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石頭村現狀
章節報錯
水路也不是不行,但是極為不方便,並且夏季汛期,容易出事兒。
冬季乾旱的時候,整條河流都能變得很乾旱,河床全部***出來。
吸引了不少小屁孩去玩耍。
每年因為這些,河流兩岸居民溺亡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搞一條公路,勢在必行。
賙濟民跟隨專案部,來到了石頭村所在的縣城北江縣,找到了當地領導。
現在需要做的是規劃兩條國道,一南一北推進,除此之外,投資建廠。
儘管北江縣是山多地少,但架不住這地方有很多石頭啊,而且還有不少漂亮的石頭。
石頭多的地方,可以建設水泥廠和石頭廠。
水泥廠就不說了,這樣的工廠雖說汙染大,但賙濟民建設的水泥廠,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汙染。
畢竟綠洲新城這邊可以生產保護環境的相關裝置,確保水泥廠在生產過程中,不會遭遇極大的環境破壞。
石頭廠的話,更準確來說,是石頭場。
大塊石頭用於大型園林假山、小塊石頭用於公園、庭院中小型假山,還有鵝卵石可以拿來鋪路造景、魚池圍邊、草坪小路鋪建等場地造景天然石頭。
所以,北江縣不需要搞什麼,只需要好好發展好這兩個產業,就可以經濟騰飛了。
接下來的經濟發展,哪個不需要水泥和石頭?
除此之外,河道泥沙也是一種建築原材料。
雖說河道泥沙這東西,最好還是保護好,儘量少挖掘。
但在七七年這個時間點,還是直接開挖吧。
珠江支流有那麼多泥沙,為什麼不能利用起來呢?
北江縣領導聽到還有這樣的好事兒,高興到咧嘴大笑。
早之前,省裡就已經發來相關檔案,要求北江縣做好配合工作。
所以這會兒,省裡和市裡的領導,陪同賙濟民一起過來,北江縣領導又豈能不開心呢?
兩條國道的建設,最大的還是南北這一條。
畢竟南北這一條,直接可以通往省城呢,全長超過八十公里,完全貫穿了整個縣城。
這麼大體量的公路,投資絕對小不了。
只要好好把握住,那麼這一波功勞,絕對跑不了。
「走,我們去石頭村!」
在縣城待了一天,賙濟民就表示要前往石頭村了。
這可把北江縣領導給整懵了,石頭村是什麼地方?
直到一路沿江北上,幾乎來到最北邊這裡,快要走出北江縣了,才終於來到石頭村。
「一路上,不好受吧?」
賙濟民看著省裡這些領導,笑呵呵道:
「所以這條道路,必須儘快開工,別到時候有水泥石頭,都運不出去.......」
北江縣領導只好用力點頭,表示一定會配合好。
石頭村不大,想要去石頭村還得乘坐渡輪北上四公里,然後再到對岸才行。
抵達對岸之後,大家透過還算寬敞的碼頭登陸。
這個碼頭全是石頭堆砌,卻意外的牢固。
整個石頭村是背靠一座兩三百米高的大山,被一條溪流環繞,另一邊則是珠江支流了。
靠近珠江支流的河邊這一大片,都是菜園子,是整個石頭村的蔬菜來源。
完全靠近河邊的這一側,都是十多二十米的巨樹。
碼頭便是在兩顆巨樹中間,所以上岸之後,就可以看到綠意蔥蔥的菜園子了。
好幾位村民大媽,看到賙濟民他們登陸,都十分驚訝。
畢竟石頭村已經很近沒有來過這麼多人了,而且看起來還是大人物。
由於沒有提前通知,連小鎮的領導都沒有隨同,更別說公社那邊的幹部了。
「七嬸,三嫂,阿婆,你們還記得我嗎?」
賙濟民笑呵呵地看著眼前的幾位大媽,熱情地問候道。
「你不是周領導嘛,我們怎麼會不認識你呢?」
七嬸她們跟著笑了出來,看得出來,她們是發自內心的尊敬賙濟民。
寒暄幾句,七嬸她們前面領著,賙濟民他們跟著往村裡走去。
北江縣等領導,全都一臉懵逼地跟著。
剛才在輪渡的時候,他們就聽賙濟民說過了,這個地方是他曾經捐助過的村落。
儘管領導們並不清楚賙濟民來這裡的用意,但還是跟著一起過來了。
走了沒多久,大家就看到了炊煙裊裊,有孩童打鬧的聲音,還有房屋、牛羊等。
十分熱鬧!
打穀場上面,有不少人在收稻穀,也有正生火做飯,還有踢球、玩水的孩童。
石頭村的規劃還算完整,打穀場就在小溪旁邊,也可以說是靠近河邊了。
在打穀場旁邊就是足球場,一片鬱鬱蔥蔥的草地。
校園卻不在這邊,而是遠離河邊的樹林這邊,算是山腳下這邊了。
「這麼多孩子?」
北江縣領導極為詫異,驚呼了一句。
因為踢足球的少年少女,少說有十幾二十人,還有打穀場上面追逐打鬧的也有幾十人,再加上校園這邊,以及小溪那邊,怕不是有上百人之多。
而這樣的熱鬧場景,即便是學校,也很少見,何況這裡只是一個村落。
「對,石頭村現在應該有上千人了吧.....」
賙濟民呵呵一笑,並不覺得意外。
來到校園門口,學校老師走了出來,其中一位穿著中山服的青年,迎面看到賙濟民的時候,頓時面露喜色。
「周領導,歡迎您的到來,請進....阿賢,快去準備茶水....」
青年正是周有恆,上一世賙濟民的親人之一。
「不用那麼客氣,先別急著準備茶水,先帶我們逛一逛你們石頭村.....」賙濟民笑笑,旋即給周有恆簡單介紹了一下省裡的這些領導。
等他介紹完,周有恆等人都懵掉了。
居然是省裡的領導,而且市裡和縣城的領導,全都來了。
也不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周有恆一下子就拘謹了起來。
說起來,周有恆也算是見過世面了,去過湘江那邊,也去過省城。
可他接觸過最大的領導,也不過是公社的生產隊長罷了。
見他如此,賙濟民也沒有勸說什麼。
一行人在石頭村閒逛了起來,北江縣領導、市領導和省裡來的領導這些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
所以,村民們看到之後,全都驚訝不已。
小學校長周有恆作陪,賙濟民這個領導也算是石頭村半個主人公,所以這群人,了不得。
眾多領導逛了一圈,雖說有些驚訝,但還是沒弄懂,賙濟民這到底什麼意思。
眼前的石頭村,人口已經超過一千人了,光是小學校園裡的學生,就超過四百人了。
一排排房屋,整齊得跟部隊一樣。
很繁華,可是除了這裡很繁華之外,其他地方卻沒有多少人。
因為石頭村幾乎把附近七八個村子的人給吸引過來了。
而在十多年前,石頭村也只不過是二三
十戶人家,百多號人的小村落罷了。
方圓兩三公里範圍內的水田、旱地和山地等開發工作,也全都落在了石頭村這邊。
有意思的是,整個生產隊直接一分為二。
石頭村這邊算是孤懸北邊,因為再往北就是其他縣城的地盤了。
往南那邊則是生產隊總駐地,一個小平原地區,囊括了七八個村落呢。
即便如此,這樣的鄉村單位,在眾多領導看來,也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
臨近珠江支流,只能說石頭村的水路交通便利,但陸路交通卻不咋地。
所以,真不明白石頭村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賙濟民並沒有說什麼,而是帶他們去看了三公里外,深藏在大山裡的水電廠。
「各位領導,這裡就是石頭村的水電廠,整個村落的電力能源.......」
參觀水電廠的時候,賙濟民輕描淡寫地介紹著。
發電量並不多,但不僅足夠石頭村使用,還有很大的盈餘。
北江縣領導這才驚呼了起來,原來這就是年產值達到五萬元的水電廠啊....
這年代的電,十分昂貴。
電力工作人員收取電費,只需要數數燈泡,這種方式也被稱為「包燈制」,這便是五六十年代城市電費的繳納方式。
一般人最常用的是十五瓦的燈泡,只有有錢人才捨得用25瓦的燈泡
按現在的電價算,一隻15瓦燈泡每月電費0.15元,一隻25瓦燈泡每月0.25元。
所以,僅僅只是一個石頭村,便守著一個年產五萬元的水電廠。
這個石頭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是值得學習和複製呢?
「我們北江縣這裡,有很多落差很大的溪流,完全可以採購這樣的小型發電機組,供應附近幾個村落的用電........」
北江縣領導已經兩眼放光,市裡和省裡的領導,頓時若有所思。
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珠江支流北域多山地區來說,簡直就是完美模板。
直接複製貼上就可以了。
但珠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區,壓根就沒有這樣的優勢啊。
只是眼下還不是聊這些的時候,省裡的領導,只好按捺住好奇,認真聽著賙濟民的介紹。
從一個石頭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東西。
只不過,眼前這些領導,領悟能力一般,壓根就沒明白他良苦用心。
因此,賙濟民只好坦白了說。
「你們都知道綠洲新城吧?」
諸位領導連忙點頭,便又聽他繼續說道:
「綠洲新城發展速度很快,有很多產業,其實是可以轉移的.........」
加工工廠、生產工廠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轉移的,除此之外,輕工業製造業便是珠江中下游發展的神器。
「還有,你們知道港島那邊的造紙廠麼?」
提起這個,省領導頓時不困了,連忙追問了起來。
造紙廠這東西,汙染大,效益一般,但對珠江中下游平原地區來說,也是增加GDP的產業支柱啊。
於是,賙濟民提起了造紙廠背後的經濟效益。
樂購和開市客兩家歐美連鎖超市,目前已經遍及南北美洲、歐洲、東南亞和大洋洲等地區,需求量激增。
旁的不說了,光是北美洲的白頭鷹,每年每人最少用掉一百卷衛生紙。
按照一卷衛生紙五毛美金來計算,一百卷就是五十美金。
而整個白頭鷹有兩點一億人口,換句話說,白頭鷹每年消耗
一百零五億美金的衛生紙。
也即是說,僅僅只是衛生紙行業,就是一個百億美金的行業。
換成人民幣,按照一美金換一點七三人民幣的比率,這就是一個一百八十億人民幣的市場。
即便只是佔據其中的三成市場,或者一成,那也是非常牛掰的啊。
這僅僅只是衛生紙罷了,還沒計算其他紙張方面的消耗呢。
除此之外,還有歐洲等其他地區的消耗。
因此造紙廠也可以有很大作為。
而內地這塊寶地,即將迎來經濟騰飛。
不管是人工還是資源,都是極為廉價的時代,賙濟民當然希望把這些工廠轉移到內地來。
當然了,汙染是絕對不能夠轉進來的,或者說,儘量減少汙染企業的進入。
即便要進來,也要遵守保護環境的標準,就像賙濟民即將在北江縣成立的石頭場、水泥廠等一樣,必須是無汙染企業才行。
否則的話,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未來,肯定會慘遭反噬。
而且,有了綠洲新城這樣的標杆,珠江中下游這邊,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幹。
在石頭村的參觀,並沒有很快結束。
大家都在石頭村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簡單參觀了石頭村的捕魚、養魚經濟等,這才滿載而歸地離開了。
一個小小的石頭村,並沒有傾注賙濟民多少心血。
可是它的模式和繁華,對北江縣等領導來說,卻是起到了醍醐灌頂的作用。
望著賙濟民踏上柴油輪船,沿著珠江支流離開了。
賙濟民之所以這麼費盡心思,其實還是希望地方不要目光短淺,去盯著希望學校這些工程款。
他更希望地方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經濟發展的道路。
有了這樣的模板,地方應該不會再想什麼辦法盯著工程款,而是埋頭苦幹搞功績了吧?
從北江縣離開之後,賙濟民又去了其他地方。
過去那些年,他資助了不少貧困落後的村落。
現在也是時候看看它們的發展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