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
章節報錯
高太后與向皇后在便殿之中,等了約莫一刻鐘,卻並沒有等到髃臣們辭殿的訊息。
恰恰相反,她們等來了一紙進奏。
高太后和向皇后,看到張茂則,將宰臣們簽押的進奏文書,送到她們面前時。
她們兩人都很驚訝。
再看文字,卻是宰臣們乞覲太后、皇后言事的請求。
高太后看著,眉頭一皺,便問張茂則:“張都知,可知髃臣,緣何求見老身與皇后?”
大宋百年來,宰臣們在天子尚在的時候,請求面見太后、皇后的例子,太少太少了。
而同時求見太后、皇后,更是幾乎沒有先例。
張茂則低著頭回答:“啟奏娘娘:臣以為,當是為開寶寺貢院失火一事……”
“貢院?!”高太后和向皇后,聞言,都是吃驚起來:“失火?”
“到底是怎麼回事?”高太后頓時就坐不住了。
向皇后也隨之憂心忡忡。
她們當然都知道,大宋貢院在那裡?
開寶寺!
那個皇城東南,鎮守五丈河的皇家寺廟!
那個有著全汴京最高佛塔的寺廟!
宮裡面,故老相傳,當初,太宗重修開寶寺的時候,曾有望氣士,進言太宗:開寶寺,當少陽之位,國姓王氣所在,不可不慎!
如今,開寶寺居然失火!
恰好,大宋之德,在太祖時就已經被定為火德。
王氣之地、少陽之位、皇家寺廟、貢院……失火?
恰逢官家臥疾,天下紛紛。
高太后和向皇后,立刻就緊張起來。
比宰執們想象的還要緊張。
不過,她們緊張的方向,和宰執們擔憂的地方完全不同。
對於深居深宮的太后、皇后來說。
走水失火,燒死再多的人,也只是外面的事情。
太后、皇后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但燒了皇家寺廟、王氣所在的開寶寺就不同了。
“阿彌陀佛!”高太后念起佛來。
“菩薩保佑!菩薩保佑!”向皇后也跟著合十拜了拜,然後看向高太后:“娘娘,這可如何是好?”
高太后憂心忡忡的道:“老身早就聽說過,自從元豐五年,日稱大師圓寂之後,開寶寺中諸僧,便已不守清規戒律,喝酒吃肉,娶妻生子,乃至於納妾經商者,比比皆是!”
“定是這等不守戒律的僧人,做了惹惱了佛祖的腌臢事!”
其實,哪怕是在深宮的高太后也知道。
大宋的僧人,不守清規戒律,不是第一天了。
僧人們,廣佔土地,經商販貨,放貸收息、娶妻生子納妾的,比比皆是。
不知道多少紫衣高僧身後,跟著幾百口人討飯吃!
向皇后也點頭,說道:“新婦也曾聽入宮的命婦們說過,坊間將這些荒僧呼為‘沒頭髮浪子,有居室如來’,更有甚者,竟有那放浪銀僧,自稱‘偎紅倚翠大師’,洋洋得意,招搖過市!”
太后與皇后,在此刻達成一致。
都是那些不守清規戒律的荒僧,胡作非為,惹怒了佛祖,才會發生這樣的禍事!
必須如此!
也一定得如此!
不然,難道還是禮佛誠心的太后、皇后唸錯了經?
在旁侍奉的張茂則一看這個情況,自然是連連附和,然後趁機塞了一點私貨,把大相國寺裡那些在東京城裡放貸的和尚也揪出來,批鬥了一番——張茂則的外甥,也在東京城裡操持放貸的營生。
高太后和向皇后,一聽連大相國寺的和尚,竟也都在放貸?!
頓時齊齊唸了句:“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慈悲為懷的僧人,不僅僅放貸,竟還使出種種毒辣手段,逼人還貸?以至有人被逼死?
簡直是不可理喻!哪裡還有什麼慈悲心腸?
有這種僧侶把持寺廟,佛祖如何不怒?
難怪近來有司為官家祈福,卻總是沒什麼效果。
原因找到了!
於是,當三省兩府的宰執和翰林學士院的兩位翰林學士,在閣門通事舍人引到便殿,見了帷幕後端坐著的太后、皇后,分班行禮完畢,還未來得及奏事時。
每一個人都發現,氣氛似乎有些不太對勁?
左相王珪,只能硬著頭皮,帶著群臣,持芴上前,奏道:“臣,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王珪,伏問太后、皇后無恙!”
“老身無恙!”高太后怒氣衝衝的回答。
“本宮無恙!”帷幕後的向皇后,也是帶著怒意回覆。
群臣還以為,太后和皇后,乃是因開寶寺貢院失火,燒死了三個與皇室關係密切的大臣而驚怒不已,正欲解釋的時候,就聽著那帷幕後的太后詢問道:“諸位髃臣可知,如今天下僧人之中,可有修為有成、佛法精深、持戒森嚴,可堪領率眾僧者?”
王珪和蔡確,同時抬頭,兩人眼中滿是驚訝。
太后和皇后,這是怎麼了?
倒是在班列中的尚書左丞、門下侍郎章惇,聽明白了高太后的意思。
這位和蔡確同自福建來的執政在心中,搖頭一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和地方軍州上的監司官員不同。
身處兩府的宰執們,日日與官家相處。
早就知道,皇帝是人不是神。
不僅僅可以被愚弄,甚至可以被戲耍。
宮中的太后和皇后,更是與民間的婦孺,沒什麼區別。
甚至可能,還要不如。
所以,章惇想了想,持芴出列,奏道:“奏知太后、皇后,臣曾聽聞,元豐中日稱僧圓寂後,官家曾命有司尋訪善佛法、明梵文之西僧入京傳法,主持譯經、傳經事,於是陝西轉運司舉自三藏法師求法處而來之西僧金總持應募,經有司考核,確實精通佛法,梵文造詣高深,官家於是詔封‘西天三藏法師’賜紫衣,命主持傳法院……”
元豐改制,罷去了歷代以來首相兼任‘譯經潤文使’帶職的傳統。
這使得,三省有司對譯經事業的關注,大大下降。
除了章惇沒事幹,常常跑去傳法院裡,與那位番僧金總持談佛外,三省兩府重臣幾乎沒人將此事放在心裡,一時間自然想不起來。
而章惇關注那位番僧,並不是他信佛。
恰恰相反,作為儒門弟子。
章惇對佛、老之事,素來敬而遠之。
章惇結交金總持,是因為那個僧人,曾經在西賊境內多年,還受到過賊酋的重視。
而章惇,素來有志於兵事。
他這是未雨綢繆!在蒐集和打探,西賊的軍事、政事、國事細節。
高太后和向皇后聽了都是大喜不已!
日稱僧,是大宋名僧!
慶曆七年,被仁廟迎入傳法院,拜為‘西天譯經三藏朝最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日稱’。
從慶曆至元豐,這位從三藏法師求法處,不遠萬里來到中土傳法的高僧,就一直主持著傳法院的譯經之事,翻譯的佛經,多達數十卷。
更曾出任大宋皇家寺廟開寶寺主持。
高太后和向皇后,前往開寶寺進香時,見過這位西方來的高僧。
確是寶相莊嚴,佛法精深。
如今,聽章惇提起,東京城裡,竟還有一位和日稱僧一樣,自三藏求法處來的高僧,不禁歡喜不已。
高太后和向皇后對視了一眼,然後道:“既如此,老身以為,如今開寶寺失火,或是寺中缺乏高僧以身作則,為眾僧榜樣的緣故!”
“列位髃臣,除此僧為開寶寺主持如何?”
三省兩府的宰執和兩位翰林學士聽了,都是面面相覷。
蔡確心裡面,也多少有些失望。
但,沒有辦法。
就和他總勸自己的妻子,不要去燒香,但總是勸不了一樣。
面對信佛的太后、皇后,作為臣子,他除了服從,沒有其他選擇。
好在,至少,今天開了一個頭。
三省兩府及翰林學士,同朝兩宮!
在大宋,最困難的,永遠是開先例。
今日,他藉著開寶寺大火,導致三省兩府和翰林學士,都陷入恐慌的機會,開了這個先例,日後,再有事情就可以援引此例。
“臣等同奉旨意!”群臣拱手而拜之後,蔡確就趁機持芴出列,奏道:“臣斗膽請奏太后娘娘、皇后殿下:開寶寺被火之事,是否需要上稟官家?”
高太后和向皇后聽了,對視一眼:此事沒有上稟官家?
旋即她們醒悟了過來。
也對!
此事,若是稟了官家,就不需要到她們面前來了。
於是,高太后問道:“諸位髃臣,開寶寺被火一事,可有什麼情弊在內?”
蔡確拱手拜道:“啟奏太后娘娘、皇后殿下:昨夜四鼓,開寶寺貢院走水,雖經開封府都巡檢、殿前司左軍巡使等率部奮力撲救,至天明時,已撲滅大火!”
“然則,水火無情,貢院失火,不僅僅焚燬了貢院省試考卷,也焚死官吏數十人……”
“其中,承議郎翟曼、奉議郎陳方之、宣德郎馬希孟、皆已確定葬身火場……”
“茲事體大,臣等不敢擅專……”
“如今,官家小恙在身,太醫醫官囑託臣等:宜多進喜事,勿進憂煩,以安聖體……”
“臣等愚鈍,不勝惶恐,伏乞太后娘娘、皇后殿下指揮!”
說完,蔡確就恭恭敬敬的俯首再拜。
群臣跟著俯首而拜:“臣等伏乞太后娘娘、皇后殿下指揮!”
在這一剎那,三省兩府之中,不是沒有人察覺到異樣。
可,在從眾情緒的裹脅下,他們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跟著蔡確的節奏起舞。
高太后和向皇后,卻是沒有察覺到這一點異樣的細節。
只有,在高太后和向皇后身邊侍奉的張茂則,不經意的皺起了眉頭,察覺到了異樣。
但張茂則不敢插話,他甚至不敢出聲!
宰執奏事,哪裡有內臣說話的地方?
他要敢出聲,明天就得捲鋪蓋出外了——烏鴉們會很高興,用一個入內內侍省都知的屍體,來向世人證明他們的忠誠和清正!
高太后也保不住他,更不會保他。
因為,此乃祖制!
……
注:兩宋的大寺廟,都會開有質庫,最初是信眾之間互幫互助的一個組織,然後就發展成了類似今天當鋪加銀行加風投的金融實體……
而北宋的僧人,花和尚多,不正經的和尚更多。
當然,這不能怪和尚。
因為北宋朝廷比和尚玩的還花。
和尚的度牒,在宋代,基本充當了今天支票、信用憑證的角色,一般朝廷遇到沒錢的時候,就發一堆度牒下去給人當錢用,正常價碼一張度牒賣個100-200貫輕輕鬆鬆。
所以,也就不要怪,假和尚滿大街跑了。
注2:宋代高僧的象徵,就是朝廷賜予的紫袍僧衣。
注3:日稱僧,是印度高僧,在慶曆年間來到北宋傳法,熙寧、元豐都有日本僧人來到汴京求法,和日稱僧碰過面。金總持則似乎應該是阿富汗來的,他先在西夏那邊當了幾年國師,然後他聽說了宋朝在招募一位可以翻譯梵文佛經的番僧後,果斷跑路到了宋境(他自己說的)。
這個人歷史上一直活到了南宋時期,在很多南宋士大夫筆記裡,留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