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茂看著輿圖中的對馬島,生怕大明不答應,便點了一把火:“對馬島上不僅有宗貞茂的兩千倭國軍士,還有宗貞茂收攏的倭寇八百餘人。另外,據全羅道水師情報,早年間倭寇搜掠朝-鮮沿海與大明沿海所得人口,也被倭寇帶到了對馬島。”

朱允炆冷眸森森:“你是說,對馬島上有大明百姓?”

李從茂看著朱允炆那雙威嚴而冰冷的目光,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壓力,這股壓力遠非李芳遠可比,似乎朱允炆是一條巨龍,已經伸出了龍爪踏在了自己胸口,難以呼吸!

好強的威勢!

李從茂暗自吃驚,穩住心神,肅然回答:“據朝-鮮掌握情報,兩年前,至少有三十名大明百姓被倭寇帶到對馬島,當時已將訊息告知大明水師。如今這些人是死是活,不好確定……”

朱允炆看向鐵鉉。

鐵鉉想了起來,兩年前確實有過一封對馬島的情報,只不過當時水師主力不在,兵力有限,無法深入作戰,這才擱置下來,最後不了了之。

朱允炆並沒有責怪鐵鉉,大明水師雖然厲害,但海岸線太長,又將重心放在了南洋與西洋,這兩年市舶司剛運作,海道還需要水師維護,保障貿易暢通,很難分出力量去遠征對馬島。

李從茂等待著朱允炆的決定,很是期待大明水師能出動,徹底消滅對馬島上的倭人,這是朝-鮮精心挑選的地方,也是最合適的進攻目標。

選擇對馬島,是有歷史原因的。

早在洪武二十二年,高麗王朝就曾派遣樸為、金宗衍、崔七夕等組織了三百艘戰船襲擊對馬島,燒燬了倭國船隻二百餘,救出被俘虜高麗一百餘。

只不過這一次行動,只是為了清剿對馬島上的倭寇,並沒有佔領對馬島。

洪武二十九年,朝-鮮國王李成桂再次組織水師,進攻對馬島。金士衡為統帥,南在、辛克恭、李茂副之,戰事一度膠著,鏖戰難分勝負,最後金士衡以邊打邊談判的方式,最終招撫宗貞茂與一干倭寇,甚至還給倭寇首領封了官。

在李從茂看來,金士衡的這一次進攻並沒有取得勝利,而是一次失敗的進攻,雖然招撫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但沒有消滅敵人的進攻,談不上榮耀。

事實證明,倭寇是不守信用,也是不講道理的。洪武后期,倭寇不搶朝-鮮沿海,還可以跑到大明沿海搶一把,日子多少過得滋潤。

可自朱允炆登基之後,大明對倭國的態度變得極度強硬,徹底斷絕了與倭國往來,並大舉清剿倭寇,無數倭寇葬身大海,大明已經成為了倭寇的噩夢。

噩夢誰都不想觸碰,可倭寇還是需要吃飯,需要活下去的,這些人沒有土地,只能搶劫。而不敢欺負強悍大明的倭寇,轉而欺負起近鄰朝-鮮,金士衡的招撫政策徹底破產。

而折騰朝-鮮最兇的倭寇,就在對馬島上!

既然大明想要給倭寇一個教訓,不妨就幫朝-鮮一把,徹底滅掉對馬島上的倭寇,連同放任倭寇與倭國軍士搶劫的島主宗貞茂一起收拾掉!

李從茂相信自己的判斷,朱允炆有著仁慈之名,是不會放任大明百姓一直被倭寇俘虜的。

朱允炆收回目光,轉身回到桌案後,坐了下來:“高麗、朝-鮮兩次征伐對馬島都沒有成功,這次想要借大明的手為朝-鮮辦事,你們的國王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李從茂與柳廷顯都十分驚訝。

解縉、鐵鉉等人也頗是費解,皇上怎麼知道他們打了兩次對馬島?

李從茂震驚於大明的情報,見朱允炆似乎有些動怒,連忙解釋:“非是國王所安排,乃是我等環顧倭國,以當下之力,最穩妥的策略是進攻對馬島。”

朱允炆反問了句:“打下對馬島之後呢?”

李從茂臉色一凜,朱允炆的思維與邏輯,完全就沒有隻停留在事情的開始與過程階段,他看穿整個過程,追問結果。

確實,大明打下對馬島之後,又能如何?

佔領對馬島?

不太現實。

對馬島距離大明太遠,想要定期補給難度很大。

一旦倭國的足利義滿組織大軍反攻,很可能島上的明軍會成為孤軍,最終被耗死在對馬島上。要知道對馬島並不是一座很小的島嶼,東西三十多里,南北一百六十多里,放進去兩萬軍士都阻擋不了倭國軍士登陸,倭國軍士可以源源不斷派到對馬島,可大明軍士不可能源源不斷進入,此消彼長之下……

李從茂估計李芳遠也不會同意佔領對馬島,一旦朝-鮮軍士進駐對馬島,足利義滿必然會將戰爭範圍擴大到朝-鮮島。

所以,打了,島還是倭國的,只不過是殺了一批倭人,救一些人出來,僅此而已……

看著說不出話的李從茂,朱允炆看向鐵鉉與梅殷:“調水師陳揮、耿璇回來,準備對倭戰事,就打對馬島。”

李從茂再一次被朱允炆震驚,他不是不知道這一次行動無法佔領對馬島,他卻依舊選擇了對馬島最為征戰的目標。

朱允炆看向李從茂,嚴肅地說:“對馬島不是朝-鮮屬地,朝-鮮也無意主張佔領那裡,是吧?”

“沒錯!”

李從茂隱約察覺大明想要佔領對馬島,但又覺得不現實,不過對馬島確實不是朝-鮮的領地,幾百年內,朝-鮮都沒有真正佔領過那裡,也沒有主張佔領過那裡。

朱允炆再次問:“若大明佔據對馬島,你們有意見嗎?”

李從茂深吸了一口氣。

大明佔據對馬島,意味著大明的軍事力量直接出現在了朝-鮮的家門口。以大明水師的力量,他們一定會在對馬島上興建港口,說不得會成為一個永久性的軍士存在。

朝-鮮接壤大明,若大明再佔據對馬島,他日朝-鮮若是不服從大明,勢必會面臨南北夾擊,不,是南北東三面夾擊的境地。

可問題是,對馬島是倭國的,大明佔據,朝-鮮能說啥?總不能給朱允炆說,你佔領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還是倭國的吧?

李從茂猶豫再三,還是找不到任何託詞,只好搖頭:“天朝若佔據對馬島,對朝-鮮沿海百姓百利而無一害,我們又怎麼可能有意見。”

朱允炆笑了,看向解縉:“擬寫一份文書讓李使臣帶回去交給李芳遠,敲定對馬島歸屬問題,他日大明水師佔據此處,朝-鮮不得有對馬島的領土主張。自水師登陸對馬島之後,那座島就是大明的。”

解縉答應。

李從茂不清楚朱允炆到底想要做什麼,明軍是有能力佔據對馬島的,自己不懷疑,但想要長時間佔領,是不可能的事。如此英明的君主,為何會看不穿這一點?

他的大臣似乎想要說什麼,又被朱允炆打斷了。莫不是說,朱允炆並非像傳聞中的那樣,頗有才智?

鐵鉉見朱允炆打定了主意要征戰對馬島,只好與李從茂等人告退,換個地方商議具體的細節,既然朝-鮮不打算派遣軍士參與征戰對馬島,只打算提供後勤、港口、海道與情報,那就隨他們吧,大明不差這點人手。

細節的商議是很複雜的,通常也伴隨著扯皮,加上朝-鮮本身國力有限,想要一口氣支援動輒成千上萬的明軍半年以上是不太可能的。

朱允炆是大明的皇帝,只需要參與大的戰略決策,具體的細節商議,最後看看,給出意見就可以了,實在是沒必要掉身份,去和使臣鬥嘴商量多少糧草,哪裡可以供大明水師停靠這些小事。

七日!

花了七日時間,兵部、五軍都督府與朝-鮮使臣李從茂、柳廷顯終於確定了具體的方案,呈報給朱允炆。

朱允炆仔細審視著,按照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安排,大明水師將出動兩艘寶船,五十艘大福船,合計六千五百軍士征討對馬島,朝-鮮為大明水師籌備所需的三個月物資,包括對馬島地形、頭目等情報。

朱允炆批准了這一份文書,在李從茂、柳廷顯臨走之前再次設宴款待,為表示對朝-鮮支援的謝意,將一個製作精美的望遠鏡當做禮物,託使臣送給李芳遠。

朝-鮮使臣走了,解縉、鐵鉉、梅殷來了。

鐵鉉止不住心頭的不安,立勸朱允炆:“皇上,對馬島距離我朝任何一個港口都太遠,根本無法長期佔領對馬島。一旦被倭國軍士包圍封鎖,上島明軍也難自保。”

梅殷附議:“征伐對馬島,臣沒有異議,但僅憑著六千多軍士,不足以長期佔領。臣以為,打下對馬島之後,應將俘虜押解回來,當著天下人的面斬了,大軍同時撤回,不宜久留。”

朱允炆聽著兩人進言,微笑著看向解縉:“你也是如此想的?”

解縉點了點頭:“臣也不支援佔領對馬島,眼下水師主力不在,即便是此番出征對馬島,也只能保證勝利,而不能實現長期佔領。”

“朕知道。”

朱允炆平和地說。

解縉、鐵鉉與梅殷面面相覷,很是不理解,你都知道不能佔領了,幹嘛還非要佔領,這不是要害死人的節奏?

朱允炆見三人如此疑惑,拿出一份東北大輿圖,指了指倭國與朝-鮮之間的對馬島:“朕說,對馬島要歸入大明!”

梅殷與鐵鉉有些鬱悶,這還不是要佔領,我的皇上啊,這不現實。

解縉突然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以朱允炆的目光與水平,不可能不知道對馬島可攻取而不可長期佔領,至少在沒有打下整個倭國之前,對馬島是守不住的,但他依舊強調對馬島是大明的,這其中必然有深意。

啪!

解縉猛地擊掌,將梅殷與鐵鉉嚇了一跳,連連讚佩:“妙,妙啊!皇上說得是,對馬島是大明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真正的主動權!”

朱允炆深深看了一眼解縉,後知後覺中,還是此人最是聰慧啊。

梅殷還是不明白,鐵鉉也沒聽懂。

解縉解釋道:“皇上說了,當大明軍士登上對馬島的那一刻,對馬島就是大明的了。兩位,即便是大明軍士撤出對馬島,對馬島依舊是大明的啊,自家的島嶼,什麼時候不能去,什麼時候不可以回?日後大明想要去對馬島,就不需要事先通知朝-鮮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