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四大列強對於德國的瓜分條款很快被公佈了出來,在歐洲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首先是美國和義大利,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都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態度,並且譴責協議國四大列強置其他戰勝國的利益於不顧,這違背並且危害了協約國的組建意圖。

但這兩個國家的反對對於協議國四大列強來說只不過是跳樑小醜,無論是義大利還是美國,此時都沒有顛覆四大列強統治的實力。

英法只是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邊境調動調動,就立刻讓義大利人嚇得閉上了嘴,再也不提任何反對四大列強的事。

剩下的美國雖然不懼怕英法的威脅,但同樣對英法在歐洲地區的高額聲望沒有任何辦法。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英法堅定地將美國排除在戰勝國之外,美國也沒有辦法,只能語言上譴責譴責。

但語言上的譴責是最疲軟無力的,說白了也只是弱者的無能哀嚎而已。

但凡有實力付諸行動,誰也不會選擇譴責這種強行給自己撐面子的方式。

當然,雖然軍事上沒有任何反抗的手段,但這不代表美國人在外交上的反抗也不存在。

為了抵抗四大列強這樣抱團的行為,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自己關於組建國際聯盟的理論,並且倡議建立一個可以調解國際紛爭,並且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聯盟。

這樣的國際聯盟對於中小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目前的中小國家面對列強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手段。

但問題是,如果國際聯盟沒有強大的國家支援,只是中小國家之間的遊戲,那也相當於一紙空談,對列強國家沒有任何約束力。

為了推進國際聯盟的成立,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找到了義大利首相,提議由美國和義大利共同組建國際聯盟來維護世界新秩序。

義大利人雖然對此很是心動,義大利同樣也明白,世界秩序並不是美國說了算,而是英法說了算。

果不其然,在威爾遜總統提出國際聯盟的倡議之後,協約國四大列強很快就拿出了反制手段,在巴黎和會上公開宣稱要將協約國擴大化,組建世界聯盟。

四大列強的反制手段完全就是針對國際聯盟來的,因為除了名字不一樣,世界聯盟和國際聯盟的用處,組織甚至是目的一模一樣,只不過倡議國不一樣。

和美國相比,協約國四大列強在歐洲明顯受到更大的歡迎。以英法作為基礎,也就代表了協約國四大列強代表著歐洲老牌列強。

而俄國和澳大拉西亞的加持,再加上剛剛打敗德國和奧匈帝國,讓協議國四大列強成為歐洲甚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團體,哪怕美國加義大利聯合起來也不能撼動分毫。

1918年3月7日,一份關於限制德國的和約正式出爐。這份和約總共有19項大條款,344項小條款,對德國進行了各方面的限制。

德國外交部長布蘭克道夫率領德國代表團在凡爾賽宮和協約國代表團簽訂了這份和約,因為簽訂地點在凡爾賽宮的原因,因此這份和約也被稱作凡爾賽和約或者巴黎和約。

當然,和約的簽訂也並不是這麼順利。德國國內得知這份和約的具體內容之後,立刻爆發了大規模遊行,號召政府拒絕這份條約。

德國政府也拒絕了這份條約,但根本抵抗不過協約國的堅定態度。

甚至法國代表克列孟梭直接了當的宣佈:“這份條約德國人的態度只能是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拒絕。如果在五天之內沒有任何答覆,或者選擇完全拒絕的話,協約國將宣佈結束停戰期,並且以武力實施以上所有條款。”

這就是光明正大的威脅了,如果德國人不同意這份嚴苛的條款,那麼就讓戰爭來決定到底該誰聽誰的吧。

面對著來自法國和協約國的龐大壓力,德國政府此時急得焦頭爛額。

因為威廉二世已經前往荷蘭避難,因此決定一切事宜的就是興登堡和軍政府。

但軍政府在德國的聲望已經大幅度降低,甚至南德意志的各大邦國已經處於事實上的獨立。

同意或者拒絕,對於目前的德國政府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法國代表克列孟梭給出的五天期限的最後一天,德國政府終於通知和會,願意簽署和約。

但德國政府也有自己的要求,德國並不承認德國政府和人民應該揹負戰爭的罪責,反對將德國作為這場超級大戰的唯一罪魁禍首。

畢竟率先宣戰的也不是德國,德國只是向盟友履行了自己的義務,怎麼就成了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呢?

但將德國人定為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其實也是法國人的目標之一。

只有將德國人樹立為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法國才能名正言順地欺壓德國。

因此,克列孟梭拒絕了德國的要求,並且表示協約國不接受對和約的任何讓步或者修改。

如果德國人不能在兩天之內簽署條約,那麼協約國軍隊將再次對德國發動進攻。

不管德國人在戰前有多大的信心,但此刻,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的道理讓德國人真切的領會了。

在來自國內外的壓力之下,最終,德國政府宣佈無條件接受和約的全部內容,並且在第二天簽署了這份和約。

雖然和原本歷史的走勢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德國人仍然割讓了將近八分之一的領土,減少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在原本歷史上應該獨立的波蘭也完全被俄國吞併,畢竟此時的俄國還處於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府控制,在歐洲國家看來也算是自己人。

如果是工人聯盟上位,那協約國的態度可就大不相同了。首先,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不會支援俄國,法俄聯盟能不能繼續維持也是一個問題。

在諸多國家的防備之下,俄國能守住自己的領土就不錯了,更不要說吞併如此龐大的波蘭了。

原本劃給波蘭的波蘭走廊全部被俄國吞併,也導致俄國雖然沒有拿走東普魯士,但卻將東普魯士成了德國的飛地。

值得一提的是,對德國限制的條約中,也能夠看出協約國四大列強互相博弈的結果。

協約對德國的軍事實力進行了大量的限制,更改了德國的兵役制度,並且限制德國的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5萬人,德國士兵服役時間不得超過兩年。

協約對於德國海軍的規模和數量也進行了大量的限制,只允許德國擁有最高6艘巡洋艦和更小的作戰軍艦,但不得超過15艘。

飛機,潛艇等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以及坦克,火炮和機槍,德國軍隊均不得持有並且生產。

萊茵河以西為軍事禁區,不允許任何德國軍隊進入。萊茵河以東50公里範圍內的軍事設施必須全部拆除。

基本上德國所有軍事設施都要拆除,但一些地區卻是例外,比如針對俄國邊境的一些地區。

名義上這些地區都是防備著莫斯科地區的工人聯盟,實際上也是同樣防備著俄國政府。

畢竟俄國吞併波蘭之後,單獨的德國或者奧匈帝國已經完全阻擋不住俄國的擴張步伐。

如果不保留一點德國的軍事力量,東普魯士遲早被俄國吞併,西線的萊茵河地區也遲早被法國人侵蝕。

對於戰敗後的德國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德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人口,還損失了先進的工業和所有海外市場。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其中一條規定,戰勝國對德國輸出或者從德國輸入貨物將不受任何禁止和限制,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自由出入基爾運河以及德國境內的所有運河,駐紮在德國的協約國軍隊的所有費用也由德國政府支付。

這也代表著德國國內將成為協約國工業品的傾銷地,對於德國本土工業的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不能對外來工業品進行限制,也就代表著德國已經失去了收關稅的能力。

沒有關稅的限制,再加上戰勝國對於德國工業的剝奪,在短時間內,德國工業根本沒有重新恢復的希望。

這也代表著德國即將迎來漫長的黑暗,因為協約國對德國的剝削是不可能主動停止的。

從這份完整的凡爾賽條約中就能夠看出,這並不是一份追求和平的合約,不是一份瘋狂剝奪戰敗國的掠奪條約。

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沒有任何笑容,反而一臉憂心忡忡的對著克列孟梭說到:“你們可以奪走德國所有的殖民地,把他的軍隊縮減到僅夠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力量,把他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但這一切終將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這份和約並不公平,那麼他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

可惜這樣有先進性的話語並不被克列孟梭所重視,反而還被克列孟梭所嘲笑,認為堂堂大英帝國已經懼怕戰敗的德國,天下哪有戰勝國懼怕戰敗國的道理?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30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