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正中將跟著周昌中將(之前寫成少將了,現在提一級)快步走進了大將軍李中山的都房。這段時間以來,他倆大概就是全大明最辛苦的人物了吧。

周昌和李中正現在分管大將軍府的左、右參軍司。其中周昌是左參軍司軍師,負責全國的軍令,同時負責擬訂北伐計劃並監管北伐計劃的執行。而李中正是右參軍司軍師,主要負責陸軍的招募、編制和訓練。現在的大明已經進入了戰時狀態,明軍跟吹了氣球一樣膨脹,但還是能保持相對良好的秩序,不至於手忙腳亂四處漏氣,這兩位大軍師真的付出了最大的心力。

經過持續一年多的擴充和訓練,現在南京大將軍府掌握的軍事力量,單以人數而論,已經高達一百萬!康熙那邊的五路大軍八十萬什麼的,真不知道有多少水分?而南京大將軍府的一百萬水陸大軍,那可是實實在在,一滴水分都擠不出來的。

而這一百萬大軍,不僅遍及大明境內各處,更有三支強大的遠征力量出現在美洲大陸、馬六甲和呂宋島。還有一支由60艘風帆戰艦組成的大洋艦隊現在不知道在哪兒?

另外,在西太平洋地區,大明還用少量的兵力控制了幾個關鍵據點,其中就包括已經變成朝日爭議領土的蝦夷島上的釧路城;在安南國廣南將軍的領地邊上依著南海的會安城;在原屬於真臘,現在被從安南出走的莫氏南圻將軍府控制的南圻城;在馬來半島北部的,被同樣從安南出來的武氏北大年總兵府控制的北大年城。

除了以上這些明面上就屬於大明帝國的武裝力量之外,大明大將軍府旗下還有三個掛靠或暗中控制的“軍事貿易公司”,分別是大明南洋貿易公司、大明粵海貿易公司和大蒙古東印度貿易公司。

這林林總總的武裝力量加一塊兒,百萬之眾那是隻多不少!

要協助李大將軍管好如此龐大的軍事資產,李中正和周昌這兩位大將軍府中最重要的軍事幕僚肩膀上的責任之重和壓力之大,都是空前的。

而在這兩人當中,周昌還是個“純軍師”,他只管根據李中山的指示領導左參軍司的一眾參軍制定作戰計劃,同時不斷派人下部隊到地方去督促檢查就行了。事情雖然又繁瑣又困難,但拿大主意的畢竟是李中山。但李中正的角色就不一樣了,他不僅是右軍師,還是實際上的“副大將軍”,是李中山“內定”的接班人。這個大明的大將軍錄尚書事可不是個世襲罔替的職位,而且李中山也不想搞世襲。

世襲了,還怎麼共和?他對於共和,那可是相當認真的。而且皇帝會被革命推翻,幕府將軍搞不定了一樣沒好下場。他連皇位都不稀罕,還會守著個破將軍傳給子孫?

所以他的兒子們以後確定的前途就是繼承他的爵位和財產,至於能在軍界、政壇走多遠,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在他看來,將來的將軍或是丞相之位,最好能在幾大家族之間轉一圈,大家都做做,最後再放開給其他人做。這樣大家就都是“將軍家”了,將來可以“將將相護”嘛!

而且這個“中山”傳“中正”,好像很合適吧?

當然看,這個“內定”指得是在李中山李大將軍的內心認定他可以接班,明面上李大將軍可什麼都沒說要是說了,那大將軍府裡邊很快就會有“兩個太陽”了!

因此李中山現在只是安排李中正在自己出徵北伐後,坐鎮南京,留後看家差不多就是夏侯惇“惇哥”在曹老闆那裡的地位,考慮到他是李中山的好三哥,哥倆好得連模樣都差不多,給個“惇哥”的地位也正常。

另外,李中山既然“內定”李中正接班了,那他平日承擔責任自然特別重,考驗也特別多,還有各種燙手的或得罪人的差事交給他去對付。

而眼下李中山馬上就要帶上大將軍府行轅前往徐州坐鎮指揮北伐大軍了,這個江南鬧倭寇的事兒,當然得讓李中正來應付了。

如果這點小事兒都對付不了,那這個班恐怕就不能給他接了

當李中正跟著周昌走進都房的時候,兼管錦衣衛的姚啟聖正一臉沉重的在跟李中山報告剛剛探聽到的大清和大周的軍情。

“.種種跡象都表明,尚淑英提供的那個‘一國守一城’的方略是假的!康熙的真實意圖,很可能分兵四到五路,集中數十萬兵力,與我在開封至徐州一線打一場大決戰!如果戰之不利,才有可能把‘一國守一城’的方略再撿起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西班牙無敵艦隊和倭寇僱傭軍會承擔其中的一到兩路,自東南海口進犯,以威脅我江南膏腴之地,迫使我軍在蘇、浙、閩、粵沿海分兵把口,空耗兵力!”

李中山倒是氣定神閒得很,坐在椅子上面,低頭喝了一口茶,抬起頭剛想說段什麼,就聽見都房門口的衛兵響亮的口令聲和唱名聲。他又朝門口望去,就看見李中正、周昌已經快步走進了向他行禮了。

李中山淡淡地點了點頭:“老三,培公,你們來得正好,大家正好一起商量.”

李中正小心地問道:“二哥,商量什麼事情?是不是關於杭州灣外海發現西班牙無敵艦隊主力的事情?這次西班牙無敵艦隊應該帶來了日本僱傭軍吧?如果他們想要在杭州灣登陸,所選的登陸地點不是乍浦就是餘姚”他看了一眼周昌:“剛才培公和我談了沿海抗倭的難點,您不如先聽聽他的分析吧。”

李中山一擺手:“老三,我把大將軍府留守的差事給你了,東南沿海的防務,自然由你全權負責,熙止也會留在南京輔佐你的,這事兒你們商量著應付就是了。我現在就問你一個事兒,要不要給你多留點兵力?”

李中正搖搖頭:“不必了,二哥您手頭的兵力其實不大寬裕,咱們的大軍說是一百萬之眾,但是海軍佔了七八萬編制,大將軍府和八大總監司又佔去兩三萬人的編制,還有十省的提督、總兵、協臺、守備參將又佔去十多萬編制,湖廣、兩廣還要各留下一個軍團給咱爹和咱大哥,加上留給我的軍團.這就是五十萬之眾了!

再加上佈署在民丹島、呂宋島、琉球島、蝦夷島和美洲大陸的軍隊,差不多又是十萬。百萬之眾,最多就剩下四十萬可用了。”

還真是兵到用時方恨少啊!

百萬之兵發錢的時候可不得了.100萬呢!糧餉軍資,再加上隨軍民伕的消耗,等北伐大軍全面開動後,一個月1000萬兩的軍費看著都不夠,要打得富裕一點,那就是1200萬兩一個月。

可是真要能用在刀刃上,肯定是沒有四十萬的這四十萬大軍指的是渡過淮河,進入北方中原大地的明軍(不含民伕)人數!

如果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配置民伕,那麼北伐大軍的人數可以達到八十萬!

在淮北以北的兵家必爭之地徐州集結八十萬之眾.唔,優勢在我啊!

而這種1200萬兩一個月的仗,饒是手握江南、廣府兩個經濟中心的大明,其實也打不了多久。李中山在幾年前之所以選擇和大清、大週休戰,其實就是為了整頓內部,積攢軍費。

可是攢了好幾年,李中山卻連朱慈炯那個“債宗”早年欠下的那幾個千萬的“鉅債”都還沒還清呢,不僅沒還清,反而越還越多,已經從原本的五千萬“鉅債”還到現在都上億了。

當然了,這多出來的五千萬也不是因為朱慈炯這個皇上荒淫無度造成的,而是都花在正事兒上了,譬如大辦海軍,興辦造船廠、兵工廠、鐵礦、鐵廠,還有興修黃河、淮河、運河等“三河綜合治理工程”,修建“淮北、淮南灌溉工程”,沿海要塞海防大工,還有最近一年多的大擴軍、大練兵和軍資儲備.幾千萬兩銀子,就這麼花出去了!

而大軍一旦渡過淮河,進入前沿地區,往後的花費可就更加驚人了!

根據大將軍府和尚書省的共同編制的預算,從大軍跨過淮河開始直到北伐勝利,大明每個月單是在軍費上的花銷,就要準備1200萬.一年就是1億4400萬兩!打兩年,差不多就要花出去3個億!

而大將軍府和尚書省為了這次北伐大業所準備的軍費預算,也就是3個億!

也就是最多隻能打兩年,再多就沒有了。

而這3個億的軍費中的一半,也就是1億5000萬兩得依靠戰爭公債來籌集。加上這筆鉅債,等北伐勝利之後,大明的債臺就能搭到2億5000萬兩了.真正的債臺高築啊!

也得虧李中山懂一點金融,很早就開始搭建一張以大銀行為核心的金融體系,還將大明境內大大小小的錢莊,還有閩粵海商,兩淮鹽商,江南私商、茶商等大商人,全都用各種法子網進了這個體系。

而且這個體系對大明朝廷來說是高度可控的!

所以大明朝廷才能透過這個金融體系來給債臺高築的大明朝廷的信用定一個高價——這意味大明可以以較低的利率發現大量公債,還不愁發不出去。而且還能讓大明境內的銀行、錢莊都把大明朝廷的公債當成優質資產持有。

但是現在畢竟不是信用貨幣的時代,所以大明朝廷的債務擴張並不是“無限”的,2億5000萬兩的公債總額即便不是極限,距離也不遙遠了。

因此李中山手頭的時間並不寬裕而這個難處,李中正當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不願意為在分李中山的兵。如果李中山用於北伐的兵力少了,完成北伐需要的時間或許就多了。

聽了兄弟的回答,李中山欣慰的點點頭:“我有八十萬之眾,北伐之役的優勢很大……一年之內必然可以奏凱還朝。

三弟,你只要能在東南堅持一年,不讓倭寇和西夷得逞,就算大功一件了。”

“二哥請放心,”李中正笑道,“區區倭寇,何足掛齒?中正自有辦法將之盡數殲滅於東海之濱!”

瞧他這模樣,看來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李中山當然也就放心了。

“好!”李中山笑著吩咐道,“那東南之事,愚兄就盡數託付與弟了!”

李中正一抱拳:“二哥,小弟得令!”

李中山點點頭,北伐已經是箭在弦上了!大量的軍隊已經向北開拔,淮北、淮南等前沿地區已經開徵召武裝民伕了,而北伐中原的方略——就是“步步為營,直到北京”的計劃,已經由大將軍府左軍師周昌領著一眾參軍詳細擬定完成了。

毫不誇張地說,一架無比龐大的戰爭機器,現在已經完全開動了起來,正在以碾壓之勢向大清帝國的首都北京緩慢而堅決地滾動過去!

甭管康熙有幾路大軍,李中山只一路往北京去即可。而康熙只要沒有辦法擋住這架戰爭機器滾動的車輪,他的大清朝就凶多吉少了!

康熙二十二年,秋。

在北京城,大清皇帝康熙也正全神貫注地盯著西班牙無敵艦隊和倭寇對大明東南沿海的侵擾,他的五路大軍八十萬伐明方案看著挺厲害,但實際上的虛頭是很大的。

李中山北伐的“八十萬大軍”,要一個個數人頭的話,那肯定是有的,而且無論正兵還是民伕,肯定都是精壯。

但是康熙的“八十萬”.也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全都要看戰事進展了。如果進展順利,各方面都會加把勁往檯面上追加籌碼,八十萬也許真就有了。

如果形勢不好,那可就很難說了。不僅吳周和金帳汗噶爾丹未見得會跟,就連大清內部也難說沒人會反清嚮明——那幫大清忠臣的忠心可都有點“多”,多到了可以讓許多位君主分享!

搞不好最後就只有大清的二十萬腹心之軍在北京周遭與大明決戰二十萬對八十萬,優勢在敵啊!

“玄燁,李中山出兵了嗎?”

今年71歲的太皇太后布木布泰,正由皇后楊小彌攙扶著在太液池的水邊散步,突然就問起了她極少關心的軍務。

現在已經年過30的大清麻子帝康熙雖然心事重重,但是面子上依舊是一副胸有成竹,聽見老太后的問題,只是笑了笑就道:“已經出兵了九月初八誓師,說什麼要直搗黃龍,還說不破盛京終不還的。”

“呦,連盛京他都要破啊!”楊小彌擰著眉頭,“合著一點都不打算給咱大清留?”

康熙哼笑了一聲:“那都是他一廂情願!西班牙無敵艦隊載著2萬倭寇這兩天都已經到了杭州灣了他要真敢不管,那幫倭寇一登陸,那東南膏腴之地可就慘了!

另外,吳應麒的使臣郭壯圖這兩日也到了北京,帶來了吳周準備發動10萬大軍威逼湖北,10萬大軍東進河南的訊息吳周10萬一到河南,恭王手頭的可用之兵,那可就能達到30萬了,算上隨軍的民伕,大約有能有個60萬。”

“60萬對80萬.好像還是大明那邊人多。”布木布泰依舊有點擔心,“還有,常寧雖然有賴塔、巴海、費揚古這些人輔佐,但他的對手可是李中山!常寧能打得過他嗎?”

康熙這一次並沒有親率大軍去和李中山交鋒,而是封常寧為撫遠大將軍,命令賴塔、巴海、費揚古這幾位滿洲虎將輔佐常寧。

而康熙自己則坐鎮北京,居中排程。

這就讓布木布泰有點擔心了……雖然康熙好像也很難對抗李中山,但常寧的功夫似乎更差。

“皇瑪嬤,您放心吧,孫兒有數的,如果真的要在徐州-開封一線和李中山決戰,孫兒自然會率領白甲精兵和察哈爾蒙古的騎兵,一同趕赴前線。”康熙笑道,“但是現在還沒那必要。”

“還沒必要?”布木布泰一皺眉頭,“李中山都已經北上了……不日就能抵達徐州。過完春節,他的大兵就該走山東一路向北,奔著咱們北京城來了吧?

玄燁,你可得想清楚一點……大明的北伐軍離咱們的北京城越近,你這個皇帝的權威就越小。各方豪強都會動心的!真要用一國之力守一城,風險可是極大的!”

“皇瑪嬤放心,孫兒其實已經有了破敵的妙計。”康熙笑道,“只是這妙計有點損陰德,孫兒是皇上,北方之主,實在不合適使用。所以才讓常寧替孫兒走這一遭。等他計用好了,孫兒再南下去指揮全軍,也許就能大獲全勝。”

“有損陰德?到底什麼損招?”布木布泰心說:你還怕這個?你的那點陰德早就損沒了,現在就是天天吃素敲木魚,也是補不回來的。”

“皇瑪嬤,”康熙皇帝左右看了看,發現沒有什麼外人,才往布木布泰身邊湊了湊,“孫兒想以水代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