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章 大宋版信訪局兼檢察院
章節報錯
登聞鼓的設定,最早或可追朔到堯舜禹時代,到了周朝,《周禮》中更是有明確記載。
‘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邃令,聞鼓聲,則速逆御僕與御庶子。’
即設四面大鼓於宮門之外,由太僕(九卿之一)掌管,並遣御僕與十二位御庶子輪流值班。
其後,春秋戰國、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都繼承了這項制度。
宋承唐制,立國之初自然也設定了登聞鼓,不過和唐朝不同的是,宋朝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管轄登聞鼓。
即登聞鼓院。
起初,登聞鼓院除了判官二人之外,還有內侍同時勾當,作為監察。
不過,到了真宗時期,內侍慢慢退出了登聞鼓院,僅以帶職名朝官(正八品以上帶貼職)或卿監(正六品)判之。
如今,周起的寄祿官是太常少卿(正六品),並且還帶著龍圖閣直學士的貼職。
單從流程上來看,周起擔任判登聞鼓院,合情合理。
但若是考慮到周起之前的履歷,這項任命多少有些不合情理。
不過,若是旁人得知李傑有意擴大登聞鼓院的職責,那麼這份差遣就很合適了。
周起身上最明顯的標籤便是,為官盡責,能斷善審,在他判糾察刑獄司,以及權知開封府期間,不知為多少人洗脫了冤情。
換源app】
凡是經他手的桉件,幾乎沒有誤判。
如此盡職盡責,能斷善審的人,由他負責登聞鼓院,李傑很是安心。
在李傑的設想中,登聞鼓院最終會成為一個類似中級法院,以及紀委監委的機構。
如果主官是個軟骨頭,或者主官本身就不乾淨的話,那麼即便擴大了登聞鼓院的職責,最終還是會流於形式。
寶慈殿。
李傑依例來到寶慈殿請安,他來的時候恰逢飯點,於是他便留在了寶慈殿,和劉娥一起吃了晚飯。
飯後,兩人的話題自然而然的聊到了殿試。
緊接著,兩人聊著聊著便聊到了周起。
對於周起這個人,劉娥的印象還是很深的。
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氏誕下皇子,那一天,周起恰好在宮中奏事,喜得麟兒的真宗,大手一揮,直接給周起升了官。
任周起為勾當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
(登聞檢院是從登聞鼓制度衍生出來的機構,專門負責受理登聞鼓院應當受理卻沒有受理的桉件,和現在的檢察院有點相似)
好巧不巧,十多年過去,周起再次成為登聞鼓院的長官。
並且,周起還是此科殿試的編排官。
如此種種,劉娥想不印象深刻都難。
“六哥,周起這個人我有印象,讓他在登聞鼓院待著,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眼看劉娥聊起了登聞鼓院,李傑想了想,與其故弄玄虛,不如將計劃提前告知劉娥。
“其實,由他充之,應該是恰逢其會才是。”
“大娘娘,我欲在西京(洛陽)、南京(河南商丘),先行設定登聞鼓院的下級機構。”
“由京官判之。”
“而後,待到時機合適,再行全國各州府推行。”
聽到這話,劉娥不禁覺得頭皮發麻。
全國各州府推行?
大宋共有兩百多個州府,依照京師登聞鼓院為例,登聞鼓院至少要有兩名主管,書吏官若干,其他從吏數十,雜事數十。
即便各州府登聞鼓院的人數有所削減,每地領奉使錢的人,至少也要二十人左右。
如此算來,全國鋪開至少要三四千人。
最終的數字,只會多,不會少。
三四千人的奉使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朝廷的財政能夠負擔的起嗎?
“大娘娘,您覺得貪官、庸官和冗官,哪一個危害更大?”
劉娥聞言頓時有些左右為難。
哪個危害更大?
她的第一個念頭自然是冗官,畢竟,朝中無數大臣陳述過冗官的危害,聽得多了,自然會受到影響。
但仔細一想,好像又不太確定。
冗官的危害大,貪官的危害難道就不大嗎?
大中祥符年間發生的一件事,哪怕過去十幾年,劉娥依然印象深刻。
抄了一個小小的地方知州,竟然從他家中繳獲了十幾萬貫的現錢。
這只是現錢!
多少州府一年上繳的稅賦都沒這麼多。
如果再算上田產、房產等資產,其數字更是駭人聽聞。
那一次,先帝難得的大發雷霆,並下令徹查。
事後,雖然又查出了一批貪官汙吏,但收繳財產的數量遠遠比不上最初的那人。
即使將後續所有人綁在一塊,也比不上對方。
片刻後,劉娥的心中有了答桉。
貪官的危害更大。
以那名犯官為例,幾十萬貫的家財,能養活多少官員?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現在的劉娥早就過了天真的階段,貪慾,乃人之大欲,只要貪汙無法消除,貪官就無法徹底杜絕。
天下兩百多個州府,其中又隱藏了多少貪官汙吏?
並且,相比於貪官,汙吏的危害反而更大,貪官只能貪得了一時,而那些吏員基本是終身制。
不僅如此,吏員還能傳家。
儘管吏員貪汙的金額遠遠少於主官,但積沙成塔,全國的吏員算到一起,這個數字決定不會少。
許多多少民變,都是由這類人群激起的。
想通此節後,劉娥也明白了李傑擴大登聞鼓院的用意。
雖然這麼做無法徹底杜絕貪腐之風,但減少一位貪官的收益,遠比養一個登聞鼓院的收益要高。
抄了一個貪官的家,起碼能養活一地登聞鼓院一年。
這麼一算的話,倒也不怕冗員。
不過,抄家這等事,肯定不能讓登聞鼓院單獨負責,否則,肥的便不是國朝,而是肥了登聞鼓院主官。
“六哥的意思,我已知曉。”
沉吟片刻,劉娥建議道:“景德年間之前,登聞鼓院往往會設‘監登聞鼓院門’,此職由內侍官充之。”
“如今,內侍官已不在兼職,六哥如果有意推行的話,或許可以重新恢復這項制度。”
相比於外朝的臣子,劉娥內心自然更加信任宮中的內臣。
不只是她,歷代帝王大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