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明太悲催的財政
章節報錯
官吏,實際上是官與吏的組合詞,兩個字雖然經常一起出現,但從根本上來說,完全是兩回事。
在秦漢時期,官吏之間是通用的,官就是吏,吏就是官,沒區別。
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官與吏便徹底劃清了三八線。
官,那是上品,高人一等,即“上品無賤族”。
至於吏,那是下品,卑微賤業,即“下品無高門”。
唐宋明,吏實質上是一種雜役,也叫作胥吏,有人戲說:
官如大魚吏小魚,完糧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貓,具體而微舐人膏。
明代衙門,有官,有僚,有吏。
其中,官是正職,為長官;僚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
官、僚都是官員,存在品級,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任免權來自於朝廷,領取的是朝廷俸祿。
而吏,卻是沒有品級的,“不入流”,根本就沒有朝廷俸祿一說。
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來自於衙門。如衙門的財政裡,拿出一塊,分給這些人,如果知縣看誰不順眼,脾氣不好,又貪,幾個月不給你發工錢,也是常見的事。
後世經常有人說官僚主義,卻從未有人說官吏主義。
原因很簡單,官僚都是正兒八經的編內人員,胥吏只是打工服役的,是編制外的人員。像是那些皂隸、馬快、禁卒、門子、仵作、糧差及巡捕營番役,都是賤役。
惹知縣不高興的時候,都是直呼“狗吏”的。
知縣看不起這些人,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只能是吏,本人和子弟,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想要從編制外進入編制內,想都別想。
對於這些胥吏,正統的官員是嗤之以鼻,呼來喝去的。
可問題來了。
知縣再怎麼看不起胥吏,也是需要這些人給自己辦事。
自己一個人,總不能又站崗放哨,又驗屍抓兇,又收糧判案吧。
需要專門的人負責,而這些負責打雜服役的便是胥吏。
胥吏憑著自己的專長給衙門辦事,雖然沒編制,但也需要養家餬口。
錢哪裡來?
縣衙出。
縣衙的錢哪裡來?
朝廷給。
朝廷給多少?
哦,一個月七石米。
知縣回頭看了看米缸,還剩下七百來斤,要不你們三十幾個胥吏,搬走分了?
胥吏們扛著麻袋,一麻袋二十來斤,一臉淚水地回了家,孩子哭著喊餓,老婆鬧著要回孃家,老爹一看這點米,嘆了一口氣,決定今天不吃飯了。
一大家子,一個月二十斤米,還過不過日子了?
於是,胥吏聚在一起,準備今年再弄個稅目,挨家挨戶收去,當官的不同意?到時候他拿大頭,我們拿小頭,憑什麼他不同意?
再說了,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當官的三年就滾了,我們可是要世世代代留在這裡的,還能餓死在這不成?
也正是因此,明代的胥吏之害十分嚴重,貪汙更是橫行不止,無論朱元璋殺掉多少腦袋,一樣有人貪。
不貪活不下去啊。
你老朱就知道心疼自己兒子,親王動不動就上萬石俸祿,可我們呢?
幾十家才七八十石的米,你讓我們怎麼活?
不貪,自己是乞丐,全家人都是乞丐,說不定還會餓死幾個孩子。
貪了,自己能活下去,孩子能活下去,胥吏能活下去。
你說咋選?
只能盤削底層百姓,貪汙受賄,能有什麼辦法!
薄俸制度,有著極大的缺陷,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缺陷的問題,那就無法從根本上,削弱與壓制官吏貪汙的動力。
畢竟,當官求的不只是自己要過好日子,還有父母妻兒子女。
現在朝廷要推行一條鞭法,又要動田產,遏制兼併,這就從根子上,直接砍向了官員與胥吏,讓這些人再難下手。
沒辦法巧立名目了,也沒辦法隨便徵用民力了。
盤削不了百姓,那就沒有了收入來源,沒有了收入來源,這些胥吏都要餓死,或者乾脆回家種地。
為了穩定朝局,穩定官吏之心,也為了一條鞭法、遏制土地兼併順利實施,就必然需要改善薄俸制度,並將胥吏的生活考慮在內。
黃子澄、夏元吉只花費了一個晚上,並編制出了新的俸祿制度,以洪武二十年的俸祿為藍本,向上浮動了近五成之多。
正一品月俸由八十七石,提升至一百三十石……正七品月俸由七石五斗,提升至十二石……從九品月俸由五石,提升至七石五斗。
府衙胥吏,除書吏享從九品待遇,其他月俸七石至五石不等。
新的俸祿編制,並不是簡單的上浮五成,還需要考慮國家稅賦收入,朝廷官員俸祿支出總量,考慮底層胥吏的生活狀況。
內閣稽核之後,一致認為新的俸祿制度是合適的,便由黃子澄、夏元吉遞送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新的俸祿制度,眉頭緊皺,問道:“胥吏五石,足夠其日常用度嗎?”
夏元吉躬身道:“皇上,五石收入不僅足夠,而且還會有所剩餘,摺合銀兩的話,其年俸可達三十兩,與往年九品官員收入相差不多。”
朱允炆盤算了下,認可了夏元吉的話,對黃子澄問道:“將胥吏納入朝俸之中,增加了多少?戶部能撐得住嗎?”
黃子澄嘴角有些苦澀,說道:“皇上,胥吏之廣,遠勝朝臣。如今朝廷文武官員,合計不過三萬,而大明擁有縣衙一千四百二十七個,小者三十人,大者百人,摺合五十人來計,也超出了七萬。往年官員俸祿支援,是四百五十萬石,若加上胥吏,則需增加四百二十萬石,僅年俸一項,至少九百萬石。”
九百萬石!
而往年,朝廷所有農稅不過三千二百七十九石!
除了官員,還得給宗室發俸祿,一年至少也要一百多萬石。
這將意味著,朝廷每年需要拿出超過三分之一的錢糧用於發工資。
每年兵部需要拿走三百石,這還是衛所制之下,軍屯不需要朝廷供養多少糧食。而隨著新軍之策的推動,新式戰法的研究,兵部的耗費將會成倍增加,暫且按八百萬石計。
除去宗室、官吏俸祿、軍費三大項之外,每年還需拿出三百萬石維護漕運,一百萬石用作賑濟所用,還有一堆雜七雜八的支出,比如賞賜、後宮用度、造船、建造宮殿、建造陵墓等等,至少也需要五六百萬石。
一年到頭,中央財政賬冊上,大概還能剩下四百萬石。
如果要打個仗,徵用三十萬大軍來算,來回四個月,至少也需要準備近八十萬石的糧草。而為了支援這些大軍,還需要準備三倍之多的民夫運輸,而這些人也是需要吃飯的……
一場仗下來,一看賬本,哎,沒錢了,說不定還得賒一筆。
哪裡賒錢?
朝臣月俸不是還沒發嗎?
扣唄……
這就是大明悲催的財政,以至於明代歷史上出現了,用花椒、八角等香料來抵扣俸祿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