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章節報錯
孫沐恩說道:“好了,不跟你說其他的了,希望她一覺睡醒來。心裡會好受些。”兩人退出房間,王文武給孫沐恩泡了一杯茶。
孫沐恩喝了一口說道:“這是國內的吧!沒想到你還有這麼好的茶葉!”王文武說道:“是嗎!其實我喝茶,都感覺差不多!不過我會買貴的!”
“原來你是牛嚼牡丹呀!”
“我可沒你那本事能分的出好壞。再說了,這可是你爸給的,我想孫老闆應該給的最好的!”
“你那裡還有嗎?剩下的都給我吧。我從國內帶回的茶都喝完了。我在這裡能買到的都是印度茶。我還是喜歡我們中國的茶。”
“到到時候走的時候,你和錦熙一人一半。”
“那謝了!章柏是在法國出生的。那他是不是,現在是法國人了?我知道的有好幾個朋友的孩子是在美國出生的,一出生就是美國籍了!”
“你說的,我也好奇過,我還專門看了下法國的民法典,但法國不是像美國實行出生地主義的國家,法國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出生地主義。法國民法典第27-7條規定:凡父母是外國人但在法國出生的孩子,到達成年時即獲法國國籍,但需要他此時身居法國,並從十一歲起至少連續五年常住在法國。也就是說,在法國出生的、父母是外國人的孩子,必須符合兩項條件,即到達成年時居住在法國,並從十一歲起至少在法國連續居住滿五年,才可自動獲得法國籍。所以如果孩子一直留在法國直至十八週歲,屆時應該是可以獲得法國國籍的。因此,章柏不能自動取得法國國籍,而且我也沒打算,把章柏一直留在法國。”
“那你真的不要這個法國國籍了嗎?”王文武笑著說道:“那你相信一個黑頭髮、黑眼睛的人是法國人嗎!反正我是不會相信的!”孫沐恩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知道嗎!我是怎麼說服我爸爸的。我說我到時在法國讀完書,會得到法國國籍。這他才會才同意我來法國。”
“你爸就是因為一個法國國籍,就同意你來法國嗎!”
“要不然呢!我爸他一直想把我們一家都變成英國或者法國公民。為此他還打算娶個英國女人或者法國女人!”
“那到時你們一家還會留在中國嗎?”
“當然留在中國了,我們什麼東西都在中國,還能去那!我爸只是看上了,如果是外國籍的話,方便做生意!”
“現在國內做生意這麼難了嗎?”
“你以為士農工商,就是說說而已嗎!除了不夠格的,誰都想上來咬一口!”
“也是,要不然對不起他們十年寒窗苦的,其實,你們家可以試試,在法國落腳!”
“哦,怎麼你看好法國嗎!能和我說說,你是怎麼看法國的?”
“我怎麼看,當然是看法律啊!”
“法律?”
“對,我看了《民法典》,法國的《民法典》它汲取了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內涵和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基本原則。具體地說,這部法典體現了自由與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和契約自治原則。睿智而理性的法學家們將這些原則加以整理提煉,並細化到社會生活領域之中,從而創立一部完整的法典,並使之成為一套崇尚人權的新體制。體現到實際當中就是一戰結束後不久,法國便出臺相關政策,允許了本國女性嫁給華人勞工。”
“就這個嗎?據我所知戰爭結束後,很多華工留在法國,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有的人甚至有了法國女朋友!”
“那你知道法國之前也是嚴格推行種族制度的嗎?”見孫沐恩搖頭,王文武繼續說道:“那麼避免你對法國留下不好的印象,種族制度我就不說了,但就目前來說,法國是最開放的國家。”
“那不管怎麼說,還是謝謝你的建議,我會在信中向我父親提及的!”
“你不用謝謝我,作為中國人其實我並不希望你家搬到國外的,畢竟你們會帶走工廠,和在中國獲得的財富,但作為朋友,我則希望你們,不要受這麼多的盤剝!”
“但我想我父親,並不想出國吧,他年紀也不小了,還是要落葉歸根的!”
“好了,你也忙了一天了,早點休息吧!我去看下章柏和章居!”
“你也早點休息!”之後孫沐恩一直待在里昂,舒錦熙也逐漸恢復,一切都走向好的發展。
民國十二年的新年,王文武留在法國,和舒錦熙、孫沐恩還有兩個小傢伙一起過的。
只是王文武跑了好幾個地方,在法國都沒找到煙花。只好過了個沒有煙花的新年,好在其他的到沒差多少。
只是真到過年的時候多了一個人,那就是尹東五郎兵衛,這個孫沐恩在里昂躲了幾個月的日本人。
除夕當天,王文武首先提議,大家先喝一杯,慶祝新年的到來,待大家一飲而盡後,王文武好奇的問尹東五郎兵衛,
“日本的新年和中國的新年有什麼區別!”孫沐恩說道:“這日本里中國又不遠,能有什麼區別!”舒錦熙也是如此說道:“應該中國周邊的國家,都差不多吧!”王文武說道:“尹東都沒說你怎麼知道,你們北方到時可能都差不多,但在我們湖南可就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了,更可況日本還和中國隔著大海呢!”尹東五郎兵衛說道:“其實都是大差不差的,但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年的日期不同,中國新年的農曆,而日本新年則的過的是陽曆新年。”孫沐恩問道:“為什麼日本過陽曆新年呢?”尹東五郎兵衛見大家都看了過來,於是解釋道:“日本是從明治維新開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把農曆春節正月初一,改為元旦就是的公曆一月一日,把十二月三十一日稱為大晦日就是除夕。不過日本也有少數地區依然保留了中國的陰曆過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