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強有國力強的打法,國力有弱國力弱的打法。

這種國力消耗般的打法,永遠都是誰的國力強,誰才能夠笑到最後!

李翔在原本計劃之內的編制裡,一口氣再一次增加了20萬的編制!如此一起,就是為了刺激天下諸侯,如若天下諸侯人人自危,勢必也將跟著一起擴軍!

如此一來,在龐大的軍備壓力之下,各大諸侯之間的國力,不僅難以變強,反而說不定會步步受挫。

而且,其實李翔這新擴張的20萬兵馬並非是實編,表面上對於天下諸侯宣揚的事進一步擴充20萬兵馬,但實際上,他的兵力還是那麼多。

表面上說是擴充了20萬兵馬,但實際上,在擴充這部分兵馬的同時,會一步步進一步裁退軍中的老弱病殘,以剛剛招募的精壯,頂替軍中的老弱病殘,雖然表面上軍隊總量沒有變,但戰力卻並不一定沒有變。

因此,李翔這是打算再玩天下諸侯一手。

最後看起來兵力多了,軍事實力變強大了,但你有本事就一直維持著這麼龐大的兵力,冷戰時期的蘇聯就是一個最好的教訓!

……………………

隨著中原大戰結束,全天下的各方勢力之中,除了李唐、元蒙、幽秦之外,各方勢力都好像幾乎同時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狀態。

只不過,各方勢力卯足了勁兒招兵買馬的狀態,似乎又在暗地裡說明著什麼!

今年的糧食再一次大豐收,這幾天送到洛陽的糧報比往日少了一些,但李翔卻沒有閒著,反而比往常更忙碌了一些。

是從新朝開始建立,開始了六部制度之後,李翔又在各地相繼建立了書社。

雖然改良之後的造紙術以及活字印刷術早就已經出現,但底層的百姓連吃飯都是問題,更別說是讀書了,因此,大批廉價書籍的出現,雖然確實給了上下階層流通的一條通道,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效果都很有限。

這也就是為什麼,李翔召開的數次科舉之中,依舊還是世家子弟,佔據了絕對的主流,寒門子弟或者是普通百姓出身的,其實依舊是少之又少,相當一部分還是系統人物。

而書社的出現,就是為了給這些買不起書的學子們一個免費看書的渠道。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有志於讀書者,書社主要是為了他們而建,也就只有他們才需要。

其他的社會階層,無論是世家或者是豪強,都是不缺小錢錢的階層。就算是寒門,但寒門又不是底層百姓,人家只是落魄了的世家,比起那些底層百姓不知道高大上了幾百倍。

在書社的推廣之下,普通百姓都看上了書籍,大大的推廣了文化普及,這讓他們對皇帝感恩戴德,高唱頌歌。

雖然就算是推出了書社,但真正受益的普通百姓也只是極少數極少數的一部分,但架不住普通百姓的基數大,這才是平衡世家力量的階層。至於用寒門來平衡世家,那就是純粹搞笑了,寒門本來就是世家的一部分,他們發展起來之後就會重新歸於世家的行列。

但普通百姓不一樣,他們就算當上了官,甚至是當上了大官,也算不得世家,世家不是說某個人當了大官就可以的,而是幾代人的底蘊鑄就的。一個普通百姓透過科舉,想要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個世家,非幾代人不可行!而在這中間,誰知道又會有什麼變數?

雖然短時間之內普通百姓階層還衝擊不到世家在朝堂的力量,但必然會一點點的削弱世家在朝廷的力量,等到上百年之後累積起來的結果就非常恐怖了。

而書社在建立的同時,工部也沒有閒著,凌煙閣和忠魂祠這兩個工程也開始落上了日程。

凌煙閣,這和歷史之中的那個凌煙閣的效果是一樣的,只不過人數上要擴充一些,共有四層,第二層和第一層,分為上36功臣與下72功臣,第三層則是十二頂尖開國功臣,至今被確定了能夠進入第三層的,也就只有李靖,王猛以及管仲三人的塑像,就算是張良,暫時也只在第二層,未來能不能升到第三層還是未知之數。

李靖不用多說,軍方功勞第一人。

王猛,最早的從龍之臣,晉軍大大小小都有他的謀劃,更加是出將入相的人物,既保障後勤,而且又有軍功在身。

管仲,雖然他的資歷比不得王猛,但這才是李翔每一次南征北戰的最大功臣,他在後勤保障的作用尚在王猛之上。要是沒有管仲的話,李翔怎麼敢幾十萬規模的大戰一次次又一次的來?

甚至就連每一次戰後兵力的恢復與建制規劃,都是管仲一手主導,各州大都督配合實施,每一州各自承擔多少的兵力招募規劃,都是管仲精打細算的結果。

張良,雖然提出了先南後北,取荊圖蜀,後掃天下的戰略規劃,但還遠遠無法和這三人相比。畢竟,天下未平,他的規劃可尚未功成。

至於這最上的一層,那自然是李翔一人的雕像了。

很多人在這亂世之中苦苦掙扎,為的是什麼?就算只佔一部分比例,可青史留名這個原因也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部分!

而凌煙閣的存在,恰好給了他們一個最好的青史留名的通道,凡是能夠進入這裡的,百年之後,哪一個不得在史書之上單獨立傳?因此,最後必定是文武效力,全力蕩平天下。

忠魂祠,聽這名字就知道是給死人拜祭的了!

立有一定程度的功勞者,在其死後皆可入忠魂祠,享受後人的香火祭拜。

一來,又是一個給手底下的文武門青史留名的途徑,形成激勵的作用。畢竟,這地方也沒說是戰死才行,只要功勞足夠,就算是正常死亡,那百年之後也是會進入到這個地方的。

二來,這種地方的建立,本身就是宣揚的一個忠字,每一道忠魂都是後人的一個榜樣,都是前來祭祀的後人的一個標杆,忠魂祠的建立,又何嘗不是為了強化他們大晉的統治的?

(本章完)