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

這個數值讓所有參與實驗的人員都到吸一口涼氣。

交流重力場強度超過了50%,當然是非常重大的成果,在完成實驗資料的整理後,資料馬上被送到了王浩手裡。

同時,實驗成果也給上級做了彙報。

實驗團隊的直屬上級,科工局副局長周敏華才剛完成了阿邁瑞肯團隊的討論,收到訊息立刻被驚住了。

阿邁瑞肯提供的技術,能製造25%的交流重力強度,新的技術肯定能給研究帶來提升,可沒有想到會帶來這麼大的提升。

“難道是因為,王浩教授和對方交流的過程中,從對方的隻言片語中,知道了對方的關鍵技術?”

周敏華思考的想著,“又或者是,王浩教授又有什麼突破性的研究?”

她想不通。

另一方面,王浩也得到了實驗結果和詳細資料,他對於交流重力場強度能提升到超過50%也感到有些激動。

這個數值比預料的還要高一些,同時也讓他對於交流重力實驗,或者說,對於所研究的單質導體內的微觀形態,有了更多的瞭解。

如果把微觀形態比喻成一個三維圖形,有些材料內部的微觀形態是個各方向對稱的圖形,有些材料的微觀形態不是對稱的,比如在一個方向上有凸起。

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導體內的微觀形態就會破碎,就會向四周散發出一定的場力,對稱的圖形散發的場力很均衡。

比如,朝著左側散發了100的場力,同時也會朝右側散發100的場力。

這樣就抵消了。

有些材料的微觀形態不對稱,朝著左側散發100的場力,朝著右側只散發20,右側就會出現能檢測到的特殊場力。

這就是交流重力形成的原理。

現在他們的實驗就是把這種不均衡擴大化。

如果是在複雜的材料上,因為材料的元素組成不同,形成的微觀形態肯定有很大不同,每一種材料都需要研究對應的材料佈局,才能夠不斷強化特殊場力。

所以,他們針對的只是單質金屬材料,材料內部只有一種原子,內部微觀形態很可能是相似的,找到方法最大化疊加單方向的場力,就能夠不斷提升交流重力場強度。

“五十個點的數值,大概也快到單質金屬的極限了吧?”

“如果換成是複雜材料,可能會更高,單質金屬的微觀形態相對簡單,不可能形成太大的凸層,能達到這個數值,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這是遺憾的地方。

雖然研究確實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提升也只是理論上的,技術上來說已經達到了瓶頸。

“所以接下來,必須找到一種通用的幾何拓撲方式,來覆蓋所有微觀形態的半拓撲表達,否則牽扯到化合物或更復雜的分子,根本就無法進行微觀形態的塑造……”

接下來王浩對於半拓撲的研究更加重視了。

他還是和林博涵一起做研究,遇到一些問題也會以郵件的方式請教比爾卡爾,因為有些問題不是一個郵件就能解決的,他們開始連續不斷的討論。

甚至有時候,他們會進行電話通訊進行討論。

因為數學是非常複雜的。

有時候,討論就會遇到問題,比爾卡爾和王浩都感覺到了很不方便。

王浩邀請比爾卡爾來西海大學,當面針對問題進行討論,還邀請他加入自己的研究,“考切爾,對於這個研究,你也肯定很感興趣,我們可以一起做這個研究,做這個專案。”

他特別強調了一句,“這是很重要的研究,而且會變得非常吸引人,馬上會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比爾卡爾有些不明所以。

他當然知道王浩的幾何塑造工作,似乎是和超導的拓撲機制有關。

超導定律,也引起了國際沸騰。

但是,以代數幾何研究半拓撲體系,和王氏幾何似乎沒有直接關聯,也只是數學性質的研究,為什麼會引起世界關注?

……

比爾卡爾很快就知道了。

十二月中旬,國際上出現了一條物理研究的重磅訊息。

中-國的超導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和阿邁瑞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同時宣佈了一條訊息,他們會公佈有關‘交流重力實驗’的研究資訊。

同時,也會公開‘交流重力實驗’和超導機制研究相關的理論內容。

這條訊息一出來,頓時引起了國際熱議,最開始熱議的焦點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超導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竟然會宣佈同一個訊息,雙方自然是有過溝通聯絡的。

另外,兩個研究中心也肯定都做過交流重力實驗。

阿拉莫斯實驗室,可是被列為機密的實驗室,曾經參與過曼哈頓計劃,從事的是高尖端武器的研究。

他們有一部分研究內容,和高精度武器無關,但也都是保密性的研究。

超導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是建立十幾年的新科研機構,一直以來都非常低調,似乎沒有什麼重大的專案。

現在竟然出來說,要公佈一個保密性的研究?

這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

當有很多媒體進行報道以後,輿論焦點就變成了交流重力實驗,國際上還是有一些公開資訊的,很容易知道交流重力實驗具體是什麼。

三個字,反重力!

這絕對是非常高尖端的研究,而且看兩家實驗室的架勢,也肯定是在研究上,有了一定的進展。

他們同時釋出反重力研究的資訊,也肯定在有過一定的溝通。

很多人都開始期待了,“交流重力實驗就是反重力的研究,是不是以後就能夠乘坐反重力交通工具了?”

“這項技術太高階了吧,沒想到已經有實驗室進行保密研究了。”

“現在竟然公開了?”

在大量討論中,只過了短短一天時間,兩家實驗室的官方網站,就釋出了同樣的資訊,他們各自提供了一個連結,可以透過連結下載相關資料。

其中包括公開的交流重力實驗的內容,也包括實驗聯絡超導機制研究的內容。

交流重力實驗,是基礎的理論和基礎的實驗構造,可以製造出百分之十五的交流重力場強度。

實驗聯絡超導機制研究,則是實驗結合分析微觀形態的內容,包括一些推導的理論解釋,也包括基礎的分析方法,等等。

這些理論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做是一篇論文,作者只有一個名字--王浩。

當其他一些機構拿到了資料進行分析以後,就驚訝於交流重力實驗的成果,同時也對於實驗結合超導的研究很驚訝。

之前王浩在《自然》雜誌刊登的論文,釋出了超導定律的成果,好多物理學家仔細研究了成果,就感覺似乎缺少了一部分。

他們還以為只是沒有詳細對實驗進行介紹,沒有想到是因為涉及到了交流重力的研究。

現在研究公佈了出來。

雖然不知道具體公佈了多少內容,但最少理論內容上是完善的。

這就足夠了。

國際上頓時有很多機構,都準備加入到以交流重力實驗為基礎,進行超導機制的研究行列中。

很多物理學家紛紛做出表態,“這會成為最有意思的研究!”

“以反重力的研究為基礎,去試著理解超導機制,我還是第一次發現物理實驗竟然會有這麼酷!”

“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我們首先需要組建一個團隊,我的小組人數還是不夠。我認為這個研究主要方向是對於王氏幾何的拓展……”

“理論是王浩提出來的,但完善工作需要所有人一起做。”

“這是必然的。”

國際出現大量的相關報道,國內的報道則更加熱烈,因為理論是王浩提出來的,等於是國內引領了研究方向,好多人想想都產生一種自豪感。

但實際上,研究和普通人是沒有關係的,他們也只能討論和期待一下。

國內科研方面的直接反應就是,各大掌握科研經費的機構,都開始討論投入經費在新領域研究中。

這才是核心。

因為相關的資訊已經公開出來,肯定不只是物理實驗室進行研究,其他的超導以及凝態物理實驗室,也肯定會申請相關的專案。

在比較‘火爆’的方向上,申請肯定會更容易一些。

好多凝態物理相關的團隊,都開始仔細研究公開資料,準備進行新的專案申請。

新的領域、新的方向,肯定也更容易出成果。

有些年老的學者們,不由得追憶起了80年代末的場面。

當時全世界都在進行超導研究的競賽,參與研究團隊總計有將近三百個,國內的經濟實力要差一些,但也有好幾個團隊加入其中。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到處都是超導進展的報道,彷彿下一刻就能解決常溫超導的難題。

現在也是大量的機構準備投入到以交流重力實驗為基礎的超導機制研究中,那麼會不會有更突出的研究成果呢?

比如,以機制結合應用,研發出接近常溫的超導材料?

那才是科技騰飛的時刻!

……

全世界都在報道著交流重力研究,都在討論著超導機制的研究,很多的研究團隊都磨刀霍霍,準備加入到新領域的研究中。

作為新理論的提出者,王浩反倒沒有繼續相關研究。

他主要是研究理論,而不是加入到‘超導熱潮’,去對於機制進行完善,或者拼機率希望有新的發現。

那樣做研究的效率實在太低了。

其他一些小的研究工作,就可以交給物理實驗室去做,劉雲利的團隊也可以配合繼續做研究。

王浩則繼續著半拓撲的構造工作。

因為只是從事純數學的研究,他的工作反倒清閒了一些,還有時間去參與學校內部召開的會議。

這次是學校發展的會議。

西海大學希望能夠擴大理學院的規模,簡單來說就是發展理學院。

王浩的影響力太大了。

就只是依靠他個人的影響力,都可以讓理學院慢慢發展起來,學校方面也會進行資源傾斜,他們準備建立一個數學研究中心,直接命名為‘王浩數學中心’。

之後則圍繞數學中心做討論,議題還涉及到了人才引進。

一個學院想有發展,首先就是師資力量,那麼就必須吸引更多的人才。

如何吸引人才呢?

“專案、待遇以及未來!”作為理學院的院長,欒海平在報告裡說出了最重要的三點。

專案,也就是經費和研究內容。

如果能夠有大專案支援,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待遇,自然不用多說。

未來才是最難說的,有大專案可以參與,並不代表有未來,因為很多人加入到專案中,只是做邊邊角角的工作,而且一些專案就像是給企業打工一樣,不能夠帶來直接提升。

他們必須要有那種有研發目標的大專案,參與的人可以追求成果,才能變得更吸引人。

王浩也參與了話題討論中,他只是說起了和航天局合作的專案。

這個專案可以吸引一些人才。

之後就沒有再參與了。

有關一個學院的發展,也不是他願意動腦筋考慮的事情,他只是對數學中心感興趣,能打造一個圍繞自己的數學中心,再吸引很多人才加入,就不會出現有大專案找不到人手的情況。

等會議全部結束以後,王浩走出門的時候,特別問了下欒海平,“欒院長,我想邀請個數學教授過來,學校這邊提供對應的待遇嗎?”

這是必須提前問好的。

之前也有向乾生、林伯涵等人來西海大學,但他們也只是拿到正常待遇,和理學院其他教授差不多。

如果是比爾卡爾……

王浩還是要提前問清楚,因為比爾卡爾是菲爾茲獲得者,個人待遇不會和普通教授等同,最少不能比水木的標準低太多。

否則,他連邀請比爾卡爾的話都說不出口。

怎麼說?

讓對方來,給對方大幅度降低待遇?

科學家也是人,也是要生活的!

欒海平還以為王浩說的是‘田虹’,他已經知道了訊息,首都大學教授優秀的數學教授田虹,年後可能會來西海大學。

他很不在意的說道,“這個沒問題,我們學院就是要發展,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學校方面自然會給更好的待遇。”

“那就好!”

這下王浩放心下來。

……

兩天後。

比爾卡爾乘坐飛機來到了西海市。

王浩對於比爾卡爾的到來非常重視,他讓林伯涵幫忙去接機,自己則等在了學校門口。

很快。

比爾卡爾就被接到了西海大學,他下了車以後就見到了王浩。

兩人來了個熱情的擁抱。

“我期待很久了,希望能和你一起討論半拓撲的問題。”王浩熱情的笑道,隨後和比爾卡爾一起走進學校。

當走過教務樓的時候,朱建榮正巧從樓門口走出來,他見到王浩打了個招呼,隨後看向了王浩旁邊的比爾卡爾。

外國人?

朱建榮再仔細看了一眼,頓時感覺有些眼熟,似乎在是哪裡見過。

“到底是哪裡見過呢?”他一時間想不起來了,等王浩和比爾卡爾,一起消失在拐角處,才忽然想到了一個名字。

考切爾-比爾卡爾?

菲爾茲得主?

他勐然張大了嘴,滿臉都是驚訝,“這位大老,怎麼突然來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