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九,黃道吉日,宜嫁娶。

這一日,整個汴梁城都被染上了紅色,即便李傑一再強調,婚禮無需大操大辦。

但仍然架不住京中百姓的熱情。

得知天子大婚,凡是生活在京中的百姓,家家戶戶都為門頭披上了一抹嬌豔的色彩。

有錢的披紅綢,沒錢的披著紅帛,至於那些家徒四壁的,也會想辦法掛上帶著紅色的物件。

清晨。

范仲淹走出出租屋,看到滿街的歡慶氛圍,不由發出一聲感慨。

「陛下當真是民心所向。」

雖然范仲淹不是迎親團隊的一員,但天子大婚是何等要事,近幾日,朝堂上的頭等大事便是陛下結婚。

因此,他清楚的知道,朝廷並沒有大辦的意思。

街上的景象,全都是百姓自發組織的。

其實,想想也對,自陛下登基以來,一系列的新政如雨後春筍般,不間斷的出臺。

儘管惠及民生的不是特別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陛下定會是大宋聖主。

另外,大宋也一掃之前的積弱,先後豪取兩連勝,如今,四海威服,大宋百姓再看到契丹人、党項人,完全可以昂著頭,甚至當面嘲諷。

往後,大宋百姓才是一等人!

什麼契丹人,党項人,統統都得靠邊站。

午後。

文德殿後閣。

李傑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袍,靜靜的等候著吉時,待會,他將前往文德殿,當著朝廷百官的面,親自冊封張氏為皇后。

不過,冊封時張氏是不在現場的。

「陛下,呂相公的札子到了。」

就在這時,張茂則捧著一份加急的奏疏走了進來。

「呈上來。」

「是。」

距離呂夷簡出京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光景,算算時日,這份奏疏應該是七八天前發出的。

也不知夏州那邊的談判進行的如何。

不出意外,李德明應該不會拒絕大宋提出的條件。

畢竟,李傑可不像太宗、真宗那般扣扣索索的,糧草、鐵器,皆是細枝末節。

日後的戰爭,當是火器的天下。

對於夏州党項以及契丹這等半農耕半遊牧的政權,火器就是降維打擊。

再多的刀槍,也抵不過一發炮彈。

往日遊牧政權仰仗的騎兵,只能成為靶子。

很快,張茂則便將札子呈到了李傑的手上。

開啟奏疏,李傑迅速的看了一遍。

沒有意外!

夏州党項答應了貿易條約,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夏州党項將會協助大宋,嚴厲打擊邊境走私行為。

並且,凡是被大宋緝私隊繳獲的走私物品,夏州党項都會根據走私物品的價值,進行相應的賠償。

只是,關於賠償的標準有所更易,最初,大宋提出的是十倍罰款。

李德明覺得十倍太多了,無法接受,而後,在呂夷簡半是商量半是威脅的情況下,雙方達成了共識。….

以三年為期!

三年之內,罰款從原先的十倍,降低為了五倍。

三年之後,恢復至十倍,如此一來,也算是給了夏州党項一定的緩衝空間。

這一點,呂夷簡沒有先行彙報,而是就地決斷的。

當然。

輕微的修改,也是呂夷簡許可權之內的事。

畢竟,大宋和興州距離很遠,即便快馬加鞭,一來一回也得小半個月的時間。

如果事事都要向

朝廷彙報,這場談判沒個一年半載,怕是談不成的。

在李傑的觀念中,談個一年半載,無疑是效率極為低下的。

太過拖沓!

故此,在一些細枝末節上,李傑給了呂夷簡相機決斷的權利。

只有那些庸主,才會將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裡,一絲一毫都捨不得下放。

而對於李傑來說,適度的放權,並不會產生什麼惡果,反而會提升辦事效率。

「陛下,吉時已到,該去前殿了。」

不一會兒,張茂則細心的提醒了一句。

「嗯。」

李傑微微點頭,而後放下札子,跟著禮官的腳步,緩緩走出後閣。

出了閣門,李傑乘輦從西門而出,向著文德殿正殿而去。

「陛下駕到!」

殿內。

隨著一道鞭鳴,禮樂齊奏,堂上百官頓時整理了一下衣冠,畢恭畢敬的朝著御座的方向行了一記大禮。

「恭迎陛下!」

「平。」

望著臺下的百官,李傑神色平靜的坐在了御座之上。

皇帝當久了,這種場面見的多了,也就習慣了。

若是換做旁人,看到如此場景,或許會生出各種各樣的感慨,但他只覺得繁瑣。

不論是說的如何天花亂墜,禮儀都繞不開其本質。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以禮儀為枷鎖,教化萬民。

說白了,禮儀的出現便是馴養萬民,人為的將‘人,劃出三六九等,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禮儀。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長幼有序,皆是其框架之內的產物。

各種各樣的禮儀,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認知。

愚民、吃人,也是源自於此。

其實,李傑是不想以禮治天下的。

天下治理的好不好,民心,才是真正的評判標準。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如果天子昏庸,縱使再怎麼鼓吹,也無法讓百姓過得幸福。

如果百姓生活的幸福,又有誰會吃飽了沒事幹跑去造反?

又有誰會跑去四處散播負面情緒?

「謝陛下!」

百官三拜之後,寇準從班序中走出,然後面朝百官,從內侍手中接過冊封皇后的制書,臨軒宣制。

【清河張氏毓萃高門,鍾英甲族,載挺閒和之質,茂昭婉嫕之風。

……

……

福祉攸滋,邦家所賴。肅膺典冊,其懋戒哉!

可立為皇后!】

宣讀完畢,眾人再拜。

「陛下聖明!」

「為陛下賀!」

「為大宋賀!」

每拜一次,群臣便跟著禮官齊聲道賀。

如此反覆三次,禮畢。

緊接著,劉娥登場,以太后之名義,令迎親使從文德殿出發,前往皇后行第,奉迎皇后入宮。

少頃,迎親團隊出發,百官退場,轉而向著宣德門喊去,使節之外的官員,需在宣德門恭候。

待到百官退場,李傑也跟著禮官向福寧殿行去。.

放羊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