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河套戰略
章節報錯
河套?
解縉、楊士奇、徐輝祖、鐵鉉等人都被朱允炆的跳躍思維給弄暈了,不是說甘肅、西疆,不是說韃靼,怎麼突然轉到河套去了?
朱允炆拿起竹木,指向輿圖,嚴肅地說:“黃河在寧夏,沿賀蘭山向北,在狼山以南的巴彥淖爾向東,之後南下進入山西。呈‘幾’字形,似套狀,故名河套。賀蘭山以東,黃河幾字以內,我大明人稱之為東套,賀蘭山以西至甘肅武威外,稱為西套。”
“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李文忠曾收回東套一部,設東勝、鎮虜、連城等五處衛所,控制著黃河幾字形東北位置。然這幾處城關孤懸在外,距離長城城關較遠,且運輸補給很容易被騎兵切斷,這些年來,東勝等地越發困難,尤其是韃靼不斷深入河套,東勝等城岌岌可危。”
朱允炆看著輿圖,內心有些嘆息。
歷史上的朱棣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放棄東勝等地吧。偉大的永樂皇帝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只不過他放棄了河套,給大明帶來了極大危害,朱祁鎮成為戰神,就是其中一個惡果。畢竟瓦剌就是以河套為前沿陣地,直接進去大同等地的。
朱允炆清楚河套的重要性,那裡雖然是關外,卻是一個不能不爭的地方。
失河套,山西就會成為最前線。
守河套,山西可以成為內防線。
到那時候,北平就相當於有了河套、山西、京師三道向西或西北防禦的戰線。
朱允炆重重點在東勝衛的位置,嚴厲地說:“河套不容有失,朕認為,是時候考慮收回整個東套地區了。”
解縉有些緊張,連忙說:“皇上,臣以為此時並非是謀略河套的時機,戶部困頓,支餘已是不多,若再起兵戈事,定會使國庫耗空,一旦遇到些許天災,朝廷將無錢財可用。”
對於建文皇帝,解縉多少有些不安,他是第二代君主,按理說,他就應該守成,繼承老朱的遺產,好好的過日子。
但建文皇帝並不甘於平庸,他雖沒有親自帶兵打仗過,卻十分喜歡動用武力,喜歡發動戰爭。在解縉看來,君主好戰,對大明王朝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
原以為打完帖木兒,大明可以休養個五年十年,可現在還沒過三年,朱允炆又打算對韃靼作戰了。
楊士奇沉默著沉思,見解縉已挑明,便也站出來勸說:“皇上,眼下正是推新軍之策至全軍的關鍵期,朝廷需要將更多錢鈔傾斜向地方衛所,恐怕無力再進行一次大型戰事。況前線重鎮正在更換火器,軍士尚在演練熟悉新的作戰方式,短時間內形成不了太強戰力,若動用京軍,耗費又大。臣以為,河套可徐徐圖之。”
徐輝祖陰沉著臉,站出來指責解縉、楊士奇:“徐徐圖之,這樣的話若是落在東勝、鎮虜、連城等衛所軍士耳中,他們會作何敢想?你們的妻兒子女並不在關外,不在韃靼的刀鋒之下!他們為大明守住河套,日夜警惕,枕戈待旦,可你們呢?這個困難,那個沒錢,直說了,你們是想讓東勝等衛所的軍士戰死才甘心嗎?”
解縉聽著刺耳的話,連忙解釋:“魏國公,話可不能如此說。韃靼今年遊牧河套,不也沒有進犯東勝等城嗎?何況我們說的也是事實,難道你忘記了福建之亂,新軍之策再不推全軍,遲早會有大麻煩。是河套重要,還是地方無數軍士重要?”
徐輝祖臉色很是難看,福建之亂如同一根針扎人,王仲和之所以能亂起來,全是因為掌握了軍士不滿的心理。雖說沒有造成太大亂子,可他開了一個壞頭,讓那些沒有享受新軍之策的衛所將士有了催促的藉口、底氣。
朝廷雖然給出了推廣新軍之策至全軍的時間表,可這個時間表的施行是以財政為基礎的。財政跟不上,新軍之策就無從談起。
打仗需要很多錢,打一場戰爭,足夠多少個衛所幾年新軍之策所用。
鐵鉉見徐輝祖與解縉爭論的厲害,連忙說:“河套重地,不容有失。然這兩年朝廷支用確實多了些,基建,初級工業,文教,新都,造船廠,水師南北,哪一個不需要錢糧。皇上,臣以為內閣所言無錯,魏國公所言也無過。”
朱允炆看著和稀泥的鐵鉉,問:“那你如何看?”
“我?”
鐵鉉恨不得扇自己兩巴掌,徐輝祖想和解縉吵,那就讓他們吵,自己幹嘛參與進去,到最後為難的還是自己……
不過,鐵鉉並不是浪得虛名,很乾脆地找了一條解決之路:“東勝等地在關外,鎮守之難,主要是因後勤難給。不妨趁著韃靼西走,在冬春兩季輸送糧草物資,增加火器,以確保衛所軍士固守。待過兩年,朝廷財政改觀之後,可兵出大同,收整個河套。”
聽了鐵鉉的方案,徐輝祖、解縉都沒有意見。
朱允炆看向輿圖,河套地區水土肥沃,經營的好,自然是糧草不缺。可問題是,如果大明軍士不能固守整個河套,只守著幾個孤城,一旦莊稼成熟,不等軍士拿起鐮刀,瓦剌和韃靼的騎兵就可能先來收割或放火了。
莊稼在城外,騎兵來時,不好守。總不能為了幾畝莊稼給人死拼吧。
想要河套成為塞上江南,就需要徹底控制整個東河套,至少陰山、狼山南北,賀蘭山以東,不能有蒙古騎兵的蹤影。
朱允炆盯著輿圖,緩緩地說:“既然你們認為進取河套耗費太大,那就作罷。”
解縉、楊士奇鬆了一口氣。
穩定壓倒一切,現在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文教、軍事都在發展,多一年和平,就強大幾分。
朱允炆指了指河套方向,平靜地說:“出兵河套不妥,那安排山西、陝西兩地軍士,徵調一些百姓,在河套修築幾個城池總無礙吧。”
“啊?”
解縉、楊士奇震驚地看著朱允炆。
修城池?
徐輝祖嘎得一聲就笑了出來,對陰損,不,是英明的朱允炆敬佩不已。
想想那個畫面,阿魯臺今年夏天還在河套薅羊毛,等到明年夏天來的時候,突然看到熟悉的草原上突然多出了幾座城,不知他會不會嚇得直接跑路。
在草原上修城池,對於大明來說已經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別看那裡沒幾根木頭,有些地方周圍還沒山,沒關係,大明有混凝土。
只要將石灰運過去,其他材料好找,實在不好找,那就運點小石子過去。只要東西到位,混凝土石板就能澆築出來,用混凝土牆直接圍出城,速度較之傳統建城的速度快多了。
將士齊心協力,幾千人三個月弄出一座城方圓二里的小城來不成問題。
何況冬夏時期,韃靼主力不在,兩省衛所軍士出去一段時間並不危險,萬一有軍情,完全可以躲到城裡去。
解縉、楊士奇對視了一眼,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他這是想要一點點蠶食掉河套地區,並不打算在河套與韃靼進行大規模戰鬥。
韃靼是遊牧民族,遊牧遊牧,春天在這裡遊,夏秋換個地方遊,冬天再換個地方遊,一年跑幾個地方很正常,如果大明在河套的城池多起來,想來韃靼也會換個地接著遊,而不是發動戰爭吧。
潤物細無聲,蠶食不吐骨。
徐輝祖收斂笑意,揉了揉臉努力變得嚴肅:“出關多修城池,是極好之事。朝廷要調整關內衛所,不妨將一些衛所外移,先修城,後移衛所,步步為營,可控河套。”
解縉、楊士奇沒辦法反對了。
修城和混凝土,這都是基建內容,皇帝要修點路,弄幾個城,有什麼好反對的,相對徵調幾萬大軍出征的成本,這簡直是太低了。
經商議,朱允炆命內閣擬旨,命山西、陝西、大同等衛所,調出一萬軍士,兩萬百姓,劃撥薛祿統管,入河套等地建三座城,擴大明軍在河套的控制範圍。
兵部。
鐵鉉將建文皇帝的決定告訴了盧淵與楊榮,感嘆道:“若真能不動兵戈便可收回河套,這對我大明而言,也是一樁幸事。”
盧淵看著輿圖,指著山西的長城說:“如此水草豐美之地,早就該收回了。要我說,應該將大同的長城直接修到陰山,連線賀蘭山,將整個東套都保護在內!”
楊榮看了一眼輿圖,知道盧淵的想法並不是異想天開,按山川走勢來看,反而是更合理的。但大明的長城修在古長城之上,古代沒人在河套建長城啊,動員百姓修如此長的長城,其耗費不可估量,戶部是不會答應的。
鐵鉉看著沉思的楊榮,問:“你認為修城池的方式可以控制河套嗎?”
楊榮將目光從輿圖上移開,對鐵鉉笑了笑,說:“鐵尚書,皇上想要的可不是河套,只盯著河套,就錯會了皇上的意圖。”
“嗯?”
鐵鉉有些驚訝,連忙詢問緣由。
楊榮目光篤定,手指指向大草原,凝重地說:“皇上這是在試驗城池箍緊河套,若證實此舉可行,那下一個被箍住的可就是草原,整個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