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國語騎射
章節報錯
由於已經有了準備,因此這次沒花多少時間。郭康很快說服了王大喇嘛給他提供更多幫助,還去找了幾位羅斯神父幫忙。
米哈伊爾神父很樂意提供幫助。郭康告訴他,自己打算今後在當地設立新學校,讓教會安排人手,教這些羅斯人認讀基本文字。按他的計劃,每個家庭,至少都需要有一個人識字。
而且,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要教導這些人學習法律,瞭解基本的常識——比如國家如何執行,城市由誰管理,遇到事情了怎麼去反應情況,諸如此類。
雖然看起來,這都是些很簡單的知識,但奈何這個年頭,很多人確實不知道,尤其是這些羅斯人。
按之前的瞭解,這些人根本沒有“參軍是公民權力”的概念。他們眼裡,當兵就是給波雅爾老爺當炮灰的,不理解權力和武力的關係,以及權力與責任對等的原則。如果他們生活的環境裡,大家都沒有這個概念,那這些人就算塞進軍團,也不可能好好打仗的。
說白了,一支合格的軍隊,不是在軍營裡形成的,而是整個社會共同打造出來的。基於這個原則,就知道為什麼如此重視他們的社群環境了。
因此,必須對他們的聚居區進行認真的整理,理清戶籍,建立有效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計程車兵來。
兩位神父都在正教教會進修過神學,會希臘語,深知語言和文字的重要性。因此,對於郭康的建議,都十分贊同。米哈伊爾神父甚至感激地說,這是聖人一樣的善舉。
由於開的條件太好,他們也不去追究其他細節了——當然,郭康自己其實也還沒把細節規劃好。按照他原本的計劃,這些人就不用學希臘語了,直接學漢字就行。
不過這件事,他還沒跟其他人商量好,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安排才最妥當。
當初,大家推廣漢字,其實就是不希望羅馬境內再因為語言問題出現分裂。但現在看,處境依然是比較尷尬的。
漢字作為通用語,確實有各種好處。但另一方面,紫帳汗國又沒有在全民範圍內普及漢語和漢字的能力。這導致了古怪的現象:有些人會說半生不熟的漢語;有些人會用當地語言的語法和語序強行念漢字;還有人則直接用當地語言拼寫漢字,讓讀寫成了分離的兩個系統……到現在,也只能保證軍隊中上層,能夠熟練地使用漢語。
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沒有更好的通用語。在紫帳汗國起家的“羅馬尼亞”地區,當地的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人,並不願意接受希臘語。他們覺得,當年希臘人自己的帝國,都沒強行讓他們接受這個語言,紫帳汗國也沒這個必要吧。
尤其是邊境地區,由於長期的對立關係,有些人乾脆寧可學漢語,都不想學希臘人的話,更不能接受希臘語成為大家都必須學習的通用語,堅決反對把希臘和羅馬掛鉤。
而基於同樣的道理,希臘人也不喜歡這些“斯拉夫人”的話。擔任官吏的希臘人並不少,他們的意見同樣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能隨便忽視。
糾纏到最後,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把“第三方”的漢字拿來。在這類爭論中的優勢,漢字的最大優勢,是軍團很喜歡它。反正大家都可以說,使用漢字是軍事需求,不是為了在文化上鄙視和壓制誰,就此避免了當地人之間麻煩的爭論。
就目前這些斯拉夫人的處境,如果有的選,他們也肯定會選擇漢語而非希臘語的。所以,郭康對此倒是有些信心。
除此之外,就只能看情況,臨時決定了。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要求各國統一使用文字。看起來,這是個很大的工程,但其實難度也並不是多高。
根據後人從裡耶秦簡中得到的結論,秦朝時期,當地的官吏中,有一部分就是之前楚國的官吏,在楚國滅亡之後,被秦朝郡守繼續留用。他們使用的文字,從楚地漢字變成了秦朝指定的字型,但這些楚人其實只花了幾個月,就完全適應了公文的新格式,甚至連秦人公文裡的俗語都學過去了。
所以,迅速統一文字的前提,是大家的文字本來就差不多。雖然確實有差別,但得看跟誰比——相對於歐洲這種情況,他們那邊甚至都能算是忽略不計的。
秦始皇的功績再大,也只是普通人,不是天父那樣的神話,不可能脫離歷史背景來做事。正是因為有這種現實基礎,統一文字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而紫帳汗國這邊,做到目前的地步,已經算是盡力了……
當然,還有另一個不好明說的方面,就是上層統治者的心態。
郭康自己清楚,紫帳汗國其實依然是個小族臨大國的結構。在這種制度下,統治階層的心態其實很微妙。
雖然名義上是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國家,但從始祖伯顏帖木兒開始,整個家族其實基本上沒人會蒙古語。因為金帳汗國說的是突厥系的欽察語,伯顏帖木兒作為中下層的小頭人,當年也就只會說這個。至於後面的幾代人,更是漸漸連突厥語都不會了……
而且,南北戰爭之後,蒙古系王公們就被清算了一回;帖木兒打敗脫脫迷失,擊潰金帳汗國殘餘勢力之後,當地草原貴人又經歷了一番大洗牌。兩輪清洗之後,傳統部落貴族其實已經沒多少勢力了。
現在這幫“蒙古人”裡,大概也就那幾個負責外交,經常和中亞、草原地區進行貿易與外交往來的官員,還會說蒙古語了。連脫歡自己,都只會幾句向人問好、喊人喝酒之類的。
而因為南衙世侯的作用,作為宮廷真正意義上的高層語言,漢語其實才是汗廷的“國語”。從郭蓋長期主管內政的時代,就基本確立下來了。
一眾世侯家族,其實本來也不止會這一種語言。像曹家、史家,都是在突厥部落裡混過的。但對於大家來說,漢語不但是最大的共同點,也寄託了各家作為一個共同體,所擁有的的集體記憶,有不可取代的意義。沒有了漢語,可能大家也就得散夥了。
雖然聽著有點怪,但漢語和軍事技能,其實才是汗廷上層自我定位的“錨”之所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