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誰是忠臣
章節報錯
申時行笑了笑:“自古許多帝王將相皆是從小受到了嚴格的聖人之教,不乏名師宿儒指導,結果還是有賢愚忠奸之分,可見很多事,不是你想避免就能避免的,但或許是會好一些吧。”
王家屏頷首,且悵然若失地看向了外面。
時值萬曆十四年秋,天高氣爽,但只是許久未雨,窗前綠葉也就越發枯萎,而如被火烘過一般,黝黑乾癟。
王家屏因此不禁擰眉。
而一想到按照申時行的說法,得讓天子有自己的主張,讓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王家屏更是有些悵然若失之感。
“旱情如此嚴重,陛下總的做些什麼吧?”
所以,王家屏這時還是忍不住又問了一句。
“不是讓潘烏程去治河治水以解旱情了嘛?”
申時行笑著回道。
王家屏說:“我的意思是,陛下總該親自祈求一下上天降雨,而令百官自省,以使天下人看見陛下心存社稷。”
申時行頷首:“有理!可以就此上奏進言,且看天子願意不願意;但是,天子若不願意,我們也不要強逼,那終究不過是個形式而已。”
王家屏:“……”
而王家屏在沉思片刻後,還是不由得對申時行言道:“公的說法,我還是不敢苟同,祖宗的江山社稷不是陛下一人之責!我們受國恩,自當要忠於陛下的社稷,而不是唯陛下命是從!所以,陛下若不願祈雨,使天下人知其誠,我們就應該勸諫,直到天子願意為止!”
“公也不問問,陛下是否要你忠於社稷還是忠於陛下自己。”
申時行聽後一愣,隨即呵呵一笑道。
王家屏直接站起身來,背對著申時行說:“我們不是陛下家奴,也不必考慮陛下是願意還是不願意!”
“公說是忠於陛下社稷,只怕真正的原因還是忠於能否讓自己家族長久安穩富貴這事吧?”
申時行這時冷聲問道。
王家屏回頭看向申時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家國太平,忠於陛下社稷,而不逢迎君上,難道不對嗎?!”
王家屏說著就再次別過頭去:“總比某些人不在乎改朝換代,只知誰為中華主就忠於誰,而覺得大明亡了與自己沒關係,反正自己家族子弟還能繼續在新朝為官要好!”
申時行紅了臉,透著寒意的兩眼看著王家屏。
過了半晌。
申時行才道:“你說的社稷、家國,他都只是嘴上的東西!”
“而陛下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想法的君父,我們要想讓他以仁待天下人,我們就得先待之以敬,真的把他當君父,在乎他的感受,知道他的想法!”
“哪怕他不聽我們的諫言,我們也得尊重他的意見,如果連天子都不能有自己的主張,那這天下安危看上去是人人都在負責,但實際上只會變成人人都不能為其負責!”
“既承天命,當受其重!”
“陛下沒有選擇,我們不能因為天子生殺他人就不忠其社稷,天子也不能因為我們不逢迎他就覺得我們是奸臣賊子!”
王家屏說後就揮袖離開了申時行這裡。
申時行喟嘆一聲,然後就搖了搖頭。
……
朱翊鈞在散朝後就於花園內散起步來,申時行在早朝上的話,讓他很受用,有種自己的主張真的有被尊重有被當成皇帝的感覺。
所以,朱翊鈞在早朝上選擇了保住申時行,沒有濫用皇權,不管證據是否確鑿,就罷免申時行。
因為這種能在乎他皇帝個人想法的大臣太少了。
哪怕是張居正其實更多的也只是忠於他的江山,對他個人感受沒有那麼在乎,不然,朱翊鈞也不至於在張居正時代會有掀桌子的場面。
當然,朱翊鈞也知道在乎他個人感受的大臣不一定是好人。
俗話說,忠言逆耳,人是需要保持一些理智才能成事的,不然就會被諂媚的人矇蔽。
朱翊鈞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他也在想申時行會不會對自己這個皇帝更體諒,但相對而言,對整個國家和社稷的長遠利益就沒那麼在乎。
但朱翊鈞目前還沒察覺出來,申時行在國家長遠利益上有什麼不夠上心的地方存在。
朱翊鈞覺得或許是因為申時行這一世已經因為自己這個皇帝的態度而發生了改變,所以才沒表現得雖然在意皇帝的看法,但對整個國家和社稷的長遠利益沒有那麼上心。
無論如何,朱翊鈞都是沒打算輕易換首輔的,他答應給申時行十年,那就得給申時行十年,讓申時行用時間去證明自己到底對不對得起皇帝對他的信任。
至少目前來看,朱翊鈞覺得申時行還是對得起自己和整個大明江山的。
首先濠鏡和大寧收復了。
其次全民的確得到了來自對外開礦與對外貿易上的實惠,然後因為災情產生的大量流民也總算是以遷移的方式得到了解決,而不是之前的時代需要用剿殺的方式去解決。
總之,朱翊鈞對申時行還是很滿意的,而沒有受眼下天災的影響。
誰讓朱翊鈞來自後世呢,他所受的教育讓他不會相信天災真的是跟一個人失德有關。
所以,他不會和許多大臣們一樣,真的覺得天災頻發是有奸臣在朝。
但這個時代的確有很多人是相信“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的思想也的確廣有人信。
各種天災的確會讓這個時代的許多想到人事上的問題,許多大儒也總是相信聖人教義真的能影響物質,物質與道理是一體一元的,所以王陽明也有過對著竹子格物以求能悟出道理的行為。
故而,朱翊鈞知道很多人因為天災頻髮質疑申時行誹謗朝廷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眼下京畿的旱情的確在加劇。
連紫禁城御花園內的水潭都裸露出了水底裡的全部石頭,朱翊鈞也不禁因此皺眉。
雖然他知道按照原歷史的發展,從萬曆十年後,氣候只會越來越糟糕,到崇禎年間加劇到直接年年有大災,而被史學家稱為“崇禎深淵”,但在設身處地地處於一個許久沒下雨的環境,透過錦衣衛得知有京師百姓已經爭水到殺人滅門的地步的情況下,朱翊鈞還是很希望旱情能早些得到緩解的。
而恰在這時,內閣學士王家屏還是上了疏,請他這個皇帝親自出城祭天祈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