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小讓娜開口,說道:“這麼一講,好像還真的是這樣。”

“別說那些其他蒙古人治下的小國了,歐洲那邊可能更不一樣。之前,除了太爺爺,我甚至從來沒聽說,還有人以抵抗異族統治為口號行動的——異族的領主好像本來就是秩序的一部分。”她想了想,搖搖頭。

“哪怕當年反對薩拉森人的戰爭,也是針對異教徒,而不是異族。從一系列記錄看,只要對方願意改宗投靠,我們這邊的國王和領主甚至會非常歡迎他們。據說有的貴族,祖上就是當年的那些改宗薩拉森人,而對面,也一直不缺我們這邊叛逃過去的。”

“故事書裡倒是也不缺這些。”朱文奎想了想,接話道:“我看無論是法蘭克人,還是薩拉森人,都特別喜歡寫己方英雄和對方陣營的女性談戀愛的故事。而且他們兩邊都非常堅信,對方擁有大量女騎士之類的角色。很多故事都是這些人被抓開始的……”

“你看什麼不好,看這種東西?”小讓娜質疑道。

“這怪我麼?他們自己天天寫這種東西,又不是我寫的。”朱文奎果斷否認。

“這個……也正常。”郭康解釋道:“長期對峙下,肯定會有女性參與作戰,然後給大家留下這種印象。”

“再說,這種例子也不是沒有。我聽說在西班牙,當地貴族專門給參與守城的婦女授勳,在東邊,和我們接觸的地方,一樣有這類事蹟。其實就我……呃,就我聽過的訊息,我們西北的公教國家和東邊的土庫曼人,都有這種女戰士出現過。”

他本來想說自己義父的經歷,不過想了想,還是換了個說法,避開了話題:“可見打的激烈起來,這些事情都是可能發生的。”

“你這麼也對。”小讓娜倒是直接承認了,但她話鋒一轉,又問:“但你想想,中原人和草原人之間,有這樣的故事麼?這麼長的歷史,伱見過一個作家或者民間歌手,講述這個題材麼?”

“呃,我只知道花木蘭……”朱文奎想了想,說:“是不是我讀書太少了?想不起來別的了。”

“不過花木蘭算是作者己方的女英雄。”小讓娜指出。

“敵方的女人,一般也寫不來吧。”朱文奎說:“可能和剛才說的一樣,是周朝的教訓比較慘烈吧。所以,之後就沒人再說娶蠻夷的事情了。”

“這可能都不止道德問題——士大夫們在道德層面進行反對、但民間依然十分流行的,其實多了去了,根本管不住的。這種民間都沒有的題材,只能說是大家確實不喜歡了。中原人應該是真的瞧不上蠻夷,連跟人家談戀愛都不樂意吧。”

“這麼說的話……”小讓娜想了想,又問道:“花木蘭是北朝角色。這些人的文明程度已經相對比較高了吧。北朝和草原人文化水平差距太大的話,同時代的南朝呢?有沒有南朝人抓女騎士花木蘭,或者和她們談戀愛的這種作品?”

“這更不可能吧。”朱文奎驚訝道:“東晉、南朝的軍隊,也就偶爾的一些時間段才能打。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出門就‘王師敗績’的。而且真到了打勝仗的時候,大家也沒心情管這種事情了啊。”

“對吧,你看,我就說差別還挺大的。”小讓娜確信地點點頭:“結果上看,塞里斯人真的一直很認真。我可從來沒見過英格蘭人要驅逐入侵者過。”

“啊,這還真是……”郭康想了想,發現確實是這樣:“我都懷疑你們為什麼叫他們‘盎格魯人’。盎格魯人已經算是滅絕了吧?”

“這就是個習慣稱呼吧。”小讓娜只能這麼解釋。

“哎,法語裡確實是這麼叫的啊。”朱文奎還沒反應過來:“其實已經沒了麼?”

“倖存者肯定還有,但族群意義上已經沒了。”郭康告訴他:“盎格魯-撒克遜部落是5世紀那會兒,羅馬帝國瓦解的時候,才進入英格蘭的。他們的人並不多,在征服當地之後,也只是作為上層存在。當然,這也不奇怪,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從上古之後,外來者就很難從血統上取代當地人了。”

“之後,這些人沒統治多久,就不斷遭到維京人的襲擊和蠶食。後來諾曼人又給了他們致命一擊。征服者威廉時代的記錄說,全英格蘭的一千名一級領主,在征服後只活下來13人,八千名二級領主,只剩下百分之十。在相對繁華的約克,人口只剩下之前的四分之一,其他幾個郡,也有過半的居民點被摧毀。這些地方到現在,幾百年了,都還沒恢復。”

“之後,諾曼人佔據了社會上層,而本來根基就不穩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實際上已經消失了。”

“我原來以為中原的戰亂已經夠慘了……”朱文奎嘀咕道。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慘。中原顯得更慘,是因為記錄更多。而英格蘭只有這一次有詳細記錄,所以我們也只知道這一次。”郭康搖頭說:“至於其他的內戰、征服,連可靠的記錄都找不到。大家不知道,乾脆就當沒有發生過了。”

“而且,諾曼人的統治也極其穩固。這麼多年下來,雖然國王已經換了好幾個家族,但貴族們的整體構成依舊沒什麼變化。今後沒什麼意外的話,估計也會持續下去的。”

“這也正常,這邊常有的事了。”朱文奎倒是不意外:“他們佔領英格蘭那會兒還是北宋年間吧?估計堅持到各路殘元全滅亡,都沒什麼問題。”

郭康想了想,覺得他還是太保守了。

別說元朝滅亡,就是清朝滅亡,這時間都太短了——在原本的世界,直到郭康穿越那會兒,這個格局都沒什麼變化。

按照現代英國學者自己的研究,以當地貴族階層衰落的速度,需要一千年才能讓一個家族降到社會平均水平。這還是理想資料,實際上,因為通婚、換殼等手法,還會更長。平民的上升當然也十分艱難,平均需要10代人,才能從下層提升到中層。

有資料的八百年間,大多數姓氏就不存在什麼興衰沉浮,依然還在當年的位置上。把13世紀和21世紀,頂級大學的學生名單進行對比,還能發現很多貴族姓氏依然特別突出。

這一點甚至和隔壁法國都不同。到現在這個年代,法國的騎士家族平均只能維持三四代人,就會走向滑落。大貴族堅持的更久一些,但也很快就會面對權力越來越強的國王,逐漸喪失特權。

至於明朝就更不用說了。根據統計,有將近50%的進士,祖上三代之內連個生員都沒有,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下層。再怎麼說它封建、落後,人家也是個科舉制的官僚帝國,跟貴族制國家根本沒有可比性……

“這個國家的人,估計是救不了的。”郭康對他們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