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進了軋鋼廠?”張志飛帶著發的工服進四合院時,被三大媽擋住了去路。

“嗯。”張志飛還要去燕京農業大學借書,沒空和三大媽閒聊。

“哎,我說三大媽,我這還有事呢!您要沒事把路讓開,我要進去了。”張志飛臉色發黑的看著擋在路上的三大媽。

三大媽讓開路,張志飛頭前走,她跟在後面,欲言又止。

張志飛沒空理她,放下東西,把門閉上就向燕京農業大學走去,四合院到燕京農業大學要步行四十多分鐘。

張志飛本不需要回四合院,後來想到,看到自己領物資的人很多,直接放進空間,恐生事端,還是回四合院一趟,讓大家知道自己進出上班了。

至於三大媽擋住自己去路,估計是和母親紡織廠的崗位有關,三大爺家是挺困難的,但想要白嫖工作崗位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免費給了三大爺一家,恐怕會被其他人罵做缺心眼,更何況兩家的關係也沒有好到這一步。

穿越過來之後,身體素質得到了全面加強,不到四十分鐘就到了燕京農業大學。

保衛科的工作人員看了他一眼就放行了,原本張志飛是進不去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張志飛和植物學老教授王彥昌的幫助下進去的,王教授在得知張志飛正在研究雜交水稻,雖然感覺很不靠譜,但還是給予了支援,還幫他辦理了借書證。

燕京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歷史源自於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是一所由燕京大學農學院、華清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的高等農業院校。

政務院於1954年將燕京農業大學列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和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是華國農業領域的翹楚。

學院藏書十分豐富,既有古代農學的拓印本,也有近現代的農學專業書籍。

張志飛這段時間一直到燕京農業大學學習,可是十分清楚,這所大學的底蘊,遲早能夠一飛沖天,這和他的關係不大,他現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吃懂弄通這些知識點,提前搗鼓出三系雜交水稻技術。

徑直去了圖書館,館長是一位中年婦女,看著和藹可親,除了愛給人介紹物件這一個毛病,在沒有其他問題。

“顧老師,這些書我想借出去看,麻煩您登記一下。”張志飛抱著六七本專業書籍,走到登記處。

“你這孩子,這麼多書一時半會能看的完嗎?規定一次最多借三本書,你挑選三本。”顧老師指著張志飛跟前的書說道。

張志飛看了看幾本書,都是十分重要的書籍,都捨不得放下,只是規定如此,他也不能例外,更何況剛建國,國內圖書有限,要講究個流通性。

最終他選擇了三本和雜交水稻技術相關程度最高的三本教材,分別是現代植物育種技術、作物育種學、細胞生物學。

“20元押金,不得撕毀、塗抹,一個月內必須歸還。”顧老師麻利的做完登記工作,把書交給了張志飛。

“知道了,顧老師。”張志飛小心翼翼的把書收好。

“孩子,我聽王教授說,你中專再有一年就畢業了,咋退學了呢?是不是廠裡剋扣你家的補助和撫卹金,不得不去工作。”顧老師惋惜的說道。

張志飛笑著說道:“工廠待我家很好,沒人剋扣撫卹金,我弟弟妹妹還小,沒人照應可不行。在者說了,只要想學習,在哪都行,活動老學到老。”

“行吧。”顧老師和他非親非故的,這麼問也是看在他熱愛學習的份上,沒有那個老師不喜歡學習的孩子。

“顧老師,我弟弟妹妹快放學了,我得給他們回家做飯,就告辭了。”

“嗯,那你去忙吧!”顧老師目送張志飛離開圖書館,還是有些惋惜。

張志飛心裡還是很感激顧老師的,對方能主動講出這話,說明是一位熱心腸的老大姐。

其實張志飛從中專輟學,和經濟沒有什麼關係。

他穿越過來之後,當時還在適應新的身份,學校老師同學對她的熟悉程度可不見得比父母低。

他退學一是源自內心的安全感,怕暴露;

二是弟弟妹妹還小,確實需要他的照顧。他和大妹倆人必有一人退學,張志飛不可能讓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接過家庭重擔,只能自己退學,擔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最為重要的是,他居住在噙滿四合院,最早得知這一情況,他內心是拒絕的。

可惜根據眼下的國情,這點是沒辦法改變的,就噙滿四合院的情況,他就不可能讓妹妹退學,自己待在學校求學,要是那樣,弟弟妹妹還不得被欺負死。

總之,張志飛退學,不單純因為一個問題,是多種複雜因素引起的。不過,軋鋼廠給自己幹部崗,並且與學校做好了溝通,還能領取到畢業證,對自己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訊息了。

四合院確實藏不住訊息,等張志飛從學校回到院內時,他接班的訊息已被全面傳開了。

賈張氏是最不想聽到這個訊息的,這讓他謀奪張志飛家的房子直接破產。不過,老乞婆並未善罷甘休,張志飛的麻煩事還在後面。

張志飛並不知曉這裡面的齷齪,他生在新時代,有時並不能理解這個年代人們的想法,他不知道這是普遍現象,還是一群臥龍鳳雛,都集中在了噙滿四合院。

“哥,我聽說你辦好了接班手續。”弟弟妹妹在衚衕口,就聽說自家大哥要到軋鋼廠上班。

“嗯,都洗洗準備吃飯。”張志飛催促幾人道。

弟弟妹妹確實餓了,一鍋洋芋乾飯,不一會就見底了,弟弟張志國還有些意猶未盡。

張志飛自己也是,在穿越之前,一頓一碗飯,穿越過來之後,最少兩碗打底。這個年代大家的油水都少,工作又重,飯量自然就大。

“麗麗、茜茜、志國,從明天開始,哥就要上班了,下午就不能按時給你們做飯了,在吃飯你們就要等了。”張志飛對三人說道。

“沒事,哥,我們能頂得住。”張麗麗說道。

張志飛想了想道:“隔一段時間多蒸點二合面饅頭,你們帶上水杯和饅頭,中午頂一頂,志國你和倩倩放學早,你回來先生火,等哥回來在做飯。”

兄妹四人,相依為命,父母去世後,一夜之間都懂事了不少,對於張志飛的安排,都沒有異議。

晚上,張志飛和妹妹張麗麗學習了發麵技術,準備明日一早蒸饅頭。

兄妹四人互幫互助,在這小小屋子內,有一種叫做情親的感情在流動,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