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

妖僧朗聲說道:

“江南士紳階層,偏居一隅的廟堂、經濟、文化集於一身的江南士大夫集團。”

“事實上,自兩晉之後的南北朝,也形成了同樣的東西,那便是門閥!”

“無論是門閥,還是士大夫,他們抱團掌握話語權,掌握文化傳承,目的都是為了分權奪利,從皇帝的手裡分權!”

徐欽脫口而出。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姚廣孝點了點頭,“徐公子試想,無論是門閥還是士大夫,到底憑的是甚麼,敢跟皇帝平分天下的權柄呢?”

“是軍事,還是財富?”

徐欽聞言搖了搖頭,“是地域文化!”

“正是如此,就是地域文化。”

姚廣孝對徐欽的回答非常滿意,他繼續道:

“正是因為門閥、士大夫、豪紳等人物,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文化,這種在和平時期遠勝過軍事和錢財的東西。”

“他們掌握了這個東西,也就掌控了話語權,他們甚至敢抹黑當今皇帝,而朝廷卻拿他們毫無辦法。”

姚廣孝從案几後面站起來,在書房內踱步。

“所以說,想要打擊江南士紳們的話語權,就必須要從佛法方面下工夫。”

“江南百姓非常信佛法,只要大家的思想統一了,門閥失去了絕對話語權,他們就沒有了能威脅皇權的能力。”

“如此一來,朝廷便可以讓各種思想互相博弈、對抗、辯論,從而達到集權之目的。”

徐欽頷首,他已經明白了妖僧的意思。

而且這個想法,必然得到了朱棣首肯,否則,就算姚廣孝想推,也推不動。

“既然如此,那大師打算何時開始有動作?”

“這要有個先後順序。”

姚廣孝習慣性手撫長鬚,垂目道:

“老衲需要徐公子在這兩地試點,先用門閥豪族的人頭,來震懾人心一番。”

“這叫心中有佛,手裡有刀,菩薩心腸對人,金剛手段做事,做事留餘地,出刀不留力。”

徐欽朗誦了一段後世江湖上的警世名言,卻很符合當下形勢。

“說得好。”

姚廣孝繼續道:

“老衲還要引入道門,在中間摻合。”

“這便是新的道門佛家之爭,恐怕會在世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越亂越好。”

徐欽接過話題,旋即發表自己觀點,“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這跟晚輩攪局兀良哈三衛是一個道理。”

“思想意識和江湖勢力往往是融為一體的,他們內部亂起來,幾方勢力都反而靠向朝廷,就形成了集權。”

“確實如此。”妖僧讚歎道。

藉著推行攤丁入畝的機會,把江南這些不肯臣服於永樂朝各派勢力,好好地清洗一遍。

這的確是個好機會。

而且,強推攤丁入畝是第一波。

等整個江南在秋收之前,所有土改田稅結束之後,第二波攻擊,就會由妖僧這邊發起。

這樣一來,對永樂新朝懷著很大敵意,且從奉天靖難起,就詆譭朱棣的江南門閥豪紳階層,必然會遭到重創。

然後接下來,就是繼續進行‘柔性削藩’,幫助朝廷解決宗室內部對皇權的威脅。

作為建文餘孽的聚集地,就徹底大清洗,永樂王朝的統治,也就進一步穩固。

江山穩固,更有利於強國富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朱棣是個稱職的好皇帝。

兩人隨後又交流了片刻,徐欽方才起身離去。

五千稽徵衛大軍,浩浩蕩蕩自南京城北側的神策門、金川門,太平門、朝陽門而出。

一半多兵馬是乘船順江而下。

從陸路行走的,只有一千五百餘人,領頭將軍正是張輔。

本次出行,徐欽是欽差大臣,是正使,而張輔則是副使。

而張輔是侯爵,二品武職。

徐欽呢,則是區區三品文職。

在大明朝,武職品級都很高。

一個衛指揮使是武職三品,都指揮使是二品,副總兵或右提督是從一品。

軍左提督,總兵官就是正一品。

這些都是老朱這土鱉定下的老規矩,重武輕文。

反觀文職,六部九卿都只能是二品,建文朝直接提到從一品,但時效不長。

朱棣上臺,還得執行太祖那一套規矩。

可和平建議時期,官場處置文官拋頭露面較多。

不得已,就出現了三品文官領導二品,甚至於從一品武官。

這個奇葩現象的追蹤,現在看來應該從永樂朝慢慢開始的。

這次,徐欽就帶了個頭。

所以,歷史上大明朝到了崇禎年間,這個奇葩倒成了常態化。

因為朱棣渡江是先入金川門進入南京城,所以,本次出征,同樣由金川門出發。

朱棣稱帝之後,南直隸四周是望風而降。

而天下無敵的燕軍鐵騎,壓根就沒有踏足南直隸的核心區域。

當初準備攻擊揚州城,守城主將降了,燕軍連城都沒入,直接殺向鎮江。

淮安就更不用說了,朱棣完全是繞過去走的。

金川門的鏑樓上,文淵閣的幾位學士,除了解縉著緋色,其他人都是身穿綠袍。

他們正聚在一起目送大軍出城。

槍矛如林、旌旗蔽天,冰冷的戰甲在烈日下閃耀著寒光。

鎧甲上斑駁著洗不掉的血跡,在陽光下反射出讓人心悸的光芒。

這樣雄壯又充滿肅殺之氣的大軍,讓站在城頭觀望的學士們,不由得感到膽戰心驚。

就連自詡見慣世面的解縉,心裡也暗自打起鼓來。

文淵閣七大才子,徐欽只帶上兩個,作為自己的大秘。

一個是楊士奇,另一個是楊榮。

三楊中就有二楊了。

七人中有兩個知點兵的,一個叫金幼孜,是個合適的首長身前的戰術參謀,跟東漢諸葛孔明手下的法正那般角色。

另一個便是楊榮,他擅長屯田、邊防、糧餉等籌劃和後勤的事情。

這個正是徐欽這次出征所需人才。

讓人瞧不明白的是,徐欽帶的另一個大秘是楊士奇,而不是解縉。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解縉太孤傲,不太合群,雖有才華但不好用。

楊士奇則不一樣,人家謙卑。

當初,討論攤丁入畝這件事時,解縉和另外兩人有不同意見,一句話就是不妥。

不過,既然皇上決定了,他們只能不留話柄地側面討論一番。

作為文淵閣的主閣大學士,今日的解縉是又氣又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