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忠海去了津門軋鋼廠,四合院少了一位道德君子,反而安穩了許多。

得益於這段時間街道辦的處罰,四合院難得的成了一個祥和的院落,齷齪事情和勾心鬥角反而少了許多。

劉海忠被思想教育折磨的都沒有精力去進行大院的例行節目,吃飯睡覺打孩子。

不過這兩兄弟的日子也不好過,被劉海忠帶著,早上晚上幫助他打掃廁所衛生。

傻柱也安穩了許多,走到哪都低著頭,畢竟打掃廁所和燒鍋爐在他眼裡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這讓他都沒臉往秦淮茹跟前湊。

許大茂還是那樣,時不時的撩撥一下傻柱,傻柱也沒有精氣神和許大茂鬥法。

時間久了許大茂也覺得沒意思,就不去光臨傻柱新的戰鬥基地廁所和鍋爐房了。

四合院唯一不變的就是賈張氏那張破嘴,也不知她哪來的這麼多精力。

秦淮茹成了她的出氣筒,罵的那就一個難聽,畢竟是老孃,賈東旭也不能總讓其下不來臺,就只能苦了秦淮茹。

經常聽到賈張氏的罵聲,這讓張志飛很不習慣,穿越之前家裡兒媳婦老大,穿越之後婆婆老大,兩種情況截然不同,也讓他認識到了不同時代下文化習俗的差異。

張志飛這段時間幾乎是天天都去郵政局,看有沒有自己的信件,只是這個年代的交通實在落後,前世快遞三兩天就到,這個時代十多天過去了,他還未收到袁老的回信。

這也讓張志飛意識到國家存在方方面面的困難,交通、醫療、住房、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全面落後於發達國家。

自己有幸生於這個時代,不說拋頭顱灑熱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須全力以赴,哪怕是一點點的貢獻也好,終歸不負韶華,不負穿越一回。

這天還和往常一樣,張志飛騎著那輛拉風的腳踏車,在去往郵局的路上,剛走到前門大街,碰到了郵遞員。

“張志飛你的書信。”他這段時間一直往郵政局跑,郵遞員已經和他很熟了。

張志飛帶著興奮之情,走到郵遞員近前,接過自己的書信,正是袁聖從安江農校寄來的。

和郵遞員道過謝之後,他快速蹬著腳踏車,向四合院駛去,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袁聖的教誨了。

進了四合院以後,和守在門口的三大媽打過招呼後,把腳踏車推進屋裡停好,便迫不及待,拆開信封。

袁老大公無私,絲毫沒有因為張志飛是一個陌生人,就沒有不理他,也沒有敷衍應付,反而認真的回答了他的問題。

袁聖此時年僅28歲,但他的農學知識之豐富,思維之靈活,世所罕見。

對於張志飛所提的問題他從多方面給予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透複雜的遺傳育種知識。

袁聖很是認可張志飛投身農學,並鼓勵他繼續探索研究雜交水稻,不要因為困難就放棄。

對照袁聖的書信,結合自己前段自學的知識,很多問題豁然開朗。

真不愧是萬家生佛的牛人,不服不行,自己帶著答案、備考幾個月還考不過人家臨時上場,實力差距不以道里計。

袁聖給張志飛的回信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十多頁紙,內容豐富、知識點精要,對張志飛的作用極大。

張志飛確實被他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給迷住了,直到弟弟妹妹放學回家,才打斷他的學習。

和弟弟妹妹簡單吃過飯之後,張志飛繼續研究袁老師的書信答疑。

“大哥,你看的這是什麼?”弟弟以為是情書,拿過去一看,是一堆自己看不懂的專業術語和公式。

張志飛頭也不抬的回答道:“中國人的飯碗。”

“啥?”弟弟妹妹被他的回答給懵住了。

張志飛沒有繼續理會三人,他是真的被袁老師獨特的思維給驚呆了。

以前即使有著答案,他還是感覺找不準方向,現在卻感覺近在咫尺,有種自己快要成功的感覺。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張志飛一門心思投入到了農學的學習上,常常往返於燕京農業大學、軋鋼廠、南鑼鼓巷95號四合院之間,他的學識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高。

一有疑惑他就去主動請教燕京大學教授王彥昌,他老人家也給自己解釋不清的,就標記出來,匯總的一定數量後,寫信告訴袁聖。

期間他又給袁老爺子寫了一封信,還是以學生的身份寫的,並且把自己的構想側面告知了袁老師。

他不相信袁聖能坐得住,一個註定走上科研道路的人,骨子裡的那種社會責任感,會不自覺的推動他深入研究下去的。

還未等到袁聖的第二封書信,系統空間的莊稼可以收割了,總算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大躍進的後遺症已經出現了,自然災害加上大躍進,1958年冬季糧食價格依然開始上漲,食物定量開始不能足額髮放。

張志飛這段時間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學習,在工作上也是隨大流,並未拿出任何建議,他是真沒有時間。

這個時間他就會吐槽自己的系統,隔壁四合院穿友都是一鍵播種、一鍵收割、一鍵加工,到他這裡,卻什麼都要他自己親力親為。

本身種糧的技術就不高,加上空閒時間又少。區區三畝地的莊稼,張志飛硬是收割了三個周,要是農民伯伯和他一樣的效率,估計都得餓死。

所幸結果不壞,經過三個周的收割,張志飛收穫了小麥120多公斤,產出80公斤左右的麵粉。收穫水稻300多公斤,產出大米180多公斤。

除此之外還收穫了一些蔬菜、土豆等。

他們兄妹四人從此就再也不怕沒飯吃了,哪怕在自然災害的三年,他們也能安穩度過,這讓張志飛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糧食收割之後,沒了緊迫之心的張志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雜交水稻和弟弟妹妹的學習上,他非常清楚,這個年代只有學習才是最好的出路,也只有雜交水稻才能解決目前吃不飽飯的問題。

學習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就算在改開之後,剛開始的那些個大老闆、暴發戶,大多人都慢慢的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愛學習的,儘管可能他們不是學習書本的知識。

雜交水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一世有人說袁聖和自己的團隊,憑藉一腔熱血,養活全球10多億人口,並非空穴來風。

自己沒有人家的思維、格局、能力,在研究下去,也只能到達袁聖早期三系雜交水稻的水平,後續只能等待袁聖親自下場了。

袁聖的第二封書信,裡面最為重要的不是知識,是他自己終於放下了對紅薯的研究,轉而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看來其已找到了自己今後的人生方向,比上一世提前了6年時間。

有著系統獎勵的開卷答案,張志飛側面告知袁聖一些知識,他便抓住了核心要義,進步很快,理論知識完善的很快,就差實驗了。

張志飛也在袁聖和王教授的幫助下,基本上掌握了三系雜交水稻的要點,目前就是缺乏實驗資料。

只不過燕京這個地方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實驗產區,雜交水稻要發展,最後還得看袁聖在安江的實驗結果。

張志飛想了想,挑選了符合時代,看著像自己研究的,袁聖目前還不確定的知識,郵寄給了袁老第三封書信,供袁聖參考。

他相信,這一世國人絕對不會再有那麼多人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