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覺悟
章節報錯
四月二日,金陵地震。
四月五日,金陵再次發生地震。
四月八日,金陵不僅地震,還死了三十餘百姓。
如此頻繁的地震,引起了都察院御史們的警覺,一些禮部官員也開始奮筆疾書。
無一例外,都在說:
皇上遷都引起上天不滿,現降下地震以示警告,若再不停止遷都,恐有大災降世。
進言的文書一封接一封。
朱文奎都懶得仔細看這些文書,交給楊溥收起來晚點燒了去。
北平新都已完全竣工,外圍城牆也已築成,當下北平正在做最後的清掃、點綴、物件置辦、人員進駐等事宜,一些衙署都已經開門了,比如刑部衙署,人到了沒兩天,直接就開業了,抓了好幾個不法事之人。
北平衛軍營正在分流,一部分缺乏戰力的退出,一部分外調至地方衛所,一部分直接加入未來北平京軍。就連北平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也開始合併與調整,布政使司挑選人員直接進入吏部、戶部,按察使司全部併入刑部,都指揮使司進入五軍都督府。
朱文奎以為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應該看得清楚,遷都已成大勢,不可逆轉,可誰知道這群人竟還不死心,借地震來攻擊朝廷遷都決策。
楊溥看了幾眼,發現這些文書無一例外都是一群老官員寫的,他們多品階不高,又沒了晉升希望,加上根基在金陵附近,自然想抓住一切機會反對遷都。
「
太子,這文書不批,也不合適吧?」
楊溥認為,置之不理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奏摺,下次看奏摺的時候更費神,因為會多看到一行「上次寫文書沒批,可能沒看到,我再寫一封」之類的話。
朱文奎想了想也是,於是揮筆寫下:
若上天反對,當震泰山共北平、金陵三地。若無,則準之。
地震這玩意是什麼,朱文奎早就聽朱允炆解釋過,但作為皇室之人,還不能放棄天授神權,放棄天人感應。
你不是說金陵地震是上天反對,它反對的話,那就三個地方一起發地震讓我看看,都震了,遷都不遷都咱們就商議商議,只震一個金陵,這不是說明金陵不安全,催促咱趕緊搬家嘛。
楊溥看著朱文奎批閱的文字,嘴角微微一笑。
這還真是絕了。
泰山相當於在北平與金陵的中間,隔著那麼遠,別說三處不太可能同時地震,就是同時地震了,誰也說不清楚。
小地震晃兩下地方上都不上報的,誰知道千里之外震沒震。
工部尚書黃福走了進來,行禮之後,遞上文書:「太子,燕王府舉家遷往封國,那北平與金陵兩地的燕王府該如何處置?」
朱文奎看著黃福,對這個問題有些始料不及。
這倒是個大問題,北平修建有燕王府,而且還不小,可現在燕王這一脈已經確認全部去封國了,燕王府已經沒有留著的必要了。
可如何處理燕王府是個
大問題,這是王府,規格確定好了的,只能給王爺一級。而其他藩王都有各自的府邸,用不著燕王的房子。
楊溥見朱文奎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處理,低聲說了句:「要不,賣了吧。」
「啥?」
朱文奎錯愕不已。
黃福也瞪大眼,以為自己聽錯。
楊溥解釋道:「北平燕王府也好,金陵的燕王府也好,都居在繁華地帶,佔地頗多。若是拆了,改建為商鋪,將這些商鋪售賣或租給商人……」
黃福雖然震驚於楊溥的大膽,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個法子。
朱文奎搖了搖頭:「這事涉及皇室宗親,孤需要請示父皇。」
楊溥、黃福點頭。
朱文奎抽出一份奏摺,開啟看了看,對黃福說:「為了應對此番遷都,朝廷下了大氣力,做足了準備。只是前兩日接北平布政使司張昺文書,其對北平湧入人口數量很是擔憂,提出在北平城外設定八座大鎮的設想,報至金陵與工部商議。」
黃福接過文書看了看,面色尤是凝重。
元朝時,北平名為大都,城內外人口無數,城外匯聚了不少人家。只是因為戰亂人口銳減,至洪武三十一年時,整個北平除了軍隊及其家眷外,人口也就是十幾萬。
後來,山西百姓大規模遷入北平周圍,當時考慮的是在北平附近打造產糧區,以減輕漕運、海運的壓力。這種策略是奏效的,也減輕了營造新都時的糧食供應壓力。
但當
時的策略過於重農事,缺乏對北平擴張的考慮,導致北平城池周圍還沒有形成主要聚集區。張昺的意見是,根據目前出現的四個方向,八個街道,在城外設定多個百姓聚集區或商業區。
而這種設定,意味著需要朝廷主導、規劃,以確保聚集區不會對北平的安全構成影響,這也就需要工部派遣官員親自調查與安排。
黃福有些擔憂:「城外設大鎮,需要確保主要官道不受影響,距離上應該作一定控制,如在三里之外……」
北平城池有著軍事考慮,外城牆附近不應該出現大量民居,否則戰時很麻煩。比如燒房子,濃煙滾滾不利城池防守,比如拆木頭,直接打造成攻城木、投石車,還有拿磚頭砸人……
南京城外有不少繁華地帶,比如江東門外,聚寶門外,但這些繁華之地,雖然挨著城牆,可問題是,這是內城牆,不是金陵的外城牆。
外城牆之外,可沒什麼熱鬧的地方。張昺所提出的想法,就落在了外城牆之外。
朱文奎聽著各種意見的黃福,敲了敲桌子,說道:「黃尚書,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城外大鎮,而在於人口湧入的數量。按照最初預計,此番遷都之後,北平百姓人口將會激增至八十萬至九十萬。但張昺所給出的預測,是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之間。每多出十萬人口,便會有諸多問題。」
黃福重重點頭。
人口激增對新都來說是一
個極大的問題,各行各業都在漲價,這就是人口短時間內增長帶來的最明顯問題。
雖說朝廷平抑糧價,基礎生活物資相對穩定,可其他的支出成本都在增加。還有一些人眼饞富人入京,尾隨偷竊,夜闖空門。
人口越多,問題越多,治理難度越大。
張昺的提議是應對人口激增的策略,也是疏散治理的需要,引導物資分配與流向的舉措。
說到底,張昺關注的不是營造問題,而是治理問題。
黃福思索之後,認真地說:「此事當與戶部、北平衙署、北平禁衛、兵馬司等共同商議。」
朱文奎微微點頭,吩咐道:「與戶部早點商議,讓北平方面需要抓緊做好進入人口的入冊,一旦湧入人口數量超出預期,當做好糧食、煤炭、棉花等物資轉運與供給,一應保障需做到位。」
「遵命。」
黃福答應,拿著文書匆匆去戶部找夏原吉商議。
遷都千頭萬緒,事情繁雜,這些事壓在朱文奎身上,朱文奎並沒有被壓垮,反而鬥志昂揚,精神抖擻。
朱文奎很清楚,這是自己第一次做如此大的事,是父皇對自己的鍛鍊與考驗。
一個成功的君主,必須能在紛繁的事務之中決斷如流。
不畏繁,不畏多。
不懼累,不言苦。
肩上挑著的是江山與蒼生,自己若停在遠處享樂與休息,那江山如何多嬌,蒼生如何小康?
朱文奎有著偉大帝王的覺悟。
朱文奎在忙碌,朱允
炆也沒空休息。
駱冠英透過駱顏兒給朱允炆吹風,勸說讓駱冠英再遠航一次。
駱冠英找鄭和當說客,說定遠行省可設三司,官員到了,只需要做好管理便可,水師在那裡,出不了亂子。朱能也跟著湊熱鬧,非說自己缺個副手,看駱冠英挺順眼的,不如帶去。
但這些都沒說服朱允炆,直到朱瞻基聽聞之後,給駱冠英出了個主意。
駱冠英找到楊榮,楊榮上書,彈劾駱冠英:「此子虐民多殺,定遠行省百姓日夜畏懼,惴惴不安。新民歸順,畏過則亂,懼過則危。故此,當收駱冠英巡撫一職……」
被人彈劾了,駱冠英找到機會,說什麼都要辭去定遠巡撫之職。
朱允炆看著這些人一唱一和,加上駱冠英實在是出海心切,留在定遠估計幹不了活,一天天光看大海去了。
沒辦法,那就準了他吧。
自此,遠航船隊的主要人選終於敲定。
向東由鄭和為大船長,以沈偉、袁逸塵、萬青林等為船長。
向西由朱能為大船長,以駱冠英、王景弘、趙世瑜等為船長。
在主要人選確定之後,便是船隊規模,船隊路線等細節商議,水師都督府中爭論不斷。
在又一艘鐵船開始海試時,杭愛山外,草已綠了。
瞿能率領三萬精銳騎兵,攜火器緩緩靠近瓦剌營地,分解瓦剌的時刻,終是到了。
把禿孛羅、薩穆爾公主、妣吉等人,率瓦剌全體將領,既無韁馬,也無
武器,走出營地外三里迎接大明的軍隊。
妣吉看著遠處湧動而來的鐵色幕牆,悲傷地閉上眼。
自今日起,瓦剌男兒再無血勇,瓦剌女兒再無顏色。
「明日家中有事,又趕上老婆生日,特休一日,陪陪家人,還請理解。十二月份沒意外的話,開頭幾天會單更,很快會調整到兩更,還請理解支援。」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