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王侯西去、歸身北邙
章節報錯
魏帝黃初七年,夏月丁巳日,帝曹丕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諡號:文帝。
六月,戊寅日,文帝葬於首陽陵。
首陽陵之所在,即在洛陽城外城之東邙山之側。此處離昌陵悼侯、故徵南大將軍夏侯伯仁的新墓,距離不是太遠。
原來的昌陵鄉侯府,此刻已然換上了“昌陵侯府”四個鎏金的隸書大字,但此刻,府內早已不復往日的歡喜熱鬧,而是剩下了無窮無盡的蕭索。
自夏侯尚逝世,已經一年了。
自古以來,至親離世,皆當守孝三年。無他,只因每個人降生在這世上以後,父母皆要寸步不離的照看哺育自己三年。
三年服喪,不唯追思,亦是報答。
當初的少年,在經歷了諸多事情以後,也已經成長成了堅毅的大人模樣。
夏侯玄,也已十八歲了。如今的他,已經需要去承擔起一個家族的擔子了。
沒來由的,一身喪服的家主昌陵侯,想起了前朝末年的那首兒歌: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太白原,金谷水,古來多少王侯將相,盡皆埋骨於此。
前漢自光武中興,定都洛陽後,已有五帝葬於邙山。其中自然包含光武帝的原陵。
更有冉耕,呂不韋,樊噲,班超,賈誼,鄧晨,鄧騭,祭彤,劉寬,樊崇等前代名臣名將、名盜名賊葬身此處。
想當年,光武帝剿滅群雄,擊敗王莽,硬生生再次光復了大漢河山,可到如今,他自己做夢也絕不會料到,竟會和新的魏朝天子同葬邙山。
夏侯玄抬眼望去只見枕河蹬山,一園千柏的漢家陵闕,真可謂風光奇絕,然而他卻無心欣賞眼前的眾柏成像之奇景。
這一年來,他的心智已更加成熟,他的內心,已經變的如同平湖淨水。
他腦中一閃,忽然又想起了一個來自民間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西域之西的崑崙山上,居住著一個得道的老道士,老道士有兩個小弟子,師徒三人就這樣在一個仙洞裡修行。
有一天,老道指著洞中的一口鼎,對兩個弟子說道:“為師今日要去天外一個道友那裡作客,這口大鼎裡所煮的,乃是從東海抓來的一條妖蟒,妖蟒唯有被蒸煮在此鼎之中,才可被制服,你們倆人一定切記,鼎下面要不時的架上桃木柴禾,鼎內也一定要不時地加水,千萬切記,切記!”老道士說完,便乘騎仙鶴而去。
於是乎,兩個弟子就開始輪流晝夜不息的給大鼎下架柴,給鼎內加水。
就這樣,一晃幾百年過去了,可是他們的師父還沒有回來,兩個小弟子即便耐心極好,也是得道之人,但畢竟道行尚淺,時日已久,也不禁有點著急了。
一天,大徒弟對他的師弟說:“師父不知幾百年後才會回來,看這條妖蟒已被蒸煮數百年,想來法力已弱,我倆何不乘機下山好好玩耍它一番呢?”
小師弟也早有此意。於是,倆人便把火生得旺旺的,在鼎裡添滿了水之後,就這樣下山去了。一路上他們雖然玩得開心,但不知為何,心中總放心不下師父交待的事,於是他們在一家酒店買了些酒肉之後,便匆忙趕了回來。可是可怕的事情依舊還是發生了,只見鼎底的火早已熄滅了,鼎內的仙水冷卻之後,也被那黃蟒喝乾了!
師徒二人慌了神,急忙沿著那妖蟒所留的痕跡追蹤而去。師兄弟二人追蹤不久,這才發現那黃蟒正向東海方向逃去,而妖蟒所走過的地方,則留下了一條黃色的水道。二人慌忙沿著黃水道追去,不久黃蟒發現了他們,又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師兄弟倆趕忙抄近路去截,妖蟒一見,又是亂拐一陣,最終還是朝著東海奔去了。
民間的老人常說,這條妖蟒當年七拐八拐所留下的水道,就是今日天下的九曲大河。
再說那神仙師父回到崑崙山仙洞,一看大鼎底下的仙火早已熄滅多時,而那大鼎裡黃蟒也早已不在了。他急忙呼喚兩個小弟子,可是也無人應聲,這位仙長什麼都明白了。他長嘆了一聲道:“兩個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禍害人間了。”
於是這位仙長立即騎鶴向東追去。
兩個小弟子再次追到天黑,眼看著妖蟒已經逃進了東海,無奈之下更無他法,正想稍作休息時,師父便已騎鶴趕到了。師父大喝一聲道:“畜牲!你倆使黃蟒給人間留下了災害,萬物有輪迴,孽因必有果,那你倆就永遠守住這條水道吧!”說完,師父含淚施法,將自己的兩個小弟子變成了兩座山,永遠守在這水道的兩邊。
後來,人們就把這條黃蟒留下的黃水道叫作河,把兩個小弟子變成的山叫追蟒山。再後來,大河南岸的人們覺得追蟒山不好聽,就將此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至今。
這是他兒時所深信不疑的傳說。夏侯玄不禁自嘲一笑。所謂道法,乃是前朝張陵於鵠鳴山所創的。今時道門之傳承,尚有江南龍虎山張魯的後人。但縱觀道門創立,至今不過數十年而已。此民間奇聞自然是杜撰無疑的了。
可是有那麼一剎那,夏侯玄倒是十分希望,父親他只不過是去天外與哪位仙長神遊去了,也許過些年又會回來呢?
但這又如何可能是真的呢?
夏侯玄念及此處,眼中與心中只想起了黃初二年的那個初春。那一年,父親剛要趕赴荊州上任,也就是那一年,父親將他的“素質”寶刀放到了自己的手中。夏侯玄明白,父親的意思是要自己繼續守護夏侯,守護大魏。
掌有利刃者,必以此來守護身後之人,身後之家,身後之國。
那一年,自己不過一個九歲孩童而已,可如今,時光荏苒,物是人非,已經是新帝的太和元年了。
西風蕭瑟,迎面吹來。吹動了他素白的衣襟。只不過,如今這素服之下的身軀,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瘦小單薄的身軀了。
——————
幷州,太原郡,晉陽縣。
振威將軍、河北都督吳質吳季重,此刻神思恍惚,明明乃是炎夏六月,可是他的內心卻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暖意。
他辛辛苦苦輔佐的五官中郎將、他苦心追隨的魏太子、他的魏王、他的陛下,終於還是離世而去了。
此刻,他宛若一尊泥塑木雕一般,呆呆的端坐在檀香木案前,眼前的紙箋,與他慘白的臉色相映成輝,而他手中的狼毫管,也在不住的微微顫抖,就好像他那微微顫抖的肩膀。
他回憶起當年,文皇帝尚為五官將時某一日的場景,那一日,五官中郎將的府上,大會賓客三十餘人,神相朱建平其時亦在席間,文皇帝舉著酒杯,笑著問朱建平,自己的年壽幾何?
而朱建平回答道:“將軍當壽八十,至四十時當有小厄,願謹護之。”
吳質哭著哭著,忽然嘴角牽扯出了一絲苦笑。文皇帝這些年來,晝間處理政務、夜間不是行樂,便是賦詩作文,飲酒歡宴。原來當年朱建平所說的壽當四十,是將夜晚也算了進去。
吳質又回想起了當年武皇帝攻克河北,重建南皮城的時候。
那時的天下,已經無人再能與武皇帝爭鋒。當年的五官中郎將,還只是二十餘歲的弱冠青年。而自己,也不過而立之年而已。彼時的中郎將,與曹子丹、曹文烈、夏侯伯仁、朱彥才、陳長文、司馬仲達,還有自己等人,終日便在南皮交遊,打獵飲酒,賦詩作文,擊劍縱馬。那時的自己,尚且還有幾分少年意氣。
思慮到此,吳質的心中又是一陣悲涼。眾人之中,朱鑠朱彥才、夏侯伯仁,也已經隨文皇帝溘然長逝了。即便他與朱鑠性情相沖,此時的吳質仍舊不免感到兔死狐悲。
吳質拿出了曹丕當年寫給自己的信: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意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注1:此乃曹丕所作《與吳質書》原文引錄。】
吳質不禁又笑了。這一次,他是為文皇帝的驚世文才而笑。世人皆言雍丘王曹植文才蓋世無雙,可在自己的眼中,文皇帝此篇文作,決計不在曹植之下!
這就好像吳質認為,自己的才能絕不在陳群陳長文之下一樣。
想當初,太子初登魏王王位,還勉勵自己道:“南皮之遊,存者三人,烈、丹龍飛,或將或侯。今惟吾子,棲遲下仕,從我遊處,獨不及門。瓶罄罍恥,能無懷愧。路不雲遠,今復相聞。”
當初,曹子丹、曹文烈二人亦與自己俱伴隨文皇帝交遊南皮,文皇帝登上王位之後,曹真、曹休二人亦以宗親受爵封將,而自己只是個長史。因此文皇帝這才寬慰自己,不久之後,文皇帝代漢受禪之後,果然不負諾言,自己也終於拜將封侯,與曹真曹休一樣開始鎮守一方了。
可是如今......
吳質不禁苦笑了起來。
此刻的吳質,傷痛的不僅僅是曹丕的崩逝。他也在傷痛,為何亦心腹亦親友的自己追隨了文皇帝一生,到頭來,卻惟獨沒有成為文皇帝的託孤大臣。
吳質似乎不願再思索下去了。他用衣袖擦乾了臉頰的淚珠,提起狼毫,寫下了那即將流傳百世的《思慕詩》:
“愴愴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歸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僶俛,庶幾烈丈夫。”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