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戰爭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城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總統,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定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佔控制地位,俗稱“三權分立”。

1812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西進運動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美國人,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殖民者的貪得無厭和對利益的追求使得美國一步步地蠶食周邊地區,給臨近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久久無法彌合的創傷。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擴充了自己的國土面積。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思想上的衝突。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以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為主,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相反的,奴隸制嚴重製約了勞動力的流動,使得急需大量勞動力的北方各州工商業受到很大抑制。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衝突由來已久了。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組建南部邦聯;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一切代價。1861年,南方種植園主以林肯就任美國總統為由挑起內戰,內戰爆發了,這是一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爭。1863年元旦全體黑人奴隸歡呼,紛紛加入北方軍隊,其原因是林肯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得到雄厚的兵源。1865年4月9日,南方政府以失敗告終,這項勝利不但使美國恢復了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轉型發展

南北戰爭之後,被解放的黑奴和數百萬移民投入到機器化大生產中,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卻未惠及大眾,財富高度集中,資本家壟斷市場,還與貪官汙吏沆瀣一氣。奉行所謂“只要我能發財,讓公眾利益見鬼去吧”的經營哲學。腐敗盛行,“使每一座城市代表城市腐敗中的某一類”。

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裡,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29年發生了資本主義大蕭條,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牽連。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民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當選總統,全面推行以政府幹預市場為主要手段的“羅斯福新政”,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隨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暫時解決緩解了許多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甦醒起來。

19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二戰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全面對抗,一如戰時,史稱“冷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參戰並與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進行了交戰,戰爭雙方以三八線為界簽署停戰協議告終。戰後,冷戰逐步升級。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冷戰帶來的恐慌達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將人類送上了月球,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逐漸超越了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