至於具體能快多少,我未曾使用過大明的火器,所以不太清楚。”

老朱對火器再熟悉不過,深知它們在大明對抗北元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然而,由於精準度和射程有限,這類武器往往只能作為半遠端震懾工具,主要靠響聲嚇唬馬匹。

平時嘛,基本就是根燒火棍。

“爺爺,您覺得遠處那棵小樹離我們有多遠?”朱壽環顧四周,尋找合適的射擊目標。

“大概百步開外吧,我當年使弓箭也能射到那裡。”朱元璋話音剛落,槍聲響起,小樹的樹枝瞬間斷裂。

“這……”朱元璋驚愕不已,愛不釋手地撫摸著手中的燧發槍,“真是神器啊!”

“爺爺,您看,有了這種槍,我們在四川自立門戶是不是也有幾分勝算?”

朱壽趁熱打鐵,“哪怕保守些,把這些火器獻給朝廷,換取個功名應該也不難吧。”

朱元璋親自試了幾槍,對威力頗為滿意,且操作並不複雜。他沉吟道:“造反哪是動動嘴皮子那麼簡單。”

“你知道造反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糧草?你手中的三百石糧食又能供多少人吃多久?”朱元璋開始考校朱壽。

朱壽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張紙:“我都計算過了,大明在四川駐軍約有十萬,要對付他們,我們至少得集結十二萬兵馬。”

“只有讓未經訓練的新兵有信心迎戰,才有可能取勝。至於糧食,至少得備足四十萬石,勉強夠用一個月,隨著戰鬥傷亡增加,剩餘糧食會逐漸增多。”

“錢不是問題,鹽商是最賺錢的行當。黃巢當年就是鹽販子出身,許多參加義軍的也有鹽商背景。”朱壽胸有成竹。

朱元璋驚訝於朱壽竟已做了如此詳盡的規劃,儘管資料並不精確,但顯然下過一番功夫。

“那你考慮過如何召集這十二萬人嗎?他們的後勤保障怎麼解決?糧食如何運抵前線?要是敵人截斷糧道怎麼辦?”

朱元璋連珠炮般發問,“最後,如何訓練這十二萬烏合之眾,讓他們能擊敗訓練有素的十萬敵軍?”

朱壽撇撇嘴,心知爺爺是在打擊他的積極性,但這些問題他確實有過預案。

反正靖難之變尚遠,現在培養人才還來得及。

將領固然需要天賦,但很多基礎崗位僅需識字、通傳令、懂算術。至於練兵,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他堅信照搬現代軍隊那一套,在這個時代也能奏效。當然,這些他並未向爺爺透露,畢竟爺爺觀念守舊。

至於糧食問題,答案其實就在門外的土地之下。

朱壽的隱瞞,讓朱元璋不禁自我懷疑起來。

如果朱壽所言皆為實情,豈非預示著大明即將陷入戰亂?標兒真的會喪命嗎?

朱壽將燧發槍重新裝箱,放回倉庫。

回到原處,他仍希望聽取爺爺的意見,畢竟自己不能像馬超那樣不顧家人安危就輕舉妄動。

即便要起兵,也得先妥善安置家人。

“爺爺,我已經把秘密全告訴您了。作為一家之主,最終的決定還需您來做。”朱壽嚴肅地說。

“造反之事,我絕不答應!”朱元璋斬釘截鐵,語氣嚴厲,“我朱元璋是靠著大明才有今日,怎能做出忘恩負義之事?”

朱壽心中並無波瀾,爺爺對大明的忠誠早已在意料之中。

“不過,躲避戰亂確有必要。未來的戰火會在何處燃起?”朱元璋試探性地問。

“現今藩王中,以燕王朱棣最為顯赫,勢力強大。戰事將從河北蔓延至中原,淮河一帶可能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我們不宜在應天府周邊久留,爺爺,咱們還是儘早離開吧。”朱壽回答。

“朱棣啊!”朱元璋心中暗歎。他雖有預感,但親耳聽到仍是不免失落。若標兒真的撒手人寰,恐怕再無人能制衡朱棣。看來,自己對老四的敲打還不夠到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