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人操導彈
章節報錯
很明顯有人操控會快得多。
這裡的“快”指的並非導彈的速度,而是研發的速度。
甚至不只是“快”,它還能達到了“智慧化”……此時的V1導彈還沒有智慧一說,僅僅只是自我調姿保持飛行方向,甚至就連保持飛行方向這一點都做得不是很到位。
以此時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還做不到這一點,它需要雷達的高度發展以及計算機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而此時的雷達還存在各種缺陷,計算機還在日不落那剛生產出雛形……許多教材上寫的是第一臺計算機是鷹醬生產的,事實並非如此。第一臺計算機是日不落的圖靈為了破譯密碼而發明的,現代計算機領域最高獎項圖靈獎,每年僅授予一名電腦科學家,比諾貝爾獎還要難得多。
但如果是有人駕駛的導彈,所有的這些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人腦可以做到這些,他們甚至還可以在最後關頭從幾個目標中選擇出最有價值的那一個。
那麼,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岡村寧次想到這就不再遲疑了,馬上展開“人操特殊炸彈”的訓練。
關於“人操”裝備這東西,其實還不是鬼子最先開始的。
世界上首枚“人操魚雷”其實是由義大利率先實施……義大利為了提高魚雷的命中率,就使用人力控制,這樣途中就可以調整魚雷的方向和角度實現“實時追蹤”。
只不過義大利人比較“人性化”,他們派上去的是潛水員,在魚雷即將命中目標前潛水員可以脫離魚雷逃生。
鬼子後期發展出來的“人操魚雷”,那就是把人活生生的給悶在裡頭,即便魚雷沒能命中目標,裡頭的人也很難逃生……因為隨著魚雷燃料燃盡,魚雷就會沉入海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鬼子部隊中有不少這種被****洗腦而陷入瘋狂的人,因此岡村寧次很容易就組織起一批敢死隊,然後再經過緊急飛行訓練……主要就是調姿和轉向,調姿是為了保證飛行方向,轉向則是為了能在最後關頭準確的命中目標。
這就比訓練飛行員要簡單得多了。
因為對於飛行員而言,起降就是一個難點,但鬼子這“敢死隊”完全不用考慮起降問題:V1導彈的起飛是依靠彈射裝置彈射出去的,不需要人為操控。至於降落……只要一頭栽往目標就行了。
其次,對於飛行員而言戰機機動以及各種空戰動作也是一個難點,敢死隊同樣不需要這個。
再次,如果V1導彈裡有一個人在操作,就意味著導彈裡頭的陀螺儀以及自動控制裝置全都可以拆除了,需要做的改進,無非就是在導彈前方和側面分別加裝幾個玻璃窗以供敢死隊觀察就可以了。
深入瞭解了這些後的岡村寧次不由狂喜,他認為自己總算找到一個比八路軍更優秀同時也能壓制的八路軍航空隊的裝備。
岡村寧次唯一的擔心,就是八路軍一旦知道“人操導彈”這方式之後,就會學帝國一樣也使用“人操導彈”,那時帝國在這方面就將與八路軍勢均力敵而不是佔優勢。
不得不說,這是岡村寧次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人操作裝備進行自殺攻擊的做法,似乎也只有鬼子才有辦法做到而且還進行批次化生產和訓練了。
另一邊的王學新對此是一無所知。
此時的他,正在忙著建設“拉5”的生產線。
“拉5”生產線會這麼快到位,還多虧了八路軍提供給毛熊的“高火”和X2。
這其中尤其是X2。
因為“高火”這玩意對毛熊而言代價有點高,主要是它的精度不好,需要十幾枚甚至幾十枚才能對敵方一個偌大的機場實施有效打擊。
而八路軍賣給毛熊的“高火”價格還不低,於是毛熊仔細一算,覺得還不如有派出部隊突襲開啟一個口子,然後用“喀秋莎”對目標實施轟炸。
X2就不一樣了,這玩意被掛載在“拉5”上後,能對漢斯的BF109形成超射程打擊……這使毛熊的一批新手飛行員也能將漢斯的王牌飛行員打下來。
這說的倒不誇張,因為有更遠的射程而且還裝有“近炸引信”,因此漢斯王牌飛行員在與毛熊戰機交會的時候,幾乎就沒有開火的機會,於是就出現王牌飛行員被菜鳥飛行員擊落的案例。
毛熊一看,這還了得?
要知道“拉5”本身就是以數量取勝的飛機,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將來,“拉5”的數量超過敵人戰機數量是必然的。
“拉5”的缺陷就是飛行員素質和戰鬥經驗不足,在空戰中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換種方式說,就是要以人命和戰機為代價換取經驗,讓飛行員在實戰中逐漸成長。
可是現在,X2直接就彌補了這個缺陷使毛熊的菜鳥飛行員都能戰勝漢斯頂尖高手……那是不是說只要擁有更多的X2,在現階段就能與漢斯爭奪制空權?
如果能從漢斯手裡搶到制空權,漢斯的“閃電戰”還能有效實施?
如果“閃電戰”無法實施,是不是意味著毛熊將贏得全面的勝利?
因此,X2就變成了決定毛熊勝負的關鍵裝備。
莫斯科方面馬上下令對X2實行逆向工程仿製。
毛熊科學家對逆向工程也是信心十足,他們以為……X2是從八路軍那獲得的技術,以八路軍的工業基礎,他們還能有什麼東西是毛熊仿製不出來的?甚至他們還可以仿製得更好、更完美。
但毛熊科學家一開啟X2才發現……他們把一切都想得太理所當然了。
高科技倒是沒有什麼高科技,如果說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那就是高精度陀螺儀。
但這東西之前王學新已經提供給毛熊,毛熊已經差不多將它吃透了。
難就難在,X2對每一個姿態的變化都會有一個相當微小的資料變化做出姿態調整,而這個微小的資料變化如果透過機翼的變化來測量的話就會有很大的誤差,於是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除非是能知道原始資料。
或者……就是重新做一遍試驗獲得準確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