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
章節報錯
郭勳是吃不上這口熱乎的大功了,鬼知道俺答會不會去而復返,趁明軍去抓大魚而再從大同殺進去搶掠一番?
現在郭勳大難不死,立功上癮,因此對俺答破口大罵。
博迪就沒罵俺答。
已經罵累了。
眼前的問題更嚴峻,俺答撤走的時機太好了。
對這一點,在龍門所苦苦支撐著的朱麒也有體驗。
“侯爺,若是古北口的韃子從豐寧那邊過來,我們如何能守住那麼久?”
朱麒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圍住北元大汗,有望擒住,那是何等功勞?
“他們一定會來!”朱麒咬牙切齒地說道,“所以一定要守住!”
如今這種局面,博迪脫離危險最快的方式,就是和古北口以外的麾下一同夾擊龍門所,從這裡出邊牆。
等古北口那邊的翻山越嶺去護住壩上糧道再從獨石口出去?大明龍門衛和張家口堡的軍隊不能沿著邊牆更快機動到那邊嗎?
巧了,這一帶是燕山,博迪的大軍在山裡儘管人均四條腿以上,卻能快上多少?古北口那邊的韃子趕到龍門所也更近!
朱麒感覺自己站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四海治所、延慶州諸軍必定正在全速趕來!潑天大功就在眼前!守住!”
此時此刻,唐順之也趕到了宣府,畢竟懷來那個方向的糧道已經安全了。
何勳統帥的標兵營之前協守張家口堡,有一些損失。但現在面對如此功勞,也一個個紅著眼,請求和那三千精壯工匠一起入燕山增援合圍。
傅鐸這個宣府總兵如何能置身事外?早已從龍門衛率軍出發,統帥之前就回撤到龍門衛和增援過去的、出了邊牆的那些邊軍。
出了邊牆去為那一支之前計劃裡堵截俺答軍隊的邊軍籌措補給糧草的張鏜,從張北東面的白廟灘最快速度往壩上那邊轉移,先行探查壩上那邊的動靜。
朱厚熜與楊一清、唐順之、回到宣府的王憲等人研判著隨後的局勢變化。
“套虜這一戰死傷了四千餘,所獲極少。俺答一部,損失最終在虞臺嶺之戰,死傷千餘,但其後卻頗有所得。”王憲認真說道,“博迪若死或者被擒,俺答勢必坐大。待其一統草原,又是另一個達延汗!”
出乎朱厚熜意料之外,現在邊鎮重臣卻在力主把博迪放回草原。
“此戰動靜如此之大,俺答撤兵陷博迪於燕山,如何能服眾?況且博迪有長子八歲,這汗位無論如何也落不到俺答頭上。”唐順之在反駁。
“套虜領主袞必裡克是他親兄長,此次折損雖大,卻怨不得俺答。套虜之敗,是大同西路守軍一己之力。武定侯雖去了井坪,勝套虜之時卻並未有大同其餘諸路大軍出力。正因如此,袞必裡克威望更將一落千丈。”楊一清點了點河套一帶,又點了點宣府、薊州正北面的察哈爾部一帶,“至於陷博迪於燕山……”
他表達著另一套俺答這個“勝者”的說辭:
虞臺嶺大敗明軍,一天破堡,兩日內連克兩城,宣府前線至少三萬餘大軍、懷來一帶超過五萬常駐後備援軍被他牽制在這裡毫不能動彈。
可以說,他承受的壓力最大。而袞必裡克敗於區區一個羸弱的大同西路之手,博迪自己要在燕山西麓裡磨磨蹭蹭、希望用龍門衛城再次消耗土默特部的實力,俺答聽聞鄂爾多斯部大敗、擔心大同援軍再到宣府,他後撤何錯之有?
是博迪身為汗庭之主,格局太小!
是他以汗庭之名發起的這次南征,有俺答牽制住明軍主力,他博迪為什麼不快速突襲延慶州或宣府南面?
大明皇帝只要一往後撤,那就是敗局已成。
在大同明軍已經擊敗袞必裡克、隨時能從大同抄土默特部後路的情況下,俺答為什麼不能撤?
“依卿等所說,擒住博迪後放回到草原,對大明才更有利?”
“自然如此。博迪或死或被擒,北元都會另立新主。俺答自然不能立刻問鼎汗位,反而北元新主必須倚重右翼抵禦我大明。”楊一清這些老政治家從政治需要剖析這場戰爭,“反而博迪若回,他雖有一敗,卻仍是北元之主。右翼已然坐大,左翼則更需擁戴他與右翼抗衡。俺答也不能利用北元新主需要先懾服左翼的時間,在沒有後背威脅的情況下繼續寇邊。”
朱厚熜在思索著。
在他心目中,這次作戰計劃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俺答,這個俺答的雄才大略,對大明的威脅大多了。
戰場上的訊息傳遞要花時間,更靠西面的俺答會提前那麼一兩天知道訊息。
就這一兩天的時間,博迪就身陷燕山了。
現在還是俺答實力不算雄厚的時期,但他已經在這次戰事中隨機應變,佔據了最有利的位置。
經此一戰,楊一清他們同樣認可了俺答對大明的威脅比博迪更大。但現在,他們卻建議放回博迪,讓他們先內耗起來。
博迪沒死,那麼俺答的“勝者”言辭就站不住腳了,至少博迪一定會記恨俺答。
“宣大邊鎮,需數年革舊弊、練新軍!”楊一清繼續說道,“博迪若死,北元新主第一件事不是對付右翼,而是收服左翼,甚至要倚重右翼收服左翼。這種局面,更有利於俺答。雖無大汗之名,卻有大汗之實。如此一來,俺答不會給大明邊鎮喘息之機。”
現在有點半場開香檳的意思,畢竟博迪還活蹦亂跳著呢。
但畢竟,這件事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了:俺答已經全身而退,博迪則最好也只是大敗而歸、威望盡失。
草原上的格局必定因此改寫,大明也需要有新的應對。
君臣之間商議了一陣,發現草原上最有可能的走勢,將是俺答可能勢不可擋地崛起:奉立幼主的北元汗庭,將只能更加依賴右翼三萬戶來抵擋大明。而右翼三萬戶,也必將是以俺答為首。只等俺答勢力進一步擴張,同樣有黃金家族血脈的俺答大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達延汗——博迪八歲的兒子,可還來不及有兒子。
楊一清他們覺得,大明連續兩年有了大捷,接下來缺的只是時間而已。
原本俺答想一步步走到那種高度,沒有十幾年做不到,至少博迪還活著的時候很難做到。
但如果博迪死了,那可就不一樣了。俺答可以不用成為名義上的大汗,卻實際上成為北元實力最強的人,甚至調動北元汗庭的力量,作為名義上對北元之主臣服的交換。
察哈爾汗庭的權臣攜著一個幼主,又能指望什麼?保持住現在的地位和享受就好了。
所以博迪死了,大明反而得不到增強邊鎮實力的時間。
這次就算謀劃已久,實際也勝得相當僥倖。從下一次開始,俺答可就不會這樣做了,而是玩起草原騎兵最擅長的事:來去如風,劫掠資財、提升實力。
邊鎮連年遇戰,還怎麼革弊?
在楊一清等人的勸諫中,朱厚熜最終卻抬起了頭:“不!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裡!”
……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但政治又是怎麼實現統治秩序的藝術,而最有效的統治總是基於民心。
此刻在邊鎮,民心是將卒博取功勳的心,是邊鎮百姓從此信任邊軍能戰勝韃子、保衛他們的心。
對朱厚熜來說,這民心是他御駕親征之後,有不世之功、立空前威望、震懾大明內外的心,是臣民對韃虜從此不只是一味恐懼之心。
至於俺答不會給大明喘息之機,那有更多的解決方案。
御駕移向龍門衛,皇帝向邊疆再靠近一步,已經到了邊牆旁邊。
傅鐸移駐松樹堡,李全禮從長安所推進向三岔口堡。一道道命令正不斷髮出,大家接到的命令是:先全力佈防邊牆,阻止韃子從龍門所、獨石口等邊牆寨堡之外的邊牆薄弱處奪路而逃。
現在,博迪的汗帳設在赤城。這裡往東三十里,是激戰正酣的龍門所。往北沿著龍門川百里外,就是通往壩上的獨石口。西南方約摸六十里,是龍門衛城。位於龍門衛城與赤城堡之間的,是三岔口堡。
哨騎歸營來報:“從漢人的長安所到宣府、張家口,他們的軍隊正在往這邊包圍。數量,總共不少於兩萬人。漢人的皇帝,也在往這邊來。”
博迪的臉色比此刻的夜色更深重:那個羞辱他幼稚、卻比他更年輕的漢人皇帝。
他是有一點後悔的,如果早一點從燕山中衝出去逼得那個漢人皇帝南撤,也許見風使舵的俺答就會全力出擊。
但是從獨石口和龍門所兩路打進來,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明軍如此輕易放棄了這燕山西麓,博迪實則也謹慎了不少,以至於行軍速度更慢了一些。
現在更加明顯:這彷彿只是一個引誘他進入這燕山之中的圈套。
博迪不是那麼相信袞必裡克在大同西面敗得那麼慘,他只知道先是袞必裡克敗了,然後是俺答撤了。
勾結漢人,陷害大汗!
“獨石口那邊怎麼樣了?”
“……突然出現了一千五明軍精銳,奪回了獨石口。”
博迪緊緊捏著拳頭:哪有什麼會突然出現的精銳,這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圈套!
至少俺答說的會從虞臺嶺一路儘快打穿到龍門衛,在他兩天之內拿下了虞臺嶺和萬全右衛之後就停下了!
博迪並不知道那一千五百人,是原先準備穿越群山、取了張鏜在邊牆外籌集的糧草後去堵截遲滯俺答退路的。
當俺答撤走之後,大明墩哨軍得以立刻撒到邊牆外更遠的地方,找到了他們,下達了新的命令。
“大汗,從邊牆找個地方出去吧!”有部將勸了,“您是大元的主人,不能繼續在這裡!”
此時此刻,北元仍舊沿用著忽必烈制定的國號。所謂蒙古,那也是大元的蒙古汗國。在大元之主的心目中,曾經還有大元的許多個汗國,包括這長城以南的漢人故地。
博迪大聲呵斥:“找到一處邊牆出去,在這裡收穫的奴隸、財貨呢?不是更容易行軍的陌生路線,大軍的安全呢?”
軍隊的數量決定了,從更好斷後、更易行走的老路線出去,才更加快速、安全。
也更符合北元之主的身份。
那樣就是攻破了敵方城堡,滿載而歸,而不是倉皇之下奪路而逃。
“大汗,再猶豫下去就來不及了啊!他們可以在長城上,很快圍滿每一處城牆。漢人就像牛羊,太多了!”
騎兵其實很少在進來的時候就攻堅,基本都是找一處低矮的、殘破的城牆,快速翻越進來。
走的時候同樣如此。
只不過這回不一樣,這一回是博迪處心積慮要提高自己威望的行動。花了這麼多錢,帶了這麼多人,難道堂堂北元之主是來做賊的嗎?
連俺答都是強攻了虞臺嶺、袞必裡克都是攻破了迎恩堡進入大明的。
在歷史上,在此刻的現實中,博迪都比俺答差了一個層次,因此現在正在大汗偶像包袱的重壓下浪費著寶貴的時間。
大明的長城確實有很多地方破破爛爛了,但相比於群山之中的崎嶇小路,這長城此刻發揮起它重要的軍事功能:軍隊調動。
宣府西北面仍舊在加強著防衛,但是李瑾、何全安、嚴春生這些機動力量,從居庸關外延慶州的四海治所甚至薊州的援軍,正沿著長城從東西兩個方向去合圍。
而在燕山西麓的山脈中,則是李全禮、傅鐸統帥的大軍分別從長安所、龍門衛的方向往赤城包圍。
山中的行軍路線更短,但走得要慢很多。
朱厚熜已經到了龍門衛城。想破龍門衛城,要麼破兩道長城,要麼破了張家口堡從長城以南自西而來。
博迪與俺答最初商議的計劃,就是由俺答先攻破宣府北面的這些邊牆寨堡,從西往東攻龍門衛城。而博迪則親率大軍,從燕山西麓夾擊,一舉讓大明喪失對宣府北面邊牆的控制權。
戰略若達成,宣府、大同都必須放棄。右翼離這裡近,會得到實際的利益;博迪除了這一趟出兵劫掠到的利益,也能威望大漲,懾服諸部。
現在俺答已退,龍門衛很安全。
饒是如此,御駕到了龍門衛,傅鐸所部和留下護駕的五千大軍卻不能過於深入了,只是都在龍門衛東面的山中安營紮寨——戰線已經推到距離赤城三十里外的三岔口堡,還在往裡面壓縮。
“朕還以為博迪會奪路而逃。都這種局面了,他為什麼還一定要從龍門所或者獨石口出去?”
從俺答撤走到現在,又是十多天過去了。時間已經來到十一月,各路圍追堵截的軍隊都已到位,現在才當真稱得上水洩不通:再不緊要的邊牆墩臺上,也有超過原先配置的至少二三十人。一旦遇敵,旁邊友軍更能迅速前來增援。
王憲給了他答案:“一旦奪邊牆而出不成,則赤城又先捨棄,人馬都只能困守山上。留在赤城堡雖險,但糧草和此前所劫財貨還可拒堡而守。邊牆以外,則還有汗庭親軍正來援。拼死守住一個月,或有轉機轉敗為勝。若就此北逃,則是大敗已成,北元之主難承其重。”
朱厚熜明白了過來,就像他御駕親征後如果南撤,就已成敗勢一樣。這個道理,對北元之主是一樣的。
這一戰既然開始,總有一邊要輸得比較慘,畢竟都是國主親征。
這一次運氣站在大明這邊,北元之主麾下有個雄心勃勃又雄才大略的俺答。
“除了龍門所外的古北口察哈爾所部援軍,還有援兵來?”朱厚熜算了算,“那至少也要等到中旬以後了吧?”
“陛下,既要留博迪於此,得趁韃子不擅守城,儘快攻取。”
朱厚熜點了點頭:“邊牆守住,西面、南面、北面大軍推進到赤城五里,準備攻城。傳令撫寧侯,別貪功分兵去赤城。他在東路守住龍門所,便是無上之功!”
機會留給了李全禮,留給了傅鐸,留給了何勳,留給了本身就在宣府的這些將卒。
這一戰,是明軍士氣空前高漲的一戰。
包圍圈雖然還不密集,但已經足夠了,而圈中的魚兒實在太大。
戰得再怎麼慘烈,明軍將帥也知道:此生很難再遇到這麼好的機會了。這樣的機會都把握不住,以後更是難以在皇帝眼中有什麼存在感了。
到這一刻,憋了這麼久的李全禮終於讓他麾下的京營、包括何勳所率領的那偽裝成工匠的三千精壯,拿出了他們所能用到的大明最強火力。
赤城堡中,博迪終於後悔沒能一開始就放下大汗的架子,找個邊牆薄弱處突圍算了。
眼下,他麾下還有最後的一點機會。
“大汗,從牧馬堡和鎮安堡之間衝出去吧!雲州堡撐不住多長時間了!”
赤城堡北面的,龍門川旁還有一條通往松樹堡的馳道可以出邊牆,但是這條路,現在被傅鐸率大軍堵得死死的,正在猛攻那個扼守水陸兩路要害的雲州堡。
蒙古軍隊,確實只有通向東北面的一個出路,目前看來相對薄弱了。
“……別惜馬力了,漢人追不上!”博迪終於下了令,“燒了赤城堡,動身之後,一路燒了這裡的山,阻擋追兵!”
這一夜,燕山西麓火光沖天。
雪還沒下,山間林木正燥,朱厚熜在龍門衛遙望著東北面紅通通的夜間天光,雙拳握得很緊。
放火燒山,這不得讓博迪牢底坐穿?
準備用斷壁殘垣和入冬之後乾燥的山火阻擋身後明軍的博迪,很快就會後悔這個決定——它看起來又是錯的。
他們是從赤城堡北面,沿著龍門川穀地東岸北走的。到了雲州堡東南後,再準備走東北面那條溝谷,從鎮安堡突出出去。
是的,走的時候,仍舊要從一個邊牆寨堡出去。只不過這個鎮安堡,距離明軍東西兩個方向的增援距離最遠。而從雲州堡到鎮安堡,中間的山谷平均寬度在一里以上,比較利於騎兵行進。
鎮安堡也位於這谷地上,南北兩側是群山。攻打鎮安堡,沒有被明軍居高臨下揍的風險。
可是居高臨下揍他們的,卻不是明軍,而是山火。
眾所周知,北方的冬季盛行偏北風,但那是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段內大抵如此。
但山間自有山間的小氣候,而軍隊于山間行進,大多都是在山谷之中。
大火固然阻擋了李全禮所部的步伐,但更北面的傅鐸所部卻沒受到很大的影響。
相反,大火蔓延的速度,比人可能要快多了。山火帶來的山間氣流紊亂,更快。
而山火一旦發生,白天是從山谷吹向山坡。到了夜間,卻會從山頂吹向谷底——帶著濃煙。
兵嗆,馬亂。
李全禮與何勳在山火面前追之不及,只能破口大罵。
可這能讓博迪溜了嗎?
“追!”
他們只各帶了一千五精銳,冒險追去。
傅鐸的兵才剛剛拿下雲川堡,現在也只能望火興嘆。
“將軍,迎風坡上,山火夜裡大概燒不下來。如果能繞到陀溝,可以從馬家窯殺過去!”
“當真?你識得路?”
“識得!”巨貨在前面,沒有一個釣魚佬忍得住,“卑職在貓兒峪和鎮安堡都守過,這邊的路熟得很!”
“點出兩千老兵,快!傳令松樹堡、獨石堡,這沿路四堡換防獨石堡,獨石堡、半壁店堡、貓兒峪堡都急行軍趕去鎮安堡,務必把韃子留在邊牆以內!”
博迪聚攏過來的近八千騎,此刻仍舊擠在從鎮安堡通向雲川的這條山谷間,冒著往下撲的山火捲起的風。
鎮安堡上,墩臺裡的火也熊熊燃起,但實際上已經用不著它這裡示警了——那西南面的山火就示著最大的警。
龍門所外,從古北口過來的察哈爾部援軍連夜往西北翻山急馳,馬蹄聲震醒了撫寧侯朱麒。
“大司馬!”他眼巴巴地看著王守仁。
稍微斟酌了一會,王守仁就笑了起來:“朱侯領三千兵去吧,這裡有我。陛下那邊,我也會為朱候分說,軍情如火,不可稍等。”
朱麒大喜過望,頓時抱拳:“大恩不言謝!”
無眠之夜,山火照亮了燕山西麓。
已經不再是顧慮夜裡急行軍會有多少人掉隊的問題了,每一路大明將卒都擔心那條大魚掙破了網,當真逃走。
好巧不巧,俺答撤走後就最先領到新命令趕到這一帶增援邊牆力量的,是李瑾、何全安、嚴春生。
如今看到了如此大的動靜,他們及時趕到了鎮安堡。
李瑾渾身都在激動得顫抖:沒堵到俺答,堵到了北元大汗!
知道老子已經在荒郊野外憋了多久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