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馮拯的話音剛落,那邊,劉娥頓時做出一副沉思的模樣。

半晌,劉娥微微一嘆。

“既如此,便讓寇相公任西京留守吧。”

西京留守雖然名義上掌管著西京洛陽的守衛、修葺等事,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閒差。

已逝的宰相呂蒙正離任前便擔任過這一職務。

在場的兩府大臣都是人精,一聽到‘西京留守’的職務,紛紛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其中,最開心的莫過於參知政事王曾,他的仕途中,寇準是無法避開的貴人。

若沒有寇準以及王旦的推薦,他也不會那麼快進入中書。

事到如今,王曾終於確定,太后打算召寇相公回朝,真的不止是試探。

而是確有其事。

寇相能夠重新迴歸,即便任職的是一個閒差,那也是極好的。

雷州地處偏遠,乃是眾人避之不及的苦寒之地,若不是貶黜,是沒有人主動申請去雷州的。

哪怕是待闕在家,也好過遠赴雷州。

與此同時,丁謂不著痕跡的瞟了一眼太后的神色,眼看太后態度堅決,他便放棄了繼續勸諫的心思。

《獨步成仙》

太后是鐵了心要召寇準回朝。

攔是攔不住的。

雖說中書有封駁的權力,但若是真惹惱了太后,太后完全可以內降,避開中書,直接召寇準回來。

與其冒著觸怒太后的風險,不如順著太后的意思。

反正寇準回來也只是擔任西京留守而已。

一個富貴閒職。

當然。

如果太后真的想讓寇準重新入駐中書,丁謂絕對是不擇手段的制止。

良久,眼見兩府大臣皆是默然不語,劉娥不自覺的點了點頭。

“既然沒人反對,便擬詔吧。”

“太后寬仁!”

錢惟演不放過任何一個討好太后的機會,第一個跳了出來,獻上了溢美之詞。

緊接著,其他人也跟著奉上了讚美之詞,連丁謂也在其列。

大局已定,繼續抗爭下去完全沒必要,送上幾句讚美的話也不要錢,不送白不送。

聞言,劉娥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調寇準任西京留守,才是她本來的目的,什麼召寇準回朝,不過是漫天要價。

這一輪交鋒,最終由劉娥獲勝而告終。

廷議結束,兩府大臣先後離去。

回去的路上,丁謂和馮拯並排而行,不過若是仔細觀察便能發現,丁謂的步子要比馮拯慢上一些。

畢竟,馮拯是老臣,而且兩人又份屬同一陣營,該給的尊重還是有的。

“馮相,您老說說太后這是何意?”

馮拯今年已經六十有四,放在古代,絕對算是高齡老人了,到了他這個年紀,爭權奪利的心思也澹了許多。

自從扳倒寇準之後,他為官的心思便越發的澹了。

本來,他已經有了恩請致仕的心思,可被太后今天這麼一鬧,致仕的心思立馬就澹了。

他要繼續站在朝堂之上!

有他在一天,寇準就永遠回不來!

馮拯和寇準可謂是一對老冤家,兩人一直從太宗朝鬥到了真宗朝,二十餘年的爭鬥,早已勢如水火。

“老夫也不知。”

面對丁謂的詢問,馮拯即便猜到了些什麼,也不願吐露半分。

他和丁謂的聯盟是很脆弱的。

如果不是為了扳倒老對手寇準,馮拯豈會和丁謂站在一起。

聽到這話,一旁的丁謂便停止了交流。

馮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

其實,太后的意思,丁謂也猜到了一點,無非是顧忌自己手中的權力太大,想要召寇準回來制衡一二。

異論相攪嘛!

先帝最喜歡用的策略。

此策雖然不利於政策的執行,而且極易引發黨爭,但對趙氏江山卻是有大大的好處。

起初,丁謂以為太后不會這麼做,但現在看來,太后亦是深得其中三味。

不過,相較於馮拯的謹慎,丁謂心中的憂慮反而沒有那麼大。

丁謂扳倒寇準,雖然有私人恩怨在裡面,但更多的是為了掃清前方的障礙。

即便沒有寇準,也有李準,王準。

這些老臣們不走,哪有他們這些人的位置?

因此,丁謂雖然也痛恨寇準,但恨並不是他扳倒寇準的主要驅動力。

另外,太后和寇準的恩怨,遠比他要大得多。

天禧年間,太后的親族在蜀地橫行,後來事情鬧到了京師,彼時,寇準絲毫不顧太后的臉面,極力要求嚴辦此桉。

丁謂雖然不喜寇準,但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寇準的號召力很是恐怖,並且為人剛正。

太后也正是認知到了這一點,才會費盡心思的貶黜寇準。

如果寇準此時仍在中書,太后受到的鉗制絕對會比現在大得多。

道州(今湘省道縣)。

前些日子,寇準再次收到朝廷的詔書,他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對於這一結果,他並不怎麼意外。

也不是太過傷感。

道州本就是偏僻之地,去雷州,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安度晚年。

環境差一點就差一點,只要有酒就行。

這一天,寇準離行的前一天,他召集了一幫酒友聚在一起,算是最後的送別宴。

寇準雖然三度入住中書,但他交朋友並不看重別人的身份,只要能和他喝到一起的人,便是他的朋友。

“來,一起幹了這杯!”

寇準亦是六十多歲的高齡老人,但他喝酒的姿態依舊豪邁,只見他站起身來,高舉手中的酒杯。

隨後,一飲而盡!

“寇公,海量!”

看到這一幕,席間的幾人頓時交手稱讚。

道州這邊天高皇帝遠,國朝有史以來,寇準是來人中最尊貴的那一個。

雖然寇準現在是被貶,但也不乏捧著他的人。

國朝對官員最是寬容,被貶並不代表再無起復的機會。

寇公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寇公三次拜相,又三次被貶,誰知道會不會有下一次?

到底是地處偏遠,當地的鄉紳們並不知道朝堂上的風雲,如果他們知道寇準被貶的深層原因,絕不會有人過來赴宴。

而寇準更加不會主動去解釋。

解釋起來太複雜,他和這些人交際也沒有其他的目的,僅僅只是單純找幾個酒友。

此時,寇準還不知道,召他回京的詔書已然在送來的路上,而且是加急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