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法奧同盟
章節報錯
要說最近世界範圍內最焦躁的國家,應該就是一直把英國人看做對手的法國人了。
仔細看看英國近兩年的事蹟,掌控了中美洲,獲得了波斯,全面控制了中東。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的幫助,英國在歐洲和世界聯盟都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法國人作為歐洲大陸名副其實的最強國家,在歐洲的話語權反而遠遠不如英國。
海軍限制條約讓法國人在海軍方面不可能趕上英國,外交方面的孤立無助也讓法國人感到危機。
種種思考之下,法國人覺得有必要為自己尋找一個盟友,一個列強級別的可靠盟友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仔細看歐洲所有國家,能夠稱得上列強的目前就只有俄國和義大利。
這兩個國家明顯都靠不上,完全體的俄國或許有實力幫助法國,但現在卻是經過內戰損害的非完全體俄國,並且俄國人也沒有心思參與到俄國以外的事物,尼古拉二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恢復發展中。
義大利自然不用多說。墨索里尼建立獨裁政府之後,義大利在國際事務方面的存在感就已經大幅度降低。
而且義大利在一戰中的表現確實不太好,這樣的盟友甚至會成為法國人的累贅,也被法國人率先排除。
除此之外,歐洲範圍內還能給法國提供幫助的國家已經不太多,經過慎重的思考和選擇之後,法國人還是將目光放在了已經被大幅度削弱的奧地利帝國身上。
說起奧地利帝國,應該是一戰同盟國中最幸運的國家了。雖然喪失了包括加利西亞,波斯尼亞,匈牙利和義大利北部的部分領土,但國家的核心奧地利和波西米亞還是在的。
不過因為喪失了匈牙利王國的原因,目前的奧匈帝國已經更名為奧地利帝國,恢復了自己原本的帝國名稱。
不過哪怕只是憑藉著奧地利加波西米亞,目前的奧地利帝國仍然具有列強級別的實力,只不過是比較墊底的列強。
也正因為損失了大半的國土,再加上在一戰中傷亡慘重,協約國對奧地利帝國的限制並沒有那麼高,目前的工業實力恢復狀況還是比較良好的。
法國人不可能和德國結盟,自然就將目光放在了奧地利帝國的身上。
雖然奧地利帝國看起來不太是最良好的選擇,但總不能去選擇波蘭和土耳其這樣的國家吧。
波蘭的總體實力不一定比奧地利帝國強大,但波蘭人的野心已經得罪了俄國。
法國人可沒有心思為了波蘭得罪俄國,因為在法國人看來,沙皇俄國重新恢復實力之後,仍然是他們在歐洲比較重要的盟友。
或許是受到了英國人掌控整個波斯的刺激,法國人很快聯絡了奧地利帝國,並且在奧地利帝國一眾官員和卡爾一世非常激動的目光中,簽訂了一份兩國之間的盟約。
之所以激動,是因為目前卡爾一世的地位已經非常危險。
雖然因為歐洲王室聯合宣言和卡爾一世的操作,讓他保住了自己的王位,但畢竟還是戰敗國,奧地利帝國仍然揹負著大量的賠款。
雖然工業和經濟恢復了一些,但因為每年要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來賠款,帝國政府的財政以及奧地利人的經濟狀況是不容樂觀的。
雖然卡爾一世已經在盡力維持自己的聲望,時不時的捐助一些王室資金用來救濟奧地利人。
但還是會有不少的聲音要廢除王室,畢竟讓奧地利帝國成為戰敗國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當時簽署了宣戰書的弗朗茨皇帝。
老皇帝生前在奧匈帝國的威望確實很高,但這並不能妨礙他讓奧匈帝國成為一戰的戰敗國後帶給奧匈帝國的災難。
但凡奧匈帝國不是戰敗國,卡爾一世在歷史上也不會剛登基沒幾年就被廢黜。
之所以和奧地利帝國簽訂盟約,除了看中奧地利帝國殘存的實力之外,也是看中了奧地利帝國距離俄國比較近,能夠達成巴黎—維也納—聖彼得堡體系。
讓俄國人在國際外交上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其實是俄國糟糕的工業和經濟,以及對沙皇俄國具備威脅的蘇維埃俄國。
只要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能夠給予俄國大量的支援,俄國的統一和重回巔峰也是必然。
到那時,法奧俄三國聯合起來完全能夠和英澳媲美,並且在陸軍實力上要全面壓制英澳,這也是法國人看到的打敗英國人的希望。
雖然為此要不斷的扶持奧地利帝國和俄國,甚至為此付出大量的資金和物資。
但結交盟友哪有不付出的,英國人向自己的盟友澳大拉西亞援助了大量的物資和裝置,這才換來了一個強大的澳大拉西亞的支援。
法國人也決定效仿英國,將自己的盟友培養成兩個強大的國家。
法國人的援助對於目前的奧地利帝國來說是救急,同樣也是雪中送炭。
特別是法國人援助的一些糧食和醫療物資,能夠很好的平復奧地利帝國的物價,讓奧地利人都能夠吃飽飯,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
畢竟只有民眾們吃飽飯了,他們才會不鬧。民眾們不鬧,政府的統治才會穩定,卡爾一世的地位也才會穩定。
甚至法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還免除了大部分奧地利帝國給法國的賠款,相當程度的減輕了奧匈帝國的賠款壓力。
畢竟戰敗國家主要的賠款國就是英法俄澳四個協約國列強。特別是美國自流感事件之後,所獲得的賠款比例被全部抵消,這也代表著法國人所佔的賠款比例實際要更多。
法國人放棄了奧地利帝國的賠款,這也讓奧匈帝國鬆了一大口氣,至少在賠款方面不是那麼緊張。
也正是在這種所謂的互惠互利的利益下,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走得越來越近,也屢屢傳出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簽訂盟約的訊息。
英國人對此並不意外,畢竟法國人又不是木樁子,肯定會有自己的行動。
說實話,在之前中美洲和現在的波斯戰爭中,法國人沒有下絆子已經讓英國人很意外了,在歐洲尋找盟友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對於英國來說,就演算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真的結盟了,對英國的威脅其實也沒有那麼大。
畢竟奧地利帝國還是一個戰敗國,還是遭受了相當程度的限制的。
更何況,曾經和奧地利帝國作戰的巴爾幹諸國,他們的實力相較於一戰前可是獲得了擴張的。
特別是和奧地利帝國有著仇恨的塞爾維亞,仍然是奧地利的一大威脅。
奧地利的北部有德國,東部有匈牙利,南部是義大利,東南部還有塞爾維亞等巴爾幹諸國。
最西面還和中立國家瑞士接壤,這讓奧地利帝國被幾面夾擊,發展空間已經大幅度降低。
想要讓奧地利帝國產生威脅,除非能夠重新控制匈牙利,然後再掌控巴爾幹。
但無論是匈牙利還是巴爾幹諸國,肯定不可能如此輕易的被奧地利帝國掌控。
甚至毫不誇張的來說,單從目前奧地利帝國被限制的實力來看,還真的不一定能打過巴爾幹諸國。
至於匈牙利,當時匈牙利的獨立鬧得可是沸沸揚揚,匈牙利人自然也不可能主動的加入奧地利。
單從目前的現狀來說,法國人和奧地利帝國的同盟,對英國人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因為法國人放棄賠款之後,奧地利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資金賠償給英國和澳大拉西亞。
結合法國給奧地利帝國的援助,這不就變相的相當於法國在賠償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嗎?
獲得一個盟友固然是件好事,但為此要付出大量的代價,還要資助敵人的情況下,這就不見得是一個好事了。
或許法國人確實對英國人感到了壓力,總之,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的盟約簽訂的很快,被媒體所猜測的法奧同盟也成為了現實。
阿瑟對於法國和奧地利的同盟感到很意外,因為這代表著世界局勢完全不同於歷史,已經在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了。
不過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不見得是個壞事。奧匈帝國變成了奧地利帝國加匈牙利,還是有著一定的分量和實力的。
這也代表著就算德國變成了將來的第三帝國,想要吞併奧地利也不是那麼容易。
甚至有可能直接會引發一場世界大戰,將來的二戰也會變得撲朔迷離,到底是什麼局勢誰也不清楚。
甚至就連小鬍子能否成功上位阿瑟也不清楚,二戰的局勢還會不會如同歷史上那般,這都是一個謎題。
但不管世界局勢如何發展,澳大拉西亞憑藉著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還是不用太過擔心的。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在坦克和飛機方面的領先,以及阿瑟十分重視的火箭,導彈,核武器的發展,二戰再怎麼發展都不會脫離阿瑟的掌控。
相較於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的盟約,阿瑟更重視的是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一大發展政策,也就是老生常談的殖民地本土化政策。
作為第一個真正實現殖民地本土化的地區,帝汶直屬州在這四年來的發展可謂是水到渠成。
五年前的帝汶只有11萬人口,而現在,帝汶州的人口已經突破了25萬,基礎建設和城市規模已經不輸於塔斯馬尼亞州,已經完完全全是澳大拉西亞的本土。
在帝汶成功本土化之後,政府直接將目光放在了大部分殖民地,包括規模龐大的新幾內亞殖民地身上。
如果說帝汶是殖民地本土化的試點地區的話,那麼第一批正式進入殖民地本土化的地區,就是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等地區。
當然,無論是阿瑟還是政府,都沒想著一下子就把這些殖民地全部本土化。
畢竟本土化可不是一個名頭,只要把殖民地的各方面都像本土那樣建設。
這不僅需要和本土相匹配的人口,還有相當程度的工業和農業建設,大量的物資和精力等等。
在這四年來,政府最重視也是大力進行本土化建設的,自然就是新幾內亞殖民地了。
從土地規模上看,新幾內亞殖民地的土地規模不遜色任何一個州,甚至將其作為一個州都有些奢侈。
不過因為目前新幾內亞的人口剛剛突八十萬的原因,也撐不起太多的行政區劃。
目前新幾內亞殖民地有三大城市,其實也就是當時三分統治時各自的首府。
作為澳大拉西亞最先掌控的地區,曾經澳屬新幾內亞殖民地的首府莫爾茲比港是目前新幾內亞殖民地的最大城市,也是唯一一個人口超過25萬的城市。
除此之外,還有赫伯特斯赫厄,莫多維兩個人口突破10萬的城市。
再然後就是諸多沿海小城市了,人口在幾千到幾萬人不等,比如巴利莫,凱里馬,奧卡巴,瓦恩,查亞普拉,萊城等。
所謂的殖民地本土化,其實也就是把這些殖民地城市建設成本土城市,然後再影響到更小的村鎮。
阿瑟還是很重視新幾內亞的本土化政策的,為了檢閱新幾內亞的進度,決定親自前往新幾內亞視察,檢閱諸多城市的本土化進度。
第一站肯定是新幾內亞的首府莫茲比港了。
1925年8月11日,阿瑟在艦隊和一眾侍衛的護衛下,帶著部分政府官員抵達莫爾茲比港,得到了新幾內亞總督以及當地官員,還有大量新幾內亞移民的熱烈歡迎。
莫爾茲比港阿瑟也不是沒來過,但相較於上一次前來莫爾茲比港,現在的莫爾茲比港給阿瑟的感受就是更龐大,更先進。
這其實也正常,畢竟莫爾茲比港的人口翻了好幾倍,港口不擴大是不可能。
目前的新幾內亞島已經實現了幾乎零土著,如果不去想這是一個殖民地城市的話,其實現在的莫爾茲比港和澳大拉西亞本土的港口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個港口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是澳大拉西亞人,所有建築的風格,以及各種各樣的體系等等,全部都是澳大拉西亞的。
在新幾內亞殖民地總督約翰·普萊斯的陪同下,阿瑟視察了莫爾茲比港的醫院,學校,街道和基礎設施,對莫爾茲比港的本土化程序還是比較滿意的。
接下來的幾天,阿瑟先後視察了凱里馬,巴列莫,萊城,奧卡巴,瓦恩等地區,甚至還前往新不列顛島的赫伯特斯赫厄和新愛爾蘭島的卡維恩,視察的情況和莫爾茲比港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些城市的本土化建設還是比較成功的。
這也代表著一個事實,繼上一次帝汶成為直屬州之後,新幾內亞殖民地成為新幾內亞直屬州的時間也不會遠。
相較於作為殖民地的移民來說,新幾內亞的這些永久住民,肯定是更希望成為本土城市,也就是直屬州的人口的。
因為本土城市的福利政策肯定要好過殖民地,所能享受到的基礎建設,包括各種交通方面的便利,這是殖民地城市不能體會的。
肯定了約翰總督在新幾內亞的所作所為之後,阿瑟踏上了返回悉尼的路程。
既然新幾內亞的本土化工作做的不錯,那麼將新幾內亞殖民地更名為新幾內亞直屬州的進度也可以加快了。
畢竟如果戰爭爆發,到時候肯定沒有太大的時間繼續進行殖民地的本土化工作。
這也代表著如果不能在戰爭到來之前完成殖民地本土化的工作,戰爭後想要繼續將殖民地本土化,勢必會遭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的阻礙。
再說了,殖民地本土化之後,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會加快。如果經濟大蕭條還會爆發的話,這也有利於澳大拉西亞更好地挺過經濟危機,減少經濟危機給國家帶來的損害。
46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